1、先组词,再选择合适的填在括号里。
严:( ) ( ) ( ) ( ) ( )
1、毛主席( )地说:“我们不应该影响群众的生活。”
2、看到儿子居然把同学的文具偷回家,妈妈( )地斥责他。
3、新来的数学老师对大家的要求十分( )。
2、根据课文《狼牙山五壮士》内容,回答问题。
课文最后写道:“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句中的“这声音”指的是什么?你从“这声音”中听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
1.儿童相见不相识,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朝四百八十寺,____________________。
3.无情未必真豪杰,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绝胜烟柳满皇都。
5.其实地上本没有路,____________________,也便成了路。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谱写(______)(______)地接过(______)的泪水
爆发(______)(______)地握住(______)的旋律
5、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春天是美丽的,在朱熹的眼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杜牧的眼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鲁迅看来,真正的英雄都有丰富的情感,爱怜子女的人同样是大丈夫。正如他在《答客诮》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宿建德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对环境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的淡淡忧愁。
(4)他好像面对着大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方升起来。_____________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6、古诗品悟。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前两句描画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两句主要写农家的繁忙,句中的“蚕桑”、“插田”分别照应了首句的“_______”“_______”。
【3】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充诗文,完成练习。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 ,
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1】把诗文补充完整
【2】画“ ”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
【3】这首诗抒发了刘邦统一国家后的____和希望有________为国家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8、课内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路转溪桥忽见。
【1】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名 词题)_____,“夜行黄沙道中”是(词牌名 词题)。(在正确的答案下面画上“____”
【2】把词的下阕补充完整。
【3】词中画“____”的句子,作者由_______联想到了即将到来的______景象。
【4】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词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仲秋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
B.上阕中的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下阕中能表现恬静气氛的景物有疏星、微雨等。
C.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而忘了道路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
9、鲁迅爱惜时间
鲁迅是中国伟大的革命文学家。他在30年间,为我们写作和翻译了600多万字。大家都说鲁迅是天才,可是鲁迅自己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鲁迅为了爱惜时间,总想在一定时间内多做一些事情。他曾经说过:“节省时间,就等于延长了一个人的生命。”
鲁迅工作起来是不知道疲倦的。他常常白天做别人的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到天亮。他在书房里总是坐在桌前不停地工作。有时也靠在躺椅上看看书,他认为这就是休息。到了老年的时候,对时间抓得更紧。不管斗争多么紧张,环境多么恶劣,身体多么不好,他仍是如饥似渴地学习,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在他逝世前不久,生着病,体温很高,体重减轻到不足40公斤,仍然拼命地写作和翻译文章。他临死前三天,还替别人翻译的一本苏联小说集写了一篇序言;在逝世的前一天还写了日记。鲁迅一直工作到他离开我们的那一天,从来就没有浪费过时间。
鲁迅不仅爱惜自己的时间,也爱惜别人的时间。他从来不迟到,绝不叫别人等他。就是下着大雨,他也总是冒着雨准时赶到。他曾经说过:“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爱惜时间的精神,要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时间,也要爱惜别人的时间,不让宝贵的时间浪费掉一分钟。
【1】写近义词。
爱惜——( ) 疲倦——( )
【2】写反义词。
浪费——( ) 紧张——( )
【3】根据意思在短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写下来。
A.形容要求非常迫切。 ( )
B.日夜不停,干劲十足。 ( )
【4】当大家都说鲁迅是天才时,鲁迅是怎么回答的?用“﹏”在文中画出来。
【5】用“——”画出文中的过渡句,它在文中起_________的作用
【6】文章从几个方面来写鲁迅爱惜时间的?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你打算怎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写一句关于时间的名言或谚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植物也会“出汗”》,完成下列各题。
植物也会“出汗”
在早晨满天红霞、旭日冉冉升起的时候,或者在夕阳西下,晚霞染红了半边天的时候,你要是注意观察一下生长在比较潮湿地方的植物,就会发现在叶子的尖端或边缘,有一滴一滴的水珠淌下来,好像人出汗一样。这可不是露水,露水是布满整片绿叶的,挂在叶尖和边缘的水滴,是绿叶在吐水,是植物体内跑出来的水。
植物为什么要吐水?怎样吐水?我们就来看看这里面的奥妙吧!原来,在叶片的尖端和边缘长有许多小孔,这些小孔叫做水孔,水孔同植物体内运输水分和养分的线路相通。植物体内的水分,可以不间断地从水孔中棑出体外。为什么有时叶片上有水珠,有时又见不到呢?这是因为当外界温度比较高,气候比较干燥的时候,从水孔中排出的水分很快就蒸发散失了,所以看不见叶尖上有水珠聚积起来。在外界温度很高,湿度又很大的情况下,高温使根吸收水分的作用旺盛起来,而湿度过大又抑制了水分从气孔中蒸散出去,结果造成水分进得多出得少,植物体内过多的水分就直接从水孔中一滴一滴地流了出来。这就是植物的“出汗”现象。
植物的吸水量和吐水量是很大的。一株玉米或向日葵从出苗到结实,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分;小麦要消耗250千克以上的水分;棉花要消耗300千克以上的水分;南瓜要消耗400千克以上的水分;水稻需水量最大,每生产0.5千克干物质,要消耗200~350千克水。所以,人们称“水稻水稻,以水养稻”。
植物吸入体内的水分,只有1%真正用于各种生理过程留在体内,而99%的水分都被蒸散掉。一株树木,在夏天一天中,散失的水分约占本身植株鲜重的5倍。田间作物一个生长季节蒸散的水分,在田间地面蓄积起来,足足有30厘米深。
吐水现象最常见的是小麦、水稻、玉米等禾谷类植物,芋头、马钤薯、甘蓝、西红柿、金莲花等植物的吐水现象也很明显,木本植物如柳树、榆树也有吐水现象。在热带森林中有一种奇怪的树,它在吐水时,滴滴答答,仿佛在哭泣似的,当地居民叫它“哭泣树”。美洲多米尼加的雨蕉也是会“哭泣”的植物。雨蕉的样子很像香蕉,比香蕉树大1~2倍,它的叶片肥大而光滑,浑身葱绿。在温度高、湿度大、水蒸气接近饱和及无风的条件下,体内的水分就从水孔溢泌出来,一滴滴地从叶片上降落下来,当地人把雨蕉的这种吐水现象当作下雨的预兆。因此,他们习惯把雨蕉称为“晴雨树”。
吐水现象在盛夏的清晨最容易看到,因为白天的高温使根部的吸水作用异常旺盛,夜间蒸腾作用减弱。
选自《我们离不开植物》,安徽教育出版社,董仁威主编
【1】植物也会“出汗”,这里的“出汗”是指什么?( )
A.露水
B.雨水
C.吐水
D.喝水
【2】下列哪个选项是植物会“出汗”的主要原因?( )
A.外界温度很高,湿度又很大
B.外界温度很低,湿度又很大
C.外界温度很高,湿度又很小
D.外界温度很低,湿度又很小
【3】下列植物生长过程中,需水量第二大的是哪种?( )
A.小麦
B.南瓜
C.棉花
D.水稻
【4】“植物吸入体内的水分……在田间地面蓄积起来,足足有30厘米深。”这一自然段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 )
A.植物吸入体内的水分很多。
B.植物吸放体内的水分很少。
C.植物体内蒸散的水分很多。
D.植物体内蒸散的水分很少。
【5】当地居民叫那种奇怪树为“哭泣树”的原因是什么?( )
A.吐水速度的快慢像哭泣
B.吐水时间的长短像哭泣
C.吐水声音和样子像哭泣
D.吐水数量的多少像哭泣
【6】美洲多米尼加的当地人是如何根据雨蕉来判断下雨或者天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夏天我们躲在大树下为什么会觉得很凉快?请结合文本信息和生活经验作答,最少写出两条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第一抹春痕》回答问题
看看日历,知道已是春天,可走出户外,觉得风还是冬天的风,冰凉刺骨。太阳依旧病恹恹的样子,起伏的山,一片片的林子,全是灰蒙蒙的颜色,铅笔画似的,哪里有一丝春天的踪迹?有一天,我却意外地从学生的课桌上,发现了第一抹春痕。
学生在写作业,我在静悄悄地教室里巡视,蓦然看见,一个课桌的缝隙里,有一撮小草芽,用细细的白线娇娇地扎着。草芽针一样细,顶端嫩绿,往下是鹅黄,根部则嫩白。我站在那里端详了许久,心中一时有些感动。我相信,这是天地间的第一抹春色。在春寒料峭的二月里,在灰黄苍茫的天地间,发现这一抹淡到极致的春色,需要怎样的( )和( )呀!也许只有灵秀的孩子们才能感觉得到。当孩子们采集到它时,一定十分快活,乃至大声地欢呼过。我捏起那一小撮纤细的草芽看了看,又插进桌面的裂缝里。坐在位子上的男孩,这第一抹春色的主人,仰脸望着我,笑了。
这以后,稍一( ),便天天可以从学生的课桌上,感受到春意的萌动和蔓延了。桌缝里,有一二截刚刚泛青或萌出芽苞的小树枝,三五朵小野花——那么小,白的似米粒,黄的、红的,像蜡笔削下的碎屑。想这些鲜艳的粉末,该是二月的风荡来的春天的彩尘,( )的孩子发现了,便用小手指将它们拈起来,染在他们的课桌上。终于有一天,我看见学生的课桌上,插了一枝迎春,枝条上繁密的金色小花,如一串耀目的阳光。教室里,被映上了一层淡淡的暖意。
【1】选择恰当的词填入文中括号内
①耐心 ②细心 ③留心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踪迹——___蓦然——___
端详——___灵秀——___
【3】文中“发现第一抹春痕”指的是什么?作者看到这第一抹春痕时心情怎样?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这些鲜艳的粉末……细心的孩子们发现了,便用小手指将他们拈起来,染在了他们的课桌上”中的“染”换成“插”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这篇短文,你想起了哪些描写春天景物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会听能说。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他早年留学美国,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获得了博士学位,成了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专家。他在火箭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在美国,金钱、地位、名誉,他都有了。
但是,一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便立即决定回国工作。他说:“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1】先看题,认真听老师念短文,再做题。
(1)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的________,他早年留学美国,在________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
(2)听了钱学森的话,我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听了钱学森的感人故事,让我想到了这学期刚学过的一句充满爱国情感的名言:_____
13、课外阅读。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
毛泽东同志从青年时期就热爱学习。他顽强刻苦的学习精神远远超过一般人。
毛泽东同志酷爱学习,他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在湖南一师学习的时候,他每天很早就起床,冷水浴后就到自修室去,对着窗前意微的晨光,高声朗读英文或古典文学。等天大亮了,同学们都来了,他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一天六节课,他每天都抓紧课余时间把必须完成的作业做好,然后就到阅览室去看书或看报。晚上,学校规定的两个小时自习时间,他总是阅读从图书馆借来的哲学、历史、社会科学等方面的书籍,边读边做笔记,从不浪费一分一秒。星期天,除了爬山、游泳,就是去听学术讲座,有时还到一些他敬仰的老师家里去请教学业,从不白白度过。
毛泽东同志不但抓紧时间读书,而且读得特别认真。凡是他自己的书,遇到重要的、精辟的地方,他都要加圈加点,有时还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看法。在一本只有十万字的书上,他就用工整的小楷写了一万二千多字的批语和提纲。许多地方都用黑、红颜色的毛笔加上圈点、单线、双线、三角、叉子等各种符号,标明书的重要之处,可见他读书的态度是多么认真,理解得多么深透。
毛泽东同志就是这样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地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终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换成成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用“ ”画出文中的过渡句,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 的作用。
【3】第2自然段的结构形式是_________。
【4】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认真学习的精神?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短文,我受到的启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你在棚架上看瓜蔓,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夏天里的成长》节选
【1】节选的第2自然段围绕着哪一句话来写,用“____”画出来。
【2】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围绕中心句课文具体描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
【3】照样子写一写:
例子:你在棚架上看瓜蔓,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
__________________
例子: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
__________________
【4】请围绕“我的心中只有一个心愿”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1)老支书在瓢泼大雨的夜晚镇定地指挥村民过木桥。(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泉水唱着歌儿,欢快地向前奔去。(仿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改句子。
(1)为了子孙后代,你们要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和情感来保护这片土地。(改为反问句)
(2)这条干涸的小河一年四季流水不断。(修改病句)
(3)这是一条河流。(扩写句子)
(4)在群星璀灿的宇宙中,地球就像一叶扁舟。(用加点词仿写句子)。
17、按要求写句子。
1.国家有难,却没人来解救,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啊!(改写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天祥说:“我是宋朝的状元宰相,宋朝亡了,我只有死,一死之外,无可为者。”(改写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他那灰白的抽动着的嘴唇里发出十分低微的声音。(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贝多芬说,不,他是去弹一首曲子给那位姑娘听的。(改为直接引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用同样的修辞手法仿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那个渔民的儿子把埋在沙里的琥珀挖了出来。(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改为反问句。
(1)他的心里,一定是飞翔的鸥群。
(2)看到欧群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我们非常惊异。
21、习作。(30分)
选择一个你最熟悉的人写一篇作文。要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题目自定,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注意不写错别字。文中的人名、地名、校名等一律要用假名。500字左右。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