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拼音写词语。
bào lù wú yí______ niàn niàn yǒu cí______ jǔ sàng______
wàng hū suǒ yǐ______ xīn mǎn yì zú______ qīng shǒu qīng jiǎo______
tuí rán______ chōu tì______ huō kāi______ diāo kè______
2、词语美容师(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气魄 ( )的色彩
( )的杰作 ( )的胜景
( )的纹理 ( )的风光
( )的变化 ( )的水声
3、看拼音写词语。
天安门广场上huì jí________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群众。起初,全场sù jìng________,毛主席xuān gào________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场上bào fā________出pái shān dǎo hǎi________般的掌声。
4、字词训练营
1.看拼音,写汉字。
(1)由于户jí( )的原因,在北京城里工作的小jiù( )不得不回乡下老家办证件。
(2)年近九xún( )的老爷爷,曾为革命事业做出过突出的贡献,获得过很多róng yù( )称号。
(3)持续的干旱,使得一向生机勃勃的méi gui( )花yāng( )逐渐枯wěi( ),花农心急如焚,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xiào( )果。
2.词语综合运用。
在工作(卓 桌)有成效的同时,( 雷 镭)射线也在无声地(浸 侵)蚀着她的(机 肌)体。
(1)用“/”画去括号里错误的汉字。
(2)句中表示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的词语是 。它的反义词是 。
3.把下列四字词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作答。
语重心( ) 万( )更新 死得其( )
与( )隔绝 见( )知著 革故( )新
(1)像“语重心( )”这样含有身体部位的词语还有 、 等。
(2)像“革故( )新”这样含有反义词的词语还有 、 等。
5、根据提示完成句子练习。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____比作____,把____比作_____,写出了草原的________(景色美 人情美)。
你也来仿写一个比喻句(要求一句话中带有两个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链接。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首诗篇幅短小,构思精巧。我仿佛看到了诗中的这只鸟不知疲倦地在祖国大地上飞翔,一边飞一边叙说着对这片土地真挚而赤诚的爱。你们看到了吗?对脚下的土地你有了什么新的感受?可以和同学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古诗,完成各题。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此诗的作者是______,这是一首(填序号)_____
A.送别诗 B.田园诗 C.咏物诗
【2】“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这两句诗表面的意思是石头需要经过_____和_____等重重磨难才能变成石灰。面对这个过程,石灰的态度是______,表现了石灰的_________。
【3】此诗使用___________的写法,借石灰自喻,“要留清白在人间”说明作者具有___________的高尚情操。
【4】“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中的“浑不怕”所体现的石灰形象可以让我们想到描写英雄人物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____,还可以让我们想到文天祥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
8、课内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朗诵下列句子时,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 明月/ 别枝/ 惊鹊
B. 七八个/星天外
C. 听取/ 蛙声/ 一片
D. 旧时/ 茅店/ 社林边
【2】词中描写的是______季节的景象。你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出来的。
【3】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明月”、“清风”点染夏夜美好景色,“惊鹊”、“鸣蝉”以声衬静,表现夏夜幽静。
B.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述丰收后人们热烈畅谈的情景,进一步补充夏夜特色。
C.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巧用数词、名词,清新活泼,朴素通俗。
D. 这首词描写美丽的农村风光,抒发词人喜爱农村生活的感情。
9、阅读园地(请你认真阅读下面的短文并作答)
敬重卑微
(1)我读到一篇英国课文,讲的是蚂蚁。
(2)蚂蚁家族和和睦睦,忙忙碌碌,母蚁生儿,公蚁持家。他们在原野、荒滩上搬运食物,建设家园。想不到小小生灵,竟活得如此滋润,活得如此有秩序有意义。尤其令我震惊的是它们面对灾难时的行为。
(3)当野火烧起来的时候,你知道蚂蚁是如何逃生的吗?众多的蚂蚁迅速聚拢,抱成黑团,然后像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
(4)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我仿佛看见汹涌的火山在烧, 一团黑风正沿着山脊(jí jǐ)流动;我仿佛听见噼里啪啦的烧焦声,那是最外一层的蚂蚁用躯体开拓求生之路。
(5)( )没有抱成团的智慧,没有最外一层的牺牲,渺小的蚂蚁家族( ) 会全军覆灭。
(6)生命的微小、体力的单薄没有什么可怕,甚至命运的卑微也不能决断什么,可怕的是看不到微薄的力量,忽视了内在的精神。
(7)敬重卑微,使我把生命看得严肃,看得深刻,看得伟大而坚强。像一根细小的针,蚂蚁以它的精神穿过我的外衣,刺痛我的灵魂。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玩世不恭?
(8)世上称得上伟大的东西,往往( )体积 ( ) 精神。千里之堤(tī dī),溃于蚁穴,这是卑微者的威严和挑战。
【1】划去文中括号内不恰当的拼音。
【2】在(5)、(8)自然段的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将“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改为不含问号的句子,但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4)、(5)自然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第(4)自然段中“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这句话与前文“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句相照应。用横线画出这一自然段中由事物引起联想的句子。
②第(5)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蚂蚁“抱成团”是一种“智慧”?(运用你已有的知识,结合短文内容回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蚂蚁家庭“抱成团”逃离火海,避免全军覆没的行为体现了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这样两种精神。
【5】回答问题:“我”为什么要敬重卑微?(用短文中的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这篇文章,你想起了相关的哪些人、哪些事?请选一个方面,用简要的几句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理解。
鲁迅与萧红
一九三四年十月,一个二十三岁的东北姑娘,突然闯进鲁迅先生的生活中,她立即引起鲁迅的注意。先生待她如亲人,又视她如调皮的女儿,她就是萧红。
一个陌生的东北姑娘,从遥远的关外来到举目无亲的上海。原来一颗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心,被几年的流浪生活打击得已经冰冷了。然而,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产生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
在这以前,这世界上已经有了一个寂寞的萧红,一个在生活中挣扎搏斗的东北姑娘。她从小得不到父爱,没有家庭的温暖,认识鲁迅后,她把鲁迅当作老师和父亲。原来的一双对人间有些怀疑的眼睛,一下子便明亮起来,一个孤立无援的贫弱女孩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家。
鲁迅先生的一家同这个东北姑娘一见如故。鲁迅先生喜欢她,关怀她:许广平同情她,爱她,处处照应她:甚至连小海婴(周海婴,鲁迅先生的独生儿子)也不愿意离开这位年轻的、梳着两条小辫子的东北阿姨。萧红成了鲁迅先生家中的常客,亲密得宛如一家人。萧红,正是由于鲁迅先生的帮助闯进了上海文坛。从此,一股沁人心牌、清新如朝霞的风便吹进了文艺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才华的青年女作家诞生了。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地奔跑。人们看到她前进的脚印上,也流着一位慈祥老人的汗珠,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没有鲁迅先生,也就没有萧红。她很可能默默无闻地寂寞下去,甚至颓唐地毁灭自己。是的,没有鲁迅先生在前面为青年们开路,萧红同时代的一批青年作家也就不可能冲出牢笼走进文坛。三十年代出现的一批生龙活虎的青年作家有谁没有受过鲁迅的哺育呢?在建立我国现代文学队伍方面,鲁迅先生立下了不朽的功勋。鲁迅是中国青年作家之父,他一生对青年的帮助,是人们万世所感念的。
【1】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在序号上打“√”。
举目无亲 ①抬起 ②全 ③推选 ④举动
一见如故 ①原来的 ②原因 ③朋友 ④故意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
(1)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产生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
“心里的冰块”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地奔跑。人们看到她前进的脚印上,也流着一位慈祥老人的汗珠,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
“健步地奔跑”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汗珠”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鲁迅,你听老师讲过,也读过介绍他的文章,那么你心目中的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学类文本阅读。
黄河魂
①壶口瀑布的大名,可谓如雷贯耳。那次来到壶口,我一下子惊呆了。壶口瀑布那惊天动地的磅礴气势,仿佛把我给吞没了。
②放眼北望,只见铺天盖地滚滚而来的,分明是千万条张牙舞爪的黄鳞巨龙。它们翻滚着,缠绕着,拥挤着,厮咬着,昂首甩尾,一路挟雷裏电,咆哮而来。倏而,腾空而起;猛然,俯冲而下。如同百米冲刺一般,它们各不相让,非要在壶口“冲线”的一霎,争个你低我高。
③来了!来了!呼啸着、拥挤着冲锋在前的惊涛,如千军万马,以排山倒海之势压向壶口。就在前面的一排巨浪刚刚冲来的一瞬间,后面的一排早已接踵而至。雷霆万钧的冲击力足以所向披靡,那紧随其后的更是势不可当。说时迟,那时快,只听得“轰隆”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前呼后拥的千万条巨龙,齐刷刷地跌进深渊……
④震耳欲聋的雷声还在轰鸣,紧接着撼天动地的霹雳又已炸响。跌落深渊的巨龙,拼命挣扎着,蜿蜒着,企图跃出深渊。可跟踪而至的后来者,又以泰山压顶之势猛冲下来。在山呼海啸般的轰鸣中,无数的断鳞残甲,化作腥风血雨,从深渊中升腾,如同一股强劲的龙卷风,冲天而起,扶摇直上。
⑤伫立在壶口瀑布前,不知不觉一个小时过去了,又一个小时过去了。目睹瞬息万变的奇观,耳闻震耳欲聋的轰鸣,我深深地被壶口瀑布那动人心魄的力量所震撼,为她那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所折服,为她那前赴后继的献身壮举所感染,为她那无坚不摧、所向无敌的气概所激动……我的整个身心已经融化进壶口瀑布中去了。
⑥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您博大的胸怀,您的精神,您的气概,是亿万中华儿女力量的源泉。而壶口瀑布正是您的灵魂精魄的集中体现!我真希望时间凝固在这里,让我在这里待上一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好让我从黄河母亲的魂魄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游览地点 | 所见所闻 |
壶口瀑布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浪涛轰鸣、炸响,从深渊中升腾) |
【2】本文结尾写道“好让我从黄河母亲的魂魄中汲取更多的营养”,想一想:作者要从黄河母亲的魂魄中汲取哪些营养?联系短文内容,分点表述。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作者由_______联想到的。第⑤段中,作者目睹耳闻之后,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同样是展开想象,两者不同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位同学在读到第③段画“ ”的句子时,写下了下面的阅读笔记。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请说明理由。
作者把巨浪想成巨龙,写出了瀑布的气势,但是“跌”字与龙的形象不符,改成“飞”更加合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你不能指望一觉醒来就变得非常自信。建立信心大厦,要从砌好每一块砖开始,就是说,从你喜欢做的、拿手的事开始,做好每一件小事。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希望—( ) 信心—( )
2.怎样“建立信心大厦”?
3.对“从你喜欢做的、拿手的事开始,做好每一件小事”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多选)
A.要先做自己喜欢的、最拿手的事
B.做的事要符合自身实际,不能好高骛远
C.要从小事做起
13、欣赏《最后的晚餐》并阅读其相关资料,对其中某个人的神态进行描写。(不少于200字)
《最后的晚餐》取材自基督教《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二十六章《设立圣餐》的一节,在逾越节的一个晚上,耶稣预知他的死期将临,和他的十二个门徒在一起进晚餐。正在进餐时,耶稣对众门徒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出卖我。”门徒们听后,顿时引起闪电般的反应,他们个个感到突兀,有的转身。有的站起,向主发问:“主,是我么?”耶稣回答:“同我蘸手在盘子里的,就是他要出卖我。”犹大就问他:“拉比,是我么?”耶稣回答:“你说的是。”
达•芬奇于1495-1497年费时三年为一所修道院的餐厅所作的壁画。这幅画着重刻划耶稣的门徒在听到主说“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的时候所表露出来的不同的心理反应。
这幅画的构图并不复杂,基本上是在一直线上穿插变化的,但单纯中见丰富。画家把十三个人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既突出了基督的主要形象,又层次分明地刻划出每一个人的外貌和性格特征。画家把耶稣安排在既是画面中心,又是视觉中心的位置,用背景中大门的透光,更加清楚地衬托出耶稣的形象,餐桌。墙壁门窗和天花板的处理取平行透视,都集中地消失在基督的形象上,这一切很自然地把观众的视线首先吸引到基督身上。并且有意识地把两侧的门徒和耶稣分开,初看耶稣似乎很孤立,实际上内在情绪和感情以及整个事件都把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十二个门徒三人一组平均分配在两边,以其各自的动作和表情与基督发生联系和呼应,整个环境和道具的处理比较简单,为的是更加突出激动的人物,再通过这些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将整个画面的中心引向基督。
14、阅读《詹天佑》选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长200千米,是联结华东和西北的交通要(yāo yào )道。当时,清朝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帝国主义者谁也不肯让谁,事情争夺了好久得不到解决。他们最后提出一个条件:清朝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他们以为这样一要(yāo yào)挟铁路就没法子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帝国主义完全想错了,中国那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工程师,詹天佑就是他们中间的一个。
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世呢。”原来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他们认为这样艰巨的工程,各国著名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
【1】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音节,画上“_______”
【2】用“~~~~”画出说明帝国主义国家阻挠清政府修筑京张铁路的“原因”的句子。
【3】帝国主义者之所以要“要挟”清政府,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这个“笑话”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话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这段话中,我体会到詹天佑_______之情。
【6】假如你是一名铁路工程师,你听到帝国主义者的嘲笑时,你心里会怎么想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人们不顾后果滥用化学用品,使再生资源不能再生。人们不顾后果滥用化学用品,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用关联词语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改写句子。
(1)他是一个好人。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杭州的西湖难道不像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吗?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把下面的句子分别改写成一个比喻句和一个拟人句。
路边的柳条在风中摇曳。
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午火辣辣的太阳照射着整个大地。(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红不但在家里经常帮妈妈干活,所以在学校也主动为同学服务。(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最爱看河上的帆了,一张张白帆,像一朵朵白花,开在绿茵茵的草地上,又像一片片白云,飘在蓝蓝的天上。
这句话把__________________比做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9、改为转述句。
奶奶对我说:“我去跳广场舞了,你在家要注意安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
改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怎么敢和都督开玩笑?(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对老师们的勇敢,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本书是你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时常怀着深深的感谢之情,思念着张老师。(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风吹小树。(请扩句,要扩充两处以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昨天傍晚下了一夜的大雪。(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快乐,有忧愁,有成功,有失败……请以《成长的滋味》为题写篇作文,注意内容具体、语句通顺、通过具体的事例,表达真情实感,400字左右。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