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巧填同音字。
fèi(______)腾 浪(______) (______)品 (______)炎
2、在下面的句子中填上合适的反义词。
1.______的草原______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2.父亲一向是______的,从没有______地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
3.刚下过雨,空气真______,一扫昨天的______。
3、积累填空
(1) ________,同到牵牛织女家。作者是唐代的_______
(2)《少年闰土》作者是_____,他认为民族魂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所以他说:
____,____,____。你读过他的作品有______。
(3)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________。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这段话让你想到了一个诗句是:________。
(4)《七律·长征》中的颔联是:五岭________,乌蒙________。
4、把下面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郁郁( )( ) 娉娉( )( ) 不( )思( )
四( )八( ) 前( )远( ) ( )天( )雪
5、课文内容精彩回放。
(1)《月光曲》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______,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2)在《七律·长征》中,最能体现战士乐观精神的诗句是“更喜岷山千里雪,___________”。
(3)《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是按照“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人→______人→跳下悬崖”这样的顺序写的。
(4)“我”的伯父之所以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是因为他为______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5)《书戴嵩画牛》一文中告诉我们做事应该向内行请教这一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织当问婢”。
(6)《少年闰土》节选自______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
(7)古人以诗词绘景。孟浩然用“野旷天低树,______”来描写日暮所见之景;辛弃疾用“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展现了乡村夏季夜晚的美景;刘禹锡用“九曲黄河万里沙,____________”描绘了黄河雄伟壮观的景象;杜牧用“____________,水村山郭酒旗风”赞美春天江南的优美景色。
6、课内阅读。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这首诗的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庭前优美的景色,“____________”突出了庭院的干净、清幽,“____________”突出了庭院的秀美,“_________”突出了主人的生活品位。
【3】诗的后两句中,“________”运用拟人化的动作,写出了山水的灵动可爱。
【4】诗的后两句是对偶句:“一水”对“________”,“护田”对“排闼”,“________”对“________”。像这样运用对偶的手法的诗句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写庭院的景致,侧面烘托了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B.诗人写景,从院内写到院外,既是对主人的赞叹,也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C.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喜爱田园风光、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D.诗歌含蓄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生活的无奈和痛苦。
7、阅读下面的诗文,答题。
【材料一】 ,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选自孟浩然《宿建德江》)
【材料二】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 。(选自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材料三】 ,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材料四】)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 (选自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材料五】 ,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选自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材料六】江村入夏多雷雨,晓作狂霖晚又晴。波浪不止深几许,南湖今与北湖平。(选自韦庄的《暴雨》)
【1】补充【材料一、二、三、四、五】中空白处的诗句。
【2】阅读【材料一】,说说哪一个字堪称全诗的“诗眼”,并简析其用得好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材料一、材料二】,两首诗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见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材料三】,诗中描写了美丽如画的江南风光,作者是通过哪些意象,表现江南春天的特点的?对于诗的后两句,有人认为是表达诗人对江南景物的神往,有人认为是借古讽今。你赞 同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请你再写两句类似这种借古讽今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材料四】,诗中后两句对仗工整,富有节奏感且余味悠长,请你分析这样写的好处,再写两句像这样对仗工整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材料五、六】,同样是写雨,我更喜欢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识字与写字。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在横线上把诗句补充完整,注意行款整齐、书写正确。
【2】读句子,根据语境写出正确的字词。
读这首诗,我心潮pénɡ pài。面对xiōnɡ yǒnɡ
的河水、yǎnɡ qì
xī bó
的雪山、páo xiào
的子弹,红军没有zhòu méi
,没有qū fú
。lónɡ lónɡ
炮火中,他们挥舞着革命的旗帜。党领导下的队伍就是yì
立不倒的diāo xiànɡ
,就是永不xī
灭的明灯。
【3】这首诗的作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请你再写出一句他创作的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一。
丁香结(宗璞)
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在我断断续续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mó hu( )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huǎng rán( ),果然是丁香结。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chóu yuàn( )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1】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词语。
【2】文章第1~3自然段着力描写______,第4~6自然段着力感悟______。第2自然段简洁地从______和______写城外丁香花的美丽芬芳。
【3】“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这里的“积雪”指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疑难点 从“一片莹白”“参差的绿”“两扇红窗”这些描写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3自然段中,作者对花形进行了从局部到整体的工笔白描,用“ ”画出局部描写的句子,用“ ”画出整体描写的句子。
【6】把最能表达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的那句话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狼牙山五壮士(节选)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1】“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的目的是________。
【2】请给选文写一个合适的小标题:________。
【3】对选文画横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句写出了战士们对敌人的仇恨
B.该句写出了战土们要与敌人战斗到底的决心
C.“像雹子”写出了石头的沉重,杀伤力强
【4】从选文中,我们感受到了五位壮士的英勇。请写几句话,表达你对他们的敬佩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小题。
鲁迅陪客人
①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②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在工作之前,他稍微合一合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起来管理家务)。海婴这时也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
③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④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未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⑤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⑥鲁迅先生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⑦大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⑧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⑨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⑩鲁迅先生的书桌整理得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一双拖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1】简要写出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章内容,整理鲁迅先生的日程安排。(在空白处填写完整)
时间 | 事项 |
下午两三点钟到夜里十二点 | 陪客人 |
下半夜工作前 |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太阳高起来 | ________________ |
整理完鲁迅先生的日程,可以看出,鲁迅先生这个时间段做的主要事是:__________,你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①自然段写了7个“陪”,有人认为可以改成“鲁迅先生从下午三点到晚上十二点一直在陪客人”,你认为可以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⑩自然段划线句子中的动词运用,下列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理”“压”表现了鲁迅先生做事一 丝不苟。“站”“停”运用拟人把毛笔和拖鞋写得通情达理,陪伴着主人工作和休息,衬托鲁迅先生用笔奋斗、忘我工作的精神。
B.“理”“压”表现了鲁迅先生平时养成了整理、讲卫生的好习惯。“站”“停”运用拟人把毛笔和拖鞋写得很可爱,似乎等主人随时使用。
C.“理”“压”表现了鲁迅先生喜欢在整洁干净的桌子上写文章。“站”“停”指毛笔和拖鞋很懂事,不打扰先生休息。
【5】第⑤自然段画“ ”的句子点明此时时间已是____________。
【6】从本文的描写,你看出鲁迅先生是___________的人。
【7】读完本文,联系本学期学的课文,请写出你如果站在先生的塑像前要对他说的话。
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月光曲(节选)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的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的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从选文中找出一对近义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1)皮鞋匠的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试着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一下。
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
(2)这一个自然段采用了实写与虚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借助皮鞋匠的联想,我们仿佛听到了《月光曲》的旋律。它的旋律具体有什么变化呢?请你试着填一填。
《月光曲》起初节奏_____________,慢慢变得___________,最后变得_______________。
【3】下列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 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B.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C.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4】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母亲节的冰淇淋
①每年的母亲节,我和哥哥伊杰都会用自己攒下来的钱,请妈妈到可米冰淇淋店吃冰淇淋。每次,我都要花生奶油冰淇淋,伊杰要草莓冰淇淋,妈妈则要樱桃味的奶油冰淇淋。这时,妈妈总会说一句话:“哈哈,如果这不是天堂般的享受,我不知道这是什么!”
②今年,距离母亲节还有两天时,我和伊杰来到可米冰淇淋店时,发现了一件意外的事情——可米冰淇淋店的门口上贴着一张告示,上面写着:本店已搬到西大街23号。
③伊杰叹道:“西大街在这个城市的另一端呢!”“我们只好送妈妈别的礼物了。”我说。“那就送花吧。”伊杰接过我的话茬。
④我们快步走到对面的里克鲜花店。我从一个大桶里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束紫罗兰。紫罗兰是妈妈最喜欢的花。老板把花包好,叮嘱我们:“记得回到家就把它们放进水里。”
⑤我们捧着花一路跑回家。“嗨,孩子们。”我们刚踏进入家门,妈妈就喊道。“妈妈提前回家了。”我小声说,“快把花藏起来。”
⑥第二天一大早,伊杰就从床底下拿出了那三支紫罗兰。看到花儿,我的脸色马上变了。花儿已经枯萎了。
⑦伊杰把花儿凑近鼻子闻了闻。“香味还很浓,也许我们可以把它们制成香水。”他说。这倒也是一个补救方法。我们马上动手把花瓣摘下来。“剩下的枝条,我们还可以把它们穿成一条项链。”我提议。我找来剪刀把枝条剪成一小段一小段的,伊杰找来了针和线,“别出心裁的礼物!”我对伊杰笑道。
⑧中午,妈妈回家了。我们把一小瓶自制的紫罗兰香水和一条紫罗兰项链摆在她的面前,同声说:“妈妈,母亲节快乐!”妈妈拧开香水瓶盖,深深吸了一口。“紫罗兰的香味,我很喜欢,孩子们。而且这个瓶子很独特。”“这原本是一个装番茄酱的瓶子,我冲洗了16次。”伊杰笑道。妈妈拿起第二份礼物。“多漂亮的一条项链啊!”说完,她把项链挂在脖子上,同时把我们两个拥进了怀里。过了一会儿,妈妈松开我们说:“现在,我们该去可米冰淇淋店了。”
⑨一个多小时后,我们三个人来到了可米冰淇淋店的新址。和以前一样,我要了花生奶油冰淇淋,伊杰要了草莓冰淇淋,妈妈要了带樱桃的奶油冰淇淋。
⑩伊杰舔了舔他的勺子说:“呵呵,如果这不是天堂般的享受,我不知道这是什么!”
【1】第②自然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语音的延长
C.表示意思的转折或跳跃
【2】今年的母亲节,伊杰和“我”遇到了哪两个烦恼?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⑦段中的“这倒也是一个补救方法”中的“这”指的是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 ”的句子为后文哪句话埋下了伏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短文之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1】用“ ”画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2】这段文字在写法上运用了先____后__的方法,重点写了____、____,应该说他们是全场三十万人的“______”。
【3】找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___________,这个句子把_______比作______,把 ______比作______。
15、把下列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1)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必须这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
(2)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完成句子。
(1)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用上加点字仿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亮穿过微云,月光洒在海面上。(将这句话描写得更具体、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闰土又对我说:“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马宝玉纵身跳下悬崖,把那只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扑到自己的床上,一心想着明天雨点儿打在雨衣上的事。(请根据这句话想象补充雨点儿打在雨衣上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依照这句话中加点的词语和相同的修辞手法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当时足球被称为“鞠”。(改为“把”字句)
2.他一边使劲地踢骨头,一边不停地咒骂。(用加点词语写句子)
3.飞机不得不改到另一个小城市降落。(改为肯定句)
19、语言运用——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句子练习。
(1)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实验乘火箭上天的人。(缩句)
______________
(2)既然我的老师们播下的种子在他们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了,为什么我们播下的种子不会在自己的学生身上结果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这个小姑娘勇敢、镇定、乐观的精神深深地鼓舞了自暴自弃的我。(缩句)
_____
21、习作。
运动场上的龙腾虎跃,游乐场里的欢声笑语,赛场上的精彩辩论……请选择一个场景,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写出那个激动人心的一幕。
要求:
(1)写清楚活动过程,把印象深刻的部分作为重点来写。
(2)既关注整个场景,也要关注个体人物表现,写一写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不能出现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名和地名。
(3)把活动中的体会写下来。
(4)题目自拟;内容字数不少于4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