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
悬崖(______)(______) 碧空如(______) 可见一(______) 波(______)起伏
水落(______)(______) 百折不(______) 狂风(______)号 (______)不安席
(1)黄河以她粗犷雄伟、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自然品格,孕育出中华民族(______)、勇往直前的伟大品格
(2)(______)的海面上,一只远洋货轮正乘风破浪,全速前进。
(3)一场暴雨刚刚过去,(______),东方的天空架起了一道美丽的彩虹。
2、按课文内容填空。
1.《草原》的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字________,北京人,满族,作家。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3.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________绣上了____________。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________,就像只用绿色________,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________,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__________,又想坐下______________。
3、用“幽”字组词并填到下面的句子中,不能重复。
①这种_____的环境真让人神清气爽。
②老师讲课是语言_____诙谐,非常吸引人。
③贝多芬借着_____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④灯光很_____,我连对面的人都看不清楚。
4、查字典。
“魁”字按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______,再查音节_____;按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___部,再查_____画,这个字的第七笔的名称是_____,“魁”在字典中有三种解释:A.为首的;B.高大;C.第一位;“魁梧”中的“魁”应选(______)解释。
5、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 )高( )下 心( )肉( )
( )如生 ( )出心( )
6、课内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_________。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_____,词题是____________。
【2】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__代的____________。
【3】把词中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4】词中的“见”读____________,它的意思与“____________”相同。
【5】词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
【6】本词上片写_____________的夏夜,以鸟惊、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山村特有的音响,把黄沙道写得生机勃勃;下片以轻云小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突然出现,表现 ____________的乐趣。本词流露出作者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7、古诗赏析。
题奉晚
(宋)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墨梅图题诗
(元) 王 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1】“吾家洗砚池头树”是用( )的典故。
A. 王献之 B. 王羲之
C. 王冕 D. 柳公权
【2】这首诗中照应“墨梅”的词语有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厌恶当时的腐败风气,不媚世俗的气节和品性。
9、阅读课外选文,完成练习。(选做题)
虽然我一见便知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 ),而且加上了( );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 ),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 ),身上只一件( ),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 )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1】将下列词语或短语恰当地填到文中的括号里。(填序号)
①破毡帽 ②灰黄 ③肿得通红 ④又粗又笨 ⑤很深的皱纹 ⑥极薄的棉衣
【2】课文描写的是少年闰土,上面的选文描写的是中年闰土。为什么同一个人前后的形象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请你利用课余时间读一读鲁迅的《故乡》,从中找出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理解。
留两个柿子看树
①小时候,父亲在外地,母亲一人担起了家中所有的农活,里里外外忙个不停。在生活中母亲处处教导我们节俭,摘柿子的时候不论大小都让我和弟弟摘下来。
②挨着院墙有一排柿子树,黑黑的躯干,粗糙的树皮,一如历尽岁月沧桑的长者,安详、淡定。霜浓秋重的时候,柿树上果实累累,不甘寂寞的柿叶,被秋染红,随风而动,远远望去好像一团火。那些饱满而丰润的柿子很快就褪去少女般的青涩。追寻着岁月的脚步,由金黄圆润转身披上红彤彤的嫁衣,坠在枝头闪动着红色的亮光,特别诱人。
③每到收获的季节,母亲总让我和弟弟爬到树上去,想方设法把柿子摘下来。甚至连树梢上带着青涩斑点的小柿子也不放过。在母亲的监督下,所有的柿树都会被我们“扫荡”很多遍。母亲顶着一块蓝色的方巾在树下接着,更不忘叮嘱我们小心点,小心点。记得有一次,在母亲的指挥下,我爬到高高的树梢上摘柿子,大个的“红灯笼”尽收篮里,剩下的柿子青色还未褪尽,小小的如同棉桃子,我嫌小没有摘。母亲却不以为然,她说:“摘下来都是钱,放在树上一分钱换不到,多可惜啊。你的学费就是这些柿子换来的。”后来,母亲用竹竿做成网套,还是把那些柿子套了下来,乡下的人家底薄,日子都算计着过,手指缝张大一点都是浪费。母亲说:“一个柿子可以换来一碗茶,该节省的还是要节省。”
④从那以后我记住了母亲的话,每年都把树上的柿子摘得干干净净。
⑤月滚着月,年滚着年。后来,我们兄妹都离开了家乡,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上次回家,已是深秋,天高雾浓,落叶像断魂的金蝴蝶,摇摆着生命最后的舞姿,遍地枯黄。一群群南飞的大雁从北方驮着初冬的寒气到来。光秃秃的柿树,尖尖的顶枝直刺着灰色而悠远的天空,如记忆一样悠远、渺茫。树枝在风中颤抖着,等待着冬去,树上只剩下孤独的红柿子。
⑥我爬到树上把那些“红灯笼” 一个个从树上摘下来,看到树梢上还剩下两个大而红的柿子,我沿着树枝向前挪动脚步,想把它们摘下来。而那一刻母亲却说:“别摘了,留着吧。”我说:“留着是浪费,摘下来吧。”母亲说:“留两个柿子看树,树老了,一个柿子都没有也是很难过。”
【1】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第①自然段在文章结构上和内容上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会第⑤自然段景物描写的特点,并简要说说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多次写母亲要我们把柿子全摘干净,这样写用意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画线句子含蓄地表达出母亲怎样的感慨?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吧。
人该看重什么
做人处世,该看重什么?居里夫人的“三重”“三不重”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一是重爱心不重金钱。她在法国读书时生活很困难,祖国波兰给成绩优异的她寄来一部分“亚历山大基金”作为奖学金,( )她很需要钱用,( )她只留下十分之一,其余寄回基金会,以救助更需要帮助的穷人。她说:“最富有的人( )那些拥有亿万家产的人,( )富有爱心的人,哪怕物质上很清贫。”
二是重工作不重享受。居里夫人当年年薪达4万法郎,在那个时代算是相当富有了。她丈夫建议家里添置一对沙发。居里夫人说:“不,还是不要舒服好,舒服了我可能会多坐一会儿,那就会少了工作时间。”正是因为她的勤奋努力,为世界化学宝库增添了镭。她的重工作不重享受,永不懈怠的追求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是重成绩不重荣誉。她一生2次获诺贝尔奖;一生获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17个。但她对这些荣誉全不在意。一次她的一位朋友来访,她女儿正在玩一枚英国皇家学会颁发的奖章。朋友很惊讶,这是最高的奖赏,居里夫人竟然给孩子们当玩具。居里夫人说:“我不在乎这个,我是想让小孩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将一事无成。”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优秀—(______) 贫困—(______) 荣耀—(______)
【2】填写文中的关联词语。
【3】填空。
人该看重什么,不该看重什么,居里夫人用她光辉的一生给了我们正确的答案。写出居里夫人所说的“三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不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在“三重”与“三不重”中任选一条,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别了,我爱的中国
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我倚在高高的船栏上,看着船渐渐地离岸了,船和岸之间的水面渐渐地宽了,我看着许多朋友挥着帽子,挥着手,说着:“再见,再见!”我听着鞭炮噼噼啪啪地响着,我的眼眶湿润了,我的眼泪已经滴在眼镜面上,镜面模糊了。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船慢慢地向前驶着,沿途停着好几只灰色和白色的军舰。不,那不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的,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
两岸是黄土和青草,再过去是地平线上几座小岛。海水满盈盈的,照在夕阳之下,浪涛像顽皮的小孩儿似的跳跃不定,水面上一片金光。
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我不忍离开中国而去,更不忍在这个大时代中放弃自己应做的工作而去。许多亲爱的勇士正在用他们的血和汗建造着新的中国,正以满腔热情工作着,战斗着。我这样不负责任地离开中国,真是一个罪人!
然而,我终将在这大时代中工作的,我终将为中国而努力,而贡献我的身、我的心。我离开中国,为的是求得更好的经验,求得更好的战斗的武器。暂别了,暂别了,在各方面斗争着的勇士们,我不久将以更勇猛的力量加入到你们当中来!
当我归来的时候,我希望这些帝国主义的军舰都不见了,代替它们的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的伟大的中国舰队。如果它们那时候还没有退出中国海,还没有被我们赶出去,那么,来,勇士们,我将加入你们的队伍,以更勇猛的力量,去驱逐它们,毁灭它们!
这是我的誓言!
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1)读文中画“ ”的部分,联系上下文,说说是什么让作者感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画上“____”,再仿写一个比喻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在全文共出现了几次?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要离开祖国?(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的希望和誓言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
拱桥
①拱桥是一个人,不是一座桥。
②听这名字,你就可以想到他的形象,腰背总是那样弓着,像一座拱桥。
③我认识他时,他的腰已经很弯很弯了,人也很老。他是我们小学校的校长。其实,校长、老师也就他一个人。他脸上满是皱纹,一笑起来就满脸开花。胡茬子布满两腮和下巴。尤其是下巴,都是硬茬儿。要是男生有谁违反了纪律,他就会说:“把手伸出来,手背儿。”然后,便抓住你的手,在他的下巴上来回蹭上几下,让你刺痒难耐。由此,我们对他的下巴充满了畏惧。
④我那时很调皮。有一次,挨了他的扎,便对同学青子说:“校长的下巴要是脚后跟儿就好了,我就不怕了。”脚后跟儿没有钢针一样的胡茬子,手背蹭上去是平展的。没想到,这话让校长听到了。他弓着背,像一座拱桥,郑重地看着我说:“你真的怕我的下巴?”我望着他宽阔的脸,敬畏地点点头。他用手刮了刮下巴,严肃地对我说:“怕就别捣乱了,小子。”青子看着我的样子,嘎嘎地笑起来。但是,我从那以后就再也不去做调皮的事了。
⑤下雨天,他的弯背就成了一座真的拱桥。
⑥我们的校舍三面倚山,一面临沟,十来个学生上学放学都要过沟。那条四五丈宽的沟,冬天干涸,夏天水大。沟上没有桥,一到夏天,水流很急,波浪跳荡翻腾,齐腰深的水就成了我们十几个孩子难以逾越的鸿沟。
⑦记得那年夏天,洪水把我们隔在对岸。校长便在水里蹚来蹚去,让十几个孩子都伏在他的背上。我和青子都是大孩子了,不好意思让他背,尤其是让一个老人背。大家都到对岸了,只剩下了我。这时,校长垂着弯背,哗啦啦蹚水过来了。他浑身湿淋淋的,喘着粗气像拉风箱。
⑧“来。”他蹲下来,给我一面弓形的脊背。
⑨“不!”我紧咬着牙,“我自己能过。”
⑩雨越来越大,脚下的水流如同奔跑的猛兽,似乎要把一切吞入口中,看上去让人心惊肉跳。而他依然弓着背,一动不动,静等我伏到他的背上。雨水、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我不能啊!“来吧,孩子。别不好意思,爷爷背孙子嘛。该上课了,快来。咱爷儿俩得赶紧过去,同学们在等呢。”雨中,我看到了他坚定的眼神。
⑪我闭上眼睛,趴上了那座“拱桥”。我的身体被托了起来,他晃晃悠悠还支撑得住吗?水越来越深了,他能吃得消吗?我紧紧地趴在他的背上,与那面脊背紧紧箍在一起。
⑫临上岸时,他晃了晃,我并没有掉下“拱桥”。“这不过来了嘛!”他说。是的,过来了,我从“桥”上滑下,落在坚实的大地上,站着。而他却没有站住,瘫软在了地上:“老了,老了,我背你们爹妈时,可不是这副模样。”
⑬歇了一会儿,我们拥着他走向教室……
⑭那年秋天,我转学了,校长也退休了。许多年过去,我走过了很多桥,但我忘不了那座拱桥。
⑮那座宽厚、踏实、温热的血肉拱桥,似乎让我一生都走不到头。
【1】短文记叙了“我”与老校长之间的两件事,请你分别用比较简练的语言概括下来。
第一件:_____________
第二件:______________
【2】短文第⑥和第⑩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流的样子,但作用各不相同。联系上下文内容,我们会发现,第⑥自然段的描写,其作用是________,第⑩自然段的描写,其作用是______
【3】短文第⑪自然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对“我”心理活动的描写。你从中能体会到“我”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写道:“那座宽厚、踏实、温热的血肉拱桥,似乎让我一生都走不到头。”请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
14、内容梳理(课文回放)。
1.《中华少年》是一首__________诗,诗中选取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地方的__________族、__________族、__________族、__________族儿童作为代表,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2.“我们铭记着中华母亲的功德,更不能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这句话在诗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写句子。
许多士兵尊称她为“提灯女神”。(改为“被”字句和“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把下面的长句改成三个较短的句子,使意思表达得更为清楚。
文学批评是文艺学中最活跃、最经常、最普遍的一种以文学鉴赏为基础,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分析和评价,深化和提高文学鉴赏的研究形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秦王被逼得没办法,只好敲了一下缶。(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做。(8分)
(1)我们班将近40人左右。(修改病句)
(2)小狐狸用它那粗糙的粉红色的舌头柔和地舔着他的手。(缩句)
(3)我们欣赏了一幅草原风景画册。(修改病句)
(4)树叶飘落在地上。(改为拟人句)
19、按要求改写下面的句子。
(1)过了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活以后,在66岁的高龄,他仍然能创造出这样富有朝气的美丽形象,仍然能表现出这样充沛的青春活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改写成肯定句:
(2)剧场坐着的每个角落里都是人。
修改病句:
(3)会场上爆发出掌声。
扩句:
(4)太阳早已下落。暑气并没有收敛。
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20、邱少云牺牲自己。邱少云绝不暴露目标。(加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出使他国,捍卫本国尊严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在下面写一写。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