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积累运用。
1.《浪淘沙》中描写黄河的雄伟气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书湖阴先生壁》中引用典故抒写对山水的深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水村山郭酒旗风。
4.《只有一个地球》一文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__________”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①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洪______。
②“咆哮”突出山洪____,“狂奔”写出水流_____,“势不可当”写出洪水______。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①“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②对这句话的解读正确的是(________)
A.钟子期的去世对伯牙打击很大。B.钟子期在伯牙心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C.钟子期与伯牙两人私交很深 。
3、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旧时茅店社林边,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岭逶迤腾细浪,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日》中蕴含哲理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过故人庄》中运用对偶手法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悠悠故乡情,淡淡思乡愁。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这样表达愁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他在电视屏幕前看电视,也像亲临比赛现场一样。只见他坐直了身子,两眼直盯着电视,眼里闪着亮光,两只手不自觉地攥成拳头,像是在给球员加油鼓劲。看到自己喜欢的球队或球员进了球,他竟然直接从凳子上跳了起来,双拳上举,嘴里兴奋地喊着“好球!”(读句子并仿写,表现某个人物对某件事入迷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不同的解释写出含有“写”字的词语。
(1)就现成材料加以整理,写成书或文章。(______)
(2)用语言文字等把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______)
(3)用简单的线条把对象的特点迅速地画出来。(______)
5、把成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填空。
①感激(_____)零 ②迷(____)知返 ③时光(____)苒 ④银装素(___)⑤明察秋(____) ⑥深思熟(____) ⑦(____)往知来 ⑧水(___)石穿
(1)以上成语中描写自然景色的是____(填序号),我还能再写一个这类成语:_________
(2)以上成语中,可以用来赞扬孙悟空的是______(填序号)。我还会用另外的成语来形容这些历史名人:______ 的勾践, ______的诸葛亮,______王勃……
(3)选择合适的成语填空。(填序号)
六年来,当我们迷失方向时,您总能让我们(_______);当我们基础不牢时 ,您总鼓励我们要有(______)的精神。六年来,您让我们懂得了从历史故事中(______),学会了面对问题要(____)……(______)离别的时间近了,我们每个人都对您(_______)。
6、赏析古诗。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是一首________诗,这首诗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前两句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两句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把半亩方塘比做________,用来突出________________。
4. “源头活水”现在多比喻________________。
跟我学:用同一个“韵”的字放在句尾,使之产生一种声音回环的和谐感,这就叫“押韵”。所以我们就要在诗句中最后一个字里找,找到那些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
5.这首诗押韵的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品读诗中的环境描写,悟湖阴先生的形象。
书湖阴先生壁
, 。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将诗句补充完整。
【2】这首诗是诗人______写在_________________(哪里)的。
【3】诗中后两句对仗工整:“一水”对“_______”,“护田”对“_______”, “将绿绕”对“__________”。像这样的诗句我还知道:__________________。
【4】诗的前两句写了___景色的清洁幽雅,我们感受到了画面的___;后两句写了___景色的自然幽雅,我们能感受到画面的___。(填序号)全诗表现了湖阴先生的_______________。
A.静态之美 B.动态之美
C.庭院之外 D.庭院之内
【5】后两句诗除了对偶,还采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赋予山水___的感情,令整幅画面显得___________。
【6】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
8、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读着“烂漫”让我想到了这样的景象:_______。
【2】“百丈冰”采用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
【3】“俏也不争春”赞美了梅花_____、_____的精神。
【4】词中的“___”和“___”这两个字写出了梅花的坚强、自信。
【5】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风雨”“飞雪”通过描写自然环境的恶劣,反衬出了梅花傲霜斗雪、坚强不屈的精神。( )
(2)梅花在“丛中笑”是嘲笑其他花都凋谢了。( )
(3)这首诗中的梅花象征着坚强的革命者形象。( )
9、阅读理解。
B超神探
“叮铃铃……”已经是寒冷的深夜了,忙碌了一天的贾立群大夫刚刚入睡,就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出于职业的敏感,他一骨碌爬起来,接起从北京儿童医院急诊室打来的电话。“好的,我马上就到”他披上衣服立即赶往儿童医院。
赶到了急诊室,他了解到:这是从牡丹江市赶来的绝望的父亲带着3岁孩子来求救的﹣﹣孩子先天只有一个肾,已数日无尿,先后被三家大医院诊断为“肾实质损害合并肾积水、急性肾衰。”
[A]贾立群为了探明患儿病因,手握B超仪器探头,小心翼翼地在患儿腹部慢慢移动,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上的影像。尤其在肾部,他来回挪动着探头,像个侦察兵一样搜寻着,一个一个地排除病因。他检查了一遍又一遍,没有查出问题。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B超室里的空气令人窒息。贾立群断定不是肾的问题,继续专注地给孩子一处处排查。突然,在模糊的黑白屏幕上,他发现了孩子输尿管远端有堆成柱状的沙砾样结石。他迅速明白这些结石正是导致孩子尿道堵塞的根本原因。病因找到了,贾立群松了一口气。他出门对焦急等待结果的父亲说:“放心吧,孩子的肾脏没有问题,只是输尿管被结石堵住了。”
患儿的父亲听了贾大夫的话,“哇”的一声哭了出来,他激动地跪在地上,“谢谢您!贺主任,您是孩子的救命恩人哪!”费大夫搀起长跪不起的患儿父亲,说:“马上对输尿管进行紧急疏通处理,把结石取出来,病就会好的。”这位父亲顾不上擦泪,用手机向远在牡丹江的亲人报了平安。患儿一家听到孩子性命被保住的消息,喜出望外。按照当地的风俗,一家人向着北京方向齐刷刷地磕了三个响头,这是千里之外一个普通家庭对北京救命恩人——贾立群大夫行得最隆重的大礼!孩子的病因查清后,经及时救治,最终转危为安,很快就康复出院了。
[B]贾立群挽救患儿生命的感人事例不胜枚举。他工作30多年来,共接诊了30多万名患儿,确诊了7万多个疑难病例,挽救了2000多名危重患儿的生命,使一个个破碎的家庭又沐春风。多年的钻研和历练,贾立群练就了B超检查的“火眼金睛”,成了患儿家长心中的著名“品牌”他不光被患者家属追逐膜拜,也是很多临床和急诊医生的“主心骨”。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转危为安_____
不胜枚举_____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牡丹江市赶来的患儿患有“肾实质损害合并肾积水、急性肾衰。”
B.“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B超室里的空气令人窒息。”这是环境描写,渲染了B超室里的紧张气氛。
C.贾立群大夫认为造成孩子数日无尿的原因是孩子先天只有一个肾。
D.牡丹江患儿一家,从千里之外赶来北京向贾大夫行最隆重的大礼。
【3】本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_____
【4】仿照下面的例子,给文中[A]、[B]两处做批注。
例:患儿的父亲听了贾大夫的话,“哇”的一声哭了出来。他激动地跪在地上,“谢谢您!贾主任,您是孩子的救命恩人哪!”
批注:这里重点抓住患儿父亲的动作和语言来描写,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知道儿子性命保住后激动的心情和对贾立群大夫的感激、敬佩。
[A]处,我的批注是:_____
[B]处,我的批注是:_____
【5】贾立群练就了B超检查的“火眼金睛”。这里的“火眼金睛”是指:_____
【6】文中的贾立群大夫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结合本文简要说明理由。
_____
【7】本文以电话铃声开头,这样表达的好处是( )
A.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B.开门见山,首尾呼应
C.心平气和,娓娓道来
D.直截了当,言简意赅
10、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连续不断的降雨让很多市民认为今年的降水应该比去年多,而实际上昆明市区局部地区、单点性的降雨比较多,周边地区的降雨却不多,今年1月到8月昆明降水量为400毫米,比去年同期降水量少了167毫米。截至8月14日,主城供水水源“七库一站”蓄水15880万方,比去年同期增加2741万方。按照现有各水厍蓄水情况,主城区水库的蓄水量已具备恢复城市正常供水条件,但前几年云南都是大旱,今年的蓄水量和历史同期相比也是较少的。城市人口增多,企业产能增加等因素也考验着各水库的供水能力。所以用水形势非常严峻,大家需要节约用水。
【1】这段话表达的观点是( )
A.今年昆明降雨比去年同期少,蓄水量低于历史同期。
B.人口与企业产能增加等因素导致用水增加。
C.用水形势非常严峻,大家需要节约用水。
【2】画线句子采用了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句子中的词语“同期”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撒哈拉的变迁
“撒哈拉”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大荒漠”。人类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最早提及“撒哈拉”这个词大约是在公元前430年。当时的希腊学者希罗多德在文献里第一次把“撒哈拉”描述成一片人烟稀少的大沙漠,今天的情形与2000多年前没多大改变:沙海茫茫,无路可寻;气候奇热,人迹罕至。
然而“撒哈拉”并不是希罗多德笔下所描述的那样,自古就是不毛之地,这一点从撒哈拉沙漠中发现的史前壁画和岩画可以得到证明。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撒哈拉处于一个绿茵时代,这里曾有过充沛的雨量,蓊郁的森林,青葱的草原,发达的畜牧业。
这片一度丰腴(yú)的沃土,而今为何面目全非呢?据科学家考察研究,这首先缘于“季风雨”的变化。大约在史前期的后期,季风雨从非洲西部及中部把水分带到撒哈拉。公元前1万年左右,撒哈拉草原越来越潮湿;公元前3500年左右,湖泊面积也越来越大。可是,从这以后不知什么原因,撒哈拉的季风雨却少了起来,降雨量和蒸发量发生了无可逆转的失调。降下的雨水本已减少,又很快被太阳蒸发,水分难以积存,江河湖泊日渐干涸。撒哈拉大草原就在这种湿润期和干旱期的反复更迭中,逐渐演变成为大沙漠。
当然,撒哈拉的变化也与非洲最早的刀耕火种、乱伐森林、践踏植被有着密切的关系。就这样,经过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这里的植物枯萎退化。撒哈拉从热带的“稀树草原”变成“干旷草原”,又从“干旷草原”变为沙漠。
撒哈拉的变化给人类留下了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
【1】运用所学的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下面的词语,并把意思写出来。
充沛:_____________________
丰腴: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希腊学者希罗多德在文献里第一次描述了“撒哈拉”的样子:( )
A.一片人烟稀少的大沙漠 B.处于一个绿茵时代
C.丰腴的沃土 D.植物枯萎退化
【3】对文中画线处意思概括最准确的一句是( )
A.史前期的后期,季风雨把大量水分带到了撒哈拉。
B.撒哈拉大草原在湿润期和干旱期的反复更迭中变成了大沙漠。
C.撒哈拉降雨量和蒸发量发生了无可逆转的失调。
D.撒哈拉降下的雨水越来越少,江河湖泊日渐干涸。
【4】下面哪一项不是造成“撒哈拉”变成沙漠的原因( )
A.乱伐森林 B.自古就是不毛之地
C.“季风雨”的变化 D.践踏植被
【5】从全文看,撒哈拉沙漠形成的过程是( )
A.沙漠——青葱草原——稀树草原——干旷草原
B.青葱草原——稀树草原——干旷草原——沙漠
C.稀树草原——干旷草原——沙漠——青葱草原
D.沙漠——青葱草原——干旷草原——稀树草原
【6】“这片一度丰腴的沃土,而今为何面目全非呢?”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
A.承接上文 B.引起下文 C.承上启下 D.点明中心
12、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珍惜粮食守护“舌尖上的文明”
如今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
[材料一]未雨绸缪,始终要有危机意识
2020年是世界的新冠疫情年,而2020年后的若干年,将会是世界粮食安全年。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爆发后,一些粮食出口国宣布限制粮食出口,比如俄罗斯农业部长在7月初宣布:计划将俄罗斯“粮食出口配额制”常态化。很多国家元首倡议国民节省开支,节约粮食,以平稳度过后疫情时代。
因为大家都意识到,百年不遇的“特大疫情”,必然影响全球粮食的生产、收莰、加工、存储、交易和运输。再加上蝗灾和洪涝灾害,2020年乃至未来几年,全球粮化紧缺、涨价已成必然,应对粮食安全问题更显迫切。据估算,在消费环节,我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1000亿斤,可供养约3.5亿人一年的需要。
现在,我们确实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但要有危机意识,仓廪充实不是挥霍浪费的理由。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精神,必须传承发扬下去。同时,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材料二]每一粒粮食来之不易,值得我们温柔以待
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从种下一粒麦,到吃到嘴里的馒头,这个过程凝聚着农民辛勤的汗水。有数据显示,一粒米从春耕到收粮入仓要经过40多道工序、5个月的生长周期。一粒米、一个馒头都是劳动者用劳动和汗水换来的,都值得我们温柔以待。
[材料三]某大学学生“光盘行动”调查结果图:
是否了解光盘行动 | 是否会吃完 | 浪费粮食的原因 | |||
了解 | 43.18% | 能全吃完 | 67.09% | 饭菜不好吃 | 48.94% |
听说过 | 52.27% | 能吃一半 | 31.91% | 点餐过多吃不完 | 36.17% |
不了解 | 4.55% | 少吃或完全不吃 | 1% | 其他原因 | 14.89% |
[材料四]文明消费,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截至目前,全国至少有27个省份的商务厅、省级餐饮饭店协会或消费者协会发出倡议书,倡议企业及消费者杜绝餐饮浪费行为,培养节约习惯。在各省倡议书中,提倡节约,提倡小份菜、半份菜和提供打包是强调的重点。
同时,社会各界对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活动也是积极响应:
石岐佬中山菜馆创办人张伟雄:客人在多点菜的时候我们会提醒,吃不完的东西希望打包带走,并且我们还建立了激励机制,光盘可以换水果。
某大学食堂王主厨:我们通过菜品创新,改进烹饪工艺,推行一料多菜、一菜多味,减少浪费。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各地各校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工作举措,不走形式主义,真正形成制止校园浪费的有效机制,让勤俭节约成为师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生活习惯和人生态度。
【1】文中“舌尖上的文明”指的是( )
A.不乱吃零食
B.不浪费粮食
C.不说脏话
D.不吃稀有动物
【2】以下说法和文章内容相符的是( )
A.一粒米从春耕到成品包装要经过40多道工序、5个月的生长周期,每一粒粮食来之不易,值得我们温柔以待。
B.某大学学生“光盘行动”调查中,只有少部分人不能“光盘”,其中浪费粮食的主要原因是点餐过多吃不完。
C.全国至少有27个省份的商务厅、省级餐饮饭店协会、消费者协会向企业及消费者发出杜绝餐饮浪费行为,培养节约习惯的倡议。
D.疫情在全球爆发后,俄国等一些粮食出口国宣布禁止粮食出口,很多国家元首倡议国民节省开支,节约粮食,以平稳度过后疫情时代。
【3】为什么要提倡“珍惜粮食,守护舌尖上的文明”?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针对某大学“光盘行动”调查结果图,请结合文本为食堂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活动支支招?(至少写3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光盘行动”的号召,某学校要求每生每天饭后手持光盘,背诵《用餐礼仪歌》,由家长拍摄视频发至朋友圈打卡,并在班级群中提交截图,你认为这种行为可取吗?为什么?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第二天早晨一睁眼,四周还是静悄悄的。我决心不再想什么雨不雨的。谁知等我背着书包走到街上,脑门又落上了几滴水珠。我还以为是树上掉下来的,直到我仰着头躲开树,甜丝丝的雨点儿又滴到我嘴唇上时,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我几步跑回家,理直气壮地打开柜门,拿出雨衣冲妈妈说:“妈妈,下呢,还在下呢!”
妈妈一歪头冲我笑了笑,帮我系好扣,戴上帽子。我挺着脖子,小心翼翼地跑下了楼梯。
我走在街上,甩着两只透明的绿袖子,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它们在我的头顶和肩膀上起劲地跳跃:滴答,滴答滴答……
【1】用“ ”画出选文中心理描写的句子。
【2】怎样理解选文第2自然段中加点的“小心翼翼”这个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选文第3自然段中“滴答,滴答滴答”的雨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文片段阅读理解:
①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pài bài)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jiàn. jiè)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
②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③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
④两个人沉默了一阵。
⑤□你知道吗□桑娜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
⑥“哦?什么时候?”
⑦“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昨天。唉!她死得好惨哪!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
着了。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沉默了。
⑧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
“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1】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正确的注音。
【2】在文中“□”处依次填入标点符号。
【3】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A找近义词:怒号(___________) 咎由自取 (__________)
B找反义词:难受(___________) 镇定自若 (__________)
【4】仿写:温暖而舒适 ______、______、______
【5】解释词语。
(1)忐忑不安:_____________。
(2)自作自受:_____________。
【6】文段①画“ ”的句子是____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
【7】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这样做”是指_______。“非这样做不可”反映了桑娜______的品质。
“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与“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看似矛盾,实际上反映了桑娜_____、______的善良品质。
【8】文段③中桑娜的___和___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桑娜的内心由____、___、____到_____。
【9】文段⑧中细致描写了渔夫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用“____”画出描写渔夫神情的语句。
【10】“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意思是_________。
“我们总能熬过去的"意思是______。这充分说明渔夫和桑娜一样_______。
【11】文段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两次“沉默”桑娜会想些什么?渔夫又会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从上面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燕子从湖面掠过。(扩句,扩两处。)
________________
16、句子训练营。
(1)詹天佑不怕困难。詹天佑不怕嘲笑。(用合适的关联词连成一句)
2 詹天佑是工程师。(扩句)
17、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很。(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鱼钩上闪烁着光芒!(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的爸爸李大钊已经将要被敌人杀害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爸爸说:“我正为这件事操心。”(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句子练习。
(1)例:“我还有作业没有完成,不能和你一起去玩了。” 我婉言谢绝了伙伴的邀请。(写人物说话时,可以不用“说”来表达,请用其他的词代替)
①看着纷纷飞舞的雪花,她____________道:“雪精灵实在是太美了!”
②“路上注意安全,上课要认真听讲……”每天早晨上学前,妈妈总要______我。
③“加油!加油!” 操场上传来同学们的阵阵____________。
(2)盲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改为第三人称转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月光下的丁香白的潇洒,紫的朦胧。(仿照例句的形式补充句子)
阳光下的月季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那里常有被工人遗弃的装钉子的麻袋。(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尽量吧 店主微笑着说 保留一段时间——估计没问题 (加上合适的标点)
3.他虔诚地把两枚硬币放在里面。(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鲁本对工人说:“求您了!先生。我现在就想卖给您!”(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大禹治理了洪水。
_________________
②大禹走遍了山南海北。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题目:精彩的 (可以填联欢会、运动会、球赛……)
要求:语言流畅,场面具体生动。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