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定”字组词填空。
1.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我们都要______,不能慌张。
2.尽管国际社会时局不稳,风云突变,我们必须______正义必胜的信念。
3.发扬铁杵成针的毅力,______会有所收获。
4.考试的结果没出来,谁好谁差现在还难以______。
5.近来物价______了,百姓个个都安居乐业了。
2、古文《狼三则(其三)》中哪些词语写出了狼对屠的威胁,哪些词语写出了屠的机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能把下面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容光( )发 口若( )河 波( )壮阔
巧( )天工 斩钉( )铁 技高一( )
温文尔( ) 心满( )足 神采( )
4、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填空。
别( )心( ) 不( )思( ) 得意( )
指( )画( ) 挖( ) 心( ) 神( )不( )
(1)两个小姑娘对_________的老妇人,__________,_________地嗤笑起来。
(2)同学们_________地给自己的竹节人装上各种武器装备,并_________地取了一个威风响亮的名号,下课后_________地招呼大伙儿来观战。
5、把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_____根_____源 __________有味 捧_____大_____
孤_____寡_____ 因_____施_____ _____汤_____火
6、课文片段阅读理解。
《宿建德江》
作者: 代诗人
,日暮客愁新。
,江清月近人。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作者: 代词人
,清风半夜鸣蝉。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路转溪桥忽见。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两首诗运用了_____、_____、_____等修辞手法。
【3】《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诗都写了_____(时间)的景色,但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前者表达了_______,后者表达了_______。
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解释下列词语。
山郭:_______________四百八十寺:________________
【2】为了突出江南春色,诗人选取了哪些具有江南特色的风光景物?(不少于4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古诗。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两山排闼送青来。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从诗的前两句看出湖阴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的后两句在结构上有两两相对的特点,写出你积累的类似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家有一条瓷鱼,有趣极了。
这条瓷鱼是一条鼓眼金鱼,长约5厘米,宽约2厘米,中间滚圆饱满的地方是鱼身,占整个身体的三分之一,上面刻有鳞片,像一件衣裳,保护着鱼的身体。
瓷鱼的头很大,上面那对红眼睛,突鼓鼓的,像一对小灯笼。它睁大眼睛,似乎在看着你,又似乎在寻找着它的同伴。头的正面,是鱼的嘴,那嘴是圆形的,嘴唇突起,好像一张一闭,,在不断哈气呢!
瓷鱼有一条细长的尾巴,分三个叉,像三条绸带在水中摆动,又像空中漂浮的几缕白云。
这条瓷鱼不同的摆法有不同的样子( )把它平放着它像睡觉( )拿起来斜着看( )它似乎准备游向远方( )把它竖起来( )又像张开圆圆的嘴( )等着你给它东西吃( )把它侧卧着( )它似乎在不断地呼吸( )哈气( )提着它的尾巴( )它像在苦苦哀求你放开它……
这是一条多么有趣的瓷鱼呀!
1.给短文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
2.短文在写瓷鱼外形时先写( ),再写( ),最后写( )。
3.给第5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4.文章中最后一句在全文中起到了( )的作用。
5. 这是一篇( )体裁的文章,主要采用了( )、( )的写作方法。
6.用“﹏﹏﹏”在原文中画出与开头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的句子。
10、课外阅读。
百家饭
我小时候很顽定,人家爱叫我“小猴”。有一次爬树,快爬到高高的树顶了,脚下一闪,幸亏后背的衣服挂在枯技上,才没掉下来。大人们见我倒挂在半空中,吓得赶紧到树下用手接我。而我偏不往下掉,于是几个大人上树把我救了下来。大人们吓得脸都变色了,
我却一点儿事也没有。回到地上,照样又去玩儿了。有一次,我跟小同伴们追着玩儿。许多孩子在我后面穷追不舍,我没命地狂奔,一不小心冲进了一个未加盖的类坑。幸好这粪坑刚清理不久,我才幸免于难,但下半身已是臭气熏天了。我妈妈用一块肥皂整整给我洗了八次才罢手。按农家的习惯说法,孩子掉到粪池里得除灾驱邪,办法是吃“百家饭”。几十名孩子被大人们发动起来,分头到村子里挨家挨户地乞讨煮百家饭的粮食。乡亲们知道是讨百家饭,不管家境如何,多少都要给一点儿,什么白米、红米、赤豆、绿豆、糯米、
蚕豆……反正只要是粮食,什么都行。乞讨的人家越多越好,其数不限于一百家,不到一百家或超出一百家都没关系。
孩子们去乞讨,大人们便动手在我家门口的空地上搭起了一个露天的大锅台。这锅台很简单,三块大石头中间搁口大锅。等孩子们全回来了,把所有乞讨来的粮食淘洗干净,放在大锅里,切上肉丁、火腿丝,还放上盐。配料够讲究的,目的是要让大家把饭全吃光。孩子们像过节一样高兴,早就拿着碗筷,猴急地等在锅旁了。平时要是有谁用筷子敲饭碗,大人是要训斥的,这时大人们却鼓励孩子们敲,使劲地敲,好吓跑妖魔鬼怪。
不时地从饭锅里透出一阵阵扑鼻的香味。好不容易才盼到饭熟,大锅盖一开,那真叫好看,绿豆是绿莹莹的,赤豆是赤红色的,白米是白白胖胖的,红米是红彤形的……因为有肉丁、火腿丝,饭是油光光、香喷喷的,引得人直流口水。来吃百家饭的人是越多越好,一律围着锅台站在露天里。人人都放开肚皮吃,直到吃得锅底朝天为止。孩子们不等锅底朝天,小肚皮早吃得滚圆滚圆。裤带一松再松,裤腰滑到了大腿根。
奶奶和妈妈见吃光了饭,脸上放射出喜悦的红光,大概是庆幸我消灾消难了。尽管我只遇到一次吃百家饭,留给我的记忆却相当深刻。我估计,百家饭不容易吃到,是因为掉进粪坑的人毕竞太少了。
【1】从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百家饭”的意思是______
【2】“我”小时候很顽皮,从文中哪些事情可以看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__________
【3】请将煮食“百家饭”的过程补充完整。
乞讨粮食→( )→( )→( )→敲饭碗,盼饭熟→( )。
【4】文中有一段话描写了煮熟的百家饭的诱人,请用“_____”画下来。想一想作者是怎么写出百家饭的诱人的?
【5】“我”只遇到过一次吃百家饭,为什么留给“我”的记忆却相当深刻?说说你的理解。________
11、阅读。
探索科学之秘
①地球的水资源分别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式分布在地球表面和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其总量是很大的,大约有13.86X1014立方米。然而,这些水资源中有97.5%是海水,而淡水总量只占全球总水量的2.5%。况且,世界淡水储量中很大一部分又是集中在两极、冰川和深层地下。由于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到目前为止,冰雪固态淡水和深层地下水等的利用都非常有限。所以,可方便利用的、与人类生存和生活关系密切的淡水储量大约只有0.04 X1014立方米,仅占淡水总量的11%,约占总水量的0.3%。可见,尽管全球水资源总量很大,但实际上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却很少。
②中国是严重缺水国,人均储水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而且绝大部分的水资源集中在南部地区。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全国用水量增长迅速。1949年用水总量为1031亿立方米,2004年增加到5548亿立方米。在2004年的用水总量中,生活用水占11.7%,工业用水占22.2%,生态用水占1.5%,而农业用水则占到64.6%。目前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仅有45%,与节水先进国家70%—80%的高利用率相比差得太多。如果2030年我国南北方人口仍按现在的53.5比46.5的比例分布,那么按人均需水量计算,北方地区的需水总量将达到每年3720亿立方米,这已经达到我国北方目前水资源总量的90%以上,北方地区将几乎无水可用,北方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无法继续。
③水资源的严重短缺不仅打破了人们曾经认为的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梦,而且水资源正在取代石油而成为全世界引发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统计,当今世界上已有20多亿人口正面临淡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全球已经有四分之一人口面临着一场为得到足够的饮用水、灌溉用水和工业用水而展开的斗争。这场因为水资源而展开的斗争不仅发生在国家与国家之间,也发生在地区与地区之间,甚至村庄与村庄之间。预计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三分之二人口因严重缺水而面临动荡不安的局面。水资源引发的危机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1】了解说明对象。
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 ,说明对象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练习提炼重点。
读第①自然段,写出“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却很少”的两个原因。
原因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会概括总结。
从第③自然段画线的句子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运用阅读策略。
为完成不同的阅读任务,你应该怎样读这篇文章?根据要求填空。
(1)为了解“世界水资源现状”,要特别注意读文章中写______的部分。
(2)想知道“我国用水现状”,主要关注____________的内容。
【5】进行分析比较。
下面的材料提供的信息可以分别解决第②自然段中的哪两个问题?
材料一:目前,中国广大农村正在积极推广“地膜覆盖”“滴灌”“喷灌”等农业节水技术。采用这些技术,可以提高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
材料二:我国政府已启动“南水北调”工程,竣工后的“南水北调”
中线工程,可为京津及河南、河北沿线的城市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每年供水约100亿立方米。
材料一可以解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可以解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父亲留下的书香
①我们这个寻常百姓家,收入不高,住房又小,挤挤巴巴的,连一个书橱也放不下。( )不是“书香门第”,( )有缕缕书香弥漫,这可从我全家人喜欢读书看出来。说起我家的书香,还是我父母传留下来的哩。
②我父亲别无嗜好,就喜欢看书。《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以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古今中外名著,都曾使他陶醉于其中。可是后来父亲的手中却换成了本本“苦书”,——这,说来就话长了。我母亲生我二弟后一病不起,常年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父亲独自挑起了持家的重担。起先请医生为母亲治病,后来家境日趋贫困,再也没钱请医生了。我们为此忧心忡忡。这时出现父亲床头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不见了,有的是一本本中医和中草药书——这些就是“苦书”吧。持家劳累之余,父亲就研读这些书,可谓是“苦”不释手。父亲还钻研一本《中国针灸大纲》,边看边实践:替我母亲望诊搭脉,开方煎药,又作针灸治疗。后来连我们兄弟姐妹也知道在足三里穴位针灸能起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良好效果。奇迹终于降临了,卧床数年的母亲(竟然 居然 突然 忽然)下床了!
③母亲慷慨地叮咛我们要秉承父亲的精神。为了给母亲作针灸治疗,父亲常常在晚上先在自己身上的穴位进行试针,感觉针刺麻醉的程度和针尖刺透的深度,然后再替我母亲针灸治疗……母亲的病治好了,她享寿到古稀之年,而操劳一生、挚爱妻子儿女的父亲却在65岁离开了我们!
④父亲留给我们的很多很多,其中就有不绝如缕的书香。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陶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忧心忡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3】根据语段意思选择正确的词语。
【4】读句子,回答问题。
①“虽说不是‘书香门第’, 却有缕缕书香弥漫。”
两个“书香”的意思并不一样:“书香门第”中的“书香”指___________________;
“缕缕书香弥漫”中的“书香”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可是后来父亲的手中却换成了本本‘苦书’。”
“本本”叠用表示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苦书”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③读文中划线的句子“父亲的精神”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不识字的老师
那个年代的留美学生,暑假打工是唯一能(yán)续求学的方法。
仗着身体强壮,这年我找了份高薪的伐木工作,在科罗拉多,工头替我安排了一个伙伴——一个壮硕的老黑人,大概有60多岁,大伙儿叫他“路瑟”。他从不叫我名字,整个夏天在他厚嘴唇间,我的名字成了“我的弦子”。
一开始我有些怕他,在无奈下接近了他,却发现在那(yǒu)黑的皮肤下,有着一颗温柔而包容的心。我开始欣赏他,继而在那个夏日的结束时,他成为我一生中难忘的长者,带领着年轻无知的灵魂,看清了真正的世界。
有一天,一早我的额头被卡车顶杆撞个大包,中午时,大拇指又被工具砸伤了,然而在午后的烈日下,仍要挥汗砍伐树枝。他走近我身边,我摇头抱怨:“真是倒霉又痛苦的一天。”他温柔地指了指太阳:“别怕,孩子。再痛苦的一天,那玩意儿总有下山的一刻。在回忆里,是不会有倒霉与痛苦的。”我俩在珍惜中,又开始挥汗工作,不久太阳依约下山了。
一天,两个工人不知为什么争吵,眼看卷起袖子就要挥拳了,他走过去,在每人耳边喃喃地轻声说了句话,两人便握了手。我问他施了什么“咒语”,他说:“我只是告诉他俩:你们正好站在地狱边,快退后一步。”
午餐时,他总爱夹条长长的面包走过来,叫我掰一段。有一次我不好意思地向他道谢,他耸耸肩笑道:“他们把面包做成长长的一条,我想应该是方便与人分享,才好吃吧。”从此,我常常在午餐中,掰一段他长长的面包,填饱了肚子,也温暖了心坎。
伐木工人没事时总爱满嘴粗话,刻薄地叫骂着同事以取乐,然而他说话总是柔顺而甜美。我问他为什么,说:“如果人们能学会把白天说的话,夜深人静时再咀嚼一遍,那么他们一定会选些柔软而甜蜜的话。”这习惯到今天我仍承袭着。
有一天,他拿了一份文件,叫我替他读一读,他咧着嘴对我笑了笑:“我不识字。”我仔细地替他读完文件,顺口问他,不识字的他怎么懂那么深奥的道理。他仰望着天空说道:“孩子,上帝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识字,除了《圣经》,他也把真理写在天地间,你能呼吸,就能读它。”
现在路瑟也许不在了,然而,我记不得世上曾经有多少伟人,却水远忘不了路瑟。
【1】注音或写汉字。
长(____)者 边缘(____) yán(____)续 yǒu(____)黑
【2】第四自然段中的“再痛苦的一天,那玩意儿总有下山的一刻。在回忆里,是不会有倒霉与痛苦的”,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老人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我”为什么开始“怕他”到后来又“欣赏”他,以至“永远忘不了”他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全文,老人为什么“不识字”而“我”还要称他为“老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空中楼阁
从前有一个财主,他看见别人的三层楼房,心里十分羡慕,决定也造一座。他要求找来的工匠只造第三层楼,第一层、第二层统统不要。工匠们听了哭笑不得,说:“世界上哪有这样的事,没有第一层和第二层,怎么能盖起第三层呢?”
【1】为什么财主想要建楼?( )
A.因为他喜欢住楼房。
B.因为他想检验一下工匠的技术。
C.因为他看见别人的三层楼房,心里十分羡慕。
【2】你觉得财主想要只造第三层楼的想法在过去能实现吗?( )
A.能
B.不能
C.无法判断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
A.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事。
B.富人是一个想象力丰富,有创新意识的人。
C.工匠是一群无知的人,无法完成富人的要求。
15、按要求写句子。
小军对我说:“如果明天不下雨,我就和你一起去河边钓鱼。”(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修改病句。
(1)全校师生和教师参加了这次活动。
(2)故宫,天坛,三峡工程都是值得游览的名胜古迹。
(3)同学们讨论并听取了校长的报告。
(4)早晨起来,我呼吸着灿烂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
17、改为直接引述句。
1.老班长说 ,他没有完成任务,没把我们照顾好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房东太太对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高兴的不得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1)会议室突然响起了掌声。(改为夸张句)
________
(2)妈妈严肃地对我说:“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你一定要认真复习,不要辜负我对你的一片期望。”(改为转述句)
________
(3)教师节那天,张老师被评为特级教师的称号。(修改病句)
________
(4)我梦想:来到塞外的大漠,在夕阳的金黄中感受“长河落日圆”的壮丽。(仿写)
我梦想: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①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缩句)
②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改为陈述句)
③手指有姿态。(扩句,最少扩两处)
④圆溜溜的柿子挂满枝头。(改为比喻句)
20、按要求写句子。
1、爸爸和伯父把那个拉车人扶上车了。(改成“被”字句)
2、车夫被玻璃片扎伤了脚。(改成“把”字句)
21、习作。
题目:_____是一道“风景”
生活是美好的,处处皆“风景”。有人说那些自然风光、景物是风景。其实令人印象深刻的人、事、活动,也可以成为风景。如:爱心是一道“风景”,乐于助人是一道“风景”……请你将题目补充完整,也去发现并抒写生活中这样的“风景”吧!注意通过具体事例来体现主题哦!
要求:(1)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2)字数在400~600之间。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