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九江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二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看拼音写词语。

    péng jià     tái xiǎn     cǎo píng     gān zhe     pù bù     zēng jiā

    ( ) ( )   ( ) ( ) ( )( )

    fèng xì     yàn yǔ     nóng zuò wù     huó shēng shēng     ruǎn mián mián

    ( ) ( ) ( )   ( )     ( )

    jǐn liàng     xiù tǒng     dǒu péng     shōu suō     fēng kuáng     wǎ lán

    ( ) ( )   ( )   ( ) ( ) ( )

  • 2、根据提供的实际情况,运用学过的诗句填空。

    (1)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祝你新年:  

    (2)小红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她:

       

    (3)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

       

    (4)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的诗句   ,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5)当我们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6)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  

      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

     

  • 3、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填空。

    心惊 _____             _______ 气冲冲               _____________

    _____头丧气             大步______ ______            忐忑______ ______

    以上词语,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语言感悟

    1.古往今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在艰难环境中,仍不丧失凌云之志,顽强追求,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们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颂扬具有默默奉献精神和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崇高品质的教师们。

    3.明代诗人于谦在《石灰吟》中表现自己高尚情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文天祥说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临终前还告诫儿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昌龄在《出塞》一诗中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强烈愿望。

     

  • 5、精彩回放(按课文内容填空)

    中国的民间故事除了《牛郎织女》,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课内阅读。

    墨竹图题诗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1.本诗的作者是(    ),清朝(    )家,(          )之一。

    2.解释前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的第一句是实写,写诗人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句是虚写,写出了诗人自己的__________,第四句诗人对百姓寄予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以“_________”为依托,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手法,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胸襟,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气概。

     

  • 7、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932年4月

    【1】老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却“横竖不说一句话”,对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老马十分驯服,完全忠实于人类。

    B.老马一向是逆来顺受的,习惯了这种压力。

    C.老马默默忍受,是因为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能任人宰割。

    【2】诗的结尾“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古诗词练习。

    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将古诗补充完整。

    2《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________写的。诗人认为能改变清政府腐朽现状的诗句是:_________

    3《己亥杂诗》中用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公这样具有壮伟特征的词语来展现大中国的磅礴气势

    4其中对九州生气恃风雷”“生气一词理解正确的是( )

    A. 气愤

    B. 生机勃勃的局面

    C. 发怒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课外阅读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有人说鲁迅是天才,可他自己却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总想在较少的时间内为革命做更多的事情。他曾经说过:“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他工作起来从来不知道疲倦,常常白天做别的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写到天亮。他在书房里总是坐在书桌前不停地工作,有时也靠在躺椅上看书,他认为这就是休息。

    鲁迅到了晚年,对于时间抓得更紧。①不管斗争多么紧张,环境多么恶劣,身体多么不好,他仍是(  )地学习,(  )地忘我工作。有病的时候,他就想着病好了要做什么事;病稍好一些,就动手做起来。他逝世前不久,体温很高,体重减轻到不足八十斤,可他仍然不停地用笔做武器,同敌人战斗。他在逝世前三天,还给别人翻译的苏联小说写了一篇序言;在他逝世的前一天,还记了日记。鲁迅一直战斗到离开人世的那一天,从没浪费过时间。

    鲁迅不仅爱惜自己的时间,也珍惜别人的时间。他参加会议,从来不迟到,绝不叫别人等他。就是下着大雨,他也总是冒雨准时赶到。他曾经说过:“②时间就是生命,(  )地耗费别人的时间,和图财害命没有什么两样。”

    【1】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然后选词填空。

    (1)文中①句第一个空应选( ),第二个空应选( )

    A.夜以继日             B.饱食终日             C.如饥似渴             D.饥不择食

    (2)文中②句括号里应选( )

    A.夜以继日             B.如饥似渴             C.无缘无故             D.有缘无往

    【2】“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这句话的意思是(  )

    A.时间就是人的生命。

    B.人活的时间越长,表明他的寿命也就越长。

    C.人生命的长短虽然是用时间来衡量的,但是,人生命存在的意义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做了什么。如果在有限的生命里做了许多事情,那么人生就是有意义的。

    【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第3自然段写了“鲁迅一直战斗到离开人世的那一天”的事,用三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更能体现这一点,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  )

    A.赞扬鲁迅先生一生珍惜时间,并抓紧时间,用笔做武器,同敌人斗争的伟大精神。

    B.说明时间对人是非常重要的。

    C.表现鲁迅先生不仅爱惜自己的时间,也爱惜别人的时间。

    【5】结合选文内容说一说:笔为什么能做武器。

    __________________

  • 10、课内阅读

    好的故事(选段)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我( )了眼睛,向后一( ),( )在椅背上;( )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我在朦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1】本选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_________,他的一生可以用诸葛亮的话来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动词。

    【3】“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象征着___________________,其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昏沉的夜”则象征着___________________

    【4】“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这句话使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__态和___________________态两个方面来写“美的人和美的事”。用这种修辞再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课外阅读

    大作曲家莫扎特还是海顿的学生时,曾和老师打过一次赌。

    莫扎特说,他能写出一段曲子,老师准弹不了。

    在音乐殿堂奋斗了多年且早已功成名就的海顿岂能轻易相信。见老师疑惑不解的样子,莫扎特竟真的伏案疾书起来,很快便将一段曲谱交给了老师。海顿未及细看便坐在钢琴前弹奏起来。仅一会儿工夫,海顿就弹不下去了,他惊呼起来:“这是什么呀?我两手分别弹响钢琴两端时,怎么会有一个音符出现在键盘中间位置呢?”

    接下来海顿以他那(精湛  精心)的技巧又试弹了几次,还是不成,最后无可奈何地说:“真是活见鬼了,看样子任何人也弹奏不了这样的曲子。(果然  显然),海顿这里讲的“任何人”其中也包括莫扎特。

    只见莫扎特接过乐谱,微笑着坐在琴凳上,胸有成竹地弹奏起来。海顿也屏住呼吸,留神观看他的学生究竟会怎样去弹奏那个需要“第三只手”才能弹出来的音符。

    令老师大为惊喜的是,当遇到那个特别的音符时,莫扎特不慌不忙地向前弯下身子,用鼻子点弹而就。海顿禁不住对自己的高徒赞叹不已。

    莫扎特的这一轶闻饶有(趣味  兴趣),尽管在公开演奏场合他从未表演过用鼻子去弹钢琴,但这次打赌所表现出来的变通思维,在他的不朽作品中处处闪光。

    “世界上没有不能弹奏的曲子。”这应当是创新学推崇的一条座右铭。变不可能为可能,这也是创造型人才应具备的一种潜质。是的,从创新学的角度讲,没有不能实现的事情。

    1划去括号中不恰当的词语。

    2“就”字在字典中有这些解释:①凑近;靠近。②到,开始从事。③完成。短文中“功成名就”的“就”,取第________种解释。“点弹而就” 的“就”,取第________种解释。

    3海顿弹不下去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莫扎特解决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4文中几次写到海顿的身份地位以及琴技的高超,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表现的莫扎特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短文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短文中“创新学”推崇的一条座右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写下你对这句话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课外阅读。

    歌声(节选)

    ①延安的歌声,是革命的歌声,战斗的歌声,劳动的歌声,极为广泛的群众的歌声。

    ②回想从冼星海同志指挥的《生产大合唱》开始吧。那是一九三九年夏初一个晚上,在延安城北门外西山脚下的坪坝上。煤气灯照得通亮。以煤气灯为中心,聚集了上万的人。印象中仿佛都是青年人。少数中年以上的人也是青年人的心情,青年人的襟怀和气魄。会场上那些男的、女的,都一律穿着灰布军装,朴素整洁,打扮得都那样漂亮。大家说说笑笑,熙熙攘攘,像欢度快乐的节日一样。是的,正是欢乐的节日,是第一个五四青年节。合唱开始,大概已经是夜里十一点了。

    ③就在那样不平凡的时刻,在那个可纪念的地方,我第一次听见歌声:二月里来,好风光,家家户户种田忙……冼星海同志指挥得那样有气派,姿势优美、大方;动作有节奏,有感情。随着指挥棒的移动,上百人,不,上千人,还不,仿佛全部到会的,上万人,都一齐歌唱。歌声悠扬、淳朴,像谆谆的教诲,又像娓娓的谈话,一直唱到人们的心里,又从心里唱出来,弥漫整个广场。声浪碰到群山,群山发出回响;声浪越过延河,河水演出伴奏。几番回荡往复,一直辐散到遥远的地方。抗日战争的前线后方,有谁没有听过、没有唱过那种从延安唱出来的歌呢?

    【1】短文主要按照时间顺序回忆了__________的情景,突出了延安歌声的特点,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延安歌声的眷恋之情。

    【2】第②段中加点词“熙熙攘攘”在文中形容_____________

    【3】第②段和第③段分别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场面,共同突出了人________的特点。其中,第②段特别描写了人们的穿着和心情,突出了场面的________气氛;第③段特别描写了冼星海的指挥和歌声的悠扬、淳朴。两个场面结合,表现了延安歌声是_______________的歌声,凝聚人心,催人奋进。

  • 13、语段阅读

    远处的山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1这个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蒙古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比作____________,突出了草原人民__________的特点。

    2运用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展开想象,融入感情,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草原上一个个散落的蒙古包,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少年书架

    喜欢书,像喜欢一件宝物。小时候每每发了新书,都要找来旧报纸,包了书皮,工工整整写上:语文、数学……然后是班级、姓名。手里托着书,美滋滋地看着,心里有份庄重,有种没来由的稳妥。

    偶然去老师家,一进门就呆住了:老师客厅的一面墙,宽宽大大一面架子,大大小小的书,一本本直立着,是一队队意气风发的少年,春意荡漾啊!罗列其中的,还有照片,石膏雕像,或者一盆小小的文竹……我真是看呆了,书,可以这样放,多好!

    那是王老师用木板和木条,自己钉在墙上的,美其名曰:书架。我用手抚摸着那粗糙的木条、木板,还有书,像是久别的朋友,细腻,温暖。

    我迷恋上老师书架的样子了,在书桌前,把书一本本立起来。左右用厚厚的字典做靠背,俨然一个小书架了。这小小发明,竟然让我激动了许久。

    放学回家,喜笑颜开地告诉爸妈,我有书架了!爸妈一愣,哪里的?待我把在老师家里的所见,以及自己在书桌上摆放的事告诉他们的时候,妈妈嘴角漾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

    那是一个秋日,天,蓝蓝的,几片厚厚的白云,暖暖地轻轻地飘着。爸爸下班回家,推着自行车进了院子,连声道:够了!够了!我和妈妈惊奇地从屋子里跑出来。看,这些木头足够做一个小书架了。爸爸兴奋着。我看那些木条、木板,在爸爸的自行车后架上安静地等待着,小心脏一下子活跃起来,不知所措了。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

    爸爸利用下班的时间,去包装厂,在丢弃的废料中,千挑万拣,捡来这能用的木料。

    歇班两天的爸爸,用砂纸,一点点地打磨着那些木头,准备好锤头、钢锯、各种钉子、油漆……放了学的我,迫不及待地往家里跑,蹲在一边,看着爸爸在木屑中忙乎。天静静的,阳光亮亮的,院子里似乎有了道道金光。两天的时间,掰着手指头过。

    终于,小小的书架成了。放满书的架子,是一株亭亭玉立的稻子,安静、饱满。见到它,如见到久违的老友。

    日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过,它在身边,不离不弃,不恼不怒。经历各种漂泊,它伴着我,慢慢换了容颜。如今家里也已拥有大大的书架,开阔大气。而它早已泛起了油渍的光,笨拙而苍老。即便如此,它亦端端正正地立在我的桌前,是我的长者,沉默不语,凝视着我,撑起我的腰身。

    【1】第②段的加点词“意气风发”可以用词语(     )替换,意思不变。

    A.喜气洋洋

    B.兴高采烈

    C.意气飞扬

    D.手舞足蹈

    【2】短文围绕“书架”写了四方面内容,请根据所划分的层次,概括填空。

    ________→用字典做“书架”→______→书架伴“我”成长。

    【3】从“两天的时间,掰着手指头过”可以看出“我”______

    【4】第③段写道:“我用手抚摸着那粗糙的木条、木板,还有书,像是久别的朋友,细腻,温暖。”联系短文,想象一下“我”当时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文中“即便如此,它亦端端正正地立在我的桌前,是我的长者,沉默不语,凝视着我撑起我的腰身”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年的书架已经陈旧了,就像一个老人,是我精神和知识上的长者。

    B.书架虽陈旧苍老,但它陪伴“我”成长,给予“我”知识。

    C.“撑起我的腰身”意指书架使“我”挺直了身子。

    【6】文中少年书架陪伴“我”成长。陪伴你成长的物品是什么?它是如何陪伴你成长的?具体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1)鸟怎么会是恐龙变的呢?(改为陈述句)

    2)一位瘦削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一张木椅上。(缩句)

    3我们不能无谓地死。多活一个,革命就多一份力量。杨靖宇深情地说。(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4)濛濛的细雨润湿了眼前的景物。(改为字句)

     

  • 16、仿照例句(写人物说话时,不用“说”字),把这段话补充完整。

    例: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王老师宣布了“校园戏剧节”各班可以报三个节目的消息,同学们____________,我和同桌____________

  • 17、按要求改写句子。

    1.目睹这触目惊心的一幕幕,不能不令人心寒,感受最深刻的悲哀。(改为反问句)

    2.人与山的关系密切,让我感到亲切,舒服。(改为双重否定句)

    3.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夸我,我很兴奋。(加合适的关联词)

    4.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会了。(改为反问句)

    5.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有这绿树。(加恰当的关联词)

    6.在我的请求下,总算留住了一片洁白的雪地。(改为字句)

     

  • 18、按要求写句子。

    1.同学们下了决心,非要登上山顶不可。(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群众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句子易容(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

    改换语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

    改成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雨悄悄地来了。(改成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习作

    生活需要在奋斗中实现理想,生活需要在挫折中磨砺意志,生活需要在宽容中加深理解,生活需要在关爱中增进感情……生活是一幅画,有五彩缤纷的色彩;生活是一首歌,有高亢或低沉的旋律……

    请你以“生活需要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围绕中心选择合适的材料。注意叙事清楚,内容具体,表达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