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句子,回答问题。
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从未谋面”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汤米说苏珊“如同我第二个母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一写某次“我”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自我以为方法好巧妙,却反而坏了事。___________
②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全部没用。_____________
③大声怒吼,能使风云变色。形容声势威力很大。_________
4、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1)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______)
(2)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______)
(3)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领悟。(______)
(4)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______)
5、查字典。
“鼎”字是(_____)结构,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____)部,再查(_____)画,它的第六画名称是(_______);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字母(____),再查音节(____),请写出两个带“鼎”字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 。
, 。
, 。
, 。
注:①题目居中写,上下阕之间空两格。②注意行款整齐,布局合理。③书写要正确,养成自我检视习惯。
【1】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西江月”是词牌,“_________”是词题。从“__________”等词句,可以知道,写的是乡村夏夜美景。
【3】词中,“路转溪桥忽见”的“见”同________,读音是________。
【4】如果《宿建德江》所表达的情感用一个“________”字来表示,那这首词表达的情感就可以概括为一个“________”字。
7、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浪淘沙(其一)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牛织女家,
【1】《浪淘沙》的作者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_,他被称为“_________。”
【2】“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关于这两句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浪涛汹涌来自天边。
B.“九曲”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黄河曲曲折折,排山倒海的气势;“自天涯”生动地表现了黄河的源远流长。
C.这两句话描写了黄河来自天边、奔流不息的壮丽图景。
【3】这两句诗使人想起李白《将进酒》中的名句:“君不_________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____________。
8、课文片段阅读理解:
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② ,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④ ,三军过后尽开颜。
【1】填空。
【2】诗中运用了 、 、 等修辞手法。
【3】诗词中“暖”字暗示了_______;“寒”字暗示了______________。
【4】诗中第②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 。
9、阅读理解。
锁
谁都有不小心的时候,老张出门倒水,随手一带,门“砰”地一下锁住了。他拎着脸盆,站在门边发愣。热心的邻居涌来,想尽了办法,结果还是——“没门儿”。
我家大姑站在人群里眨眼,忽然她笑起来,挤到老张跟前神秘地说着什么,眼神一个劲儿地往南院飞。老张愁眉渐渐舒展,却又显得很为难,大姑摆摆手,叫上几个小伙子连请带拽地拉来了南院的李小川。
小川前几年因偷盗,在劳教所待了一年多,现在他成天不言不语,闷着头在厂里干活,谁也没再听说过他干那号事。他不知所措地被人们推到门前,大姑脸上浮着尴尬的笑容,拉着他连说带比划,老张笨拙地拿根烟一个劲儿地往他嘴里塞。他们极力怂恿小川打开这把锁。
小川脸上有些发红,鼻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他低着头,手抄在口袋里,紧抿着嘴唇,一只脚在地上来回蹭着。邻居们期待又好奇的目光落在他身上,一下子周围变得异常安静。
他终于像是下了决心,慢慢抬起头,脸上现出一种古怪的表情来,似乎想笑一笑,却又笑不出来。他用手背了拭了一下鼻子上的汗水,向邻居要了一根旧锯条。他缓缓举起手,仿佛提着根千斤重的东西。人们注意地望着他的一举一动,后面的人起劲地往里挤,往上踮脚……他忽然闭上眼睛,锯条顺着门缝往里插,手猛地一抖。谁都没弄清是怎么回事,老张的门打开了。一片说不清是什么意思的“啧啧”声从人们口里发出来。小川拨开人群低着头往南院走去。
我看见大姑又开始眨眼,目光富有深意地向人们扫了一圈,随后她疾步跟上小川,满脸堆笑而又似乎漫不经心地问小川会不会开保险箱。小川站住了,一双眼忽然变得冰冷、冰冷的,那寒彻人心的目光迟钝地盯住大姑僵住的笑脸,又缓缓扫过人群,嘴角痛苦地抽搐着发出一声低沉的冷笑。
“当”的一声,钢锯条在他的指间折成两截,他用尽全力把它扔到远远的阴沟边,这一瞬间,我发现他的手指闪着一星红色的光点,我的心骤然紧缩了,我几乎是跑着回到家里。我似乎觉得,我的心也在滴血。
第二天,大姑和老张家都换上了双保险锁。
【1】文章两次写到大姑“眨眼”,两次眨眼,分别有什么用意?
第一次眨眼的用意: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眨眼的用意: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____”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现了小川什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锁撬开后,“一片说不清是什么意思的‘啧啧’声从人们口里发出来”,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两种理解。
(1)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大姑、小川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以“锁”为题目,有什么含义?写出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实践运用,完成下面小题。
【1】周六12:40,家住金科云湖天都的林林乘坐441路公交车出发,准备做以下几件事:
①到二郎医院看望生病的爷爷 ②19:50到西站接出差的妈妈
③到杨家坪新华书店购买书籍 ④黄桷坪涂鸦街网红打卡点玩
请帮助林林规划合理的出行路线。
上车或下车站名 | 金科云湖 | ____ | ____ | ____ | 重庆西站 |
要做的事情(填序号) | 12:40从家中出发 | ____ | ____ | ____ | ____ |
【2】根据要求写句子。
(1)周末,林林放学到书店看《童年》这本书时入了迷。请写一写他当时的样子。
_______________
(2)《童年》这本书描写了阿廖沙“经常惊恐不安”的内心世界,请你也来写一写自己害怕时的复杂内心活动。
_______________
11、读短文,完成练习。
江姐
那是一个非常晴朗的日子。守望在牢门边的人们清楚地看见,一辆卡车和一辆吉普车急速地向渣滓洞开来。特务说要把江姐和另一批同志转移到别的地方去。
这时,江姐正伏在桌上草拟一份学习讨论提纲。听见叫她的名字,江姐不慌不忙地把未写完的讨论提纲塞在另一个同志的床铺下面,随即起身,拿起梳子对着墙上那面破镜,像平常一样梳着她的黑发。
同牢房的人听说江姐要转移,心里很难过,都跑过来围着江姐,忙着帮她收拾行李。但一看到她那样平静的表情,大家都不安起来。
江姐梳好了头,从枕头下面取出了她那件洗得干干净净的、被捕时穿的阴丹士林布旗袍,脱下了打着“x”号的囚服。
蓝色的旗袍外面套着一件玫瑰色的短毛线衣。a江姐习惯地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尘,再理着旗袍上的折痕,然后弯下身子擦去皮鞋上的泥污。她又在镜子面前看了一下,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要去赴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
特务在门外不停地催促,江姐准备告别女室的同志。
“江姐,你的换洗衣服……”一个女同志把江姐的衣服、毛巾、牙刷收拾在一个小布包里。
江姐轻轻地接过布包来,看了一眼,又递还给那位女同志。
“留给大家吧。看见这些东西,就等于看见我一样。”
布包落在地上。同牢房的人忍不住眼泪,哭了起来。
这时,从走廊上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成群的男同志,戴着手铐,从牢房里从容地走出来,一路上和每一间牢房里伸出来的手紧握着告别。江姐抬起头来,像对自己,也像对着大家说:
b“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
江姐讲完以后,大步向牢门走去。她走到门口停了下来,回头把室内看了一眼。熟悉的八张双层铺,一张小条桌,墙上的破镜……
“同志们,永别了!”
“江姐!江——姐——”人们像猛地醒过来似的,红肿着眼睛,从签子门缝中望着她离去的背影。
江姐和其他男同志一起,挺立在囚车上面,像迎接庄严的战斗,像迎接即将到来的光明。看,他们的脸上充满着胜利的欢笑,洋溢着圣洁的光辉……
【1】短文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依次写了江姐就义前做的三件事,请用小标题概括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中画线a句主要属于_______描写,画线b句属于_______描写;从这两句中体会到江姐的品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朗读短文的最后一段应读得____________,读出江姐们的___________。
【4】读这篇短文想开去,会想到文天祥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还会想到像江姐这样的革命先烈: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清明祭英烈,千秋永留红。请写下自己的祭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文学作品《绳子那头》,按要求作答
绳子那头
(1)太阳仿佛从来没有这样近过,大地仿佛是一块红薯,被无情地烘烤着。一幢楼房的六楼的窗户外,有一根绳子,下头吊着一个人——他是我父亲,一个空调修理工。
(2)暑假的一天,闷热的天气实在使人感觉无聊,我便要求与父亲、母亲—起出去干活。父亲原先不同意,但在我的纠缠下,他还是允许了。出发前,父亲专门去买了一瓶廉价的防晒油,在我身上抹了个遍,这是我第一次与父亲出去干活。
(3)到了雇主家里,了解了空调的问题后,父亲从麻袋中拿出一根粗粗的绳子,一头拴在他腰上,另一头在我身上转了几圈后,紧紧地系到屋里的暖气片上。然后,父亲高兴地对母亲说:“这回不用你了,孩子拉着我就行了。他拉着我我更踏实,你只管递工具就行了。”
(4)说完父亲就要从窗户内往外爬。我一把拉住他:“你这是要干啥?多危险啊!”父亲却只是笑笑,接着他爬出窗户,我照母亲的话,慢慢地释放绳子,父亲就这样一点点爬到楼外,吊在距离地面十几米的墙上。
(5)站在窗户边,一股热气迎面吹来,额头上的汗滴总往眼睛里跑,我的胳膊刚碰到窗台就猛地缩回,墙已经被晒得特别烫了。
(6)绳子那头传来一声:“手套!”
(7)母亲慢慢递下一副粗糙的手套。
(8)“这么热的天还要带手套?”“你爸好出汗,他怕手一滑,工具会脱手掉下去,砸着人可就不好了。”我握着手里的绳子,听着绳子那头传来的敲击声,眼睛有些湿润。以前我从来不知道父亲做的是这样的工作。
(9)突然,我感到绳子那头重重地一坠,我眼疾手快,迅速地拉住绳子。
(10)绳子那头传来一阵声音:“踩空了,吓死我了……”
(11)“你没事吧?”我和母亲 焦急地问。
(12)“没事,你看儿子劲儿就是比你大。”父亲带着笑意说。我却要哭了。
(13)绳子那头喊了声:“拉我上去一些!”我便用力把他拉回墙边。
(14)父亲艰难地爬着,他的双手有些发抖,等到他踩到空调外机上,他的身体全部进入我的视野,我蓦地发现,这么多年,我都没有如此近距离地观察过他。他的皮肤黢黑,长年累月,恶毒的太阳光已经侵蚀了他健康的皮肤,深深的皱纹刻入他的额头,两鬓也白了,他已然没有了年轻时的活力,可是他才四十多岁,岁月啊,你过早地催老了我的父亲!
(15)一会儿,雇主拿来一只冰糕送给正在干活儿的父亲,父亲接过冰糕,道了声谢,然后,他摘下脏手套,把雪糕袋往衣服上干净的地方擦了擦,递给我。
(16)“天儿热,儿子你吃吧。”他笑着说。“我不吃,你吃吧……”“让你吃你就吃。”父亲似乎有点不高兴。我拆开包装袋,咬了一口冰凉的冰糕,一股清爽的感觉流遍全身,父亲笑着看我吃完整块冰糕,我从来没有吃过如此美味的冰糕。
(17)父亲又要下去了,我慢慢地释放着绳子,感到一股神奇的力量从绳子那头传来,那是一种亲切厚重的感觉,一种踏实的感觉。
(18)我紧紧握住手中的绳子,紧紧地拉住绳子那头——那个伟大的人。
(摘自《意林》2015年5月,有删改)
【1】第一段划线部分的作用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写出天气的酷热无比。 B. 交代了父亲工作环境的艰苦。
C. 为下文表现父亲的艰辛做铺垫。 D. 烘托人物欢喜的心情。
【2】为什么这么热的天父亲还要带手套?( )
A. 父亲一直习惯带着手套。 B. 怕东西掉下去砸了别人。
C. 修空调时需要用到。 D. 怕手滑影响工作进度。
【3】对“我从来没有吃过如此美味的冰糕”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冰糕包含了父亲的勤劳和亲切关爱
B. 这冰糕让我感受到了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
C. 这冰糕让“我”内心感到踏实、幸福而美好
D. 这冰糕在炎炎烈日下为我除热解渴
【4】第(14)段划线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运用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苍老、工作时动作的艰难。
B. 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的吃苦耐劳。
C. 运用神态描写,体现了我”对父亲的心疼。
D. 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工作的艰辛使他容颜老去。
【5】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具有什么作用?( )
A. 承上启下 B. 首尾呼应 C. 深化主题 D. 概括内容
【6】“‘没事,你看儿子劲儿就是大。’父亲带着笑容说,我却哭了。”文中“父亲的笑”和“我的哭”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文中父亲的性格特点。(至少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题目是“绳子那头”,有人认为换成“我的父亲”更为合适,你同意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理解
_________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汴河两岸的景物和清明节人们的生活场景。内容繁而不杂,场面多而不乱,无论状物写人,都合情合理。
画卷以萧疏的郊外为开端,一片春风和煦的田国景色。一列行旅,正匆匆向城里进发,轿顶上插满了杨柳,一看就知是城里富黄人家扫墓而来。作者在此巧妙地交代了时间、风俗,展开了序幕。
画面渐进,路边酒肆、茶摊渐多起来,汴河也繁忙起来。沿河有许多粮仓,靠岸的船只,搭着跑板在卸货。河心一艘大船,尾部有八名船夫合力摇桨;河对岸, 五名纤夫在拉着船艰难前行。
画卷再展,一片宏伟木质拱桥宛如飞虹,横跨河面,以拱桥为中心形成了全图的高潮。一艘大船逆流而上,将要过桥,它高高的桅杆却被桥头挡住了。船上的人有的七手八脚忙着收杆,有的奋力划桨,有的用篙竿撑住桥洞顶端。桥上岸边挤满了热心观众,帮着出主意。围绕这一事件,作者远近照应,将这场面处理得合理有序又扣人心弦。
画的前头是巍峨的城门横断画面,这在绘画创作中是很忌讳的,安排不当就会使画面出现割裂。但见城门前后左右广植树木,使高大的城门不显单调,最妙的是用正在进城的骆驼商队衔接城内外,过渡自然。进城后,画面节奏放缓,城内道路纵横交叉,沿街店铺鳞次栉比,人物举止从容舒缓,或结伴而行,或揖让为礼,有官绅士兵、和尚乞丐、说书卖艺人……
《清明上河图》运用中国传统“散点透视”法,将几十里风光人情尽收卷中。远近人物,几笔勾勒就神情兼具,大有城楼房屋,小见铺内刀剪,无不刻画清晰,而又
不给人比例失调之感,如此头绪众多、人物繁杂而无一处败笔,真可让人叹为观止!
这幅生动地记录了中国12世纪城市生活风貌的风俗画,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堪称中国绘画的骄傲。
【1】给选文拟一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介绍中国古代一幅传世画作,作者着重突出了《清明上河图》画面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3】作者是怎样处理城门横断画面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表述,不符合本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清明上河图》主要描绘的是北宋时期汴河两岸的景物,展现的是一幅美丽的田园景象。
B.本文作者是按照画面展开的顺序来介绍的,这样表述层次清晰。
C.《清明上河图》采用中国“散点透视”技法,远近人物,城楼房屋,铺内刀剪,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赞叹!
【5】读完选文,你怎样评价《清明上河图》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野生动物物种正迅速减少,20世纪,已经灭绝了5400种,专家们 调查发现,从1990年到2015年,还可能有包括动物、植物、菌类及其他低等生物 在内的240万种生命消失。
【材料二】自1970年到2000年,地球野生动物数量减少了约35%,陆地、淡 水和海洋的脊椎动物种群数量减少了约40%0
【材料三】19世纪初,北美大陆有6000多万头野牛,到1990年,只剩下不到 1000头;四种犀牛已经灭绝了两种,在20年间,黑犀牛的数量减少97%O
请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_____________
15、小练笔
(1)读下面的句子,思考加点的部分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再从后面的词语中选择一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①镇上的人排着队来到撒切尔法官家,搂着两个获救的孩子又亲又吻,……泪水如雨,洒了一地。
②他大吼了一声,大山都抖了三抖。
饿 厚 盼望 喜欢
我选( )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当心情不同时,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请用“弹琴”这个情境,就心情好这种状态写几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给下面句子换个说法,并说说它们的不同。
【1】还有比这更美好的表达大自然与人类亲密和谐的颂歌吗?
改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尔纳的科幻故事能预见未来科学的发展。
凡尔纳的科幻故事情节曲折,妙趣横生。
改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句型转换
(1)全国人民支持申办奥运会。(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不会允许台湾离开祖国的怀抱。(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怎么能挑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正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对老师们的勇敢,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都要经过勘测。(用加点词语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跟我学:修改意思重复的病句。当句子中出现语意重复或者重复的成分时,找出重复的部分,去掉其中一个。如下面句子中“合适”和“适宜”意思相近,则任选一个去掉。
3.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适宜的线路,詹天佑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用合适的关联词语,把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1)闰土是闰月生的。他的父亲叫他闰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闰土回家去了。我还深深地怀念着闰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
(2)我们要继承和发挥老一辈的革命精神。(用修改符号在答卷的原句上修改)
________________
(3)请在“截然不同”和“无济于事”两个词语中选择一个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任选一题)
1.题目:欢声笑语满校园
提示:如果选此题,请认真读读题目,回忆一下校园生活给你带来了哪些欢声笑语?注意选择典型事例表达中心意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2.题目:有一种智慧叫
提示:如果选此题,请先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坚持、包容、珍惜、努力”等:注意围绕中心意思,把重点部分写具体,融入自己的情感。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