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释句中划线字词。
1、“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迥: 傍:
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发: 经冬: 销:
3、“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拂: 且莫:
4、“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景引他长。”
蘸: 引:
5、“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陂: 绕:
6、“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纵: 作: 绝:
2、写出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近义词。
(1)她在一阵锥心的羞惭和痛苦中昂起头来。(________)
(2)他不能写字,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的机器。(________)
(3)他发现了黑洞的蒸发性,推论出黑洞的大爆炸……(________)
3、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图示。
4、辨字组词。
紫( ) 浆( ) 挽( ) 崛( )
絮( ) 奖( ) 勉( ) 倔( )
5、比一比,再组词。
宵( ) 藉( ) 磋( ) 稠( )
霄( ) 籍( ) 搓( ) 惆( )
6、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关于这首词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D.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村丰收的喜悦之情。
【2】朗读下列句子时,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明月/别枝/惊鹊
B.七八个/星天外
C.听取/蛙声/一片
D.旧时/茅店/社林边
【3】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明月”“清风”点染夏夜美好景色;“惊鹊”“鸣蝉”以声衬静,表现夏夜幽静。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述丰收后人们热烈畅谈的情景,进一步补充夏夜特色。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巧用数词、名词,清新活泼,朴素通俗。
D.这首词描写美丽的农村风光,抒发词人喜爱农村生活的感情。
【4】词中哪两句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给人印象深刻?请找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词的上阕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竹 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南西北风。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
的意思。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磨: 尔:
意思:
2.你从“咬定”“破岩中”体会到了
什么?
3.“ , ”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绝不动摇的品格。
4.这是一首 诗,全诗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诗人 。
8、读这首词,按要求答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___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_______,它是一首以______为题材的经典佳作。
【3】这首诗和《宿建德江》都写了月夜的景色,但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请写出其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快乐阅读。
(甲)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它四肢灵活,行动敏捷。玲珑的小面孔上,镶着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一身灰褐色的毛,光滑得好像擦过油。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显得格外漂亮。
——(选自布丰的《松鼠》)
(乙) 一只松鼠跑进我们家来,很快就跟我们相熟了。它整天满屋乱跑,在橱柜和架子上跳来跳去,动作灵活得惊人,从来没有碰掉过一样东西。
……
有时,松鼠( )到我的肩上,用小嘴( )我的脸,还轻轻( )我的耳朵,我想它是又想吃糖了。可我又上哪儿给它找去呢?
1.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动词。
2.两段文字写的都是松鼠,但文体不同,(甲)段是 文,(乙)段是 文。
(甲)段主要介绍了松鼠的 ,写出了松鼠 的特点;(乙)段主要写了松鼠的 ,表现了松鼠 的特点。
3.读了上面两段文字,你对松鼠有了哪些了解?
10、记叙文阅读
《穷人》节选
桑娜用头巾裹( )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的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回到家里,她把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她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 )( )不安地想: “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 )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门吱嘎一声,仿佛有人进来了。桑娜一惊,从椅子上站起来。
“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1】给加点字注音。
【2】“这样做”指的是__________从中你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桑娜为什么“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会说什么呢?……嗯,揍我一顿也好!”这里“他”是指________桑娜为什么会说“揍我一顿也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段中最后说“桑娜深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请你发挥想像,说说这时桑娜可能在深思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步有多远
①人的一步很有限,上前一步,不上前或退后一步,粗看并无多大差别。可生活就是这么有趣,许多时候,上前一步便与不上前一步大相径庭。
②君不见,垃圾箱附近遍地是垃圾,痰盂周围尽是痰迹?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不正表明,有为数不少的人,缺少了上前一步的素质?把垃圾倒在垃圾箱外,把痰吐到痰盂周围,虽然也有了讲卫生的意识,可惜只因少上前一步,便前功尽弃了。
③公共汽车前还有另外一种上前一步的现象:本来,排队候车,长龙静卧,但车一到,总有人抢前一步。只因为这一步上前,便惊扰了“卧龙”,破坏了秩序,争先恐后的拥挤,导致了汽车门口的“喉梗阻”。这种做法不文明姑且不论,单说速度也远不及鱼贯而入了,而挤到车上的人,却又往往懒得更上前一步,以至于公共汽车每每出现门边挤,密不容针;里面空,疏可走马。在这里,抢着上前与不上前一步,正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某些人心理的畸形,映照出市容的病态,多么值得咀嚼的一步呀!
④在荣誉□危险□责任□义务等方面□上前或退后一步□往往是检验人的思想品格的试金石□战场上,有跃上一步,舍生取义的英雄;也有后退一步,心惊胆裂的孬种。今有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的高风亮节者;亦有争名夺利,步步进逼的卑私之徒。面对偷盗、抢劫、行凶的歹徒,有人上前一步,堵住了罪犯;有人后退一步,放走了罪犯。
⑤一步虽小,却往往见出风格、精神、品貌。关键时刻小小一步,更是意义重大。竞技场上,一步之差,常有天壤之别;人生路上,一步之错,往往终身遗恨。珍重脚下,走好“这一步”马虎不得哩。
【1】在第④段的 “□”中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大相径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许多时候,上前一步便与不上前一步大相径庭 。”作者为了说明“大相径庭 ”,举了两个事例,请你对这两个事例加以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短文告诉我们的是什么?你读后有什么感受或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山的图腾
①一到西宁,便感觉到青海山川的不同凡响。这里的奇峰峻岭和条条深邃的沟壑,使我的心灵受到阳刚的洗礼,引起我精神上的强烈震撼。
②那天我们乘车沿山谷间的栈道盘旋而去寻觅黄河的源头时,只见山路侧旁皆为红色的高山峻岭。车子行驶于其中,如同盘旋在燃烧的火焰之中,让我内心升腾起一种从未有过的冲动。友人邓友梅在途中看见山上耸立着的一块充满曲线美的红石时,诙谐地喊道:“看呐!那是诗人舒婷在山巅上向大地吟唱她的新诗呢。”这个比喻可谓天衣无缝,因为那天舒婷刚好穿着一件红色的外衣,亭亭玉立之姿,颇像峰顶上那块婀娜多姿的红石。舒婷没有反驳,她看着窗外的大山,自语道:“人在旅途中,已是美的享受。”她的喃喃之语道破了高原上红色大山诱人的奇丽与娇美。
③这是远古天崩地裂时,天地造物之神,让大海沉沦地下,让红色高山凸起于东方大地上的杰作。它诱惑一切游人的想象,因为这里不仅有友人戏言的“舒婷读诗”,还有纯天然的“亭”“台”“楼”“阁”;如果将它和时代的距离拉得更近一些,这层层叠叠耸立于云间的山峰,有的像原子弹爆炸后升腾起的蘑菇云,有的像一条条虹鳟鱼遨游于太空……其形之怪,其貌之绝,真是让我目不转睛,我直到双眼酸涩时,才愿意眨一眨眼皮。
④我询问司机大山的娃名。他说:“这峡谷叫‘拉水峡’。”
⑤第二座令我为之动情的山峦,当属日月山了。它古时的名字叫赤岭,但是密密的青稞与碧树绿草覆盖了整座山,凸显出它生命的永恒青春。
⑥当汽车向日月山的山脊上攀时,一个古老的故事盘升于我的心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就是穿越这个山口进入西藏的。翻越这座大山时,她因惜别故土,曾拿出父王赐她的日月宝镜,观看镜中“八水绕长安”的美景,泪水凄然而下。此情此景,被奉命来接她的使臣发现,这使臣为驱散她的离情悲楚,偷偷把宝镜换成了石镜。聪颖过人的文成公主见到石镜后,心中想道: 便将宝镜摔碎了,以示诀别故土、踏进西藏的决心。她没想到,此举成了日月山之名称的来由——后人为纪念文成公主那颗亮若太阳和月亮般的心,将“赤岭”改为“日月山”。“日月山”这圣洁的名字,一直延续至今。
⑦青藏高原的山,是迷人的。西行路上,我在与大山无数次的对视中,心灵得到了最为完美的陶冶。
【1】文中“舒婷读诗”指的是______(用原文回答)。“直到我双眼酸涩时,才愿意眨一眨眼皮”
说明_______________。
【2】短文第③段省略号处还可能像什么?展开想象写下来,并使句式与前文一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日月山”这个名字的由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文中用“ ”画出与结尾“西行路上,我在与大山无数次的对视中,心灵得到了最为完美的陶冶”相呼应的句子。
【5】对短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拉水峡的特点是奇丽娇美,山形奇特。
B.“西行路上,我在与大山无数次的对视中,心灵得到了最为完美的陶冶。”写出了作者对青藏高原的山的由衷赞美。
C.作者对拉水峡充满敬意,是因为它富有历史内涵。
【6】短文第⑥段中文成公主当时可能会想到什么?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文成公主当时的心里所想写在文中的横线上。
13、读课内《匆匆》片断,回答问题。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丛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眼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选文是按_________顺序写的,先写_________,再写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__。
【2】画横线句子中的哪些词语写出了时间过得快?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是怎样表达的?
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仿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___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过去;____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__过去; ________时,便从________过去。
14、阅读短文,按要求答题。
生物迁徙,寻找心中的诗和远方
①有人说,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人们常常为了理想去到远方,但又为了亲情重回故里。很多生物也一样,它们也有着自己波澜壮阔的迁徙盛举。那么,它们的迁徙又是为了寻找些什么呢。
A
②生物的迁徙是皆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压力导致的,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的选择。冬天来临,气候骤降,没有充足的食物供应,而它们又没有其他办法,比如冬眠,于是只好选择逃离,待到山花烂漫,气候回暖时再迁回来。所以,生物迁徙便是为了寻找更加适合生存的环境,或是充足的食物,或是舒适的气候,或是利于繁殖的条件。
B
③对于生物如何确定它们的迁徙路线,科学家一直都充满了好奇。其实,确定迁徙路线,生物自有妙招。人旅行时会带着地图或指南针辨别方向,而迁徙的生物可没有这样先进的设备,但是它们却从不会迷路,它们的奥秘是什么呢?科学家认为,迁徙生物都有其独特的“助航设施”,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别方向。最近还有研究认为很多生物身体中存在磁受体,可以感应地球磁场。候鸟是一种典型的代表,候鸟在长距离迁徙时,大脑能记录下每一个特殊地点的磁场特征,将它们之间的距离、方向信息组合在一起,绘制了一张精准的“地图”,据此找到到达各个目的地的飞行路线。然而有趣的是,有科学家发现即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途进行迁徙,也就是说迁徙的方向感已经由上一代遗传给了它们,它们生来便知道自己该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
④气候条件的改变,是驱动生物迁徙的根本原因。而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发生了很大变化,平均气温升高了0.4~0.8℃。这会如何影响生物的迁徙呢?很多生物之所以选择迁徙是为了逃离冬天的寒冷,温度升高对它们似乎是有利的。
⑤另外,还有一种情况,那便是不少生物需要的是较低的温度,比如鱼类。气候变化影响海水的温度,很多鱼类选择逃离赤道附近的热水域,向更冷的水域移动。由于气候变化,北美水域中超过70%的海洋物种的栖息地发生了变化。更骇人的是,科学家通过分析,发现如果不阻止气候变化,34%的动物,57%的植物,将失去一半甚至更多的生存区。
⑥科学家说,迁徙是生物对恶劣环境的集体逃离,是对生存压力的妥协,是不可不做的选择。对这些迁徙者来说,行万里迢迢之路,看不一样的风景,或许也是在找寻他们心中的诗和远方吧。
【1】根据文意,在文中A、B处各补写一个小标题。
【2】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动物迁徙而不迷路的奥秘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把下面的句子改为带“把”字的句子和带“被” 字的句子。
例:他打碎了花瓶。
他把花瓶打碎了。花瓶被他打碎了。
1.老师没收了竹节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写完了家庭作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改为反问句。
1.《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肖像画。
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到之处,人们为姑娘们俊俏的容貌、婀娜的舞姿、优美清新的唱腔赞叹不已。
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重要的。
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这是闹着玩的吗?(改成陈述句)w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桑娜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身无分文。 我只能装作选书的样子,偷看几则小故事,然后溜之大吉。(用恰当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合并为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用一个词语代替“说”字,改写下面的句子,且意思不变。
科学家说:“如果人类还不爱护环境,等待着我们的就是毁灭!”
答: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爸爸和伯父把那个拉车人扶上车了。(改成“被”字句)
2、车夫被玻璃片扎伤了脚。(改成“把”字句)
20、正月过后,闰土必须回家去。(改为双重否定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从以下两个话题中选择一个,写一篇习作。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与人名。
话题一:俗话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或是诗词小达人、小小歌唱家;或是运动小健将、画画小天才;或是巧手小厨师、魔术小天使……你最擅长什么呢?请以“我是 ”为题,分享你的故事。
话题二:下面提供了两组环境和人物,从中选择一组或自己创设一组,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故事。
(1)环境:冬日黄昏时车来人往的街头人物:充满爱心的少年陆天、志愿者徐明
(2)环境:月光下的村庄人物:铁蛋、铁蛋远道而来的表哥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