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焉”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B.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思念是半轮蛾眉月,一半在天上,一半在渝水。
B. 一如金黄的稻穗,生命越成熟的人就越谦卑。
C. 失恋像翻滚的火锅汤,而希望就好比羊肉,鲜红着扔进去,瞬间变成灰白。
D. 祖父撑一篙小船,漫溯开去。年老的腰身,像被时光抛弃了。
3、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其建造者为( )
A.佛印 B.苏轼 C.智仙 D.欧阳修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没有孟浩然那份清澈恬淡,没有王维的那份和谐优雅,也缺乏杜甫的那种_______,他常常漫无节制,恣意幻想,盲目希求,鲁莽灭裂,粗野狂暴,甚至连自己也无法控制自己,从不知道讲究平衡,更不求________。然而他才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但这并不是因为李白有什么布衣的_______,或仅仅充满了某种“青春奋发的情感”,或者表现了“怀才不遇”和“人生若梦”的主题,而是由于他同时汇聚了涌动在当时民族情感中的两股激流:向往建功立业和渴望精神自由。这两股时代的激流内化于他一身的时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就形成了他所特有的那种悖论式的人生追求,这种追求造成了他情感的左冲右突、相互抵撞,并因此形成强大的情感张力。我们在他的诗中难以________到雍容典雅的韵致,但随时能见到排山倒海的情感巨潮,更易于体验到他那山呼海啸般的汹涌力量。
A.博大精深 温柔敦厚 自恋感 领略
B.博大深沉 温柔敦厚 自豪感 领略
C.博大深沉 文质彬彬 自豪感 领会
D.博大精深 文质彬彬 自恋感 领会
5、下列各项能够完全构成反义词的一项是( )
A.奢侈一一俭朴 事不宜迟一一当务之急
B.迟疑一一果断 国泰民安一一兵荒马乱
C.具体一一笼统 戒骄戒躁一一谦虚谨慎
D.推迟一一提前 望风而逃一一不堪一击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这样的攀登者
王彬彬
(一)
他不愿意与庸众一起在尘埃中呼吸,在泥淖里翻滚,在垃圾堆里觅食。
他厌恶于与庸众一起在地面上苟且偷生和寿终正寝。于是在一面峭壁上,他开始了攀登。他想着,峭壁的上面,有新鲜的空气,有秀丽的风景,有鸟语和花香……
在峭壁上,他艰难地凿出可供手足攀援的洞眼。在每一个洞眼里,他都留下了他的血。
就这样,他为自己开辟出一条上山的路。就这样,他忍受着饥渴、烈日、寒风、冷雨……日夜不息地把自己的身体向上缓缓地、缓缓地挪动着。
他要将一杆旗帜插上山顶。
没有人与他为伴。饿了,他随手采一把岩壁上的野草野菜,渴了,他伸出舌头寻找岩壁上的潮湿处,倘若能偶然在攀援的途中遇到一处泉眼,他便贪婪地把皲裂的双唇紧贴上去,用全身的力量吸吮着,吞咽着。
但这样的好运对于他是罕有的,大多的时候,他只能用舌头舔着粗硬的岩壁上的潮湿,舌头一次次地被岩壁的粗硬磨破。有血流出来,岩壁上不仅留下他的手足流出来的血,也留下了他舌头流出的血。
不但他的手掌脚板已结了坚硬的老茧,他的舌头上也有了一层层厚厚的死皮,他已经失去了味觉。衣衫已经磨破,撕碎,一片片地离开了他的身体,他已赤身裸体了,只有头发披散开风起时,如一面旗帜。
而他的身体,也干瘦成了一根旗杆。
就这样他为自己开辟出一条上山的路,就这样他忍受着饥渴、烈日、冷雨……日夜不息地把自己的身体向上缓缓地缓缓地挪动着。
(二)
许多个岁月过去了。他感到牙齿开始松动,咀嚼起随手采来的野菜野草来,已渐不如以前那么干脆利落了。他感到衰老已在体内萌生,并日漸茁壮,长大,充满了他的整个身体。他虽然越来越干瘦,只剩下一张岩壁般的皮肤包住一副岩壁般坚硬的骨骼,但已感到身体越来越沉重了。他现在每将身体向上挪动一次,都感到比上一次更艰难。现在,当他举目向上时,他已经能模模糊糊地看见山顶了。然而,山顶似乎也有尘埃,也有泥淖,也有垃圾。
有失望和悲哀袭上他的心头,因为失望和悲哀,他感到身体更沉重了。
有后悔不时闪电般掠过心头,闪电般短暂也闪电般刺眼。
也许,根本就不该开始这样的攀登,也许,还可以退下山去,同人群一起在尘埃中呼吸,在泥淖里翻滚,在垃圾上觅食。
似乎有意,又似乎无意,他第一次扭头向下,想看一眼下山的路,他惊讶地发现,他已离地面那样远,而他更惊讶地发现,被他艰难地开辟出的上山的路消失,那些洞眼,在他的手足离开后,很快又恢复了原状。他的血似乎是良药,石头的创伤在他的手足移开后立即便长好了。
他的脚下仍是一面峭壁,正如他的头上的峭壁一样。
在头顶的峭壁上凿出泂眼攀登上去,是可能的。然而,在脚下的峭壁下凿出洞眼倒退下去,是不可能的。
(三)
现在,他明白了,他攀登的,是一条只容人上不容人下的峭壁,他开辟的是一条只能往前走而不能往后退的道路。
现在,他平静了,他知道自己别无选择,只有奋力向上了。
在,他已不再举目向上,他已不关心山上是怎样的世界了。
现在,他唯一担忧的是死在峭壁上,死在某一次不成功的把身体向上挪动的过程中,或者死在最后一次成功地把身体向上挪动的劳作后.如果这样,死后自己如野人般的身体便会向下落去。尸体的落下不像身体的退下,是不需要路的。死后的身体落在地面上,落入尘埃中,落进泥淖里,落在垃圾堆上,是他所不愿意的。
怎样才能使死后的身体不落下去呢?
也许,临死之前,可以在峭壁上凿出一处泂眼,让头发穿过其中悬挂住尸体,像旗帜悬挂住旗杆一样。
那时,岩壁将成为旗杆,而尸体将成为旗帜。
——(选自《当代散文精品》2017年4月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部分最后自然段与前文形成反复,突出表现了攀登者攀登峭壁的坚定:而对他“舌头”的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攀登的艰难。
B. 第二部分写到攀登者快登顶时的“失望和悲哀”与“后悔”,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真实,也使攀登的行为更具悲壮的力量。
C. 第三部分写他“已不关心山上是怎样的世界”“只有奋力向上”,启示读者,攀登的过程和攀登的精神,比登顶后见到的风景更重要。
D. 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平实自然却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它·方面精炼深刻,富有意蕴:另一方面又不事雕琢,融奇崛于平淡。
【2】简要说明“攀登者”、“尘埃”、“峭壁”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3】以“岩壁将成为旗杆,而尸体将成为旗帜”结尾,有什么作用?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希望贤才越过纵横交错的田间小路,屈尊驾车来问候自己,并且设想了大家在一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温馨场景。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描写了当地人民忘记了战败的耻辱,在侵略者的祠堂前祭祀赛社的场景。
(3)古代文章善用朴素的比喻来说明学习之道,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用来论证“学习应该注重积累”的观点。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女主人公在反思之后之认为夫妻关系破裂的原因不在女方而是男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
(2)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以“______,_____”写出了让自己流连忘返的山间的春夏美景。
(3)范仲淹《岳阳楼记》“是进亦忧,退亦忧”句中,“进亦忧”指的是“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出唐代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的耻于从师的心理。
(2)李白《蜀道难》中借黄鹤猿猴很难度过虚写蜀道,从侧面烘托蜀道的雄奇险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曹刿论战》中体现曹刿注意细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面对“_______,_______” 之形势,诸葛亮认为北伐的内外条件已具备。
(2)《劝学》中,荀子用反面事例“______,____”论证了学习要专一的重要性。
(3)杜牧《阿房宫赋》中通过车声来表现阿房宫之大的句子是“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运用典故表达诗人恍如隔世、人事全丰的人生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直接描写即将展翅南飞的大鹏的后背和羽翼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传神地勾画出了英雄当年驰骋沙场,收拾河山的豪壮场景。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卜居
杜甫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
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注)①鸂鶒(xīchì),水鸟名,比鸳鸯大而色多紫,俗称紫鸳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卜居”意为选择居处,根据诗歌内容看,诗人选择的居处应该是为读者所熟悉的
B.首联写出了草堂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并透露出“卜居”于此的原因。
C.颈联与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写景手法相似。
D.尾联中“乘兴”紧承前文,表明诗人有了居所,了却了后顾之忧,要大展宏图。
【2】诗歌首联写到“林塘幽”,请简要分析诗歌是如何体现的。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司空马之赵,赵以为守相。秦下甲而攻赵。司空马说赵王曰:“文信侯相秦,臣事之,为尚书,习秦事。今大王使守小官,习赵事。请为大王设秦、赵之战,而亲观其孰胜。赵孰与秦大?”曰:“不如。”“民孰与之众?”曰:“不如。”司空马曰:“然则大王之国,百举而无及秦者,大王之国亡。”赵王曰:“卿不远赵,而悉教以国事,愿于因计。”司空马曰:“大王裂赵之半以赂秦,秦不接刃而得赵之半,秦必悦。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臣请大王约从。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赵王曰:“前日秦下甲攻赵,赵赂以河间十二县,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今又割赵之半以强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计。”司空马曰:“臣少为秦刀笔,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赵王不能将。司空马曰:“臣效愚计,大王不用,是臣无以事大王,愿自请。”
司空马去赵,渡平原。平原津令郭遗劳而问:“秦兵下赵,上客从赵来,赵事何如?”司空马言其为赵王计而弗用,赵必亡。平原令曰:“以上客料之,赵何时亡?”司空马曰:“赵将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令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韩仓果恶之,王使人代。武安君至,使韩仓数之曰:“将军战胜,王觞将军。将军为寿于前而捍匕首,当死。”武安君北面再拜赐死。武安君死五月,赵亡。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B.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C.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D.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司空马之赵”与“民孰与之众”两句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B.“而亲观其孰胜”与“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孰”字含义相同。
C.“而悉教以国事”与“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两句中的“悉”字含义不相同。
D.约从,邀约合纵,战国时齐楚等国联合抗秦称合纵,后引申为缔结盟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空马逃往赵国后,赵王让他代理相国,正值秦国调动兵马进攻赵国,于是司空马前去劝说赵王,想让赵王先赂秦再联合抗秦。
B.司空马曾担任秦国相国,熟悉秦国情况,他先通过发问让赵王了解赵国无法战胜强秦,再提出自己的应对策略,循循善诱。
C.在赵王表示反对贿赂秦国之后,司空马提出让自己带领赵国的军队去抗击秦国,却遭到了赵王的拒绝,司空马于是离开了赵国。
D.司空马经过平原津时,郭遗向他打听战事,司空马准确预料了赵国灭亡的结局。在武安君死后五个月,赵国就灭亡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前日秦下甲攻赵,赵赂以河间十二县,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
(2)赵将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
【5】赵国迅速灭亡的故事能给人们的人际交往带来什么启示?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习惯了被王者震撼,为英雄掩泪,却忘了我们每个人都归于平凡,归于平凡的世界。
——路遥
②坚定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们,做出惊人的事业。
——海伦·凯勒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演讲稿,在高中毕业典礼上面向本校(统称“弘毅中学”)同学发言。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