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一段文字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读书,认识古今有思想的人,让我们生活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生活在更加广阔的思想世界里。读历史,让我们突破自己狭隘的视角,站在社群、民族、国家以至文明的角度,了解文明的变迁、社会的兴衰。宋太宗赵光义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召集文人学者编写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太平御览》。该书编成后,尽管国事繁忙,宋太宗还是坚持每天阅览三卷。有时因事耽误了,他还要在闲暇时再补上。有人认为他实在太辛苦了,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A.yì zhì xiá juàn
B.yì chì xiá juăn
C.ài zhì xiá juàn
D.ài chì xiá juăn
2、在下文甲、乙两处各填入一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组是
作为纪实文学之一的传记文学,也要考虑到“文”与“实”二者的有机联系。__甲__,而靠浮辞丽藻挥洒成篇,只能写出苍白无力的东西;缺乏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__乙__,也不会葆有长久的感染力。
甲:①真实丰富的事实材料的缺乏
②缺乏真实丰富的事实材料
乙:①而仅罗列人物生平事迹
②只是人物生平事迹的罗列
A. 甲①乙② B. 甲②乙①
C. 甲①乙① D. 甲②乙②
3、俞敏洪说:人活三条命——性命,生命,使命。下列四个选项中最能准确体现这句话内涵的是
A. 生命只有一次,要珍惜生命
B. 注重生活品质,让生命更精彩
C. 人要有建树,要活得有尊严
D. 生命要有意义,懂奉献,有担当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在脑科学尚未取得重大进展时,受益于互联网和计算机新一代技术创新,人工智能技术__________,从更加实用的层面进入了发展快车道。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深度学习模式,被认为是人工智能赖以突破的三大要素,它们造就了语音、人脸识别准确率的惊人__________。
中国尽管不是人工智能的策源地,但拥有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小到手机语音助手,大到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等人工智能产品和技术,它们连同中国顶尖科技公司所拥有的人才一起,充分证明中国在人工智能的资本、市场、技术、人才等方面都__________。故事才刚刚开始,从基础研究、技术发展,到__________建立人工智能相关的伦理规范,人工智能的未来面临着无数挑战和变化。
A.日新月异 增强 不落人后 雨后春笋
B.日积月累 提升 不落窠臼 未雨绸缪
C.日新月异 提升 不落人后 未雨绸缪
D.日积月累 增强 不落窠臼 雨后春笋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
对于必须做的事,无论大事小事,都应认真。_____________,往往做小事也认真,而做小事不认真的人,______________。 所谓天才不拘小节,是指不受习俗约束,而不是指做事马虎。认真是一种素质,________________,就必须具备这种素质。
①一个人要有所作为②做成大事的人③多半也做不成大事
A.③①②
B.②③①
C.②①③
D.①③②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兵卫与葫芦
志贺直哉
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过了不久,他又有了代替葫芦的东西,那便是绘画。正如他过去热衷于葫芦一样,现在他正热衷着绘画……
清兵卫常常买了葫芦来玩,他爸妈是知道的。从三四分钱到一毛五分钱一个的带皮葫芦他已有十来个了。他能够自己把葫芦ロ切开,把里边的籽掏出来,装上塞子。先用茶卤一泡,把气味泡干净了,然后就把父亲喝剩的淡酒装在里面,不停地把表面擦亮。
他对于这爱好异常专心。因为他热衷得这么厉害,所以他每次上街的时候,走过古董店以及专门卖葫芦的铺子或仅仅门口桂着葫芦的店铺,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
清兵卫是一个オ十ニ岁的小学生,放学回来常常一个人到街上去看葫芦。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居室里收拾葫芦;收拾好了,就装上酒,用手巾包好,放在罐子里,又把罐子藏在火炉箱中,然后去睡觉。第二天早晨起来,立刻又打开罐子看,葫芦皮上冒出了许多水珠。他永远不倦地看着,看过之后很郑重地系好络绳,挂在朝阳的檐廊下,然后上学去。
清兵卫居住的小镇,其实是很狭小的,一条细长的市街,只要二十分钟就可以走完了。所以卖葫芦的店铺纵使多,像清兵卫这样几乎每天都跑去看,大概所有的葫芦也都已被他一一看过了。他对于旧的葫芦,没有多大的兴趣,他喜欢的是还没有开过口的带皮葫芦。而且他所有的大抵都是葫芦形很周正的平常的东西。“真是小孩子呢,不是这种葫芦他就不喜欢。”一位客人看见清兵卫在一旁很专心地擦葫芦,就这样说。
“是呀,一个小孩子,却喜欢这种玩意……”他爸爸很不高兴地向他那边看了一眼。“阿清,这些并不见什么好,再去买几个奇特点的来呀。”客人说。“这样的好呀。”清兵卫只是这样回答了一句。
清兵卫的父亲与客人就谈到了葫芦。
“今年春天开评品会时,有人拿出了马琴的葫芦来做参考品,那才是出色的呢。”清兵卫的父亲说了。
“是一个很大的葫芦吧。”
“又大又长。”
听见这样的话,清兵卫偷偷地发笑。他们所说的马琴的葫芦,是那时候一件很有名的东西,他也去看了看,立刻觉得并不见得怎样好,就掉头走了。“那种葫芦我可不喜欢,不过大一点就是了。”他插嘴说。
有一天,清兵卫走过后街,在平时不大注意的地方,一家闭了门的住房前,有一个老婆婆摆着一个卖柿子的摊子。他发现摊子后边的店板门上,挂着二十来个葫芦,就立刻说:“让我看一看。”说着走过去一个一个地仔细把玩。其中有一个,约五寸高,看那模样是很普通的,他却喜欢得什么似的。
他心头发着跳,问了:“这个葫芦卖多少钱?”“看你是个小哥儿,就便宜点算一毛钱吧。”老婆婆回答。他喘着气:“好,你别卖给别人,我回家去马上拿钱来。”急匆匆地说完,就跑回家去了。
不多一会儿,他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
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里去。终于因为在上课的时候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摩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恰巧上的是修身课,所以教员更加生气。
这位外来的教员,对于本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心里本来不舒服;他是喜欢武士道的,每次名伶云右卫门来的时候,演四天戏,他倒要去听三天。学生在操场里唱戏,他也不怎么生气可是对于清兵卫的葫芦,却气得连声音都抖起来,甚至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
于是这个清兵卫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
这时候,教员夹着一只书包来访问他的父亲,父亲恰巧不在家。
“这种事情,家里应该干涉他……”教员对清兵卫的母亲这样悦,母亲吓得只是战战兢兢地不敢出声。不多一会儿,清兵卫的父亲做工回来了,听了这话,立刻抓住正在身边的清兵卫,使劲揍了一顿。清兵卫又被骂做“没出息的孩子”!他的父亲还说:“像你这种家伙,赶快给我滚蛋吧。”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锤子来一个ー个地砸碎;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教员把在清兵卫那儿没收来的那个葫芦,当作脏东西似的交给老年的校役,叫他去扔了。
校役拿了来挂在自己那间煤污的小屋子的柱子上。
约摸过了两个月,校役恰巧因为没有钱花,想起这葫芦,准备多少换几个钱,就拿到附近的古董店里去看。古董店老板横捧竖捧地仔细瞧了半天,马上做出一副冷淡的神气,把葫芦向校役一推:“要卖就算五块钱吧。”校役暗暗吃了一惊,可是他是乖觉的,连忙板起脸回答:“五块钱可不卖。”古董店老板马上加到了十块;可是校役还不肯答应。
结果是五十块钱成了交——校役从那位教员手中好像平白地得了四个月的薪水,心里偷偷地高兴。他当然不会告诉教员,对清兵卫也隐瞒到底。因此这个葫芦的去处,终究没有人知道。可是凭校役怎样聪明,也不会想到古董店老板把这个葫芦卖给当地的富家,价钱是六百块。
……清兵卫现在正热衷于绘画,自从有了新的寄托,他早已不怨恨教员和用锤子打破了他十多只葫芦的父亲了。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开始嘀咕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是清兵卫由酷爱葫芦到被逼放弃的过程,故事情节环环相扣而又起伏跌宕,让人不忍释卷、欲罢不能,充分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清兵卫“常常一个人上街上去看葫芦”,而且“大概所有的葫芦,也都已被他一一看过了”,喜欢没有开过口的带皮葫芦等,为他淘得葫芦精品埋下伏笔。
C.听到价格便宜后激动得“喘着气”,急忙跑回家拿钱,“不多一会儿,他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等细节表现了清兵卫的激动、担忧及暗自庆幸。
D.清兵卫一毛钱淘来的葫芦,被校役卖了五十块钱,被店老板卖了六百块。其身价倍增,肯定了清兵卫鉴赏葫芦的能力,讽刺了教员、校役对葫芦的无知。
【2】简要概括划线语段的艺术效果。
【3】小说的结尾对表现主题有重要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苏幕遮》中,写雨后荷塘的景致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幕遮》一词中,词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以虚构之情景来抒怀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古诗文之魅力在于其有态度、有情致,更在于其饱含着古人的声声嗟叹。“①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是王勃为秀美山川、万千气象发出的啧啧之叹。“②_______,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③________”(《过秦论》),是贾谊为汉朝长治久安而发出的肺腑之声。白居易与琵琶女同病相怜,同声相应,发出“④_______,⑤_______”(《琵琶行》)的深长叹息。鲍照胸怀郁积,为寒门之士咏出“心非木石岂无感?⑥_______”(《拟行路难(其四)》)的不平与愤慨。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诗词中善于运用典故来表情达意,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2)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并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自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两句诗描写了琵琶女第一次弹琵琶结束的动作和琵琶最后一声的特点。
(2)北京是一座国际大都市,城市繁华,人才荟萃,真可用王勃的“____,___” 来形容。
(3)保持司法公正是一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古代很多政治家都懂得这个道理,诸葛亮就建议后主 “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劝学》中,荀子认为原来笔直的木材做成车轮后,“_______,_______”,是火烤使它这样的。
(2)王维《使至塞上》中,写诗人抵达边塞后遇到侦察的骑兵,得知主帅尚在前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先写“_______”,以美人衬托周瑜的英姿勃发;再写“_______”,以曹操军队的惨败反衬周瑜的军事才能。
12、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过鸿沟
吕蒙正①
沟中流水已成尘,沟畔荒凉起暮云。
大抵关河须一统,可能天地更平分。
烟横绿野山空在,树倚高原日渐曛。
方凭征鞍思往事,数声风笛马前闻。
过鸿沟
王禹偁
侯公缓颊太公归,项籍何曾会战机②。
只见鸿沟分两处,不知垓下③有重围。
危桥带雨无人过,败叶随风傍马飞。
半日垂鞭念前事,露莎霜树映斜晖。
[注]①吕蒙正,北宋初年宰相。②“侯公”二句,事见《史记》:汉王二年,项羽“取汉王父母妻子于沛,置之军中以为质”。汉王四年,“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归汉王父母妻子”。缓颊,比喻替人说情,或婉言解劝。太公,刘邦的父亲。③垓下,刘邦重围项羽的地方。
【1】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诗的首联,描写日暮时分诗人在鸿沟所见景象,展现出一幅萧瑟、荒凉的图景;颔联承接首联,议论抒怀,点明主旨。
B.王诗的首联、颔联用典,引用项羽和刘邦的相关历史事件,含蓄表达了诗人想要把握良机,像刘邦一样建功立业的意旨。
C.吕诗以苍凉阔大的山川景色衬托高亢入云的抒怀感慨,显示诗人远大的胸襟,呈现出宋王朝开国之初的雄壮气魄。
D.两诗颈联都是写景,前者突出山野空旷、日色渐曛的寥廓苍茫之景;后者突出雨打危桥、风吹败叶的萧瑟凄凉之景。
【2】两诗尾联在表现手法上有相似之处,情感内涵上又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陈升之序
[宋]王安石
①今世所谓良大夫者,有之矣,皆曰:是宜任大臣之事者。作而任大臣之事,□上下一失望,何哉?人之材有大小,而志有远近也。彼其任者小而责之近,则煦煦然①仁而余于仁矣,孑孑然②义而有余于义矣。人见其仁义有余也,则曰:是其任者小而责之近,大任将有大此者。然上下竢③之云尔, 然后作而任大臣之事。作而任大臣之事,宜有大此者焉,然则煦煦然而已矣, 孑子然而已矣。故上下一失望。
②岂惟失望哉?后日诚有堪大臣之事,其名实烝④然于上,上必惩前日之所竢而逆疑焉;暴于下,下心惩前日之所竢而逆疑為。上下交疑,诚有堪大臣之事者而莫之或任。幸欲任,则左右小人得引前日之所竢惩之矣。
③噫!圣人谓知人难,君子恶名之溢于实为此。难则奈何?亦精之而已矣。恶之则奈何?亦充之而已矣。 知难而不能精之, 恶之而不能充之,其亦殆哉!
④予在扬州,朝之人过焉者,多堪大臣之事可信而望者,陈升之而已矣。今去官于宿州予不知复几何时乃一见之也。予知升之作而任大臣之事,固有时矣。煦煦然仁而已矣孑孑然义而已矣,非予所以望于升之也。
(注)①煦煦然:和颜悦色貌。②孑孑然:谨小慎微貌。③竢:同“俟”,等待。④烝:众多。⑤充之:指用真才实绩充实自己的名声。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因 B.故 C.则 D.且
【2】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写对良大夫寄予厚望,后写任职后失望,前后对比。
B.作者认为应该根据官员能力大小与志向远近任用人才。
C.第①段先叙述现象,然后分析其原因,说理条理清晰。
D.“煦煦然”、“孑孑然”是对一味恭维上司行为的批判。
【3】分析第②段画线句“岂惟失望哉”在文中的作用。
【4】王安石提出“有补于世”的写作主张,结合本文评析这一主张。
1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冬奥会夺金后,谷爱凌回应外界说:“我不是天才,我是好好努力出来的。我不想做一个偶像,我希望能给女孩们做榜样,让她们觉得爱凌能做到的,自己也能做到。”
著名体育评论员黄健翔在社交媒体上写道:“谷爱凌成为年轻人的榜样和跨界偶像,对于这个时代来说,意义非凡。”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