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某地产大亨被查后,一个人就牵出6名省部级腐败高官,如今其中4人已经 。
(2)安德罗西克大胆预言,在今后5年内,俄与亚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将有大幅提升,甚至与欧贸易额 。
(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就要坚决查处一个。要抓早抓小,有病就马上治,发现问题就及时处理,不能 。
A. 伏法 平分秋色 养痈遗患 B. 服法 平分秋色 养虎遗患
C. 服法 旗鼓相当 养痈遗患 D. 伏法 旗鼓相当 养虎遗患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B.韩俄首脑会谈的结果显示,双方并未缩小在“萨德”问题上的意见差异。
C.家长的“包办”补课欲望忽视了孩子内心的需求,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孩子,不只引发了孩子的逆反心理,而是使孩子厌学。
D.我们敦促七国集团各成员国保持在有关领土争议问题上不持立场的承诺,充分尊重本地区国家的努力,停止一切不负责任的言行。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那么一天你来到了这样一个地方,那里没有高楼林立的触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大多数滇西北群山之间的村落一样,这里的人和自然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生生息息。
①没有生活在城市里的鸟儿的绝望和目光的黯淡
②这里只有皮肤黑黝黝,笑容却自然得像没有瑕疵的天空,云是滴答的,心情是愉悦的
③这里只有连绵不断的山峰,湛蓝的天,成片成片、绿得当你看上去的时候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
④没有人潮涌动,这涌动像极了钱塘江涨潮的场面
⑤她只是依偎在大山深处的一个村落
A.①②④⑤③ B.①④⑤③② C.④①②③⑤ D.④②⑤①③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现在还有很多司机不吸取血的教训,仍然酒后驾车,对这种铤而走险的行为,公安交通部门还应加大处罚力度。
B. 何润东出道十年了,似乎一直不瘟不火,直到去年,他主演的《新三国》《泡沫之夏》等电视剧收视率喜人,他的人气也随之飙升。
C. 在慈善事业向前发展的大环境下,会有更多的或好或坏的事情出现,泥沙俱下,政府应该维护公信力底线,维护慈善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D. 12月24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称,蒙牛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次产品被检查出黄曲霉毒素M1超标140%。一时间,“蒙牛致癌”事件被炒得沸反盈天。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杜特尔特10月18日开始访华行程,中菲双方希望通过此次访问增进互信、扩大合作、加强对话,推动双方关系稳定向前发展。
B. 针对我国境外在逃人员潜逃方向呈现出的地域性特征,公安部“猎狐2015”行动办派出境外缉捕工作组,对潜逃印尼的经济犯罪嫌疑人展开集中缉捕行动。
C. 打造“命运共同体”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新战略,这意味着各国需要“求同存异”,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谋求共同发展。
D. 为了露出琉璃瓦深蓝色的瓦体,去年盖的办公楼没有在屋檐外设墙体遮挡,这是成为楼顶覆冰融化时容易整体滑落砸到过路人的原因之一。
6、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心灵的呼吸
音乐,在我的童年生活里,是沉重而苍凉的存在。许多真诚而朴实的响器的演奏和歌声,强烈地感染了我,像土地、阳光、露珠、微风那样地真实。我觉得人世间的确有一些美好的声音使你无法忘却,它渗透了你的生命,它沉重如种子落在你的心上,永远留在那里,生了根。
父亲屋里的墙上,挂着一管竹箫,我只听他吹过一次。一个秋天的黄昏,我已近十岁光景,父亲独自到房顶上,背靠着烟囱,手挂着箫。我坐在房顶的一个角落,离父亲好远,我的心灵感到一片空茫,隐隐地感觉出父亲是孤独而哀伤的。天渐渐地暗黑下来,父亲的面孔已经模糊不清。我不是听见,是感觉到了有一种很轻飘的、跟夜雾融成一气的声音,幽幽地,静穆地,一缕一丝地降落到我的心上。吹的什么曲调,我不知道,是从来未听过的声音。那箫声仿佛是从父亲深奥的体腔内部流泄出来的,像黑暗中的小溪流,你不用心去感觉,就什么也听不到。父亲什么时候不吹了,我不知道,我们谁也看不见谁,互相没有说一句话。箫不吹了,但那个由声音显示的情境还在,人和箫声都不愿意分离。我觉得箫声是很神秘的,箫是接通心灵与遥远世界的通道,就像微细的血管与心脏相通那样相依为命的关系。回想起来,我当年学着写诗,就是想找一管接通遥远世界的箫,或与箫相似的让心灵能呼吸的气管。
箫,只属于我父亲个人,他只为自己吹,不要听众。笙和管子,父亲经常吹,不是独自吹,是跟村里的“自乐班”的人一块儿,总是在黄昏以后吹。深秋农闲以后,他们几乎天天在村里的广场上吹奏,全村人都能听到。演奏的声音,如当空月亮,照遍了每个角落。
父亲有两船笙,一船是黄铜的,从我能记事时起,它就摆在父亲的桌上,竖立的竹管如张开的翅膀,我觉得它很好看,知道它能发出奇异的声音,就更对它生出崇敬的感情。我十岁以后,父亲置买了一船白铜的,他特别珍爱这白铜的。父亲用白铜的笙吹,我得到他的允许,怀抱着黄铜的笙坐在一边学着吹。父亲在家里偶然对我说过几句:指头按眼,不能按得太死,声音都憋死了,音调要像呼吸那么自然才好,呼吸是随曲调的命脉而呼吸。我从父亲吹笙前严肃的准备动作和神情,开始向他学习,他瘦削的双手端着笙座,嘴唇跟笙的嘴一旦接触,笙跟他的生命就形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整体:没有笙,就没有父亲;没有父亲,也就没有笙。
“先得摸透每个笙管的个性”,父亲对我说。他让我一个音一个音地认识笙。黄昏时,我坐在屋顶上学着吹,如果父亲正好在家,他总认真地听我吹,很少指点,最多说一句“用心好好琢磨”。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诱惑,我吹奏时感到很振奋,整个的生命都感触到了美妙的节奏。可以说,我对节奏的理解,就是从吹笙开始的。心灵的吐诉需要节奏,节奏能把内心的各种情感调动起来,凝聚成实实在在的音响世界,任何一个音节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都不是孤立的。
父亲跟我一块儿吹,总要检查我的手和脸是否干净。仿佛不只是吹吹笙,是带我一起去一处远远的精神境界,比走亲戚还要郑重几分。父亲和我端端地坐在炕上,面对面地吹,中间隔着一张炕桌。我当时觉得这一切的细节确有必要,它表现了一种虔诚的气氛和心境。
父亲没有让我吹过管子,说我人还小,容易伤了心肺。笙主要起和声作用,是柔性子,它的声音是浑圆的,而管子的声音是峻拔的,像忽上忽下飞翔的鸟,在笙声的云雾中鸣唱。管子是用硬木镂空制作的,握在手里很沉重,还镶着一圈圈的白铜。父亲吹管子时,脸憋得通红,胸间的气似乎聚集起来朝上冲,拼命朝高高的顶峰飞跃。父亲的嘴异常灵活地吹奏着,声音的高低强弱很难控制,每个音节,稍一不慎,松懈一下,就可能从高入云霄的顶峰摔了下来,把乐曲摔得粉身碎骨。
到现在我还有一种看法,吹奏时,曲谱固然重要,但吹奏者的心境与情绪以及周围的环境,都是不可分的。黄昏后,村里的“自乐班”在广场上演奏时,那情景,那气氛,表面上很混乱,尘土飞扬,还免不了有孩子们的哭闹声,可是一旦演奏起来,杂乱的一切都融和了。“自乐班”的人大都是从口外回来的,年纪都不小了,他们受够了苦,需要解闷,当他们在一起合奏的时候,似乎忘掉了一切。所有的曲调都是很苍凉的,在苍茫之中,他们的心像雁群一般飞越过寒冷的冬天,飞越过苦难的人生。如果我对音乐有一点素养的话,主要就是从这些充满了热汗味和烟尘气的场合感受来的。
童年时半夜醒来,常听到沉郁的驼铃声在空旷的夜里一声声地响着,回想起来,我觉得那是一种生命的音乐,一种长途跋涉的沉缓而坚毅的节奏。拉骆驼的老汉和一匹匹骆驼需要这苍凉而庄重的乐音伴随着。
我在童年少年时期受到的音乐熏陶,使我形成了对乡土音乐的迷恋,也使我这一辈子都无法背离深入骨髓的乡土气,也影响了我的诗的气质。这也就是所有故乡的性格吧!
(取材于牛汉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深奥的体腔内部 深奥:深邃神秘
B.心灵的吐诉需要节奏 吐诉:吐露、倾诉
C.管子的声音是峻拔的 峻拔:尖而细
D.杂乱的一切都融和了 融和:和谐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的父亲摸透了笙管的特点,当他吹笙时,笙就好像与他融为了一体。
B.硬木制作的管子握在手里很沉重,所以吹奏时声音的高低强弱很难控制。
C.作者屡屡将音乐的记忆融于黄昏的情境中叙写,有效传达出苍凉的感受。
D.作者用“雁群飞过冬天”形象而生动地喻指了音乐具有超越苦难的力量。
【3】作者写出了他对音乐的理解逐渐深入的过程,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这一过程。
【4】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章标题“心灵的呼吸”包含了哪些涵义。
7、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9)文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箫的客人由此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叹。
(20)写客人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写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之后的悲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针对客人“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的感叹,苏轼以江水、明月为喻,写出了富含哲理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江水流逝却始终长流不息,月亮盈亏却无所增减。
(23)作者紧扣变与不变的辩证角度,指出我们若从“变”的角度观察,眨眼之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从“不变”的角度观察,则万物都是永恒的,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句常被用来勉励人们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
(25)作者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无所顾忌地取用。
(26)“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容“清风”与“明月”等自然事物的丰富。
(27)在《赤壁赋》中,苏轼认为对清风明月的享用无人禁止、无穷无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两小儿辩日》中,孔子面对小儿的争辩“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孔子,你会用《<论语>十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作答。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阿旁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提醒晚唐统治者,对于强秦盛极而亡的历史,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以史为鉴,那么就会“__________________”。
9、名句默写。
(1)荀子在《劝学》中,用“木”“金”作比,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发生变化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氓》中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氓》中表达什么事物都有个限度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出君子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3)《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君子并非天资过人,只是他们善于利用外部条件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6)韩愈《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韩愈在《师说》中阐述了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之后,提出的择师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韩愈《师说》中,表明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位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一致的。
(10)韩愈在《师说》中阐述师生关系时,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说明学识有早晚、能力各有所长的师生观。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诗人认为,只要自己的本心是美好的,而不在意别人怎么看待自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禹锡《陋室铭》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自己的陋室不简陋的原因之一是自己的朋友都是有学问的人。
(3)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词人的忧愤之作,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感慨极为沉痛。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秋夜作
韦庄
翠簟初清署半销,撇帘松韵送轻飙。
莎庭露永琴书润,山郭月明砧杵遂。
傍砌绿苔鸣蟋蟀,绕檐红树织蟏蛸注。
不须更作悲秋赋,王粲辞家鬓已凋。
【注】蟏蛸:蜘蛛的一种,脚很长,通称蟢子。
【1】请说说诗歌的前三联是如何扣住“早秋”二字展开描写的。
【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仪凤字韶美,普州人。少以文谒左丞冯澥,澥甚推许,遂知名。绍兴二年,登进士第。抱负倜傥,不事生产,于仕进恬如也。擢第十年,始赴调,尉遂宁府之蓬溪,监资州资阳县酒税,为果州、荣州掾。
绍兴二十七年,有旨令侍从荐士,起居郎赵逵举仪凤,称其“富有词华,恬于进取”。宰执上其名,上曰:“蜀人道远文学行义有可用者不由论荐何缘知之前此蜀任官者例多隔绝不得一至朝廷殊可惜也。”自秦桧专权,深抑蜀士,故上语及之。寻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召试馆职,辞以久离场屋,改国子监丞。宰相以其名士,迁秘书丞、礼部员外郎。所草笺奏,以典雅称。
孝宗受禅,议上“光尧寿圣”尊号册宝,有欲俟钦宗服除者,太常博士林栗谓:“唐宪宗上顺宗册宝在德宗服中,不必避,备乐而不作可也。”仪凤独上议曰:“谨按上尊号事属嘉礼,累朝必俟郊祀庆成然后举行。太上皇帝为钦宗备礼终制,见于诏书。乞候钦宗终制,检举以行,则国家盛美,主上事亲情实称矣。”议者虽是其言,然谓事亲当权宜而从厚,竟用栗议,仪凤复争辩不已。寻兼国史院编修官兼权秘书少监。
仪凤在朝十年,每归即匿其车骑,扃其门户,客至,无亲疏皆不得见,政府累月始一上谒,人尤其傲,奉入,半以储书,凡万余卷,国史录无遗者。御史张之纲论仪凤录四库书本以传私室,遂斥归蜀。
三年十二月,辅臣进前侍从当复职者,上曰:“刘仪凤无罪,可与复集英殿修撰。”起知邛州,未上,改汉州、果州,罢归。淳熙二年十二月丙申,卒,年六十六。
仪凤苦学,至老不倦,尤工于诗。然颇慕晋人简傲之风,不乐与庸辈接,故平生多蹭蹬,一跌遂不振云。
(选自《宋史•刘仪凤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蜀人道远/文学行义/有可用者不由论荐/何缘知之/前此蜀仕宦者例多隔绝/不得一至/朝廷殊可惜也
B.蜀人道远/文学行义/有可用者不由论荐/何缘知之/前此蜀仕宦者例多隔绝/不得一至朝廷/殊可惜也
C.蜀人道远/文学行义有可用者/不由论荐/何缘知之/前此蜀仕宦者例多隔绝/不得一至/朝廷殊可惜也
D.蜀人道远/文学行义有可用者/不由论荐/何缘知之/前此蜀仕宦者例多隔绝/不得一至朝廷/殊可惜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居郎,古代的官职。主要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事迹,以备后人修史之用。
B.大小学,古代称文字学等内容为“大学”,称诗书礼乐等内容为“小学”。
C.服除,旧时礼俗规定,长辈去世后,需在一定时期内服丧,期满除去丧服。
D.四库,中国古代图书分类名称,其中包括“经、史、子、集”四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仪凤不置产业,淡薄仕途。刘仪凤绍兴二年进士及第,但他不为谋生置产业,对于仕途升迁也很恬淡,考中进士十年后才去做官。
B.刘仪凤恪守礼制,据理力争。太常博士林栗认为给孝宗皇帝上尊号不必回避丧期,刘仪凤认为这不符合礼制,请求等候钦宗丧期满再给孝宗皇帝上尊号。
C.刘仪凤深居简出,爱好藏书。刘仪凤在朝廷十年,每次回家就关门谢客,无论谁都没法见到他;他每次拿到了俸禄,就用一半来收集书籍,共收集一万多卷书籍。
D.刘仪凤为人傲慢,一生坎坷。刘仪凤在政府里好几个月才谒见上司一次,为人特别傲慢,倾慕晋人简慢倨傲的风气,不喜欢与平庸之辈交往,所以一生常遇坎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以文谒左丞冯澥,澥甚推许,遂知名。
(2)议者虽是其言,然谓事亲当权宜而从厚,竟用栗议。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在建国以来的国家重大活动中,一项必不可少的仪式是向人民英雄纪念碑献花,以此表达对英雄的崇敬、对先烈的缅怀。
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崇尚英雄的时代。人们敬仰的英雄人物有邱少云、黄继光、向秀丽、雷锋、焦裕禄、王进喜等。
③被称为“战斗名族”的俄罗斯,青年男女在结婚这一人生的重要仪式中,向无名烈士墓献花是婚礼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感触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