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成都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原本二十几集就能把故事讲清楚,非要抻到四十几集;原本几个镜头就能把情节交代明白,硬要加入大量空镜头或角色特写拖延时间……电视剧的“注水”,已经让行业和观众不满多时。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注水”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B.火车怎样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C.港珠澳大桥的正式开通,为大湾区建设疏通了“主动脉”,便利了三地间的交通往来。

    D.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素有“亚洲水塔”“世界屋脊”的美誉。

  • 2、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B.到了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五经”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C.“坐”在古代礼仪中指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后跟上。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座席而对人不敬。

    D.“家”是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辞,如家父、家慈、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尊,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等等。

  •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每天早晨,他都要一个人跑到花园里,指手画脚地练动作,抑扬顿挫地背台词。

    ②为了这个新产品的问世,他可是不遗余力,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成功的喜悦。

    ③本来还不错的一篇文章,让你们这样改来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了。

    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古瓷的细润秀美、古玉的丰腴有泽和古钱的斑驳陆离吧。

    ⑤自从中国颁布实施外商投资法规以来,不少外商蠢蠢欲动,纷纷来中国投资。

    ⑥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②④⑥

  •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目前私家车越来越多,而停车位却很有限,于是很多车主停车时只得见缝插针,有时甚至占用人行否则很难为爱车找到一箭之地

    ②演讲是一种艺术。演讲中势如破竹的滔滔雄辩,侃侃而谈,未必能赢得高明的听众。

    ③一味喜欢萌萌哒的事物无可厚非,偶尔卖卖萌也无伤大雅,但如果逃遁在萌文化空间里,与世隔绝、拒绝成长,这就是一种“文明病”了。

    ④党代会上,赵书记关于“三农”问题的提案,事实依据丰富、充足,反映了广大农民朋友的呼声,如水投石,引发了代表们的热烈讨论。

    ⑤中国和老挝两国领导人互访频繁,两国人民友好往来,增进了互信,中老两国形成了颠扑不破的命运共同体。

    ⑥著名作家王家的最新力作《得民心得天下》,对儒家经典《孟子》进行了睿智深刻的解读,再现了《孟子》的微言大义,尽展大师风采。

    ⑦南朝宋国的谢灵运怀瑾握瑜,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作家。他的诗善于刻画自然景物,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

    A. ①③④

    B. ④⑥⑦

    C. ②③⑤

    D. ①④⑤

  • 5、下列各项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安在 夫晋,何厌之有

    B.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余威震于殊俗 若属皆且为所虏

    D.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流泪的滕王阁

    潘碧秀

    江畔小舟、轻摇的芦苇、南来聚拢的风……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

    我在滕王阁的一隅,独想王勃。

    游人的思绪如牵强的秋风,薄薄地依偎在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站在清冷的滕王阁上,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斜阳拥抱着欲泣的滕王阁,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里荡漾。帝王君子犹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寂寞的阁上,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我坐在阁的阶梯上独自听江的声音,江波的皱褶里藏着绝代的才子王勃。

    阁的忧伤无声息地让我追随。每一寸楼板、每一抹丹朱都在我的心弦上颤动。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流泪的滕王阁日日孤寂地走入我梦中,独自徘徊复徘徊。我找不到王勃的诗句,无数醒着的黑暗的夜里,枕着阁影到天明。

    有人说: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在朝堂上得不到肯定的滕王,一再遭谴受贬,然而层层不得意却抹不掉他悠游于世、歌舞人生的脾性。贬到赣江边任小刺史,他仍意兴遄飞地要为自己建一座阁,“拍檀板唱歌,举金樽喝酒”,吸引文人才子登临放歌。那个仲秋的日子,王勃的“独角戏”正上演着。他深望着水天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面枝柯,沉浮复沉浮,一腔激情和渴望却在纸上无羁地飘洒,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纸背的全是对生活的向往。有人说“厚积”是为了“厚发”,王勃客居剑南数年,终有了其巅峰之作。滕王阁只不过是显其巅峰昂然之姿的一种凭借罢了。此时的长安,或许已将王勃淡忘得一干二净。谁会在抚筝时,思绪在筝上游移间,想起王勃?如今,赣江畔的孤鹜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游人仍在阁上徘徊流连,眺望阁外水云间,心似江水茫茫,欲拍栏杆。浅云灰灰地衬着阁,如一双饱蓄泪水的眼睑。

    扁舟载着一截悠悠的阁影,忧郁地前行,涌起的江浪层层间依稀可见当年王勃的风姿。这个自幼饱读诗书、贯通九经的青年,行于线装书中陶陶然的青年,瑟缩在蜀地的乡居里,不再想读书之外的事情。蜀地去长安已遥遥又遥遥矣。无人识君,只有在迷惘中放纵文字:《蜀中九日》《盛泉宴》……“每有一文,海内惊瞻。”(杨炯语)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王勃若一心为文,历史也许会重新改写吧。可惜,王勃在剑南之地逍遥了两年,终究不甘寂寞,踌躇北上,到河南任参军。书生之迂,终惹大祸,龙颜大怒,险丢小命。人生沉浮反复,王勃心冷了。

    一片阁,

    躲在云层下。

    疲倦和黄昏的鸟一样,

    面对江水恸哭。

    江水缓缓流,终有温柔得叫人落泪的时候。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让人品错味的时候。该张皇、迷惘、失落,还是愤懑?毕竟人生不是“数点扁舟向斜阳”那样诗意、简单而又直观。——人无语,唯有惆怅地醉去。滕王阁不在出产帝王将相的长安,站在这玲珑典雅的阁上,赣江无限风情一览无余,王勃的梦魂可以与阁相依偎至永远了。

    昆德拉说: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

    王勃如断线的纸鸢一头栽进江里去了,灵魂可依附在了江中鱼儿身上?想他经行处会不会开出一江的花来,让鱼儿也欣喜,让鱼儿也惆怅。

    斜阳已成余晖,阁上人去,鸟去,空留一片寂寥。

    (选自《散文》,有改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以极具抒情性的笔调表达了对王勃的千古追思。作者写“流泪的滕王阁”,实际是在写自己为王勃的际遇而感伤流泪。

    B.作者借滕王阁凭吊王勃,描写了王勃当年在滕王阁上写作诗赋的那种忧郁伤感的情怀,并高度肯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C.文中“赣江畔的孤鹜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这句话,意在表达对王勃的深深哀思。

    D.文中“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这句话,意在说明人生无常。

    2本文作者笔下的滕王阁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用意?

    3文中说:“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结合文意,联系王勃的际遇,分析这句话的含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维在《山居秋暝》中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突出山中环境幽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梦境是现实的投射,更是内心真实情感的具象化表达,古代文人擅长借“梦”寄托情思,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古典诗歌创作重视意象组合,唐宋诗词中就有组合落木和江水这两种意象以营造意境、抒发情感的名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锲而舍之,那么“________”;锲而不舍,就会“________”其中运用对比手法,形象地说明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的道理。

    (2)在《三峡》中,郦道元以“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正面描写“两岸连山”之高峻。

    (3)自居易的《琵琶行》中,以“月”烘托离别时惨淡气氛的语句是“________”,以“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寂寞冷清的语句是“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逍遥游》中,庄周用水与舟的关系,来形容大鹏飞翔必须依赖广阔的天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一句是说鹏离开要凭借六月的大风,“_______________”一句解释山中雾气、空中尘埃是怎样产生的。

    (3)庄周的《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一句描写鲲之大,“_______________”一句形象地描绘鹏飞翔时的高度。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对比人心事理,指出“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后,愤怒地质问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对秦统治者极其奢靡的无情揭露。

    (2)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通过古宫殿的破败概括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鱼我所欲也》批评那些“__________________ ”的人是见利忘义,并用了“________________”一句指出他们的行为丢弃了初心。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援引盘庚迁都的事迹来表达自己变法的坚定决心,他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盘庚认为自己做得正确且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地方。

    (2)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王实甫《长亭送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境迥异,但其中的“染”字都很传神。

    (3)碣石,山名,古代诗词之中不乏它的影踪,除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之外,写到“碣石”的诗词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五首(其三)

    贺兰进明

    君不见荒树枝,春花落尽蜂不窥。

    君不见梁上泥,秋风始高燕不栖。

    荡子从军事征战,娥眉婵娟守空闺。

    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深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这首诗就是从这个角度着笔的,反映了思妇与戍边将士的分离之苦。

    B.“春花落尽”“秋风始高”将人物的情感置于时序转换中,揭示出人物望眼欲穿、度日如年的心境。

    C.“荡子事征战”与“娥眉守空闺”对举,前者为“因”,后者为“果”,透露出诗人对征战的批判之情。

    D.“蜂不窥”“燕不栖”是对暮春和初秋景物的描写,营造了冷寂的氛围,衬托了戍边将士孤独、寂寞的处境。

    【2】“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情感?又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曰:王虑世事之变,权甲兵之用,念简、襄之迹,计胡、狄之利乎?王曰:嗣立不忘先德,君之道也。今吾欲继襄主之业,启胡、狄之乡,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既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

    王遂胡服。使王孙绁告公子成曰:寡人胡服且将以朝,亦欲叔之服之也。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故寡人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臣固闻王之胡服也,不佞寝疾,不能趋走,是以不先进。王今命之,臣固敢竭愚忠。臣闻之: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大王图之。

    使者报王。王曰:吾固闻叔之病也。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故圣人苟可以利其民,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今卿之所言者,俗也;吾之所言者,所以制俗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也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非寡人所望于子!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达于王之议,敢道世俗之闻。今欲继简、襄之意,以顺先主之志,臣敢不听令。再拜。乃赐胡服。

    赵造谏曰: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今王易服不循俗,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及至三王,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治世不必一其道,便国不必法古。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

    (取材于《战国策·赵策》)

    【注释】①简、襄:指赵简子、赵襄子,是父子关系,赵国前代君主。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可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先时〖A〗中山〖B〗负〖C〗齐〖D〗之〖E〗强〖F〗兵〖G〗侵〖H〗掠〖I〗吾〖J〗地〖K〗系〖L〗累〖M〗吾民〖N〗先王〖0〗忿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坐,指在尊长近旁陪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先进》)中的意义相同。

    B.“臣固敢竭其愚忠”与“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中的“其”的用法相同。

    C.中国,在文中的意思是中原地区,与“李凭中国弹箜篌”(《李凭箜篌引》)中的“中国”意义相同。

    D.“三王”指夏、商、周三代的圣王。《三字经》中就有“夏有禹,商有汤,周文王,称三王”的说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想开发胡、狄地区,教导百姓改穿胡服、练习骑马射箭,却担心世俗偏见而有所顾虑,最终在肥义的建议下,坚定了决心。

    B.赵武灵王想借叔父公子成的威望来促进胡服骑射的施行,于是让王孙绁去拜访他,可公子成却以卧病在床为由拒绝了赵武灵王的请求。

    C.赵武灵王亲自前往劝说公子成,从礼法等多方面陈述了施行胡服骑射的理由与好处,最终成功说服了公子成。

    D.面对赵造的反对,赵武灵王认为古今的习俗本不相同,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礼俗,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

    【4】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

    (2)今王易服不循俗,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臣愿王之图之。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从人的认知发展来讲,“自我中心”是人类认识自我的起始阶段,随着社会阅历和社交生活的丰富,自我认知水平会延展拓宽,人们会愈来愈发现“自我中心”的局限性。

    请联系现实,结合生活,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看法。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