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括号内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借代)
B.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比喻)
C.在人类的身旁,落叶悲壮地诀别它们的母亲。(拟人)
D.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反语)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师之所存也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吾尝终日而思矣
C.善假于物也 于其身也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其皆出于此乎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奢谈(shē) 澎湃(bài) 不济事(jì) 呵护备至(hē)
B.真谛(dì) 蜕变(tuì) 触霉头(chù) 一曝十寒(pù)
C.披露(lòu) 磐石(pán) 胆固醇(chún) 冥思苦想(míng)
D.拯救(zhěng) 瞭望(liào) 兑换券(juàn) 有恃无恐(shì)
4、赛珍珠是哪国女作家?( )
A.美国 B.意大利 C.印度 D.法国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竹笋(sǔn) 臆造(yì) 吝啬(sè)
B.违反(fàn) 漆黑(qī) 钦差(qīn)
C.谬种(niù) 是否(fǒu) 预期(yù)
D.暂时(zàn) 剥削(xiāo) 担负(fù)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山水可居可游,但山水之游并非我们当今的“旅游观光”。山水可游首先是对心性的陶染,追求精神愉悦和德性完满的乐游。孔子曾发出“吾与点也”的喟叹:在早春三月,与诸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曾点志在自然山水中沐浴、吹风、歌咏,显示出超然、清远、乐道的心性,“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孔子高度赞赏这种将日常山水化入精神世界的生活方式,在乐游山水中洞彻天道、开阔心志。
②陶渊明同样在山水田园中获得了精神的超越,自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生性热爱山水,尘世中的各种事务是对人的羁绊,回归田园使人重新恢复了自然本性。正是在自然山水中,陶渊明体验到“心远”的超凡脱俗之感。“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在山水天地间,可使人的精神超脱现世的纷扰,洞察人世和政治的幽微,得到内在的宁静和睿见。
③山水也具有宜居、宜学的性质。尽管人世充满劳作的艰辛,人类仍可诗意地栖居在天地山水之间。人在日常劳作之余,还能仰望天空、俯瞰大地,置身山水之间体悟宇宙天道未显明的东西。作诗乃是领略未昭明的天理的一种方式,将人的生活引向原初的自然。王维描绘的“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等,都展现了诗意栖居的美好意象。山水亦是人学习的对象,老子曰“道法自然”,庄子言圣人“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自然山水是人静观体道、领略“大美”的对象,人们也能在乐居山水中静心品读、游心于宇宙万物之自然。
④山水可近可远,小桥流水人家便是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桃花源”式山水环境则是远离尘世的精神生活。像江南水乡就在我们生活世界的周遭,江南的山水、园林、村落,具有悠闲、自在、隐秀、幽微的特质,这样的山水文明更注重灵魂秩序和政治秩序的构建。这种悠闲、隐逸的内敛特性,有益于个人和政治形成节制的精神,个体不会过于追求欲望的满足,政治不会走向过度的对外侵略和扩张,寻求帝国的辉煌。山水介于此世与超越性的彼世之间,乃是隐逸和世俗之地的分界处,可视为此世的超越之地(赵汀阳《历史·山水·渔樵》)。
⑤山水是历史的见证者,出没于山水之间的渔樵深谙历史之道。“青山青史谁千古,输与渔樵话未休”(刘大坤《新居口号》)。处于山水之间的渔樵,静观青山和青史,穿梭于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通过永恒的山水来反思变动的历史和人世。渔樵如哲人般深入思考宇宙、政治、人世变迁和稳定之道,思考无常与有常、俗世与超越之间的关系(张文江《渔樵象释》)。渔樵“话未休”是对历史、政治的不懈探索和追问,因此,山水文明背后隐含着政治哲学、历史哲学的深刻问题。渔樵隐逸于山水之间,又显露于大地,悠闲且深邃,阅尽历史沧桑、人间冷暖,具有内在的超越精神。
(摘选于《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点志在自然山水中沐浴、吹风、歌咏,体现了他将日常山水化入精神世界的生活方式,在乐游中体悟大道的愿望。
B.人世劳作艰难,但人类依然可以诗意地栖居于天地,以作诗的方式传达出自然昭明的天理,引人入原初的自然。
C.山水可近可远,“近”是指身边的日常生活,“远”则是远离尘世的精神生活。山水介于此世与超越性的彼世之间。
D.“渔樵隐逸于山水之间,又显露于大地”是指渔樵虽生活在山水中但非与世隔绝,依然关心着历史沧桑、人间冷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包含了三个部分,主要从“山水可居可游”“山水宜居、宜学”“山水可近可远” 阐述山水的作用、性质及内涵。
B.本文大量引用古诗句和名言,而这些引用有些可作为事实论据,有些可作为道理论据,使文章的论证真实可信。
C.作者引用老庄的名言是为了表明山水是人静观体道、领略“大美”的对象,从而进一步表明山水“宜学”的性质。
D.写渔樵静观青山和青史,不懈探索和追问历史政治,是为了交代山水文明背后隐含着政治、历史哲学等问题的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所说的“山水之游”并不等同于我们今天的“旅游观光”,前者更注重精神愉悦和德性完满。
B.自然山水天地,可使人的精神超脱现世,洞察世事,得到内在的宁静和睿见,这是陶渊明能写出佳句的原因之一。
C.山水文明更注重灵魂秩序和政治秩序的构建。它的特性有益于个人和政治形成节制的精神,因此我们要以自然为师。
D.苏轼的《前赤壁赋》就属于“通过永恒的山水来反思变动的历史和人世”的作品,饱含着作者的探索和追问。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韩愈在«师说»中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由此得出基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上片中,用“________,_________”直接咏怀三国时期英雄人物,间接抒发自己人到老年的壮心不已和无奈感慨。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开始就点明聚会的季节、地点和事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描绘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净,这也正是游人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引用《齐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描述大鹏向南溟迁徙时的壮观景象。
(2)在《蜀道难》中,李白以“________________”一句具体表现青泥岭的“盘盘”,以“________________”一句夸张地描写行走在岭上的感受。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黄昏景色和春季景色的语句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和“__________”一句分别与阿房宫的“负栋之柱”“钉头磷磷”在数量上形成对比。
(2)在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比喻和对比手法,形象生动地突出了生命的渺小。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鹏之背,________________;怒而飞,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2)吾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楚辞·渔父》)
(3)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4)老当益壮,____________________;穷且益坚,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5)桂棹兮兰桨,________________。渺渺兮予怀,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春宫怨
杜荀鹤①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注)①杜荀鹤: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字仿佛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深长的叹息,说明被误之久。
B.三、四句用幽怨的反问语气,进一步写出了宫女欲妆又罢的心情。
C.尾联写宫女回忆起入宫以前每年在家乡溪水边采莲的欢乐情景,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D.从整首诗来看,诗人不只是在代宫女寄怨写恨,同时也是自况。
【2】有诗评家认为这首诗传神地把“春”与“宫怨”密合无间地表现出来。请结合全诗,分析这一特点。
1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子贡问曰:“师①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论语·先进》)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矣,然而未仁。”
(《论语·子张》)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新之邦②,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④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论语·泰伯》)
【注】①师:颛孙师,即子张。②蛮㹮之邦:蛮在南,㹮在北,皆异族。蛮㹮之邦可行,则遍天下皆可行。③参于前:树立在前面。
【1】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与子游对子张的不足方面之评价分别是______与______。
【2】子游认为子张难能可贵,联系第三则材料加以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2016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引用“文人之笔、劝善惩恶”鼓励文艺工作者用文艺温暖人、启迪人,引导人们提升思想认识、文化修养,永葆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进取精神。
“惩恶扬善”是我国文学创作的优秀传统,请从《边城》《红楼梦》《呐喊》中任选一部或一篇,结合小说内容,谈谈该作品中表现了怎样的“惩恶”或“扬善”的意图。
要求:观点鲜明,内容具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