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以来就以桥的多和设计精致合理而闻名于世。被称为中国的四大名桥的是:( )
A.五亭桥(江苏扬州)、安平桥(福建晋江)、十字桥(山西太原)、玉带桥(北京海淀)
B.五音桥(河北遵化)、铁索桥(四川泸州)、十字桥(山西太原)、玉带桥(北京海淀)
C.赵州桥(河北赵县)、洛阳桥(福建泉州)、广济桥(广东潮州)、卢沟桥(北京丰台)
D.安平桥(福建晋江)、五音桥(河北遵化)、铁索桥(四川泸州)、风雨桥(广西三江、湖南、湖北、贵州)
2、下列对“中国节能产品认证”标志理解不恰当的的一项是
A.标志由“energy(能源)”的第一个字母“e”构成圆形图案,缺口的外圆可看作“CHINA”的第一字母“C”。
B.标志中,“节”的上半部简化成一段古长城的形状,与下半部构成一个烽火台的图案一起,象征着中国。
C.标志中间包含了一个变形的汉字“节”,寓意为节约——节能、节水等,呼吁全社会增强节约能源的意识。
D.标志中“节”的下半部是“能”的汉语拼音第一字母“n”。整个图案中包含了中英文,以利于国际接轨。
3、佛、法、僧被称为佛教三宝,那么道教三宝是( )
A.道、经、师
B.道、法、师
C.佛、经、师
D.道、经、僧
4、花店有三份订单,分别是乔迁新居、分店开张、新人成婚,店中所配置贺卡所写内容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甲.交以道接以礼 近者悦远者来
乙.水如碧玉山如黛 凤有高梧鹤有松
丙.于归好咏宜家句 送往高歌必戒章
A. 甲送分店开张,乙送乔迁新居,丙送新人成婚
B. 甲送新人成婚,乙送乔迁新居,丙送分店开张
C. 甲送新人成婚,乙送分店开张,丙送乔迁新居
D. 甲送乔迁新居,乙送分店开张,丙送新人成婚
5、下列哪些人物处于魏晋时期?( )
A.王安石
B.王羲之
C.王衍
D.贾谊
E.谢安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玛瑙
刘白羽
汽车轻快的奔驶着,驶过甘泉,驶过劳山,驶近延安。忽然,车窗外,墙壁上闪现一行朱红大字:
地球是颗红玛瑙,我爱怎雕就怎雕。
这诗句像通明的火光,一下照亮了我的眼睛。急忙往下看时,墙壁却一阵风一样闪过。车子又轻快地歌唱着向前飞驶了。“杜甫川!”“七里铺!”就像当年每一次从前方回来,走到这里,闻到扑鼻的炊烟一样,这是一些多么响亮而又亲切的名字呀!我们已经到了延安了。
我还记得当我还是20岁刚出头的青年时,带着两肩尘土、一颗真心,踏破黄河两岸的冰雪,在这崎岖的小路上,第一眼看到延安,那一刹那间,我的眼睛充满了泪水。那是从黑暗中,第一次看到黎明的幸福的眼泪呀!是的,我们的庄严的、战斗的道路从这儿开始了。眼前,一片明光闪烁,仔细看时,原来是电灯熠熠放明。我从汽车里面跳出来,是多么急于想看一眼延安的新面貌呀!
但,这深秋之夜,却像一道幕布一样把延安遮住。我想它是想找寻另一时机,在突然之间,给我一个崭新的印象吧!早晨,我爬上山顶。这时,朝阳有如万道霞光,把眼前的一切染上一层淡淡的红色。看,延河!那亮晶晶的蜿蜒的延河。看,那不是清凉山!而高耸空中的宝塔,依然像一个守卫者,欣然看着这一个明朗的早晨。这时,各种嘹亮的声音,从我记忆深处升起,千千万万人的脚步,从全国各地聚集,从这古城中的石板路上响过去,从城门外那尘土飞扬的道路上响过去。我记得,一个黄昏,北门外路边上,一圈人影,一盏马灯,毛主席在跟青年人讲话呢。我记得,当时青年人的验,都像早霞一样明亮,在读着关于革命真理的新书。我记得,人们高唱,那歌声从这儿冲破滚滚尘砂,飞过黄河,飞过长江。现在,阳光把一个新延安照得如此光明温暖,让我带着这记忆之最最优美的歌声,进入这瞻仰革命圣地的旅程。
深秋季节,早晨地面上已敷了一层薄霜,晌午太阳却又那样热烘烘的,当我在凤凰山、杨家岭、王家坪和枣园走着、看着、想着的时候,那一个庄严而壮丽的大时代便又回到我的眼前来了。是的,我们在这儿过过最美好的生活。在这些纪念馆里,我看到了陕北工农红军战斗的长矛和南泥湾开荒用的锄头,有纺车,有镰刀,有扁担,有白色原木钉制的办公桌椅,有马兰纸印的报刊文件,我像看到了最亲的亲人,这一切都在散发着当年生活的芬芳。
今天,当我在延安——这温暖的土地上走着时,眼泪又第二次溢满我的眼眶。这一草一木,哪怕是一朵金黄的野花,都萦回着多少革命的、战斗的情怀呀!那是1942年大生产运动的春天。我记得,延河里还漂着冰凌,可是你站在延河岸上向四处望一望吧!各处山巅上都在放荒火,白天青烟弥漫,夜晚红影憧憧,到处一片紧张、忙碌。丈量了荒地,运来了工具,选好了籽种。到深夜,窑洞前的山径上,人们还提着马灯,走来走去。像我这样生长在城市的知识分子,手掌磨粗茧,汗水透衣衫,但我第一次尝受到劳动的光荣、劳动的喜悦。而后,碧绿的田野代替了荒山,多美丽呀,那是我们亲手织出的大地的花毯呀!我走着,沉思着:今天我们社会主义的每一点光明,不是从那时开辟出来的吗?
这是一个响晴天,我们从山峁上看了托儿所下来,转过小河那边。生产队的牲口棚里静悄悄的,牲口都放出去吃草了。前面那大场院上,却一片马嘶人叫,队员们正赶着打场呢!坪场里面这堆金黄的小山,是谷子;那堆焦黑的丘岭,是荞麦,红的高粱,白马牙玉茭。扬着风,一阵阵烟雾腾腾,马蹄答答响,石碾子咕噜噜转着跑,人脸晒红了,汗珠在眉峰上闪光,灰尘披满衣衫,声音却分外欢畅、洪亮。给暖洋洋的日光一蒸发,空气中弥漫着新粮食的香味。正在这时,我转过身,真使我惊喜万分,就在场院一边的土墙上,我又看见那火热的诗句,而且这一回,我看到了整首诗:
地球是颗红玛瑙,
我爱怎雕就怎雕,
按着毛主席的好图样,
驯服山河建天堂。
这时,就像电炬一下照明了面前的大道,突然,像浮雕一样把我重来延安的全部思想、感情都刻画出来了。
就在这天夜晚,我正对秋高气爽的夜空凝视,忽然,宝塔山上的宝塔,像一串珍珠、一簇缨络一样亮了起来,这简直是梦幻世界啊。当年,我看夕照,看曙色,看月光映出这宝塔,现在电灯却把它装扮得如此美丽。
就在这个黎明之前,延安山城还沉在宁静的安眠之中,我又坐在汽车上登程了。又一次向延安敬礼告别。我心中自言自语的勉励着自己:“让延安这个灯塔永远在我记忆中闪光吧!要创造一个红玛瑙一样鲜红、通明的新世界,那就先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永远鲜红、通明的在玛瑙一样的人吧!”这时严霜在地,晨寒袭人。高原、山峁、河川、树林都还朦膝朦胧胧。这时我两眼注视着前方,前方无限辽远的地平线上,突然出现了小小一点光亮,开始像一枚红色小片,但随即扩大了,展开了,像火一样燃烧起来。新的一天就这样诞生、开始了。
(有删改)
【1】对文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这深秋之夜,却像一道幕布一样把延安遮住——以景写情,用延安夜的浓黑来衬托作者的舟车劳顿。
B.那堆焦黑的丘岭,是荞麦,红的高梁,白马牙玉茭——用富有色形的词语,绘就丰收的画面,极富表现力。
C.汗珠在眉峰上闪光,灰尘披满衣衫——精细的特写,生动再现了延安人们艰苦奋斗的风貌。
D.又一次向延安敬礼告别——庄重的动作,强化了延安的神圣和作者的崇敬之情。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 )
A.由于车速过快未看清诗歌续句,作者感到遗憾,这为后文整首诗的出现设置了悬念。
B.纪念馆里的长矛、锄头、纺车等物品,让作者睹物思人,表现了对艰苦生活的眷念。
C.1942年大生产运动的情景与生产队打场的场景,互相映衬,歌颂了新时代、新生活。
D.文章以“红玛瑙”为题,以物喻人,很富有象征意义,凝聚了作者深沉的哲理思索。
【3】文章将延安的昨天和今天穿插交织,这种结构安排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本文具有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特色,请从题材选取和艺术手法两个方面做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的心态。
(2)李白在《蜀道难》中多次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其中一处后面紧跟“________”的表情变化,一处后面紧跟“________”的动作情态。
(3)王勃曾发出“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感慨,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有相似感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表现急流和瀑布发出巨大喧闹声,冲击山崖,石块滚滚而下的两句诗是:“ , ”。
(2)《归去来兮辞》中表达陶渊明身陷官场误入歧途,终于明白过去的错误无法挽回,未来仍可补救的两句诗是:“ , ”。
(3)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秦朝的过失是什么?文中表明他观点的一句话是:“ ”。
9、(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__________________。(《诗经·小雅·采薇》)
(2)嗟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韩愈《师说》)
(3)雾失楼台,月迷津渡,______________________。(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4)遥怜小儿女,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月夜》)
(5)旧书不厌百回读,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
(6)____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7)___________________,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第八章)
(8)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_________________,不处也。(《论语·里仁》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观刈麦》中诗人看到农民在酷夏中的劳碌与痛苦后,感叹自己没有功德,“_____”即可以拿着俸禄,因而“______”,喟叹终日。
(2)《孔雀东南飞》中“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所写婚俗与《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两句所写的做法相似。
(3)《赤壁赋》中客人解决了思想问题,于是同苏轼“_______,________”跟文章开头的“泛舟”“月出”遥相呼应。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天寒更觉衣被薄,故而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_______________”、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__________________”的相似体会。
(2)《赤壁赋》结尾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照应了开头,又生动地描绘了主客和衣而卧、乐而忘归的场景。
(3)韩愈的《师说》文末用“好古文”点出了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同时还以“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交代了作者作此文的直接原因。
1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菩 萨 蛮
李师中
子规啼破城楼月,画船晓载笙歌发。两岸荔枝红,万家烟雨中。
佳人相对泣,泪下罗衣湿。从此信音稀,岭南无雁飞。
注:李师中,字诚之,楚丘(今属山东曹县)人。此词为作者广西罢任后题别而作。
【1】此词精于炼字,上片第一、二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传神?请简析。
【2】词的下片是怎样表达作者的情感的?具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攻赵于长平,大破之,引兵而归。因使人索六城于赵而讲。赵计未定,楼缓新从秦来,赵王与楼缓计之曰:“与秦城何如?不与何如?”楼缓辞让曰:“此非人臣之所能知也。”王曰:“虽然,试言公之私。”楼缓曰:“今臣新从秦来而言勿与则非计也言与之则恐王以臣之为秦也故不敢对使臣得为王计之不如予之。”王曰:“诺。”
虞卿闻之,入见王,王以楼缓言告之。虞卿曰:“此饰说也。”王曰:“何谓也?”虞卿曰:“秦之攻赵也,倦而归乎?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不攻乎?”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攻以资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复攻王,王无以救矣。”
王又以虞卿之言告楼缓。楼缓曰:“虞卿能尽知秦力之所至乎?诚知秦力之不至,此弹丸之地,犹不予也,令秦来年复攻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王曰:“诚听子割矣,子能必来年秦之不复攻我乎?”楼缓对曰:“此非臣之所敢任也。昔者三晋之交于秦,相善也,今秦释韩、魏而独攻王,王之所以事秦必不如韩、魏也。今臣为足下解负亲之攻,启关通敝,齐交韩、魏。至来年而王独不取于秦,王之所以事秦者,必在韩、魏之后也。此非臣之所敢任也。”
王以楼缓之言告。虞卿曰:“楼缓言不媾,来年秦复攻王,得无更割其内而媾。今媾,楼缓又不能必秦之不复攻也,虽割何益?来年复攻,又割其力之所不能取而媾也,此自尽之术也。不如无媾。秦虽善攻,不能取六城;赵虽不能守,而不至失六城。秦倦而归,兵必罢。我以五城收天下以攻罢秦,是我失之于天下,而取偿于秦也,吾国尚利,孰与坐而割地,自弱以强秦?王必勿与秦索六城于王,王以五城赂齐。齐、秦之深仇也,得王五城,并力而西击秦也。”赵王曰:“善!”因发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
虞卿未反,秦之使者已在赵矣。楼缓闻之,逃去。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臣新从秦来而言/勿与/则非计也/言与之/则恐王以臣之为秦也/故不敢对/使臣得为王计之/不如予之
B.今臣新从秦来/而言勿与/则非计也/言与之/则恐王以臣之为秦也/故不敢对/使臣得为王计之/不如予之
C.今臣新从秦来/而言勿与/则非计也/言与之/则恐王以臣之为秦也/故不敢对/使臣得为王/计之不如予之
D.今臣新从秦来而言/勿与/则非计也/言与之/则恐王以臣之为秦也/故不敢对/使臣得为王/计之不如予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试言公之私”与“臣之妻私臣”(《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私”字含义不同。
B.“爱王而不攻乎”与“爱士卒,楚人怜之”(《陈涉世家》)两句中的“爱”字含义相同。
C.“此非臣之所敢任也”与“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两句中的“任”字含义不同。
D.“因发虞卿东见齐王”与“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两句中的“发”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在长平大败赵军之后率兵回国,派人向赵国索取六座城邑并有意讲和。赵王犹豫不决,就与楼缓商议,希望他能放下顾虑,给出意见。
B.虞卿否定了楼缓割城的建议,认为秦经历了长平之战后已疲敝,若赵王主动把城邑割让给秦国,就是帮助秦国攻打赵国,这是自取灭亡。
C.楼缓分析先前秦国与韩、魏、赵三国均交好,但如今秦国却只攻打赵国,是赵王事奉秦国不够,所以他主张赵国应恢复与秦国的亲善关系。
D.作为赵王的使者,虞卿去谒见并说服齐王合力攻打秦国,此时秦国也派使者到赵国讲和,楼缓听说这一情况后,就灰溜溜地从赵国逃走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弹丸之地犹不予也,令秦来年复攻,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
(2)吾国尚利,孰与坐而割地,自弱以强秦?王必勿与。
14、作文
工艺品的制作、房屋的修建等往往会用到涂层,将一些材料涂于物体的表层,以起到保护、美化或绝缘的作用,但这有时也会遮蔽一些东西。在社会生活中,同样存在类似的“涂层现象”,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