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将下面词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分类,另外自己再写两个。
和(_____)可亲 (_____)梁画栋 世外(_____)源 (_____)高望重
横(_____)不幸 不同(_____)响 悬(_____)峭壁 (_____)俗共赏
描写人物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查字典的知识填空。
“乃”“敛”“允(yǔn)”三个字分别用什么查字法最好?
(1)音序法查(______),先查大写字母(______),再查音节(______)。
(2)部首法查(______),先查部首(______),再查(______)画。
(3)数笔画查(______),查(______)画。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
骤然——(__________) 澎湃——(___________)
反义词:
浮躁——(__________) 俊秀——(___________)
4、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词语。
(1)抬着头,挺起胸,形容勇敢坚定,视死如归。( )
(2)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文中指战士们的喊杀声很大。( )
(3)天和地都在动摇,形容气势猛烈。( )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人总是要死的,但__________。
2.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比_______;替______,替________,就比_______。
3.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________,要_______,要_______。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渔家
(明)孙承宗
呵冻提篙手未苏,
满船凉月雪模糊。
画家不识渔家苦,
好作寒江钓雪图。
【1】“好作寒江钓雪图”中“好”读为“hào”,意思是_______。
【2】诗的前两句营造了______的环境,从“______”“_______”这两个动作,可以看出渔家的艰辛。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江上渔者
, 。
, 。
【1】默写古诗。
【2】“江上往来人”中“往来”是因为( )
A.江上风景美 B.江上鲈鱼美 C.江上一叶舟美 D.看渔民打鱼
【3】反映了渔民劳作艰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通过____和________的对比,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首诗只有短短的四句话,却描写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分别是什么?反映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这是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写照。
8、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从军行(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①,孤城遥望玉门关②。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③。
[注释]①青海:湖名,在今青海省。雪山:指祁连山。②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方盘城。③楼兰:汉时西域诸国之一,故址在今新疆罗布泊附近。
【1】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
①美国心理学家保罗·罗津发现,食物基本单位的大小,是决定食物摄取量的重要因素。
②罗津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在一家公司进行实验。
③在大厅中,他们准备了一些糖果,告知公司员工可以随意享用。第一天,研究人员准备了80粒小糖果,每粒重3克。第二天,他们将摆放的糖果数量减少到20粒,但是,重量增加到每粒12克。然后,他们每日下午前来统计所食糖果数量。实验结果显示,研究人员将12克的糖果摆入大厅后,职员们摄入的糖果量相对更多了。
④也许有人会质疑这或许是一种巧合。为此,研究人员在美国一所高级公寓中,以相同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实验。他们在公寓大厅放置了装满巧克力的容器及勺子,过往居民可以随意取用。
⑤第一天,研究人员在容器中摆放的是小勺,次日换成放大四倍的大勺。每天下午,他们都会检查巧克力的剩余量。
⑥结果不出研究人员所料,改换大勺以后,过往居民吃下了更多的巧克力。
⑦看来,人类的饮食量并不是完全由食欲决定的,它还取决于容器的大小。
⑧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论呢?研究人员认为这与人的心态有关。
⑨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将基本单位量认定为“最标准的平均量”。当碗较大时,人们就会产生一种内疚心理,认为吃不完是浪费,在内疚心理的驱使下,他们尽量扩充自己的食量;当碗较小时,人们虽然想吃,却会担心“我是不是吃得太多了”“会不会有人笑话我”,在这种不安感的作用下,他们的摄入量相对要少很多。
【1】文中的研究事例证明了“__________”这个观点。
【2】用“|| ”把文章分成两部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3】给文章取一个题目,你觉得最恰当的是 ( )
A.保罗·罗津 B.小勺与大勺
C.什么决定“饭”量 D.容器的大小
【4】读第9自然段,简要地写出人们饮食时的心理。
用大碗____________________,用小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学类阅读。
记忆中的相思树
①又见相思树,在这个萧索的深秋里。每每遇见相思树,总会忆起外婆,忆起外婆家那片浓郁的相思树林。留在记忆深处的永远是最初的美丽。
②外婆家临溪而建,门前溪水潺瀑,清澈见底。一条溪岸左右延伸,岸的下边栽种着许多相思树,粗壮的枝干,刀形的叶子,葱郁成林。屋后,一条水渠依着墙脚,欢快地流淌着。水,明镜透彻,清晰可见底下的沙石。小鱼、小虾肆无忌惮,时不时轻咬你一口,软糯的小脚丫常常来不及感受这蜻蜓点水式的亲吻,便“倏地”一声,向前游去了。沙螺与沙石为伍,安静地养在闺中,只待抹去青涩,再准备出嫁。边上的相思树永远是这个舞台的观众。
③这些高大粗壮的相思树静静地挺立着,成了这条水渠忠实的守护者。其中一株醉卧在清清的渠上,仿佛为孩子们量身定做。闲暇时,这里成了孩子们快乐的天堂。爬树、捉鱼、游泳、淘沙螺……天然的游乐场所,野趣十足。倦了,困了,便爬上醉卧树,看天空一抹湛蓝,听枝间鸟雀欢唱。阳光,透过细碎的树影筛落;树叶,跳起了窸窣的舞步。枕着相思树的粗枝,仿佛睡在母亲的臂弯里,温暖、踏实。
④童年时代,外婆家成了我牵挂的远方。小溪、水渠、相思树,还有广阔的天空,为我编织着五彩的梦。只记得那时候,特别喜欢上外婆家。
⑤多少次放学后,我和同龄的堂姐互相怂恿,而后,背着书包,踩着搭石,悄悄地来到溪岸底。两个小脑袋时不时偷偷地探出来,透过相思树的枝干,看看门前有没有晃动的身影,期盼有人及时发现我们,然后自然而然“请”我们到家做客,享受外婆给我们的额外福利——一碗长寿面。
⑥儿时的心思总是这样阴晴不定,总是在矛盾纠结中度过。一天,我又开始想念外婆,想念那片绿绿的相思树林,便吵着闹着要去外婆家。母亲拗不过我,只好答应,并约法三章:今晚必须留宿外婆家。这次,我想也不想,竟爽然答应了。
⑦像每次一样,一到那儿,我便和表哥表姐表弟绕房前屋后玩个遍,那片相思树林也因为我们充满了勃勃生机。我们玩疯了。从太阳初升到日落西山,时间如沙,滑落指缝,不知不觉地溜走了。吃过晚饭,看着薄冥的夜色,我的心又开始无从寄托了。于是,一个人悄悄地来到相思树下,偎着树干,开始拼命地想母亲,想着想着,眼泪就夺眶而出。当做完家务的外婆找到我时,我早已泪流满面。但我不敢出声,因为清晨许下的诺言。外婆看出我的心思,一声“阿狗,怎么啦?”勾起我多少委屈,终于转无声为抽泣,再转抽泣为嚎鸣,那哭声在暗夜里显得格外凄惨。相思树静立着,发出同情的声响,树梢上的月儿也显得薄凉。外婆惊慌失措,慈祥的脸上挂满了焦急。最后,连哄带骗把我带回屋里。
⑧我坐在煤油灯前,拨弄着火苗,想家,想母亲,脸上依旧挂着泪珠,不说一句话,也迟迟不肯去睡觉。外婆默默地陪着我,绞尽脑汁挽留我。时间一分一秒艰涩地流动着,犹如沙漏坠入我惶惶不安的心房。夜,出奇的静。这样僵持了很长时间,外婆又开始劝说。这一次,我声泪俱下,爆发力比上次更猛。我不顾形象地大哭起来,哭声让人听出了绝望。此时,外婆也陪着我,泪水滑然。最终,我的眼泪软化了外婆,她找来舅舅,苦口婆心地说服舅舅连夜送我回家。
⑨时过境迁,再次去外婆家,那片相思树林已经不见了,只留下几个寂寞的树桩。那天,我呆站在那片空地上,不知为何,心里空落落的,有点失魂落魄。有些人有些事有些物,一旦失去了,就再也回不来,回不到最初的样子。我怅然若失,因为埋葬了的相思树,因为逝去的快乐时光。从此,我把相思树的影子刻进我的骨血里。
⑩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时常想起相思树,想起那个与外婆泪雨湾沦的夜晚。不得不说,相思树是一首思念极致的诗词。它赋予我的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一段天真;烂漫无知的童年。
⑪外婆去了,相思树不在了,惟有美丽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1】童年时代,“我”特别喜欢上外婆家,是因为( )
A.欣赏乡下人家晚景美。
B.外婆会给我们的一碗长寿面。
C.能够与表哥表姐表弟相处玩耍。
D.能够给“我”编织着五彩的梦。
【2】时过境迁,再次去外婆家,我怅然若失的原因是( )
A.童年天真烂漫。
B.快乐时光逝去了。
C.相思树是孩子快乐的天堂。
D.那片相思树林充满勃勃生机。
【3】“母亲拗不过我,只好答应,并约法三章”指的是( )
A.到外婆家不再贪玩。
B.晚上必须留宿外婆家。
C.在外婆家不准哭闹。
D.晚上陪伴母亲回家。
【4】文章第三自然段环境描写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 )
A.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B.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场景。
C.烘托孩子们欢乐的心情。
D.写出了乡下的美丽景色。
【5】“相思树是一首思念极致的诗词”中的“思念极致的诗词”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觉得文章以《记忆中的相思树》为题目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结尾与开头有什么联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人生第一课
这是一家普通的幼儿园。刚刚人园的儿童被老师带进图书馆,很随便的坐在地毯上,接受他们的人生第一课。
“孩子们,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于是,老师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书,讲了一个很浅显的童话。
“孩子们,”老师讲完故事后说,“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中,这本书是一个作家写的。你们长大了,也一样能写这样的书。”
老师停顿了一下,接着问:“哪一位小朋友也能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一位小朋友立即站起来:“我有一个爸爸,还有一个妈妈,还有我……”幼稚的童声在空中回荡。然而,老师却用一张非常好的纸,很认真、很工整地把这个语无伦次的故事记录下来。
“下面,”老师说,“哪位小朋友来给这个故事配个插图呢?”又一位小朋友站了起来,画一个”爸爸”,画一个“妈妈”,再画一个“我”。当然画得很不像样子,但老师同样认真地把它接过来,附在那一页故事的后面,然后取出一张精美的封皮纸,把它们装钉在一起。封面上,写上作者的姓名和插图者的姓名,“出版”的年、月、日。
老师把这本"书"高高地举起来:“孩子们,瞧,这是你们写的第一本书。孩子们,写书并不难,你们还小,所以只能写这本小书;但是,等你们长大了,就能写大书,就能成为伟大的人物。”
人生第一课结束了,在不知不觉之中,孩子们受到了某种“灌输”。如何看待这种灌输呢?
【1】“很认真、很工整”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
【2】根据提示从2至6自然段中概括“人生第一课”是怎样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进行的?
(1)上课开始,老师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很浅显的童话。
(2)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
【3】请问人生第一课里,孩子们学到了什么?孩子们那些表现学到了这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文中的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开心阅读。
两个电话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晚都没睡好。第二天一上班就匆匆给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你寄……”①
儿子只漫不经心:“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他喋喋不休,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撂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颤巍巍的:“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疾风阵阵,从他忘了关好的窗缝里乘虚而入,他还来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②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老人答:“雪还在下呢。”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③
在寒流乍起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处的故乡和已经年过七旬的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老王自己有点发懵(měng)。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用“√”标出。
疾风(jī jí) 呜咽(yàn yè) 乘虚而入(chéng chèng)
宁肯(níng nìng) 问候(hóu hòu) 结结实实(jiē jiě)
【2】仔细阅读文中画“ ”①处的内容,这里的省略号表示( )
A.他的话还有很多很多,被省略了。 B.他的话还有很多很多,被打断了。
【3】仔细阅读文中画“ ” ②处的内容,这里的省略号表示( )
A.母亲的话还有很多很多,被省略了。 B.母亲的话还有很多很多,被打断了。
【4】仔细阅读文中画“ ”③的句子,“他”愣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个故事让你想到了一句什么谚语或诗句?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了这个故事,你最想为你的爸爸或妈妈做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欣赏,回答问题。
格登少年时对虫子很感兴趣,很想成为研究它们的科学家,可是他实在太“笨”了。
那天,从伊顿公学加德姆老师手中,格登接过自己的成绩单,看了看,顿时满脸通红,羞愧不已。是的,这的确是一份令人尴尬的成绩单,分数惨不忍睹。各科成绩的总和不及人家的零头,尤其是理科,门门功课倒数,而生物学甚至在全年级250名学生中排倒数第一。加德姆老师给予的评语更加令人难堪,他说:“我相信你想成为科学家,但以你目前的学业表现,这个想法非常荒谬。你连简单的生物知识都学不会,根本不可能成为专家,对于你个人以及想教导你的人来说,这根本是浪费时间。”
拿着成绩单,格登郁闷极了,含着眼泪跑到了自己的“实验室”——那是学校一间闲置的小仓库,他课余时在那里饲养了很多毛毛虫。
忽然,一只蝴蝶在他眼前飞舞了几圈,扑落在成绩单上。格登不禁眼前一亮,这才注意到,原来他所饲养的毛毛虫好多已经变成蝴蝶,在仓房里翩翩起舞。他甚至注意到,一只蝴蝶正在从蛹壳中挣脱出来,那柔软皱缩的翅片,就在空中尽力地伸展着,虽然艰难,却很执着。格登深受感染,满心郁闷烟消云散。他想,我这只笨笨的毛毛虫,难道真如加德姆老师所说,不能羽化成蝶吗?
于是,他把差评成绩单放在自己房间的书桌上,用玻璃板压着。此后,每隔一段时
间,他都会盯着它看上一会儿,明显是在与之较劲。
这样的举动,不止一次,也不止两次,是无数次;坚持了不止一年,也不止两年,而是六十四年……凭着一股倔强劲儿,格登发奋学习,刻苦钻研,一次又一次用实际成就向那份差评成绩单宣告:“你所说的不是事实!”中学毕业后,他考入牛津大学,攻读动物学;25岁那年,他成功克隆出一只青蛙而一举成名,被称为“克隆之父”;79岁时,因为巨大的专业成就,他荣获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惨不忍睹”的意思是 。在文中表现在哪些地方?用“ ”画出来。
【2】加德姆老师的评语是在告诉格登什么呢?此时,格登的心情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四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用一个词语总结就是 ,用“﹏﹏﹏”在文中画出对该词语的解释。
【5】格登的成功靠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短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凡卡》(片断),完成后面作业。
凡卡呵了一口气,蘸了蘸笔尖,接着写下去。
“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戳我的脸。伙计们捉弄我,他们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他们叫我偷老板的黄瓜,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我。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1)凡卡称老板的孩子为“小崽子”带有的感情。
A、亲热 B、蔑视 C、仇视 D、喜爱
(2)“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我”的“捞”字意思是。
A、从水里取东西 B、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
C、顺手拿或拉 D、得到机会
(3)文中“打发”的意思是。
A、派(出去) B、使离去 C、消磨(时间、日子) D、安排、照料
(4)把第二段分成两层,第一层应到。
A、“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我。”
B、“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
C、“只好摇那个摇篮。”
D、“我再也受不住了。”
(5)简答。节选部分是从哪几方面写出凡卡当学徒的痛苦生活的?
15、照样子写句子。
例:托米说:“我爸爸就和我的机器老师知道得一样多。”
托米说,他爸爸就和他的机器老师知道得一样多。
1.苏小明对班长说:“我要像你一样团结同学,热爱集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深有感触地说:“我小时候总是羞羞答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改写句子(转述)。
1.王宁说:“我要像李涌那样关心集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红军对陈庚说:“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利亚说:“今天我不仅找到了木匣子,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人一天天地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刚对我说:“我帮你把自行车送上楼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魔术变变变。(按要求变句子)(6分)
⑴缩句: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
⑵改成夸张句:这里真安静啊!
⑶改为转述句: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1)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改为不带问号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啊,还有什么节目比得上这种顽强而鲜明的高歌曼舞!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碑林中的书法美不胜收,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要运用和理解学过的成语。
修改病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十万枝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只大虫被武松打死了。(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双重否定句与肯定句练习。
(1)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外面的噪音太大了,我只好关上门窗。(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若想在这个世界上留下值得让人怀念的事迹,那就非得有毅力不可。(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大舞台。(任选一题)
1.读了《敬重卑微》这篇短文,你一定有很多感想吧。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的感受或收获,比一比看谁的理解体会最深刻,谁的感想能给人更多的启发。题目自拟,字数在400字以上。
2.生活中,我们一天天长大,懂得了学习,懂得了孝敬父母,懂得了尊重他人,懂得了珍惜友情,懂得了珍惜幸福,请你通过一、两件事写一篇文章,表达生活中的某一个道理。题目自拟,字数在400字以上。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