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词语补充完整。
前( )后( ) 山路( )( ) 一( )情( )
生( )盎( ) 关山( )( ) 永( )泯( )
2、照样子,写叠词
例:乐(呵呵)
火(____)热(____)慢(____)静(____)
圆(____)硬(____)喜(____)灰(____)
3、请用“激”字组成四个不同的词语恰当地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红军爷爷站在铁索桥上满怀________地向我们讲述了红四团为夺取泸定桥与敌人进行________战斗的经过。听完故事,同学们心情非常________。在英雄精神的________下,大家纷纷表示要好好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
4、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______)(______)
2.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______)(______)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______)(______)(______)
4.及其日中如探汤。(______)(______)
5、我会对对子。
认真对成功正如马虎对(______)
微笑对高兴正如流泪对(______)
点头对同意正如摇头对(______)
6、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诗中描绘的是_______季的景色。
【2】这首诗描绘的景致形象鲜明、色彩鲜艳,短短28个字描绘了六种景物,这六种景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其中表示颜色的字是____________,表示声音的字是__________;表示动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表示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诗句内容,可以推知诗人的观察地点应是( )
A.柳树下 B.窗前 C.西岭 D.门外河边
7、阅读《如梦令》,完成练习。
1.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记/溪亭/日暮 B.沉醉/不知/归路 C.兴尽晚/回舟 D.误入/藕花/深处
2.词中的 一词表明该作品是回忆性作品。
3.词中的“误”字将一个游兴已尽,陶醉晚归的少女 的形象表现了出来。
4.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少女时代的怀念之情以及 之情。
5.《如梦令》是 (作者)的一首词,从词中的“日暮”可以看出 ,诗人因为 而“不知归路”,一不小心 。又因为 ,所以“惊起一滩鸥鹭”。词中表现作者欢愉的词语是 ,词中与“误入”互为照应的一句是 。
8、阅读理解。
《望庐山瀑布》
李白(唐朝)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直”意思是:( )
A. 成直线的,跟“曲”相对
B. 跟地面垂直的,跟“横”相对
C. 挺直,使笔直
D. 直爽,直截
【2】生紫烟的“紫”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的部首是( )部,余下的部分是( )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的音序字母是( )。
【3】“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选用的修辞手法是: 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我继续问:
“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父亲没有回答。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后来我见人就说:“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1】选文中的“我”证实了自己的猜测:___________之后“我”又产生了新的疑问:___________?继而又作了新猜测:___________。这充分说明了“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2】对画“______”的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写出了“我”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B.“我”觉得蝎子的“丑恶恐怖”与表里的“美丽世界”是不相称的
C.表达了“我”不喜欢甚至讨厌丑恶而恐怖的蝎子的想法
D.“我”的猜测被证实了,“我”心里很高兴
【3】“我”证实了自己的猜测后,“见人就说”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不说了”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理解
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
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不一会儿,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农民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
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农民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撒到肥沃的土壤里。
“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势,这个道理,他懂!
【1】用简洁的语言在横线上写出主要故事情节。
(___________) 议种瘪种 (_____________)
【2】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从“一一”、“只”可以看出农民对瘪种子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从这个比喻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农民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的标题“弱种子也要发芽”有什么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读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
“一带一路”示意图。
材料二:
古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开启了一段辉煌的历史。我们的先辈张骞策马西行,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郑和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出访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后来,习近平主席出访东南亚时,又提出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连接欧亚非的铁路、公路已经逐步延伸,航运、航空、管道和空间综合信息网络等日益发达。丝路文明已走出历史,走下蓝图,走进日新月异的今天。
【1】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一带一路”倡议指的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开辟陆上丝绸之路的人是_______,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人是__________,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人是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航空、管道和空间综合信息网络把中国和欧洲等地紧紧地连在一起。
12、 爱的力学
他是一个研究力学的专家,在学术界成绩斐然,他曾经再三提醒自己的学生们:“在力学里,物体是没有大小之分的,主要看它飞行的距离和速度。一个玻璃跳棋弹子,如果从十万米的高空中自由落体掉下来,也足以把一块一米厚的钢板砸穿一个小孔。如果是一只乌鸦和一架正高速飞行的飞机相撞,那么肉体的乌鸦一定会把钢铁制造的飞机一瞬间撞出一个孔来。”
他说 这种事在苏联已经屡次发生过 所以我提醒大家注意 千万别抱幻想把高空里掉落的东西稳稳接住 即使是一粒微不足道的石子
那一天,他正在实验室里做力学实验。忽然门被砰的一声推开了,他的妻子惊恐万分地告诉他,它们那先天有些痴呆的女儿爬上了一座四层楼的楼顶,正站在楼顶边缘要练习飞翔。
他的心一下子就悬到嗓子眼儿,他一把推开椅子,连鞋都没有来得及穿就赤脚跑出去了。他赶到那座楼下的时候,他的许多学生都已经惊惶失措地站在那里了。他的女儿穿着一条天蓝色的小裙子,正站在高高的楼顶边上,两只小胳膊一伸一伸的,模仿着小鸟飞行的动作想要飞起来。看见爸爸、妈妈跑来了,小女儿欢快地叫了一声就从楼顶起跳了,很多人吓得“啊”地一声连忙捂住了自己的眼睛。他的很多学生紧紧抱住他的胳膊。看到女儿像中弹的小鸟般正垂直下落,平时手无缚鸡之力的他突然推开紧紧拉住他的学生们,一个箭步朝那团坠落的蓝色云朵迎了上去。
“危险——”
“啊——”
随着一声惊叫,那团蓝云已重重地砸在他伸出的胳膊上,他感到自己像被一个巨锤突然狠狠砸下,腿像树枝一样喀嚓一声折断了,眼前一黑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他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医院的抢救室里两天了。他的脑子还算好,很快就清醒了,可是下肢打着石膏,缠着绷带,阵阵钻心的疼痛让他忍不住倒抽冷气。他那些焦急万分的学生们对他说:“你总算醒过来了。你站在高楼下接孩子真是太危险了,万一……”
他笑笑,看看床边自己那安然无恙的小女儿和泪水涟涟的妻子说:“我知道危险,搞了半辈子力学,我怎么能不懂这个呢?只是在爱里边,只有爱,没有力学。”
【1】请给加点的字注音。
成绩斐然( ) 一瞬间( ) 痴呆( ) 坠落( )
【2】给第二自然段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他说 这种事在苏联已经屡次发生过 所以我提醒大家注意 千万别抱幻想把高空里掉落的东西稳稳接住 即使是一粒微不足道的石子
【3】文章开头两段与文章所讲述的故事关系并不大,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看到女儿像中弹的小鸟般正垂直下落,平时手无缚鸡之力的他突然推开紧紧拉住他的学生们,一个箭步朝那团坠落的蓝色云朵迎了上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何理解“我知道危险,搞了半辈子力学,我怎么能不懂这个呢?只是在爱里边,只有爱,没有力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神奇的"隐身衣”
在各国的神话故事中,都有着许多关于隐身术的描写。那些神通广大的仙人们凭借着隐身术,来无影去无踪,着实令人羡慕。
其实,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这些肉体凡胎的普通人依靠某种科技手段,也能够实现“隐身”。
2003年1月,日本的一位教授就向人们展示了他研制的“隐身风衣”。人们只要穿上这件“隐身衣”,身体便会瞬间“消失”。
原来,这件风衣是用一种特殊的反光材料做成的,风衣里面安装有无数的摄像头。这些摄像头能够将穿风衣者身后的景物拍摄下来,然后投影到风衣的前面,这样就使我们的眼睛产生错觉,以为穿风衣者变成了透明人,我们能够透过他的身体看到他身后的东西。
近几年,科学家们在研究“隐身术”方面又取得了新的突破。最近,英国伦敦帝国学院教授亨利•彭德利领导的科研小组,成功研究出一种能够让物体隐形的纳米“超材料”。任何物体只要披上用这种“超材料”制成的“斗篷”,就能够从人们的眼皮底下“消失”。
这种用“超材料”制成的“隐身斗篷”效果虽然很神奇,原理却十分简单。我们都知道,物体之所以能够被人眼看见,是由于物体发出的光或物体表面反射的光进入人的眼睛,刺激视觉神经,进而在视网膜上形成影像。用“超材料”制成的“隐身斗篷”可以最大限度地阻止物体表面的光反射,光线照到物体表面,不仅不会产生反射,而且还能够绕过物体表面,然后在物体的身后重新汇合。整个过程就像水流经过一块光滑的岩石一样,当水遇到岩石时会发生分流,经过岩石后又重新汇流到一起。由于没有反射光进入人的眼睛,人眼便看不见物体。同样,由于光线能够在物体身后重新汇合,照射到物体身后的景物上,然后又顺着原路反射到人的视神经上,于是人眼便看见了物体身后的景物。如此一来,便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以为物体披上“隐身斗篷”后就变成透明的了。
当然,这个“隐身斗篷”项目现在还处于研究阶段,不过彭德利教授有信心在5年内让这项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投入实际应用。到那时,建筑物的墙壁可以建成透明的,保温和隔音效果却丝毫不受影响;桥梁和摩天大楼可以看上去好像飘浮在空中……
“隐身斗篷”在军事领域也大有用武之地。它能够轻而易举地让一辆军车,甚至是一辆坦克瞬间“消失”。试想一下,如果你只能从车轮扬起的尘土来想像一支行进中的军队,你又怎能与其进行战斗呢?
【1】“隐身衣”的用途非常广泛,对它的具体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医生做手术时,戴上“隐形手套”,手术可以更方便。
B.让驾驶舱地板罩上“隐身衣”,飞行员的观察范围可以更宽广。
C.士兵们穿上“隐身衣”,期战斗力可以大大提高。
D.穿上那件灰色衣服,就可以变成透明的“隐身衣”。
【2】“隐身衣”是利用( ),让这件衣服产生了奇异的透明效果。[多选]
A.光学原理
B.小孔成像
C.隐身技术
D.摄像技术
【3】第7段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
A.用于引文的省略
B.用于列举的省略
C.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4】你认为文中哪两部分材料写得比较详细?请在括号里打“√”。
(1)发现透明的“隐身人”。( )
(2)“隐身衣”的制作原理。( )
(3)“隐身衣”的用途。( )
(4)“隐身衣”的发明者。( )
14、(一)端午(4分)
材料一:
学校端午文化节活动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①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天中节等。
②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据有关学者考证,端午节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篇已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③端午节在我国民间是较为隆重的,庆祝活动也是多种多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几种: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插艾草等。香囊做成不同的形状,以五色丝线缠绕,结成一串,玲珑可爱。如今,端午节已成为我国的法定节假日,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成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1】(本题1分)在学校端午节文化活动中,丁丁想去观看歌舞表演,他应该去____________。
【2】(本题1分)材料二是从历史、________、 _________三个方面来介绍端午节的。
【3】(本题1分)根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端午节还有“中元节”这个别称。( )
(2)芳芳根据活动安排来到实验楼,为朋友制作了香囊。( )
【4】(本题1分)除了端午节,你还知道哪些中华传统节日及风俗?选一个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按要求写句子。
(1)有谁不知道这种华美的蝶蛾?(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对儿子说:“把笼子放在那儿,跟我走。我们去看一样稀罕东西。”(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大虫大吼一声。(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瓦蓝瓦蓝的天空飘着一朵朵美丽的白云。(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太阳升起来了。(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这样的美景,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改写句子。(5分)
(1)《每个人都是天才》一文,给了我很深的启示。
改成反问句:
(2)语文对我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
修改病句:
(3)“冬天来了,大雪下起来。”用上合适的修辞手法把这句话写得更生动。
(4)爷爷要去长城。
改为双重否定句:
(5)带走了 童年的 风筝 梦想 我
组成陈述句:
改为“把”字句:
改为“被”字句:
18、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改为双重否定句)
19、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中队委员会的决定,我们都同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他肯定很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句子。
(1) 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难忘的是毛竹。 (修改病句)
(3) 当年用自己的血汗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都记得井冈山上的翠竹。(缩句)
(3) 井冈山人自豪地说:“我们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改为转述句。)
(4)如今,早就不再用竹钉当武器了,然而谁又能把它们忘怀呢?(改写成陈述句)
21、习作乐园。
“尝试”也就是试一试,是非常有意思的实践活动。它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然而,不管怎样,它都会使你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请你选择生活中曾经历的一次尝试,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记叙文,题目自拟,详略得当,语句通顺。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