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默写三首古诗
马诗
李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灰吟
于谦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竹石
郑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1)通国之善弈者也__________ (2)弗若之矣__________
(3)我以日始初时去人近________ (4)非然也__________
3、积累我会灵活用。
1.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________是玻璃的,有的________是牛角的,有的________纱灯,有的_______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的故事。
2.身在外地,思乡情涌上心头,我不由地吟诵起唐代王建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常常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父母尽一份孝心,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吧!
4.俗语“______、_________”劝诫人们要多读书,多实践。
5.《两小儿辩日》中,一儿根据“__________,_______”的自然现象,得出“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用原文的话回答)
6.叶绍翁《游园不值》中富含哲理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看拼音,写词语。
看见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昨天的愁绪如同薄雾,被阳光zhēng róng( )了。春天轻悄悄地nuó yí( )着自己的脚步,不知不觉来到了人们的身边。可爱的小燕子jué chá( )到wēi fēng( )中春天的气息, bù jīn( )回到那曾经居住的地方久久pái huái( )。
5、有的诗就像一个谜语,你能猜出下面诗句写的是什么吗?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_____)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_____)
(3)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_____)
(4)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_____)
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诗人借助山、水、______抒发了______的感情。
【2】传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王安石在作诗时曾改过很多次,最后才用了“绿”。那么他为何要用“绿”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古诗《十五夜望月》,完成下面的练习。
十五夜望月
王建 〔唐代〕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解释词语:
十五夜:__________________
尽: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朝诗人________,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3】根据古诗判断对错。
(1)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律诗。___________
(2)这首诗第一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词语“地白”看出月色的皎洁,写出了萧瑟苍凉之景。__________
(3)“冷露无声湿桂花” 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___________
(4)“不知秋思落谁家”中“落”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__________
【4】解释诗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并简单地说说这两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描写中秋节的古诗很多,再写两句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句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1】作品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
【2】根据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选择答案,将序号填写在括号里( )
A.这篇作品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及旅居在外的喜悦之情。
B.这篇作品通过景物烘托,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哀愁。
9、现代文阅读。
泪水中收获力量
金黄的麦田,刚刚收割的油菜……若不是从直升机上清晰地俯瞰巴蜀大地,我们几乎已经忘记了,这本应该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当哀悼逝者的警报声响彻中国,当泪水模糊了灾区和所有心系灾区人们的双眼,悲伤让我们痛彻心扉;悲伤,也让我们的心灵收获了从废墟中站起来、向前走的力量。
我们收获的,是永不放弃的希望。
在绵竹汉旺采访时,一位刚从山上走下来的妇女,向我摊开了一张沾满泥土和血迹的红纱巾。
山里长大、山里结婚生子的黄惠兰,在这场地震中失去了她在大山里拥有的一切。没有食物,没有水,要走到最近的聚居点——清平乡政府,还有5公里的路。
地震发生后第2天下午,寂静的山谷里响起了轰鸣声。黄惠兰和几个幸存的同伴们挥动着他们从废墟中捡来的一根红纱巾,朝着空中的直升机大声呼喊。挥了又挥,喊了又喊,直升机又走了。
此前,一直鼓励别人要坚强的黄惠兰,坐在地上放声大哭。
黄惠兰开始了走出大山的漫漫征途。红纱巾是她唯一的行李,因为她相信,直升机总会再来的。在山中跋涉了整整一夜后,她又听到了直升机的声响——这一次,她和同伴们捡到了空投的物资。
或许,一根小小的红纱巾,根本不足以成为直升机的参照物。但黄惠兰说,她会把纱巾珍藏一生,用来提醒自己,生活永远充满希望。
被埋100小时后获救的邓中群、150小时的虞锦华、164小时的李宁翠……几天来,生命奇迹的纪录不断被刷新,几乎所有神志清醒的获救者都说,他们在废墟下面从来没有放弃过生的希望。同样不言放弃的,还有在北川县城里一遍遍寻找生命的救援人员,还有奔波在寻亲路上的人们……
我们收获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地震后的清平乡,所有商店免费开放,清平小学的孩子们,正是靠着商店里的牛奶和面包,安然度过了被困的两天。清平的山下停满了从德阳、成都甚至更远的地方赶来的车辆,接送素不相识的受灾群众。在我随救援部队奔赴重灾区的路上,总有群众端着矿泉水要部队停下来歇一歇……
所有进入灾区采访的记者都会发现,志愿者,已经成为了抗震救灾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前几天从汉旺到成都的夜路上,一支由20多辆“标致206”组成的车队引起了我的注意。一问,是车友会发起的义务接受灾群众的活动。他们的车牌,清一色地遮住了两位数,这让我想起了这些天来我所接触的各种各样的志愿者——有工人、农民、退伍老兵,还有与学校签了“免责协议”的中学生,几乎没有人愿意透露自己的姓名。
即使日常的喧嚣让我们彼此疏远,即使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让我们相互戒备,在灾难袭来的时刻,我们都以最善良、纯真的一面坦诚相对。这,才是这个世界本来的面目。
我们收获的,是承诺与责任的重量。
在绵阳采访时,我得到了这样一个故事: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总装驻四川某基地医护人员正在为一名产妇作剖宫产缝合手术。当剧烈的震动袭来,医生李春梅立即俯身护住产妇,大声招呼助理医师和护士固定手术台。麻醉师韦满的第一反应是抱住摇摇欲倒的空调,以免它砸倒在手术台上,而已经走出手术室的助产士钟婕又返回室内,一把扶住左摇右晃的手术灯……所有人都在用身体保护产妇,没有谁选择逃生。
从太多太多真实的故事里,从士兵们伤痕累累的肩膀上,从救援人员倒在废墟上睡着的倦容里……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读懂了那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责任。
离开汶川时,30岁的羌族妇女郭秀莲往我的背囊里塞了一袋红樱桃。
今年的樱桃又大又甜。郭秀莲曾经算过,自家的两亩樱桃能卖到两万元。然而,樱桃还没来得及摘,地震就发生了……
郭秀莲的一句话,让我思忖至今:“只要树还在,明年就会结果,谁说明年不会是一个丰收年呢?”
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那红彤彤的一片,是山上最鲜艳的色彩……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俯瞰(_________________) 思忖(__________________)
【2】品读全文,指出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一段使用了什么描写方式?此段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郭秀莲的一句话,让我思忖至今:‘只要树还在,明年就会结果,谁说明年不会是一个丰收年呢?’”一句中的“思忖”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划线句中的“纱巾”在文中出现了多次。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一张沾满泥土和血迹的红纱巾”有什么值得珍藏的?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选文你有何感想?请拿起笔写出你对生命价值的深切感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美文欣赏。
爱的礼物
那天姐姐收拾家时,无意中翻出我的“百宝箱”,里面什么都有:玻璃弹 ( )球、纸剪小鸡、塑胶小人、绣花布片……
“你从哪儿弄来这些没用的东西?该扔了。”
“那可不行,”我连忙阻止,“这是我的宝贝,是我的学生送的礼物!”我一件件把玩着那些东西,那个玻璃弹球是李军送的,那个塑料小人是霍丽送的……我可以说出每一件礼物的来源。
这时一张薄薄( ) 的画纸跃入眼帘,我小心地拿起它, 。
那是一天放学后,我抱着一摞作业向办公室匆匆走去。我的一个学生朝我跑来:“老师,我要送你一件礼物!”她的眼睛因兴( )奋而闪闪发亮。
“是吗?”我装作很认真的样子,心里却因为想尽早赶回去而焦躁起来。
“看,这是我画的小仙女,好看吗?”她从身后拿出她的宝贝,展示给我看。过于艳丽的色彩与稚拙的手法使那个所谓的小仙女看起来像个夜叉。“喏!送给你!”她得意地把那张画递向我。
“哦……谢谢。”我勉强 ( )地说,“不过,我现在不能拿。再说,我没处放。”
“哦。”她脸上的笑容立刻飞走了,垂下手,慢慢的走开了。从那一刻起,我就开始后悔,因为我无法忘记我拒绝后她的眼光中的失望和沮丧。我立刻找到她,诚恳地说:“你送我的那张好看的画呢?”她看着我,面无表情的说:“我想你可能不喜欢,所以送给别人了。”
她的表情和决定让我很难受,我想尽可能挽回自己的过失。“也许你愿意再画一张送给我?”我试探地问。
“你喜欢吗?”
“是的!”我努力回忆那张画。我这回不再以一个成人的眼光去看,而是以一个山区10岁孩子的眼光去看它,“那么多颜色在一起真好看,而且小仙女的梅花耳环很漂亮!”
她的脸立刻亮了起来:“我今晚再画一张,明天送给你!”
我看着她的小脸儿,这跟大人想要以昂贵的礼物换取实惠、换取感情时的表情多么不同啊!
从那以后,我经常收到学生送我的礼物。那些礼物实在不值什么钱,但对我来说却无比贵重。因为当他们送礼物时,可以从他们微笑的脸上看出,那满得快要溢出来的爱,正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黄金。
【1】给加点字注音。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稚拙——_____
沮丧——_____
【3】读一读前四自然段,本文运用了 的写作手法,请在过渡处第4段内写一句能衔接上下文的话。
【4】本文生动描写了小女孩的神态,也传神地表现了她的心理。表现她对老师的爱并期待老师收下礼物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表现她自信老师一定会喜欢她送的礼物的词语是“___________”;表现她遭拒绝而失望、沮丧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而“她的脸立刻亮了起来”一句则表现她“___________”的心理。
【5】选出对本文最后一句“那满得快要溢出来的爱,正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黄金”这一比喻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表明这种爱的价值。 B.表明这种爱的意义。
C.表明这种爱的珍贵。 D.表明这种爱的热烈。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北京绢人:霓裳绢塑蕴巧工
毛巧晖
①“北京绢人”,亦称“绢人”,是以丝绢制成的人形。其造型精美,神态各异,色彩绚丽,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绢人的制作多取材于民间故事、传说、戏剧中的各类人物,经由能工巧匠之手的雕琢,最终成为栩栩如生的艺术佳品。
②各地与“北京绢人”类似的艺术品有“绢偶”“绸塑”“纱阁戏人”等。如“纱阁戏人”将纸扎技艺与舞台表演艺术进行巧妙结合;“绸塑”是用青泥、绫、绸、缎、丝、棉等材料塑造各种形象,其特点是精致、小巧、逼真传神。此外,还有一种绢塑佛像,在庙宇中先塑一座泥胎,待泥胎干燥后,用丝绢一层层糊制,大约需要糊十几层乃至几十层,等丝绢完全干透后,从佛像下面捣碎泥胎,再从丝绢的躯壳中取出,形成一座空壳的绢塑佛像,制成后上腻子打光彩绘金身,此种佛像坚固耐久,质地轻巧,佛像有飘然欲飞之空灵,现存雍和宫内的十八罗汉即为此种绢塑佛像,又称“紫麻脱纱”“彩绘拨金”。“北京绢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铅丝为骨骼,棉花纸絮为血肉,绢纱为肌肤,真丝为秀发,彩绘丝绸为服装,惟妙惟肖,引人流连忘返。
③北京绢人的制作技艺颇为繁杂,“绢人”的头脸、双手和通体的服饰均需选用上等的丝绸、绢纱为材料,质地以轻软为佳。制作绢人时需要注重人物的“形体美”,追求色彩、线条、比例的和谐统一。人物的高矮、胖瘦、身姿风貌均需要艺人先“胸有丘壑”,方可着手制作,否则便会出现人物头身比例不协调等诸多问题。
④绢人的头部制作讲究精雕细琢,遵照民间工艺传统技法中的“田、由、国、同、目、甲、申、风”八字区分“脸形”。由于丝制品原料的局限,制作头部时需要先做头模,然后在原模头型上采用“糊头”工艺完成绢人的五官。但这种技法仅仅能粗略塑出五官的凹凸,面部的生动表情还需要艺人手绘完成,带有故事情节的绢人作品,尤为注重面部表情的刻画和眉眼神韵的添加。如绢人作品《穆桂英》选择展示戏曲中的穆桂英形象,整个作品最为精巧之处即在于穆桂英的面部刻画,神采飞扬,俊逸的眉眼展现了她“巾帼不让须眉”的出神气质;再如绢人作品《史湘云醉卧芍药圃》,其取材于《红楼梦》第六十二回的“憨湘云醉眠芍药圃”中的情节,这一作品凸显了一个“醉”字,史湘云的面目刻画尤为下功夫,除了脸颊绯红外,还着意刻画了其似睁非睁的蒙眬醉眼,塑造了一种“红香散乱”的情态。
⑤绢人的手部制作尤为重要,首先要用五根细金属丝制成手指骨骼,用棉花缠绕成手指形状;再用蚕丝织物缝制成手套,套在手上缝合;再根据题材、人物、性别、年龄、身份确定不同的手形与肤色。有些绢人对手部细节的要求更高,还需要染指甲、戴戒指。
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理念在短短数十年间迅速传播,随着各地方政府如火如荼开展非遗项目申报及保护工作,北京绢人也于2009年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非遗话语的影响下,北京绢人的传承、传播及发展应立足当下,在挖掘历史脉络的基础上,注重传承的“有效性”,在传统技艺的“活化”与“新生”中,对其中“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加以弘扬,使其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选文有删改)
读完文章后,同学们针对文章内容发表了看法,下面是讨论的记录单。
讨论记录单 奇奇:“北京绢人”身体的不同部分使用了不同的材料,制作工艺繁杂。 甜甜:文中使用了一个我不熟悉的成语,我在文章中标注了出来。 妙妙:这篇文章有详写的部分,也有略写的部分,详略得当。 聪聪:这篇文章重点表达了作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绢人”的保护和传承的担忧。 鸥鸥:作者对穆桂英、史湘云两部作品的描绘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一般。 |
【1】(词语理解)甜甜在文中标注的成语“胸有丘壑”指的是什么?
【2】(信息提取)请阅读文章第2段,帮奇奇在图上标注“北京绢人”不同部分所使用的材料。
秀发:(1)____________ | 肌肤:(4)____________ | |
血肉:(2)____________ | 服装:(5)____________ | |
骨骼:(3)____________ |
【3】(详略安排)妙妙觉得本文详略得当,请你说说文章哪部分写得简略,哪部分写得详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
【4】(说明方法)作者在描述“北京绢人”的头部制作时,为什么要列举穆桂英和史湘云这两个绢人作品呢?
_________
【5】(分析探究)你认同聪聪对于本文写作重点的分析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
12、阅读理解
_____________
这是一场惨痛的灾难。一场大火,夺去了这个家庭女主人的生命,吞噬了这个家庭所有的财产,男主人和他那叫翔子的小孩在消防人员的帮助下才得以逃生。
电视上,那个中年男人哀伤的表情和翔子呼唤妈妈的哭声打动了我。我是在灾难后的第二天去看望他们的,带去了一点点钱,算是对他们的捐赠。他们家所有的东西都化成了灰烬,已不能再进去居住,小区的物业在一楼腾出了一间车库,让这对可怜的父子暂时安身。
我去的时候,车库门口已有好些人。
在这些人中,有一对母女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俩显然也是来捐赠的,却待在人群的外围。那个母亲蹲在地上,絮絮叨叨地向她那只有四五岁的女儿说着什么,而那小女孩撅着嘴,一脸的不情愿。在她俩身边的地上,堆着好些东西,崭新的被褥、折叠得方方正正的衣物,最上面,放着一只开了缝的玩具熊。
我猜测,可能是这位母亲拿了女儿不愿意拿出的东西来捐赠,才引得小女孩的不高兴。我走过去,才发现自己的猜测错了。那位母亲正在指着地上的那堆东西对女儿说:“你瞧,这被褥是妈妈最好的被褥。你再瞧这件衣服,这是你爸爸刚买的最好的一件衣服。我们都能将自己最好的东西拿出捐给翔子家,你为什么就不能拿你最好的呢?你有这么多玩具,你为什么偏偏就拿这个破的?”
小女孩撅着嘴:“别的我还没玩够呢,这个,已经不想要了。”
“将自己都不想要的东西拿来捐给别人,这样对吗?你再好好想想。”
小女孩有些局促不安,小声地问:“难道就要将最好的东西送给别人吗,非得最好的吗?”
“我想是的。”见女儿半天不吱声,她便问,“你有最好的东西吗?咱们能不能换一下,不捐这缝补过的熊,捐你最宝贝的。”
小女孩抬起头来,有点手足无措,但最终还是小声说:“我,舍不得。”
做母亲的有点失望,说:“妈妈不逼你,要不,你再想想。”
女儿问:“我要是将我最宝贝的东西捐给了翔子,他还会还给我吗?”
我忍不住就插了嘴,因为小女孩提问的样子实在是太可爱了,我代她的母亲回答:“当然不会,哪有捐出去的东西又要回来的道理?”
小女孩有些不死心,抬头看了看她的妈妈,她的妈妈点了点头,算是肯定我的回答。女孩这才彻底低了头。我们一道进了那个车库。当我将准备好的一点点钱交到翔子父亲的手里,说上一两句安慰的话,当小女孩的母亲捧上带来的被褥和衣物,小女孩这才开了口。她拉过满脸泪痕的翔子的手,然后,郑重地、小心翼翼地,将她母亲的手交到翔子那只小手上,她的脸色已经苍白,咬了咬嘴唇,再咬了咬嘴唇,然后下了很大决心似的说:“翔子,我将我妈妈捐给你了。你以后有妈妈了。”说完这一句,她的眼泪就顺着脸颊淌了下来,然后嘤嘤地哭出了声,转身跑开了。
我终于明白了小女孩的意思,在她四五岁的天空里,最好而又最宝贝的,当然是她的妈妈了。她将她最宝贝的妈妈捐给了翔子,让失去妈妈的翔子有了妈妈,而她自己,这一捐之后就再也没有妈妈了,她怎么能不难过,怎么能不哭泣?
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为高贵的捐赠,它让所有的大人汗颜。面对别人的灾难,我们奉上的只是微薄的关爱和同情,而这小女孩奉上的,是她的整个世界。这也是我看到的最为高贵的母亲,她在她女儿那小小的纯洁的心里种上了爱的种子,开出了高贵的花。
【1】请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吞噬(_________) 崭新(_________) 撅嘴(_________) 脸颊(_________)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她拉过满脸泪痕的翔子的手,然后,郑重地、小心翼翼地,将她母亲的手交到翔子那只小手上,她的脸色已经苍白,咬了咬嘴唇,再咬了咬嘴唇,然后下了很大决心似的……”句中加点词语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说“这也是我看到的最为高贵的母亲,她在她女儿那小小的纯洁的心里种上了爱的种子,开出了高贵的花。”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你的理解,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女孩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鸟儿又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1】第一个“看”是在________的时候,仿佛在说________。第二个“看”是在________的时候,仿佛在说________。
【2】你想对树和鸟儿分别说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类文阅读。
祖父(节选)
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和孩子似的。祖父是个长得很高的人,身体很健康,手里喜欢拿着个手杖。嘴上则不住地抽着旱烟管。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说:“你看天空飞个家雀儿。”趁那孩子往天空一看,就伸出手去把那孩子的帽子取下藏起来,有的时候放在长衫的下边,有的时候放在袖口里头。
他说:“家雀儿叼走了你的帽啦。”孩子们都知道了祖父的这一手了,并不以为奇,就_______住他的大腿,向他要帽子,_______着他的袖管,_______着他的衣襟,一直到找出帽子来为止。祖父常常这样做,也总是把帽子放在同一个地方,总是放在袖口和衣襟下。那些搜索他的孩子没有一次不是在他袖口或衣襟下把帽子拿出来的,好像他和孩子们约定了似的:“我就放在这里,你来找吧!”这样不知做过了多少次,就像老太太永久讲着“上山打老虎”这一个故事给孩子们听似的,哪怕是已经听过了五百遍,也还是在那里回回拍手,回回叫好。
每当祖父这样做一次的时候,祖父和孩子们都一齐地笑得不得了。好像这戏还是第一次演似的。
【1】结合语境,在选文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动词。
【2】选文中“笑”字出现的频率很高,从祖父的“笑”中能体会到祖父是一个________的人。
【3】“孩子们都知道了祖父的这一手了”这句话中的“这一手”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为什么“好像这戏还是第一次演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完成练习。
①老师提醒同学们在考场上一定要认真审题,用心答题。(把转述句改成直接叙述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句子加工厂。
(1) 我们丰富多彩的世界是一个汉语家园。(修改病句)
(2) 乡亲们说:“我们要做好生态农业。”(改为直接引语为间接引语。)
(3) 人类 的 语言 在 发展 变化 (连词成句)
(4) 农民们把米粉出口到美国。(改为被字句)
(5) 难道你不认为中国的汉字很有意思吗?(改为肯定句)
17、按要求改写句子。
小树成长。
扩句(至少扩两处):
18、把下面的句子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其原来的意思。
(1)天游峰的景色是那么美丽,空气是那么清爽,我真舍不得走了。
改为反问句:________
(2)这次比赛的结果,同学们都很满意。(用上“无不”或者“无……不……”)
改为双重否定句:________
(3)读书是一种乐趣,知识是它的果实;运动是一种乐趣,健康是它的果实;劳动是一种乐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仿写句子)
19、将下列句子改写成“把”字句或“被”字句。
1.妈妈把勇敢的故事讲了又讲。
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被这个故事深深感动了。
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鱼儿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
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转述)。
(1)他微笑着说:“我们到延安来,专门赶来采槐花蜜。”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红说:“今天下午学校组织到野外活动,我必须参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园地
题目:《 ,我想对你说》
要求: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把自己的心里话写一写。
2.语句通顺,层次清楚,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