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夏天的教室里热得像蒸笼一样。”缩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室里热得像蒸笼。 B.教室里像蒸笼。
C.教室里热。 D.教室里热得像蒸笼一样。
2、根据意思分析成语,下面成语中意思不同的一个是:( )
A. 人山人海
B. 人迹罕至
C. 人声鼎沸
D. 人头攒动
3、下面的作品和作者搭配不当的一组是( )
A.《秋晚的江上》——徐志摩
B.《雪梅》——卢钺
C.《暮江吟》——白居易
D.《元日》——王安石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暑假的时候,我打算和同学去学潜水。
微信群中有人在潜水,很少说话。
B.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着操场。
被人当众说笑,我的脸上觉得热辣辣的。
C.每天写完作业,我都要将桌面收拾好。
班级电脑桌面背景是我们春游的合照。
D.夏天,很多瓜果都熟了,是个吃瓜的季节。
饭后半小时再吃瓜比较好消化。
5、结合情境,按顺序选择正确的词语( )
①占上风
③打头阵
④破天荒
②挑大梁
这次拔河比赛,学校_____地安排了老师和学生一起参加。_____的是我们班的队伍,队里的王红膀大腰圆,一看就是_____的。比赛刚开始,我们班就_____,最后果然取得了胜利,大家都高兴极了。
A.④②③①
B.④③②①
C.③④②①
D.③①④②
6、自从爸爸买了《十万个为什么》后,弟弟整日( ),我总能看到他读书的身影。
A.铁杵成针
B.程门立雪
C.手不释卷
D.悬梁刺股
7、选出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葡萄(tǎo) 咀嚼(jüé) 孤零零(līng)
B.混沌(dùn) 血液(xiě) 睁眼(zhēng)
C.砸坏(zá) 田埂(gěng) 树梢(shāo)
D.白桦树(huá) 可憎(zèng) 捂着(wǔ)
8、课文回眸室。(7分)
(1)读了《巨人的花园》一课,我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对幸福的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去年的树》,你想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理解。
夜
叶赛宁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荡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1】这首诗着力展示了夜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中的夜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会一下,通过写景,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一句在诗中出现了两次,关于这种重复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
B.这种反复的吟咏深化了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C.这种重复使诗歌的语言略显啰唆。
D.这种重复令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荡和律动。
10、课内阅读
猫(节选)
满月的小猫们就更好玩了,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妈妈的尾巴,一根鸡毛,都是它们的好玩具,耍个没完没了。一玩起来,它们不知要摔多少跟头,但是跌倒了马上起来,再跑再跌。它们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和彼此的头上,撞疼了也不哭。它们的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它们到院子里来了。院中的花草可遭了殃。它们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们,它们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1】选段的作者是________,我们还学过他的课文_________。
【2】选段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从中可以看出小猫的性格是( )
A.贪玩、古怪 B.调皮、贪玩 C.尽职、勇敢
【3】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选段描写的是刚满月的小猫。( )
(2)选段中作者不喜欢小猫,因为小猫太顽皮,毁坏了自己的花草。( )
(3)选段中“新的游戏场所”指的是院子里。( )
【4】小猫把院中的花草弄得枝折花落,可作者为什么说“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们”呢?
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
倔强的小红军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万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的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賡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红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賡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上去,骑一段路再说!”
小红军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赛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裸面,递给小红军,说:“你把它吃了。”
小红军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陈賡同志终于被这个小红军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红军,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红军,小红军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红军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红军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红军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搂住小红军,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语文S版第七册课文节选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A.春天
B.夏天
C.深秋
D.冬天
【2】从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可以看出小红军的现状,下列哪一项说法错误?
A.年龄小
B.身体瘦弱
C.很冷
D.很调皮
【3】小红军拒绝骑马的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A.不想拖累陈赓
B.他想自由
C.他的粮食充足
D.他的体力很强
【4】下列哪句话与“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的意思相同?
A.陈赓啊,你对不起这个小兄弟。
B.陈赓啊,你对得起这个小兄弟。
C.陈赓啊,你对这个小兄弟很好。
D.陈赓啊,你不得对不起这个小兄弟。
【5】填空题。
本文写了三件事,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件事的主要内容。
事情的起因:陈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情的经过:小红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情的结果:陈赓回去时发现小红军已倒在草地上,他很自责。
【6】问答题。
你认为小红军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纪昌学射》片段,回答问题。
①开始练习的时候,飞卫对纪昌说:“你要想学会射箭,首先应该下功夫练眼力。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死死盯住织布机的踏板。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锋利的锥尖要刺到眼角了,他的眼睛也能不眨一下。
②纪昌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以为练得差不多了,就再次去拜见飞卫。飞卫对他说:“虽然你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你的眼力还不够。你要练到把极小的东西看得很大,把模糊难辨的东西看得很清楚,那时候再来见我。”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牛尾毛拴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1】根据文段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是指纪昌的眼力是在家里练习的。______
(2)飞卫让纪昌先练眼力是为了让纪昌打好基本功。 ______
(3)纪昌练眼力分两步走,先练习追踪快速移动物体,再练以小视大。______
【2】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请选择合适的选项,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意思的转换及转折 C.表示意思的递进 D.表示声音的延长
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锋利的锥尖要刺到眼角了,他的眼睛也能不眨一下。________
【3】“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句中带点词“竟然”能否换成“果然”?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读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从句子的加点词你体会到纪昌是个怎样的人?先概括他的特点,再具体说说理由。
①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
②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1】文中的“他”是指( ),“此生”指( )。
【2】在文中找出描写魏校长听了周恩来的回答感到意外的词。
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文中“之”的意思是一样的。( )
(2)“如此”是“因此”的意思。( )
(3)周恩来从小就认识到了振兴中华的重要。( )
【4】请谈一谈你为什么而读书?
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麻雀(节选)
这是一群精明的家伙。
它们贼头贼脑,似乎心眼儿极多,北方人称它们“老家贼”。它们几千年来生活在人间,精明成了它们必备的本领。你看,所有麻雀不都是这样吗?春去秋来的候鸟黄莺儿,每每经过城市就有一批成了人们晚间酒桌的一碟新鲜的佳肴,麻雀却在人间活了下来。
这种活在人间的鸟儿,长得细长精瘦,有一双显得过大的黑眼睛,目光却十分(尖利 锐利)。由于时时提(dī tí)防人,它得处处盯着人的一举一动。脑袋仿佛一刻不停地转动着,机警地左顾右盼。它们每时每刻都在躲着人,不叫人接近它们。它们要在人间觅食,还要识破人们布下的种种(圈套 谋划),诸如支起的箩筐,挂在树上的铁夹子,张在空间透明的网等等。有时地上有一粒亮晶晶的米,它也只能用饥渴的目光远远地盯着它,却没有飞过去叼起米来的勇气。它盯着、叫着,然后腾身而去——这是因为它看见了米粒旁边有东西在晃动,惹起它的疑心或警觉。
它们不像燕子那样,在屋檐下搭窝,而是筑巢在高楼的犄角;或者在光秃秃的山墙中间,脱落掉了两块砖的洞眼里。这些巢儿总是离地很远,又高又险,人手是摸不到的。
【1】在文中括号中选择正确的词语或拼音打“√”
【2】“老家贼”指的是( )。
A.燕子
B.黄莺
C.麻雀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麻雀的巢不建在高楼的犄角。
B.麻雀习惯被人圈养在一方天地的笼中。
C.麻雀的巢离地很远,又高又险。
【4】以下不能体现麻雀机警多疑的一项是( )
A.麻雀机警地左顾右盼。
B.麻雀看到食物就飞过去叼起来。
C.麻雀每时每刻都在躲着人。
【5】“由于时时提防人,它得处处盯着人的一举一动。”这句话中的“盯”字写出了麻雀的( )
A.机警
B.老实
【6】所有麻雀不都是这样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完这篇短文后,你喜欢麻雀吗?请简要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写句子。
1.我把它们养在笼子里。(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用带点词语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它的工具是那样软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所以驮着斜阳回去。(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花牛在草地里做梦。(用相同的修辞方法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修改下面这段话中的四处错误。
教室里,同学们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地听着莉莉的演讲,激烈的掌声不断响起。听了她的演讲,受益匪浅大家。同学们都下定决心:以后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还要努力克服。
_______________
18、修改病句。
1.河水倒映在云朵里,显得更白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香山的秋天是令人向往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博物馆里陈列着三千年前新出土的文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凤蝶儿抖去的水珠,在木叶间自在闲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习作
作文题目:我真想
提示:[1]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有一个星期八”、“书包轻一点”、“早上多睡一会儿”等等;
[2]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