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民间故事与国家或地区不对应的一项是( )
A.《小拇指》——印度
B.《日月潭的传说》——中国
C.《聪明的牧羊人》——欧洲
D.《曼丁之狮——松迪亚塔》——非洲
2、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平原地区是看到松鼠很少的。
B.为了避免今后再犯类似的错误,我们正在总结经验。
C.他对自己学好电脑,充满了信心。
D.这次实践活动,使我深受教育。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或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A.一萝luó 杭háng州
B.缠着chán 使劲jìng
C.糕饼bǐng 捡jiě一袋
D.盛开shèng 新鲜xiān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或按要求答题。
(1)红日东升,_____________。河出伏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鳞爪飞扬。__________,百兽震惶。鹰隼试翼,__________。__________,矞矞皇皇。干将发硎,__________。
(2)圆明园中有____________的殿堂,也有__________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_______________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____________的山乡村野。
(3)在强国梦想的激励下,无数杰出人物为国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有被誉为“核潜艇之父”______、“杂交水稻之父”_______、“原子弹之父”________等。
5、检查下面的词语搭配是否恰当,不恰当的请改正。
皎洁的阳光( ) 严厉要求( ) 保持态度( )
矫健的身体( ) 清秀的面颊( ) 高贵的气节( )
培养学校( ) 馈赠礼节( ) 晴朗的气候( )
6、积累运用。
1.我们现在虽然生活安逸,衣食无忧,但仍应保持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作风,谨记魏征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爸爸常用朱用纯的名言“一粥一饭,______________;半丝半缕_____________”来教育我要珍惜粮食,节约资源。
3.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尚书》中说:“__________,克俭于家。”司马光说:“_____________,由奢入俭难。”
7、读句子,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反义词。
(1)这场( )的演出被弟弟这样一闹,简直( )透了。
(2)地道既能( ),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又能( ),有力地打击敌人。
(3)一大早,大家就都开始( )起来了,片刻不得( )。
8、把古诗词补充完整。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祭无忘告乃翁。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4.七夕今宵看碧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9、阅读选段,完成练习。
选段一:
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
选段二: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它们的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1】比较两个选段并填空。
(1)从说明的角度来看,选段一介绍了太阳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选段二介绍了松鼠的________特点。
(2)从表达的方法来看,选段一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而选段二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松鼠的特点。
(3)从语言风格上来看,选段一的语言__________,而选段二的语言__________,极具文学色彩。
【2】下列是对两个选段的理解,对的打“√”,错的打“×”。
(1)选段二中的“翘”“躲”“歇凉”三个词写出了松鼠的尾巴的用途,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小松鼠的活泼、机灵、可爱。(______)
(2)松鼠最不像四足兽的特征是它“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 (______)
(3)“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这一句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______)
【3】仿照选段二的写法,描写一种你熟悉的动物的外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待一会儿,担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1】解释下面两个词的意思。
眼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流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珍珠鸟是什么样子的?你能用语言描述一下它可爱的样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你有哪些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圆明园残简
读圆明园,如同读一册简牍散佚的残简,断章残句,我无法标点。
她原本是一篇美文,行云流水的音律,跌宕平仄的韵脚。朗之吟之,如痴如醉。
读圆明园,如同读一串珠玑丝裂的玉链,遗珍散珠,蒙尘染垢,我捧玉心焚。
她原本是一身珠光宝气,晶莹剔透,瑞光四射。抚之玩之,如梦如幻。
雨果从巴黎圣母院走来读她,他如痴如醉了:“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的一切都汇集于圆明园。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假定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灿烂的宝库,以宫殿庙宇的形象,那就是圆明园。如果不能亲眼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她……”
如今我却不能读到她,不能在梦中看到她。
1860年10月的一天,雨果看到“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1860年10月的这一天,简毁珠散,日月无光。
我梦中的圆明园哟,我捧玉心焚的圆明园!
【1】短文第2自然段中的“她”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照样子,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读圆明园,如同读一串珠玑丝裂的玉链,遗珍散珠,蒙尘染垢,我捧玉心焚。
________如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圆明园,如同读一册简牍散佚的残简,断章残句,我无法标点。”这个句子的含义是( )
A.那些描写圆明园的古书,都残破了,也没有标点,我读不懂。
B.那些描写圆明园的古书,残破不堪,我没有办法为书籍标点。
C.曾经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被英法强盗毁于一旦,已经残破不堪,我内心无比痛苦。
【4】请用横线画出短文中雨果描写圆明园壮美情景的句子。
12、探究靓舞台。
《落花生》一课虽然语言浅显,故事简短,却使我们从花生这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其实,只要我们留心体味生活,很多平凡的事物都会让我们有很多感悟。其实,小草、大树、春蚕、蜡烛……生活中许多事物都给我们做人的启示。请你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相信你也会得到许多关于人生、关于生活的启示。
事物 | 特点 | 受到的启示 |
|
|
|
|
|
|
|
|
|
13、课内阅读。
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
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
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1.这节小诗在文中出现了 次,这是诗歌中的(反复 对偶 比兴)手法,在文中起着 的作用。
2.从“ ”“ ”“芬芳的空气”,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3.作者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
14、阅读
瞧,汤姆现在可神气了,他成了英雄。他一改往日的蹦蹦跳跳,走路时,腰板挺直,俨然一副受人注目的海盗相。是的,他从人群中走过时,( )看他们一眼,( )理睬他们说什么,把他们( )当一回事,小家伙们成群结队跟在他身后,并以此为荣,汤姆( )介意,仿佛自己成了游行队伍中的鼓手或是进城表演的马戏团中的领头那样受人注目,与他同龄的伙伴们表面上装着根本不知道他曾走失过那回事,但心里却忌妒得要命。他们要是也能像这个鬼东西那样,皮肤被晒得黝黑,又如此受人仰目,那死也瞑目,但就是拿马戏团来换,汤姆一样也不愿让给他们。
【1】以上文字选自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创作的小说_______,小说的主人公名字叫______。
【2】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到文中的括号里。(只写序号)
①全不 ②也不 ③毫不 ④既不
【3】联系全书内容想一想,汤姆为什么成了伙伴们心目中的英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这段话,可以联想到四字词或诗句______________。
15、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人间仙境——九寨沟
在四川北部南坪、平武、松潘三县交界的万山丛中,有几条神奇的山沟。( )周围散布着九个藏族村寨, ( )人们称它九寨沟。
从南坪西行40公里,就来到九寨沟。一进入景区,就像到了一个童话世界。
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着原始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 “五彩池”呢。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
继续向纵深行进,四处林深叶茂,游人逐渐稀少。注意,这时你已经走到珍稀动物经常出没的地区。也许,就在不远处,有一只体态粗壮的金丝猴,正攀吊在一棵大树上,眨巴着一对机灵的小眼睛向你窥视。也许,会有一群善于奔跑的羚羊突然窜出来,还没等你看清它们,又消失在前方的丛林中。也许,你的运气好,会在远处密密的竹丛中,发现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正若无其事地坐在那里咀嚼鲜嫩的竹叶。也许,你还会看见一只行动敏捷的小熊猫,从山坡跑下谷底,对着湖面美滋滋地照镜子。
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①若无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憨态可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写词语。
近义词:五彩缤纷( ) 窥视( )
反义词:稀少( ) 敏捷( )
(3)在文中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4)用“ ”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并写出把( )比做( )。
(5)请用文中的几个词语概括出九寨沟景致的特点。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6)文章结尾一自然段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
书架
作者:冯骥才
①大凡人们都是先有书,后有书架的;书多了,无处搁放,才造一个架子。我则不然。我仅有十多本书时,就有一个挺大、挺威风、挺华美的书架了。
②至于拿它当书架用,倒有一个特别的起因。
③那是11岁时,我到一个同学家里去玩儿,见到这位同学的爷爷,一位皓首霜须的长者,他的房间里四壁都是书架,几乎瞧不见一块咫尺大小的空墙壁。书架上整整齐齐排满书籍。这老爷爷一边捋着胡须,一边笑嘻嘻地和我说话,显得高深莫测。不知为什么,我这张平日挺能说话的嘴巴始终紧紧闭着,不敢轻易地张开。是不是在这位拥有万卷书的博知的长者面前,任何人都会自觉轻浅,不敢轻易开口呢?
④我可弄不清自己那冥顽混沌的少年时代的心理和想法,反正我回家后,就把走廊那大书架硬拖到我房间里,然后把自己的宝贝书一本本立在上边。一时我觉得自己有点像同学家那老爷爷了,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快感。
⑤遗憾的是,这些书总共不过十多本,我就到爷爷、妈妈、姐姐、妹妹的房间里去搜罗,凡是书籍,不论什么内容,一把拿来放在我的书架上,惹得他们找不到就来和我吵闹。我呢,急不可耐,整天费尽心思和力气到处找书。我没有更多的钱,就把乘车、看电影、买冰棒的钱都省下来买了书。
⑥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为了充实书架而买书,记不得了。我有过种感觉:当许许多多好书挤满在书架上,书架就变得次要,甚至没什么意义了。我渐渐觉得还有一个硕大无比、永远也装不满的书架,那就是我自己。
⑦此后,我就忙于填满自己这个“大书架”了。一本本书汇成书的海洋,大洋深处,有谁到过?有人买书,总偏于某一类。我却不然。两本内容完全是两个领域的书,看起来毫无关系,就像各处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两滴水珠,没有任何关联一样,但不知哪一天,出于一种什么机缘和需要,它俩也会倏然地融成一滴。这样,我的书就杂了。这一架子书所给我的精神享受也是无穷无尽的。
(选自文化艺术出版社《性情散文》,有改动)
【1】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四字词语写下来。
(1)形容头发和胡须都白了的样子。( )
(2)究竟高深到什么程度没法揣测。形容令人难以理解。( )
(3)形容无比的大。( )
【2】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第②自然段不仅承上启下,还用悬念引起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
(2)最初“我”到处搜罗书籍是为了填满自己这个“大书架”。( )
(3)文章以《书架》为名是为了更好地写出家中书架的前后变化。( )
【3】第⑦自然段中,画线的几个句子先用了________的写法,写出了“我”和别人买书的不同。再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原因,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
【4】读第③~⑥自然段,通过下列表格,梳理“我”填充家中“大书架”的经历。
与“书架”有关的行为 | “我”的感受 |
见到同学爷爷的书架 | _______ |
_______ | 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快感 |
_______ | 遗憾,急不可耐 |
不再为了充实书架而买书 | _______ |
【5】作者的读书经历或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地震中的父与子》
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有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
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到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 )父亲大喊( )阿曼达( )我的儿子( )
【1】给文章的最后一段加上标点符号。
【2】“砾”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部。
【3】“失”的意思有:①失掉;过失 ②没有把握住 ③找不着 ④改变常态 ⑤没有达到目的。文中有两个带点的“失”字,第一个取意思(____),第二个取意思(____)。
【4】你认为这几个自然段主要是写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一读文中画“_____”的句子,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想象填空: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___________会说:____________
18、课内语段阅读。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1)“忠骨”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本文中是指___________。
(2)毛主席签字的电文稿,反映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这句话中,我们看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哨卡
吴颢
①在风雪弥漫的远方,一座山峰若隐若现地高耸在半空中,那里有我军的一个哨卡。十余名军人,正顶风冒雪,艰难地向山顶进发。不知是谁嘀咕了一句:“什么鬼地方!”路实在太险,有些地方仅能容一人侧身通过。路上是厚厚的雪,雪下是厚厚的冰,人走在上面,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坠下悬崖。
②上校走在将军前面,遇到危险路段,总先把脚踩实,反过手来拉着将军的手。将军是这防区刚刚到任的负责作战的副司令员。他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考察了辖区内所有的一线连队。今天,他要去的是一个海拔最高的哨卡,那里仅有四名战士驻守。
③经过近三小时的攀登,将军一行终于踏上了海拔五千余米的哨卡。由于处在最高峰,四周一无遮拦,狂风夹杂着雪片打在脸上,像刀割般疼痛。
④三名士兵列队迎接将军一行,将军与他们一一握手。一位战士正在哨位上值勤,将军一行向哨位走去。
⑤风雪中,伫立着一位浑身是雪、眉毛上结着白霜的战士。将军握住他的手,表示慰问。忽然,将军注视起他来:这位战士又黑又瘦,显得憔悴甚至苍老。他问:“当兵几年了?”“五年。”“一直在这儿?”“不,以前在三千米,前年来的。”
⑥将军的目光严厉起来。他转过身,盯着上校:“不是有高海拔地区执勤年限规定吗?他,这么长时间,为什么?”上校嗫嚅着,盯了哨兵一眼。将军显然是生气了,他提高嗓门:“你就这样带兵?嗯?”上校避开将军的目光,轻声说:“这儿是艰苦,可总得——”“假如是你的亲人,你会怎么样?”
⑦上校没有回答。持枪哨兵立正着,张了张嘴,似要说话。上校瞄了他一眼。哨兵立即合上嘴。这时,一个随员走过来,悄声对将军说:“他是团长的——弟弟——”
⑧将军惊愕地注视着上校,又回头看了看持枪的战士。突然,他脚一碰,立正,向上校,向他弟弟,向所有的军人,行了个军礼。所有的人都立正,向将军行了一个军礼,他们的眼中都闪着泪花。
⑨风雪中,一群军人伫立在高高的山峰上,犹如一座汉白玉群雕。远远望去,他们已与群山融为一体,支撑在天地之间。
(选自《感动·文摘》,有删改)
【1】选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完成练习。
(1)“经过近三小时的攀登,将军一行终于踏上了海拔五千余米的哨卡。”句中“终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3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_________,突出了_________。
(3)“将军惊愕地注视着上校”一句中“惊愕”的意思是____________。这是对将军的______描写,他“惊愕”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3】将军发现哨兵超过执勤年限规定时,表现是_______,当得知值勤的哨兵是团长的弟弟时,他的表现是_________,从中你体会到将军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人。
【4】“这儿是艰苦,可总得——”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上校会对将军说什么,先写下来。再结合上校安排自己的弟弟值守的做法,说说上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完成练习。
①田忌输了,但他不动声色,一点儿都不着急。 ②田忌微微一笑。
(1)这两句话都是对田忌的______描写,从句①中可以看出他______的心理;从句②中可以看出他______的心理。(后两空用自己积累的四字词语填写)
(2)加上不同的关联词语,将两个句子合并成一句话。
按照我的主意办。一定让您赢。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有人的眼睛都目不转睛地看着严监生伸着的两个手指。(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3%)
(1)( )没有了吃田鼠的蛇,田鼠繁殖的特别快,庄稼叫田鼠糟蹋得特别严重,( )就歉收了。
(2)一个好猎手,( )要有好枪法,( )必须机智勇敢。
(3)运动员知道,( )平时刻苦训练,( )能为国争光。
22、句子训练营。
(1) 它们从来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待在小树丛里,只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树上。(用加点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厉害”有两个意思,请根据它的不同意思造句。
①严厉:
②难以对付或忍受;剧烈;猛烈: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
动物的尾巴,种子的旅行,溜溜球的玩法……总有一个你了解并感兴趣的事物,把它介绍给大家吧!
要求:①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②试着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③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④题目自拟。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