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辽源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橐驼是个身份低下的小人物,却处处表现出他的不同寻常:欣然接受丑陋之名,身怀种植绝技。

    B.郭橐驼种树之法为顺其自然,不善植者看似用心实则妨害。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得真实生动。

    C.郭橐驼认为自己有本领让果树早结果,并且果实丰硕的秘诀是他没有伤害果树,没有仇视果树。

    D.本文兼有寓言性质,通过郭橐驼的事项,规劝为政不可扰民,要“顺天致性”,让百姓休养生息。

  • 2、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请问这里的“榻”指的是古代哪一类家具?( )

    A.卧具

    B.坐具

    C.承具

    D.庋(guǐ)具

  •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布衣”是对百姓的称呼,与之类似的还有:黎民、庶民、苍生等。

    B.“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如《师说》中有“士大夫之族”。

    C.《昌黎先生文集》是韩愈的作品集,这是以籍贯命名其文集。

    D.“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是此意。

  •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高三的学生安然无恙地坐在教室里,看书的看书,做习题的做习题,谁也没有关注教室外发生的事情。

    B.他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降服了我们,我们只好让步。

    C.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真是大快人心

    D.王老师为人谨慎,战战兢兢地工作,勤勤恳恳地教书,深受学生爱戴。

  • 5、下面一段文字顺序已经被打乱,重新排序后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这无疑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星球。

    ②必定有许多这样的星球散布在整个宇宙空间里,但是,我们对它们的探索从这里开始。

    ③人类有幸来到地球这个行星上。

    ④从整个宇宙来看,它不但景色迷人,天下稀有,而且到目前为止,在我们的行程所经历过的所有时空当中,只有这个行星上的人类开始对宇宙进行探索。

    ⑤这里有充满氧气的蓝天,有碧波荡漾的海洋,有凉爽的森林,还有柔软的草地。

    A.③①⑤④②

    B.③⑤①④②

    C.①⑤④③②

    D.①③⑤④②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艺天生具有某种历史气质,从我国早期绘画半坡彩陶的人面鱼纹,到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再到戏曲舞蹈萌芽于远古先民祭祀娱神的典仪活动等,都包含着诉说、回忆、记录历史的功能,从中国的诗歌总集《诗经》、先秦诸子散文,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它们也是不同时代历史变迁的艺术反映。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一次文代会和第十次作代会开幕式上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要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这里提出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对当前文艺创作有着重大指导意义。

    所谓大历史观,就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辩证、发展的眼光透视,广阔而深邃的历史时空,不仅分清历史发展的主流与支流、整体与局部、本质与现象、规律与偶然、成功与失误、经验与教训,而且对某段历史、某个事件、某位人物,都能在把握历史走势中对其位置、作用、价值等做出准确判断和定位,树立大历史观,就是要站在高处以宏阔的眼光观察对象,获得高瞻远瞩的境界和效果,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活着的历史,对深沉厚重的历史,对鲜活喧嚣的现实,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才能不被世事变幻和生活表象所迷惑,才能在洞穿历史和现实底蕴的基础上,对历史进程和世道人心做出准确有力的刻画和呈现。

    有没有正确的历史观,对于能否创作出优秀文艺作品影响极大,北宋末年,山东境内水泊梁山曾活跃着一支以宋江为代表的起义队伍,施耐庵的《水浒传》把他们写成大闹州府、救济百姓的英雄好汉,而俞万春的《荡寇志》则将他们写成对抗朝廷、为非作歹的匪徒贼寇,相应地,胡应麟、沈德符、李卓吾、金圣叹等围绕小说所做的评点也各不相同。同一历史事件和人物,产生两部意义截然相悖的作品,塑造出面目彼此对立的艺术形象,并引发评论家矛盾对立的观点,这种现象是不同的历史观所致。文艺作品为文艺家所创造,他对表现对象的认识正确与否、深度如何,直接关系到艺术形象是否能够立得住、传得开。

    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当然包括注重抒写中华民族悠久而辉煌的大历史,注重描绘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大时代,但这绝不意味着只能表现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只能搞大题材、大主题、大项目、大制作,文艺总以具体形象反映生活,这一特征决定了文艺创作不能像社会调查那样,以扩大统计的数量与规模来保证归纳定性的可靠性及价值,而只能通过赋予具体形象更加鲜明的特征和更为深厚的意蕴,来增加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和概括力。

    当然,我们赞赏小切口写出大气象、大境界,绝非是对那些咀嚼一己之欢、有意消解历史严肃性等不良现象的容忍,它们是文坛所应清除的污垢。一段时间以来,某些文艺作品热衷于戏说历史”“消费历史甚至解构历史,贬低崇高、讥讽道德、调侃英雄,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主流化等歪风屡禁不止,这种文艺现象应引起我们警醒、反思和整改。

    如今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节点,文艺工作者担负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的庄严使命,尤其需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以源源不断的精品力作,为攀登文艺高峰,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作出贡献。

    (摘编自钱念孙《大历史观让文艺创作更加心明眼亮》,光明日报,2021.12.21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具有记录历史的功能,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各种文艺作品,是历史变迁的艺术反映,记录着各时代人民生活的诉求和回忆。

    B.习总书记提出文艺家要树立大历史观,唱响时代主旋律,是在指导文艺工作者以写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为主,写生活小事件、小人物为辅。

    C.文艺家的“大历史观”,是要用辩证、发展的眼光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做出准确判断和定位、使文艺作品获得高瞻远瞩的境界和效果。

    D.文艺作品由文艺家创造,文艺家有没有正确的历史观,认识表现对象的深浅,直接影响到他创作的文艺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能否立得住、传得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文艺与历史的关系入手,引出下文关于文艺工作者要“树立大历史观”的论述。

    B.第三段诠释“大历史观”概念的含义,是为了更好地论述大历史观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

    C.文章以《水浒传》《荡寇志》为例,论证了不同的历史观对创作出不同作品的影响很大。

    D.文章紧扣优秀作品的创作问题,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大历史观对于文艺创作的指导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大历史观”的指示,表明了国家要针对当前文艺领域各种不良现象进行大力整顿,严厉打击歪风邪气的决心。

    B.历史和现实不可分割,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活着的历史,必须用今天的眼光和思维去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才能看穿历史。

    C.文艺的特征决定了它只能通过增强具体形象的典型性和概括力来反映生活,大题材、大主题、大项目、大制作并不符合文艺创作特点。

    D.今天的文艺工作者应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在贯穿古今和融通中外的交织考察中擦亮眼睛,洞明世事,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援引盘庚迁都的事迹来表达自己变法的坚定决心,他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盘庚认为自己做得正确且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地方。

    (2)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王实甫《长亭送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境迥异,但其中的“染”字都很传神。

    (3)碣石,山名,古代诗词之中不乏它的影踪,除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之外,写到“碣石”的诗词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的结局。

  •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周敦颐《爱莲说》中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___”。

    (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周瑜英气勃发、指挥潇洒自如的神态。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自问自答,一句深沉的疑问,一句无奈的叹息,道出同心而离居的感伤。

    (2)《种树郭橐驼传》中,有的种植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柳宗元对这种用近乎破坏的方式来检验树木生长情况的做法,持批评态度。

    (3)欧阳修《秋声赋》里写秋风“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而“秋风”这个意象,在陆游的诗中也出现过,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一致的两句是“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以寂静环境从侧面烘托乐曲的美妙动人和强大的感染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两句从时空交织的角度表达羁旅之苦和孤独之情。

    (4)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两句描写水石相击且发出巨大轰鸣声的惊险场面,突出了蜀道的险峻和难行。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示三子

    (宋)陈师道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注〕陈师道家贫,妻儿们随岳父西行成都,陈因母老不能同行。此诗作于分别近四年时。

    【1】下列对标题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作诗赠予儿女们。

    B.写诗送给三个儿子。

    C.写诗给儿女们看。

    D.展示儿子写的诗作。

    【2】下列诗句与尾联语意不相似的一项是(     

    A.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晏几道)

    B.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司空曙)

    C.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李清照)

    D.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杜甫)

    【3】以首联为例,赏析本诗刻画人物心理的“反常之笔”。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注]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后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乃使使者致万家之于智伯。智伯说,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桓子曰:“善。”

    智伯又求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与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谋士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疵曰:“以人事知之。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逆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大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有删改)

    [注]狃:习惯,拘泥。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

    B.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

    C.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

    D.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邑,文中指封邑,古代诸侯给大臣的封地。“万家之邑”指一万户人口的封地。

    B.大夫,古代官名。古代国君之下一般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中又分上、中、下三等。

    C.骖乘,陪乘的人。古人乘车,尊者居右边,御者居中间,另有一人居左边陪乘。

    D.光,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文中“臣光日”指司马光的评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分别向韩康子、魏桓子系要土地,但他们两人开始都不肯给,后经身边的人劝说,他们才同意给智伯土地。

    B.智伯向赵襄子索要皋狼的地方,但赵襄子坚决拒绝,智伯就联合韩、魏两家军队去攻打,赵襄子于是逃到晋阳。

    C.疵发现在晋阳城快被攻破三家能按约分割其地时,韩康子、魏桓子竟不高兴,面有忧色,就断定两人有反叛之心。

    D.韩康子、魏桓子与赵襄子三人秘密商议,约好日期一起抗击智伯,后经过激战,杀了智伯,诛灭智伯全部族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后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2)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5】文章最后一段写了哪些内容?请概括说明。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西汉时期,有性格迥异却相处得很好的两个人,一个叫陈遵,一个叫张竦。陈遵才气过人,不拘一格,好酒贪杯,家常满客;张竦则博学文雅,处世严谨,洁身自好。两人虽个性不一,但都官至太守,爵至封侯。

    恰好有一段时间,两人都因故被贬,返回长安。两人居处离得不远,却一个宾客盈门,一个门可罗雀。陈遵天天喝酒会友,好不快哉;张竦只偶尔与前来拜访的人谈论经学道德,亦怡然自得。陈遵对扬雄的小赋《酒箴》颇为喜爱,便以此揶揄张竦生活的单调。相对于陈遵的任性潇洒,张竦有着冷暖自知的从容自在,他说:“人各有性情,处世尺度。你要像我一样生活是不实际的,而我要像你一样生活也同样不实际。如果我一味地仿效你,那会过得一塌糊涂啊!”

    上述材料,给你怎样的感受和启示?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