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那些成了惊弓之鸟的部员们也算诚惶诚恐地先后把那段危险的地面通过了。
B. 同学们一个个正襟危坐,谈笑风生,教室里充满着欢快的气氛。
C. 据调查:在各种不文明行为中,市民对不遵守交通法规乱闯红灯的行为深恶痛疾。
D. 丽云阿姨急忙走上前,和颜悦色地把事情的原委说了一遍。
2、下边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为了取得优异成绩,他处心积虑地克服了很多困难。
B.五一节假日,外出度假的游客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尽享天伦之乐。
C.城市绿化必须因地制宜,突出环境保护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发展观念。
D.庆祝“六一”的晚会上,俩小朋友模仿的小品让我们都忍俊不禁地开怀大笑。
3、下列词语中,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蛮横(hèng) 翌日(lì) 刹那(chà)风雪载途(zǎi)
B.清冽(liè) 器皿(mǐn) 溯洄(huì)蓦然(mù)
C.纷至沓来(tà)斡旋(wō) 逸事(yì)萦绕(yín)
D.寒噤(jìn) 敦实(dūn) 沟壑(hè)襁褓(qiǎng)
4、下面是一位同学未完成的对联,请你选出最恰当的一组补充完整( )
八方聚爱,① 。② ,情连宇内卫中华。
A.爱涌心头驰江城 万众情牵
B.爱涌心头驰武汉 万众牵情
C.爱心涌起驰江城 万众情牵
D.爱心涌起驰武汉 万众牵情
5、阅读《石壕吏》,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暮投石壕村”简洁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时间和地点,“有吏夜捉人”总领全文,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B.从诗的题目看,主要人物是差役,诗人对他用了大量笔墨明写,差役的“怒”“呼”贯穿在老妇“致词”的全过程中,体现了他的凶横残暴。
C.“夜捉人”,一是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二是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D.“独与老翁别”,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说明国家急需兵源,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
【2】这首诗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杜前的名作,说说两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6、古诗文填空
(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卖炭翁》)
(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4)江山如此多娇,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雪》)
(5)马之千里者,______________。(韩愈《马说》)
(6)《大道之行也》中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野马也,尘埃也,_________________。(《北冥有鱼》)
7、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这些事情接连发生,在我已有反抗意识的年轻心灵上,留下了磨灭不掉的印象。在这个时期,我也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特别是在读了一本关于瓜分中国的小册子以后。我现在还记得这本小册子的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这本书谈到了日本占领朝鲜、台湾的经过,谈到了越南、缅甸等地的宗主权的丧失。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我父亲决定送我到湘潭一家同他有来往的米店去当学徒。起初我并不反对,觉得这也许是有意思的事。可是差不多就在这个时候,我听说有一个非常新式的学堂,于是决心不顾父亲反对,要到那里去就学。学堂设在我母亲娘家住的湘乡县。我的一个表兄就在那里上学,他向我谈了这个新学堂的情况和“新法教育”的改革。那里不那么注重经书,西方“新学”教得比较多。教学方法也是很“激进”的。
我随表兄到那所学堂去报了名。我说我是湘乡人,以为这所学堂只收湘乡人。后来我发现这所学堂招收各地学生,我就改用湘潭的真籍贯了。我缴纳一千四百个铜圆,作为五个月的膳宿费和学杂费。我父亲最后也同意我进这所学堂了,因为朋友们对他说,这种“先进的”教育可以增加我赚钱的本领。这是我第一次到离家五十里以外的地方去。那时我十六岁。
在这所新学堂里,我能够学到自然科学和西学的新学科。另外一件事值得一提,教员中有一个日本留学生,他戴着假辫子。很容易看出他的辫子是假的。大家都笑他,叫他“假洋鬼子”。
我以前从没有见过这么多孩子聚在一起。他们大多数是地主子弟,穿着讲究;很少有农民供得起子弟上这样的学堂。我的穿着比别人都寒酸。我只有一套像样的短衫裤。学生是不穿大褂的,只有教员才穿,而洋服只有“洋鬼子”才穿。我平常总是穿一身破旧的衫裤,许多阔学生因此看不起我。可是在他们当中我也有朋友,特别有两个是我的好同志。其中一个现在是作家,住在苏联。
人家不喜欢我也因为我不是湘乡人。在这个学堂,是不是湘乡本地人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还要看是湘乡哪一乡来的。湘乡有上、中、下三里,而上下两里,纯粹出于地域观念而殴斗不休,彼此势不两立。我在这场斗争中采取中立的态度,因为我根本不是本地人。结果三派都看不起我。我精神上感到很压抑。
我在这个学堂里有了不少进步。教员都喜欢我,尤其是那些教古文的教员,因为我写得一手好古文。但是我无心读古文。当时我正在读表兄送给我的两本书,一本讲的是康有为的变法运动。一本是《新民丛报》,是梁启超编的。这两本书我读了又读,直到可以背出来。我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也非常感谢我的表兄,当时我以为他是很进步的,但是他后来变成了反革命,变成了一个豪绅,在一九二五到一九二七年的大革命中参加了反动派。
【1】选文出自___________ 一书,文中的“我”指的是___________。
【2】“这些事情接连发生,在我已有反抗意识的年轻心灵上,留下了磨灭不掉的印象。”联系作品,说说“这些事情”指的是哪些事情?
【3】作者笔下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8、阅读下面说明文回答问题
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1960年8月24日,前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C的极低温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89.6C的低温;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录到了同样的温度。这还不是最低温度。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站曾经记录到—94.5C的最低温度。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在这种条件之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
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前面五架飞机都平安地抵达机场。而当第六架飞机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航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迫紧急着陆。结果,巨大的C—130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值得庆幸的是,八名人员全部脱险。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对于一般人来说,南极的气候确实令人谈虎色变。然而气象学家们却是喜出望外。因为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最理想的实验室,并且希望能从这里找出一把解开全球性气候变化之谜的钥匙。
(选自位梦华《气候的威力》)
【1】从选段看,南极气候的特点有哪些
【2】选段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3】气象学家为什么喜欢南极变化莫测的天气
【4】“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站曾经记录到—94.5C的最低温度。”一句中,“据说”一次可否去掉?为什么?
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故事因转折而精彩,生活因转折而缤纷。转折是结束,也是开始;转折是挑战,也是机遇……
你对“转折”有什么体验或感悟?请以“转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立意自定;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