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张家口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战狼2》虽然采取的是美国队长式的英雄主义叙事方式,但呈现的并不是一个虚拟的故事,而是中国近年来海外撤侨的真实事件。

    B. 为了毕业致辞,校长们也是拼了,年年挖空心思,最后就难免落入重形式不重内容,玩弄词藻,虚伪矫饰。对此,有人提出了大学校长应少玩词弄字,多抽出时间上上课的批评。

    C. 为迎接2018平昌冬奥会,运动员们正进行赛前训练,但教练指出,不适当地加大运动量,会导致运动员体能下降,影响比赛成绩。

    D. 河北省将于2018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目前,省有关部门已经召开工作部署会,力求统一思想,试点先行,超前谋划。

  •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他看上去也不过十六、七岁的样子,但说起话来却显得格外老练,让人刮目相看。

    B.古人说:“文无定法”。鲁迅说,所谓“作文秘诀”都是“骗人”的;后来邓拓说写作“只有一个秘诀的秘诀”,其看法与鲁迅实质相同。

    C.王三胜——沙子龙的大伙计——在土地庙拉开了场子,摆好了家伙。

    D.水有动态美和静态美,静者如湖、沼、潭、池、泽;动者如江、河、溪、泉、滩、瀑……等等。

  • 3、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昆曲,是起源于江苏昆山一带的传统戏曲声腔和剧种,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尽管几度兴衰,饱经沧桑,但它却能__   ,名家辈出,留下了大量的 。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我们更应该 中国传统文化,使昆曲重新得到发展并深受人们喜爱。

    A.口耳相传  扛鼎之作  弘扬 B.口耳相传  传世之作  发扬

    C.薪火相传  传世之作  弘扬 D.薪火相传  扛鼎之作  发扬

  •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彼且乎待哉              恶:何

    B.直不百步,是亦走也      耳:而已

    C.积土成山,风雨兴        焉:那里

    D.若属皆为所虏            且:将要

  •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这是一个丰盈饱满的时代,太多的诱惑横在眼前,      。一个富贵享乐的人,      。一个安贫乐道的人,      。一物一风流,一人一性情,每个人落在红尘,都有一份自我的追求。

    ①醒者会更醒 ②让醉者会更醉 

    ③他却有种满足的快乐 ④他却常常感到空虚落寞

    ⑤看似拥有了世间许多的华丽 ⑥所得到的只有一些微薄的片断

    A. ②①⑤③④⑥   B. ①②④③⑤⑥

    C. ②①⑤④⑥③   D. ②①④⑥⑤③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的历史小说在古代主要以“演义”形式出现,通过文学虚构,其与历史有了根本之别。但历史小说的虚构是有尺度的。茅盾曾说过,艺术真实应该建立在对史料的考证上,做到事事有出处,甚至“找不出证据的东西,我们最好暂时不作大胆的猜想”。

    新历史小说作家则认为,只有摆脱现实生活经验和现有历史材料的束缚,完成对历史的“消解”,才有可能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于是他们倾心于探寻历史与时间之间的关系,以虚构的热情执著于历史叙事,使作品散发新的文学魅力。可以说,新历史小说拆除了真实与虚构的樊篱,在对历史的消解中,历史的时间边界随之模糊不清,历史的复杂性和历史的本质在文本叙述的“历史时间”中得以呈现。

    新历史小说消解历史的一个重要方式是时间的淡出。小说像一把扇子似的把时间打开或折拢。有时完全打乱,原本在时间轴上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纠结在一起,在小说中浓缩为一刹那的功夫。这种时间的停滞,使由“过去—现在—将来”构成的历时性故事被叠合或拆解,更多以共时性故事呈现,故事的时间安排都获得解放,正史的权威话语也面临质疑和挑战。

    在刘震云的《故乡相处流传》,李冯的《另一种声者》和《我作为英雄武松的生活片段》等小说中,叙事者无视时间的自然流程,让故事主人公在时间轴上不断变换着身份,自由往来过去与现在、梦境与现实之间。出现在这些小说里的“历史”不过是一个空洞的事件背景或时间限制,看似实际却又充满虚幻性。作家把对人物和事件没有价值的时间剔除。把有价值的时间放大,以此揭示小说所讲述的过去与现在无非千古如此、未经变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新历史小说消解历史的另一个方式是时间的循环,让时间回到永恒的轮回的本质,以叙事时间造成对故事时间的悖离形成文本叙事的张力。莫言在小说《生死疲劳》中以佛家的六道轮回构建了历史的传奇叙事,达到了突破时间对人类精神本源状态的一些遮掩和控制,让生命真正回归到它的自然本质之中的目的。可以说,作家正是在对时间的征服中摆脱了传统情节结构的束缚,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话语自由

    对历史的消解,是为了表达作者自己对于历史的感知,也催生了种种具有现代色彩的想象。作家把不同种类、不同时代的素材杂糅在一部小说的整体结构中,既解构又建构,有利于隐喻历史和现实,使文本更具张力;但也有一些作家将自我囿于内心的狭小天地中,这无疑大大缩小了新历史小说的视域,令小说沉浸在一种自我沉迷、自我哀怜、自我放逐的境地了。综观近年来的一些新历史小说,作家的想象力更为丰年对内心的描绘也更为细腻,但是,其对自我意识的指升却是以自我封闭为代价的。当自我主动地躲避与当代社会思潮之间的互动之后,小说便更去了思考人类命运的坚实基础,变得脆弱而无力。部分新历史小说走到这一步,的确是有走向消亡的危险。

    (摘编自王平《虚构历史的魅力——新历史小说的文学价值》)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传统历史小说相比,新历史小说主要通过消解历史而非考证史料的方式凸显作品的独特价值。

    B. 新历史小说以共时性故事来表现历时性故事,打破了时间的线性形式,文本的时间安排也更加自由。

    C. 《生死疲劳》中轮回的传奇叙事,让人的精神和生命不再被时间遮掩和控制,得以回归自然本质。

    D. 当作家封闭自我内心世界,拒绝与当代社会思潮进行互动,他们创作的新历史小说会有消亡的危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一、二段运用对比论证,清晰明确地阐明了与传统历史小说相比新历史小说“新”在何处。

    B. 文章主体部分从时间的“淡出”和“循环”两个角度闸释新历史小说怎样消解历史,层次分明。

    C. 文章第三段采用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地论证了“时间淡出”这一方式的意义在于“时间的停滞”。

    D. 文章既介绍了新历史小说的艺术特色及其独特价值,还分析了其发展的局限,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论述了新历史小说消解历史的方式及其价值,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为其他历史小说创作者提供了借鉴。

    B. 新历史小说作家留取特定历史人物和历史时间,放大某一“瞬间”的价值的做法,达到了揭示时间必然性的目的。

    C. 新历史小说作家模糊历史时间边界的做法,能让作品远离传统历史小说的情节结构,并获得更多的话语自由。

    D. 如果作家不通过具有现代色彩的想象完成对小说素材的解构和建构,新历史小说的文本张力就无法体现。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十驾斋”是清代大学者钱大昕的书斋名,该名取自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

    (2)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____________”两句,从历史名都经历由盛到衰的角度,抒发历史变迁的感慨。

    (3)“社”最早指土地之神,“社日”是古代祭把土神的日子,分为“春社”和“秋社”。作为古代一个民俗节日,“社日”(或“社”)频繁出现在古诗词中,如“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使用了顶针手法,白居易《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琵琶曲乐音暂时停顿,为曲终前的高潮蓄势。

    (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融情入景,把思古之幽情寄寓流水、衰草等意象之中,含蓄凝练。

    (3)毛泽东主席有诗云:“无限风光在险峰。”《游褒禅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说明了这种道理。

  • 9、在诗歌中,花卉常常被诗人所吟咏,请在下列古诗中填上合适的花名。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_______。(孟浩然)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_______开。(岑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_______村。(杜牧)

    人闲_______落,夜静春山空。(王维)

    沾衣欲湿_______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僧志南)

  • 10、名句名篇默写。

    (1)韩愈《师说》中,赞扬李氏子蟠能冲破时俗,从师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表明自己写作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他对年轻好学者的奖掖之心。

    (3)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秋在古人笔下多是“愁煞人”的感觉,但毛泽东主席却在《沁园春·长沙》中用“________”句,对勃勃秋景作了高度概括,表现出秋色的欣欣向荣。

    (2)大自然所给予的资源并不是像苏轼《赤壁赋》所言“________________”;如果我们不加节制地一味索取,地球资源终究有一天会山穷水尽。

    (3)曹操曾感言“我有嘉宾”,定会“________”(《短歌行》)相迎。而王羲之对好友聚会却这样认为“________________”(《兰亭集序》),也一样可以畅叙幽情。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行经华阴  崔颢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傍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注)①汉畤(zhì):汉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畤: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②长生: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寻求长生不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题( )

    A. 诗题“行经华阴”,必有所往。所往之地,便是求名求利的集中地“咸京”;太华、三峰、武帝祠等即为京都附近名胜。

    B. 诗的前六句全为写景。由总而分,由此及彼,有条不紊。起句气势不凡,以神仙岩穴的华山压倒王侯富贵的京师。

    C. 首联写远景,颔联摄近景。远近相间,景色沁脾,自然美妙,令人移情,为尾联“何如此处学长生”的发问作了铺垫。

    D. 颈联浮想联翩,写意雄宏。诗人在华山下,看到黄河与秦关,驰骋想象,虚实相生,描绘出一幅雄伟壮阔的画面。

    2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从全诗着眼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董昭,字公仁,济阴定陶人也。举孝廉,袁绍以为参军。绍逆公孙瓒于界桥,钜鹿太守李邵及郡冠盖,以瓒兵强,皆欲属瓒。绍闻之,使昭领钜鹿。问:“御以何术?”对曰:“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阳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时郡右姓孙伉等数十人专为谋主,惊动吏民。昭至郡,伪作绍檄告郡云:“得贼安平张吉辞当攻钜鹿贼故孝廉孙伉等为应檄到收行军法恶止其身妻子勿坐”昭案檄告令,皆即斩之。一郡惶恐,乃以次安慰,遂皆平集。事讫白绍,绍称善。会魏郡太守栗攀为兵所害,绍以昭领魏郡太守。时郡界大乱,贼以万数,遣使往来,交易市买。昭厚待之,因用为间,乘虚掩讨,辄大克破。二日之中,羽檄三至。昭弟访,在张邈军中。邈与绍有隙,绍受将致罪于昭。昭欲诣汉献帝,至河内,为张杨所留。因杨上还印绶,拜骑都尉。时太祖领兖州,遣使诣杨,欲令假涂西至长安,杨不听。昭说杨曰:“曹今虽弱,然实天下之英雄也,当故结之。况今有缘,宜通其事,并表荐之。”杨于是通太祖上事,表荐太祖。昭为太祖作书与长安诸将李傕、郭汜等,各随轻重殷勤。杨亦遣使诣太祖。太祖遗杨犬马金帛,遂与西方往来。天子在安邑,昭从河内往,诏拜议郎。建安元年,太祖定黄巾于许,遣使诣河东。会天子还洛阳,杨奉、董承及杨各庆不和。昭以奉兵马最强而少党援,作太祖书与奉曰:“将军当为内主,吾为外援。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奉得书喜悦,语诸将军曰:“兖州诸军近在许耳,有兵有粮,国家所当依仰也。”遂共表太祖为镇东将军,袭父爵费亭侯。昭年八十一,谥曰定侯。

    (节选自《三国志·董昭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得贼安平张吉辞/当攻钜鹿贼/故孝廉孙伉等为应/檄到收行军法/恶止其身/妻子勿坐/

    B.得贼安平张吉辞/当攻钜鹿/贼故孝廉孙伉等为应/檄到收行军法/恶止其身/妻子勿坐/

    C.得贼安平张吉辞/当攻钜鹿/贼故孝廉孙伉等为应/檄到收行/军法恶止其身/妻子勿坐/

    D.得贼安平张吉辞/当攻钜鹿/贼故孝廉孙伉等为应/檄到收行军法/恶止其身妻子/勿坐/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盖,指官员的冠服和车乘,可借代高官、使者、官宦之家。文中指高官。

    B.右姓,汉时以右为上,因称世家大族为“右姓”,又如“豪右”指豪门大族。

    C.太祖,指曹操,其灭袁绍、吕布、刘表等力量,南征北伐,建立了曹魏政权。

    D.薨,皇帝的高级妃嫔、皇子公主之死可称为“薨”,如《红楼梦》中元妃之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昭便宜从事,制服钜鹿豪族。他初从袁绍,担任袁绍参军;时孙伉等人筹划反叛,董昭伪造袁绍檄文,斩杀孙伉,平定了此事。此举获得袁绍赞同。

    B.董昭善用计谋,平定贼人叛乱。担任魏郡太守时,郡界大乱,贼人万数,他们派使者相互往来,买卖贸易,董昭先是厚待他们,然后趁机击败了敌人。

    C.董昭慧眼识人,直言劝说主将。曹操弱小时,他就看出曹操是英雄,劝说张扬向朝廷通报曹操之事,表荐曹操任镇东将军、承袭父爵,以此结交曹操。

    D.董昭考虑周全,妥善处理关系。他替曹操写信给长安的众将领李傕、郭汜等人,向他们表示殷勤友好;后又以曹操名义给杨奉写信,替曹操笼络杨奉。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阳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

    (2)时太祖领兖州,遣使诣杨,欲令假涂西至长安,杨不听。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少年华罗庚不仅对数学感兴趣,对语文也很用心,有一次,老师让同学们阅读文学大师胡适的《尝试集》,并分享读后感。华罗庚对该书扉页的胡适题诗“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提出质疑,他认为首句的“尝试”是说从来就没有尝试一次就成功的;尾句的“尝试”则是强调自古成功都在于不懈的尝试,两者含意不同,因而胡适的“尝试”并不能构成对陆游的“尝试”的反驳。这篇读后感也赢得了老师的赞賞,认为华罗庚的文章不落窠臼。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