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张家口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卷含解析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解(qū)          世(ē)        顺风转(tuó)

    B.尊(chóng)     弃(bìn)     (pì)

    C.打(rǎo)        使(jí)       为一谈(hùn)

    D.补(ní)          (jìn)       血(shì)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为全力做好2018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改善首都空气质量,北京市开展电蓝天保卫战行动。

    B. 大型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用恢弘震撼的视角与细腻温情的场面绘制出一幅幸福民生的画卷。

    C. 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目的是为了教育和激励国家工作人员忠于宪法,维护宪法,尊崇宪法,维护宪法权威。

    D. 能不能把国家和人民做出过巨大贡献的退役军人安置工作办实办好,取决于相关部门的工作态度。

  •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八岁以下的儿童还不会爱,他对被爱的___________是感谢和高兴。

    ②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___________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③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___________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A.反映  阻止  从而 B.反应  阻碍  因而

    C.反应  阻碍  从而 D.反映  阻止  因而

  • 4、对《相信未来》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在“文化大革命”那个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的年代里仍然坚定地相信未来。

    B. 诗中的“固执”并非贬义,显示出作者相信未来的执着。

    C.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说明作者当时还很幼稚、很年轻。

    D.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 5、我国古代有一位大思想家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因曾做过宋国小官漆园吏,又被称为“漆园傲吏”,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 B.庄子 C.孟子 D.老子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流传至今的意义并不是专供学者研究,它更应该是供大众阅读欣赏,给予精神滋养。严肃深奥的学术论著只在学术圈产生影响,生动灵活的讲解或注释解说却能将古典名篇引入千家万户。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叶燮认为“诗是心声”,不能作伪,所以“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诗是人心声的真实记录,读诗即读人。

    B.作者认为中国古典诗歌最古老的纲领“诗言志”与西晋陆机《文赋》中的“诗缘情”论是对立的关系。

    C.李白的诗作蕴含强大精神力量,但在以积极的人世精神进行创作、凸现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方面则比杜甫略逊一筹。

    D.所有古代文学作品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它既可以供学者研究,也可以供大众阅读欣赏,给予人们精神滋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古诗有很高的阅读价值,而唐诗宋词应是首选阅读对象,并从多个方面阐释了作出这一论断的理由。

    B.文章以辛弃疾为首的南宋爱国词人为例,阐述他们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其作品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C.引用论证是本文的鲜明特色,在论证的各个层次,作者都引述了前人的经典言论,并表明了自己的看法。

    D.文章从古诗到唐诗宋词,从唐诗宋词到李、杜、苏、辛,文本的分析范围渐次缩小,议论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不仅可以读出“第一等学识”,更重要的是能体会“第一等襟抱”。

    B.因为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人生意义和美感上给我们许多启迪,所以在情志方面它们所表达的内容与现代人是相通的。

    C.李、杜、苏、辛的作品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表现上,都各有其独特之处,但它们都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

    D.我们在阅读唐诗宋词典范作品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如同杜甫所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3)是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 8、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善用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______________”,嘈杂的音乐声“__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中描写迁徙南冥的大鹏击水之广、飞升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零丁洋》中,表达诗人不畏生死、誓将舍身报国的精神留于史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古人常借“风雨”表情达意。荀子在《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苏轼《定风波》中“归去_______”蕴含了人生的旷达。

    ②面对一时的困难,我们可以用古诗文鼓励自己要有坚定的信念,比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________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_____,又如“青山遮不住,________”。

    ③ 同学写作文时,想引用古诗文描写秋天的色彩,你建议他用“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望海潮》(柳永)词中的“______________ ”写街巷河桥的美丽;“______________”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2)《赤壁赋》中写客人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绵绵的春雨彻夜淅沥,清晨卖花声里透出淡雅的春意,写得形象而又深致。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当时社会中人们违背道德准绳而随意歪曲,把苟合取悦他人奉为法度。

    (2)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笔力苍劲,意境雄浑。

    (3)诸葛亮《出师表》 文尾处与文首“开张圣听”意思一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小题。

    过陈琳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释)

    陈琳墓: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为曹操所器重,其墓址在今江苏省邳州市;

    霸才:即诗人自己;

    石麟:石麒麟,陵墓前的石雕的神兽;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所建,故址在邺城(今河北临漳)。

    1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颈联。

    2诗中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劝学(节选)

    荀子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有删改)

    [注]①数:术,即方法、途径。②没:同“殁”,死亡。③大分:大要,纲领。④箸:通“著”,显明。⑤端:通“喘”。⑥蠕:微动。⑦傲:浮躁。⑧囋:形容言语琐碎。⑨向:同“响”,回声。⑩方:仿效。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B.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C.君子/之学也/人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D.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即《尚书》,先秦“六经”之一。先秦“六经”还包括《诗》《礼》《乐》《易》《春秋》,《乐》后来失传,只剩下五经。

    B.“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多指统治者和贵族男子,强调地位的崇高。后来,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性的含义。

    C.小人,通常指人格卑鄙或见识短浅的人,与“君子”相对。古时也可作为男子对地位高于自己者或平辈自称的谦辞。

    D.学者,文中指通过学习而觉悟的人,即专门从事某种学术体系研究而通达智慧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提出观点,荀子认为,学习的路径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上说,人应该终身学习。

    B.荀子认为学习不应该停留在表面,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应该入耳人心,贯彻到行动中,表现在举止上。

    C.在荀子看来,《礼》是学习的基础,《诗》《书》《礼》《乐》《春秋》涵盖了天地之间众多的道理。

    D.最好的学习方法是亲近良师益友,亲近良师益友也是“善假于物”的一种体现,这样有助于培养高尚的品德,获得广博的知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2)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尚书》)

    ②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卢新宁)

    ③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习近平)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请就“知”“信”“行”三者的关系进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