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穿汉服,与汉通婚。”材料中反映的是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涉及的内容( )
A. 汉武帝开发边疆 B. 商鞅变法 C. 孝文帝改革 D. 汉与朝鲜的交往
2、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下列选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B.南美洲南部地区的独立运动由圣马丁领导
C.新经济政策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D.1999年底,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3、亚历山大东征开启了东西方文化大规模交融的新时代,这说明( )
A.暴力冲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B.和平往来促进了文明的交融
C.地区冲突导致了文明的衰落
D.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战争
4、有学者认为:“1912年2月12日,由隆裕太后颁布的这道诏书……终结了秦始皇以来周而复始的王朝轮回,没有流血……以最小的代价,和平完成了政权的更迭。”该材料意在表达
A. 辛亥革命结果了封建制度
B. 改良比革命更能改造中国的政治
C. 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漫长
D. 辛亥革命以和平的方式结朿了封建帝制
5、下列文明成果中,属于古埃及人民创造的是( )
A.楔形文字
B.汉谟拉比法典
C.种姓制度
D.金字塔
6、台诗作家龙应台指出:“我们不管是北京还是上海、台北、香港,都被全球化席卷,就是说那个浪冲过来,我们的脚站在那个沙滩里头,你要知道你的脚站的沙不完全从你的脚下整个被掏空,你一定还要有土壤。”下列表述与龙应台的观点最贴近的是( )
A. 全球化是“冷战”结束以来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席卷全球,不可阻挡
B. 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的新一轮扩张,是西方化
C. 拥抱全球化要立足于国情,坚持本国优质文化传统
D. 全球化对不发达国家是严重挑战
7、它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第一个完整的理论和实践纲领,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个光辉的革命宣言。“它”是( )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共产党宣言》
8、关于圆明园遗址的简介,在“掠夺宝物、纵火焚烧”这一章节中,需要特别标注的罪魁祸首是
A.英法联军
B.沙俄军队
C.八国联军
D.侵华日军
9、老师向同学们推荐的四部反映人民解放战争的电影中,有错误的是 ( )
A.《西安事变》 B.《挺进大别山》
C.《大决战》 D.《辽沈战役》
10、“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诸侯国长期割据争战”与“诸侯”“列国”的产生相关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县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度
11、《盐城县志》记载盐城的城墙原为土墙,始建于唐朝开国以后,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为防倭寇侵扰,改建砖城,其城池南宽北狭,形如葫瓢,故古有“瓢城”之称。与该记载同时期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是( )
A. 戚继光 B. 文天祥 C. 郑和 D. 岳飞
12、通过阅读《共产党宣言》我们可以了解到
①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被共产主义社会取代
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③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④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起到非常革命的作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3、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大型公共工程。该项目招收大批失业工人,兴建水坝、水电站,发展航运,促进了这一地区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下列与该工程相关的是
A. 新经济政策
B. 罗斯福新政
C. 杜鲁门主义
D. 马歇尔计划
14、美国历史学家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指出“在1815年以前大约三十年的这一时期,发生了两次‘革命’……政治革命主要影响欧洲大陆,而经济革命则在英国表现最为活跃。”这两次革命分别是指
A. 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 B.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
C. 拿破仑战争和工业革命 D. 美国独立战争和英国工业革命
15、当今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是英国国家的象征,但没有实权,是典型的“统而不治”。这种政治体制源于历史上哪一部法律文件( )
A.《神曲》
B.《权利法案》
C.《人权宣言》
D.《独立宣言》
16、俄国思想家赫尔岑看到沙皇。“1861年2月19日法令”后,气得当即大喊“人民上当了”。“人民上当了”表现在
A.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B.农奴支付高额赎金购买土地
C.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D.地方法庭拥有审判农民权力
17、某战地记者从一战前线发回的战报中,符合史实的( )
A. 法国在凡尔登战役中惨败 B. 看见飞机参加了战斗
C. 德国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D. 美国人一直没有参加战斗
18、美国历史学家称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为国父,第十六任总统为国家的拯救者。在美国,为纪念这两位伟大的领导人,每年二月的第三个星期一定为“总统节”。图片中的总统是( )
A.杰斐逊
B.林肯
C.罗斯福
D.艾森豪威尔 美国第16任总统
19、下列关于中外近代历史上各国出现过的土地政策,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是
①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②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③实行地税改革
④平均地权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20、1975年、1980年、1985年、1995年,联合国先后召开了4次世界妇女大会,肯定妇女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下列关于妇女地位的说法错误的是
A.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妇女开始获得选举权
B.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妇女的独立意识增强
C.197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
D.今天,全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的妇女都有了选举权
21、________发明耐用的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力发电站和输电。1867年,________发明现代炸药;后来研制成无烟炸药。
22、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经过:
(1)在南美洲北部地区领导人及事迹:________解放黑人奴隶,承诺胜利后分给起义士兵土地。大批印第安人、黑人和混血种人参加起义部队。1819年玻利瓦尔率领队伍,克服艰难险阻,越过常年积雪的________山脉,大败西班牙军队。玻利瓦尔先后解放了________、委内瑞拉和________等地。成立了________共和国当选总统后,他继续领导南美的独立战争。
(2)在南美洲南部地区领导人及事迹:________先后领导了________、________、秘鲁的独立战争。他和玻利瓦尔被誉为________。
23、雅尔塔会议决定成立的国际组织——________;在欧共体基础上组成的国家联盟——________;直接使苏联解体的是________改革
24、军队是国之长城,关系国家民族危亡。
(1) 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2)九一八事变后,不屈的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起 ,抗击日军。
(3)地地战略导弹部队与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队、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共同构成了我国
的战略核力量。
25、俄罗斯的由来:
俄罗斯人的祖先是( )人的一支,9世纪晚期建立( )罗斯。13世纪上半叶,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征服。在反抗蒙古统治的过程中,( )公国逐渐崛起,到15世纪纪晚期终于统一了俄国。到莫斯科大公( )即位后,正式采用“( )”的称号,强化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26、请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A.“慕尼黑阴谋”
B.二战全面爆发
27、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局势趋于________,________成为时代主题。各国把发展________作为首要任务,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________的趋势加强
28、美苏的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
表现 | 政治 | 经济 | 军事 |
美国 |
|
| 北约 |
苏联 |
| 经互会 |
|
29、由李宗仁指挥的 战役是国民党抗战以来取得的重大胜利。
30、俄国________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历程。
31、读下图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中北约和华约组织为首的国家各是哪一国?
(2)北约和华约组织的性质是什么?
(3)两大对峙集团的形成是哪一政策的体现?
(4)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32、从秦汉时期起,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为巩固国家的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和汉武帝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秦完成统一是在何时?西汉前期,汉政权西北部面临哪一个民族的威胁?
(2)为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和汉武帝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3)就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用一句话简要评价秦始皇。(不超过50字)
(4)汉武帝对西北地区民族关系的处理与西域都护的设置有何关系?
33、观看下面两幅图思考:
(1)图A反映了什么事件?图B反映了什么事件?
(2)就事件的性质来看,图A和图B事件有何相同之处?你怎样看待这些事件?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条市场突然崩盘,一场空前规模的经济危机终于爆发,大萧条迅速扩展到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世界工业生产以1929年为100,到1932年美国生产下降为54,德国下降为53,法国下降为69,英国下降为84.1933年1月,农产品和初级产品的价格以黄金计算,橡胶价格仅为1929年1月的13%,羊毛为22%,丝为28%,棉花为34%,大米和咖啡为41%,小麦为42%,食糖为50%.其中世界国际贸易的下降幅度个人令人吃惊,从1929年的686亿美元下降到1933年的242亿美元。经济大萧条使英美和其他欧洲国家先后放弃了金本位制,导致战后重建的金本位制完全崩渍。
——摘编自闫二旺等人《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危机的回顾与思考》
材料二:这场危机还加深了各主要责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示威游行、丢工等抗议活动接连不断。关国发生了失业工人、退伍军人的示威游行,法国工人罢工频繁,社会动荡;德国接连发生大规模工人丢工。德国法西斯分子利用人民对现状的不满,来机造势猛增;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也趁机抬头。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影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