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22年,印度的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走向低潮,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英国殖民当局的镇压 B.非暴力不合作计划自相矛盾
C.国民大会党孤军奋战 D.甘地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下表为世界近代史上一次重要改革的主要内容。根据表格指出,这次改革是( )
政治方面 | “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 |
经济方面 | “殖产兴业”,大力兴办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 |
社会文化方面 | “文明开化”,学习西方科技文化、思想教育以及生活方式 |
军事方面 | “富国强兵”,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
A.大化改新
B.明治维新
C.彼得一世改革
D.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3、梁启超在某次爱国运动爆发后,曾向北洋政府致电“闻北京学界对和局表义愤,爱国热诚,另策国者知我人心来死”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该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A.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C. “废除二十一条”
D.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4、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
A.《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B.《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C.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D.诺曼底登陆成功
5、“魏之先(祖),出自黄帝轩辕氏。黄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材料中的“魏”当指
A. 西周时的魏国
B. 战国时的魏国
C. 三国时的曹魏
D. 北朝时的北魏
6、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求其宁息”而采取的措施是( )
A. 焚书坑儒 B. 推行郡县制 C. 攻打匈奴 D. 修筑长城
7、(题文)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了二十多年革命探索后,提出“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最早提出这一主张的是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七大 C. 中共八大 D. 中共十五大
8、下图是一本书的部分目录,如要了解《独立宣言》发表的相关知识,可查阅该书:( )
A. 第一章和第三章
B. 第二章和第四章
C. 第三章和第五章
D. 第四章和第六章
9、标志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历史事件是( )
A. 鸦片战争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10、分析二战后最初十年的国际形势,基辛格曾说过:“美国当时突然发现,苏联军队正在东欧建立政府;而原来许多美国人认为美苏关系会是合作关系,但结果却变成了敌对关系”。基辛格所分析的国际形势是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美苏冷战 C.一超多强 D.多极化趋势
11、美国大搞贸易保护主义并扬言要退出世界贸易组织。这说明
A.经济全球化不可阻挡
B.美国逆全球化行为不利于世界经济发展
C.发展中国家应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
D.全球化浪潮下,发达国家处于不利地位
12、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开始于
A.中共一大 B.北伐战争 C.南昌起义 D.古田会议
13、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革新,都会给生产力带来巨大提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使人们的社会方式得到改变。下列不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成就的是
A.手提电脑
B.飞机
C.克隆羊
D.氢弹
14、我国古代封建官制中的“丞相”一职,开始设置和最后废止的朝代分别是
A.秦朝明朝
B.西汉明朝
C.秦朝唐朝
D.唐朝明朝
15、某校举办“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图片展。下列图片反映的事件中,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地位的是( )
A.
B.
C.
D.
16、下列历史事件可以用来说明( )
1879年10月,德、奥两国缔结秘密军事同盟条约《德奥同盟条约》;1882年5月,德、奥、意签订了《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1892年,法俄两国缔结军事协定1904年,英法签订《英法协约》;1907年,英俄签订《英俄协约》。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7、1871年,俄国直接出兵占领了我国新疆的( )
A. 吐鲁番 B. 伊犁 C. 南疆 D. 乌鲁木齐
18、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元清时期设置哪些机构有效的加强了对它的管辖?
①宣政院
②伊犁将军
③驻藏大臣
④军机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19、制度创新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循守旧必将遭到历史的淘汰。影响了我国古代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创立和废止分别是在
A.秦朝和明末
B.西汉和明末
C.唐朝和清朝末年
D.隋朝和清朝末年
20、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由此分析可以得出,1861年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
①市场
②劳动力
③资金
④原料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21、历史文献是研究历史的直接材料,请写出下列与之相关的历史文献。
(1)近代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 。
(2)成为近代欧洲各国资产阶级立法典范的文献 。
(3)华盛顿会议签署的损害中国权益的条约 。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的标志性文献 。
(5)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 。
22、恩格斯称________为“现实主义大师”,《人间喜剧》也被誉为________。
23、公元前l046年,__________之战周武王打败商朝军队;公元前260年,__________之战秦国打败赵国军队。
24、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____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东汉时,_____改进造纸术。
25、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
26、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__________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17年,中共十九大确立__________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7、1915年底,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蔡愕等宣告云南独立,北上讨袁,_______战争爆发;1926年7月,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国民革命军十万人誓师_______。
28、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地区:起义烽火燃遍了北起________,南到________的广大地区
29、俄罗斯人的祖先是________的一支,9世纪晚期建立________。13世纪上半叶,基辅罗斯被________人征服。在反抗蒙古统治的过程中,________公国逐渐崛起,到15世界晚期统一了俄国。
30、第一次世界大战
欧洲列强争夺的焦点集中在____________。1914年,___________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____________在德国的支持下,以此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意大利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协约国达成秘密协定,参加____________一方作战。
31、在中外历史上,涌现了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站在时代的前列,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读图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一的人物在近代领导中国掀起一场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的名称及影响。
(2)图二的孙中山被称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你认为他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3)图三的改革家实施了新政,这次新政的核心措施是什么?“新”体现在何处?
(4)图四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他在哪次会议上提出改革的?为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有提出了哪一伟大构想?这一构想最早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来的?
32、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和不同国家利益,美苏从战时盟友关系转变为战后的敌对关系。美国经过二战,实力大增,妄图称霸世界。美国冷战政策的种种表现,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成立。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组成了“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组织”,至此,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双方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对峙。美国、苏联两国的争霸,不仅影响了世界和平,进而影响到世界的局势。
请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经济、军事条件是什么?举出 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冷战曾使世界长期不安定,世界人民怎样做才能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33、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是什么?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有哪些表现?
你对当今美国继续推行霸权主义有何认识?
34、历史如江河般奔腾向前,优秀文化却恒久不变。读图完成相关问题。
(1)【国之重器】彰显着非凡的工匠精神。某同学在线参观了一些博物馆,搜集了下面一些精美图片,请任选中外文物各一例为其写出简介。
(2)【思想光芒】危急存亡中指引着前进的方向。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近代中外思想启蒙的进步意义。
伏尔泰说:教会散布的启蒙主义是一切社会罪恶的根源;一部教会史就是一部迫害、抢劫、谋杀和胡作非为的历史;教皇是“两足禽兽”,教士是“狂徒和骗子” | 梁启超说: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以开明智为第一义。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 |
(3)【科技发明】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写出下列年代尺上①②处的发明创造成果,并简述东西方科技发明的阶段特征。
(4)【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具有不断创新的精神内涵。根据下面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角度进行史实论证。
达变求新的文化理念 | 人类的自觉创新意识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积淀为一种文化的理念,成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深刻地影响着一个民族的长期发展 |
化成天下的制度构建 | 在一定意义上,传统中华文明是政治主导的文明,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也表现在独特的政治制度建构方面 |
天工开物的技术情怀 | 科学技术是文明进步的支撑点,在历史上,中华先民素有“夺天工而开物”的传统,也崇尚科学技术的发明者 |
纳新接远的文明气度 |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文化也是由多民族共同塑造而成的有包容力的文化 |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