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蒙古秘史》记载:“有星的天旋转着,众百姓反了,不进自己的卧内,互相抢掠财物。有草皮的地翻转着,全部百姓反了,不卧自己被儿里,互相攻打”。这一社会局面结束于
A. 蒙古族人民起义,反对贵族压迫
B.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
C.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
D. 1279年,元灭南宋,统一全国
2、唐朝徐彙曾赋诗《贡余秘色茶盏》赞颂唐朝瓷器中的绝品:“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渍。”以下选项中,最有可能是这首诗中描写的唐朝绝品瓷器的是()
A.邢窑白瓷
B.越窑青瓷
C.定窑白瓷
D.汝窑青瓷
3、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更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下列有关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发展科举制度,扩大统治基础
B.重用酷吏,打击元老重臣等反对势力
C.编修《贞观氏族志》,提高了士兵地位
D.采取措施促进生产发展,为唐朝全盛奠定基础
4、元朝时期建立的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是
A. 行省制 B. 三省六部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5、从下图所示书籍中你可以看到的内容是
①统一女真各部
②继续进攻明朝
③改女真族名为满洲
④改国号为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明朝那些事儿》吸引了大批青少年读者,掀起一股读史热潮。下列史实不可能出现在这部作品中的是
A.朱棣迁都北京 B.设立锦衣卫 C.李自成起义 D.京剧流传四方
7、“(陈胜、吴广戍边的队伍)走到大泽乡时,遇上大雨,道路泥泞,无法前行,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戍守误期要被处死。”这段话与大泽乡起义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
A.没有大雨就不会爆发农民起义
B.大雨成为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C.大雨加速了农民起义的爆发
D.频繁的征伐导致农民起义
8、强大的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汉、后周五个王朝来统治,历史上合称为
A.十国
B.三国
C.七国
D.五代
9、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规定,监察部对国务院各部门及国家公务员、国务院及国务院各部门任命的其他人员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实施监察。秦始皇、汉武帝在设置的类似功能的官职是( )
①太尉 ②御史大夫 ③刺史 ④丞相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0、在现代社会中,刷卡、手机支付已成为一种时尚,但是纸币仍然在流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
A.北宋都城开封 B.北宋四川地区 C.南宋都城余杭 D.南宋四川地区
11、明朝灭亡的三大原因有“天灾、人祸、外寇”下面对明朝灭亡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陕西一带大旱,饥民遍野
B.明朝末年,爆发了农民起义
C.清政权乘机占领北京,灭亡明朝
D.明朝末年政治腐败
12、唐朝出现的下列社会现象中,与大运河关系最密切的是( )
A. 南北商船云集洛阳 B. 外商云集于长安
C. 农民用曲辕犁耕作 D. 文成公主入吐蕃
13、“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是杜甫在《垂老别》一诗中描绘的场战争造成的惨状,这场战争打破了盛唐的升平景象,使唐朝国势急转而下,进而走向衰落。这场战争是
A.黄巢起义
B.安史之乱
C.黄巾起义
D.李自成农民大起义
14、藏族的祖先是
A. 突厥
B. 吐蕃
C. 回鹘
D. 靺鞨
15、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它形成于
A.雍正年间
B.道光年间
C.康熙年间
D.乾隆年间
16、宋代的制瓷业发达,被称为瓷都的是( )
A.东京 B.景德镇 C.明州 D.临安
17、文学艺术反映了政治的演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唐朝的文学艺术多彩多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创作的黄金时期
B. .书法家中最有名的是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
C. 唐朝绘画的题材和类型广泛,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以及风俗画
D. .当时的音乐、舞蹈吸收了周边民族的艺术精华,多姿多彩,还涌现出一批技艺超群的舞蹈家、歌唱家和乐器演奏家
18、明朝时商业的发展表现在
①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②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
③明朝时出现了有名的商帮
④开始出现纸币“交子”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9、621年,魏征归顺唐朝,受到太子李建成重用。“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器重他的才干和耿直,不计前嫌,委任为谏议大夫,成为太宗盛赞的“人镜”。这说明唐太宗
A.轻徭薄赋
B.重文轻武
C.选贤任能
D.恩威并施
20、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发现了距今约7000年的远古人类遗址。如下图两幅图片所示文物是这个遗址中出土的碳化稻谷和猪纹陶器。据此判断,当时在这里生活的居民( )
A.住干栏式建筑
B.筑木结构水井
C.原始农业出现
D.发明了文字
21、打开山海关,引清军入关的明军将领是________。
2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有人说,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历史。为加强对地方控制,元朝实行______制度,管理全国和地方行政事务;明朝为加强对臣民的监视,朱元璋设立了特务机构______,______设立东厂;明清统治者为加强思想控制,大兴______;为强化皇权专制,清朝______皇帝在宫中设立了______,协助皇帝处理军务,后来成为皇帝专权的重要工具,它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23、宋朝时,________的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当时长江下游和________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
24、艺术:明朝时期,书画艺术继续发展,出现了书法名家__________、绘画名家_________。
25、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传播文化的载体。请根据提示写出书籍名称。
(1)司马光主持编写的一部编年体通史:________
(2)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是:________
(3)明朝时期昆剧的代表作是:________
(4)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是关汉卿,其代表作是悲剧:________
26、广州、_________、明州的造船业 ,都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制造的海船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还配备了先进的_________。
27、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是
28、(1)唐太宗在位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渐加强,史称_________,唐玄宗即位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政局为之一新,史称_________。
(2)人们称_________为诗仙;人们称_________为诗圣。
(3)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4)唐朝建立于_________年,北宋建立于_________年。
(5)北宋的_________开创了一代词风;_________是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
29、下列文字所描述的“他”是谁?
(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改唐为周。她是____________。
(2)南宋大臣____________坚持抗元,他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3)唐朝著名僧人,中印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著有《大唐西域记》一书。他是____________。
(4)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深受人们爱戴。他是____________。
(5)宋代史学家,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他是____________。
(6)1206年,统一蒙古草原的“一代天骄”是____________。
30、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实行____制度。
(2)元朝在澎湖列岛设置了____,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3)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_____,由____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从此,中央政府对____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4)元朝设置____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31、连线题
32、请根据下列提示,列出相对应的内容。
(1)唐朝创制造型精美,色彩艳丽,闻名中外的瓷器_____
(2)爆发于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 _____
(3)南宋和金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_____
(4)宋朝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____
33、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政治制度或促进或阻碍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摘自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第二册
(1)科举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科举制度在唐朝得到了完善,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武则天是如何完善科举制度的?
材料二:明朝提倡尊孔崇儒,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应试的人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摘自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第二册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被称为什么?
材料三: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因何也?……”普曰:……其故非他,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3)“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指的是哪一历史现象?太祖接受了赵普的建议,为“制其钱谷”在地方设置了哪一官职?
材料四: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4)材料中的“丞相”一职最早出现于秦朝,北宋时期丞相改称为宰相,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了什么措施?明太祖“罢丞相不设”后在中央是如何加强君权的?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