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朝中后期的一些科技巨著附有大量插图,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性资料。下面三幅插图最有可能出自
A.《天工开物》 B.《齐民要术》 C.《本草纲目》 D.《资治通鉴》
2、史载,郑和船队在占城时,“其买卖交易,使用七成淡金或银。中国青瓷盘碗等品……甚爱之,则将淡金换易。”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
A. 加强了经济交流
B. 发展了交通技术
C. 树立了明朝国威
D. 促进了政治交往
3、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下列现象属于该“文化繁盛期”出现的有
A.发明造纸术
B.发明活字印刷术
C.开创科举考试制度
D.鉴真东渡传播佛教
4、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是关汉卿。其代表作是( )
A.《窦娥冤》
B.《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C.《定军山》
D.《念奴娇·赤壁怀古》
5、近期非洲蝗灾波及西亚和南亚,这种蝗虫体系格强壮,可以三天不吃不喝,一天能飞行150公里,甚至能在水中持续游泳24小时。有数据指出,一平方公里的蝗虫一天能吃掉3.5万人的口粮,极大地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粮食安全。中国古代也积累了很多应对蝗灾的办法:如徐光启就在他的著作中记载了应对蝗灾的办法,其著作是( )
A.《农政全书》
B.《汜胜之书》
C.《农书》
D.《天工开物》
6、下表是我国古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管辖的相关史实。据此判断,这个地区是( )
A.新疆 B.台湾 C.蒙古 D.西藏
7、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到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就在宋代。”下列选项中能证明其观点的是
①冶铁术 ②指南针 ③造纸术 ④火药 ⑤活字印刷术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8、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下列最能体现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的是
A.日本遣唐使来华学习 B.鉴真东渡
C.新罗的商人来华经商 D.玄奘西行
9、“当时(唐朝)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课本中的这些描述体现了唐朝
A.开放的社会风气 B.频繁的对外交流
C.清明的政治局面 D.多彩的文学艺术
10、我国古代有很多德才兼备的人,他们通常被称为“圣人”。那么“书圣”、“画圣”、“诗圣”分别是指
A.王羲之、吴道子、李白
B.王羲之、吴道子、杜甫
C.张旭、顾恺之、李白
D.张旭、顾恺之、杜甫
11、唐朝有一座城市,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大都会。这座城市是
A.长安 B.洛阳 C.开封 D.成都
12、宋元时期出现了许多对世界影响深远的科技成就,根据你所学到的相关知识,思考一下,其中的原因有
①两宋时期经济发展 、文教事业兴盛 ②发明者个人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
③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 ④继承前人的经验和教训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13、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说:“(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时期莫过于汉唐”。秦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指的是哪一历史现象?
A.“百家争鸣”
B.诸侯争霸
C.文景之治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4、地图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下图反映的政治局面是( )
A.藩镇割据 B.五代十国 C.民族政权并立 D.南北朝分裂
15、宋代词人层出不穷,杰出的有
①苏轼
②关汉卿
③辛弃疾
④李清照
③吴道子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
16、明朝建立以后,先后18次修筑长城,其目的是为了
A.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侵
B.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
C.推动了作战方式的演变
D.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17、下图表明宋代的印刷技术有了新的突破,其发明者是( )
A.沈括
B.蔡伦
C.毕昇
D.张衡
18、下列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元朝建立
②南宋灭亡
③蒙古灭金
④西夏灭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④③①②
19、贞观初,太宗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这反映了唐太宗
A.虚怀纳谏 B.轻徭薄赋 C.广纳贤才 D.裁撤冗员
20、2019年4月5日下午,在四川木里森林火灾扑救中英勇牺牲的4名临沂籍烈士回归家乡,数万名群众自发聚集在烈士回乡道路两侧迎接英烈魂归故里。中华民族一直不缺少英雄,下列英雄人物与事迹相对应的是
A. 寇准——抗击西夏
B. 岳飞——抗击金国
C. 文天祥——抗击蒙古国
D. 黄巢——抗击隋朝
21、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____”,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____,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22、今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__________等,在宋代都有了。
23、南宋初年,抗金名将________统率军队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南宋灭亡后,大臣________继续展开抗元斗争,兵败被俘后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24、唐朝由盛转衰开始于____________。
25、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1)指南针: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称为“____”。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____,乘坐中国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_____的发展。
(2)火药:唐朝时,中国人已发明了火药。到____,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元朝还用金属作筒,取代竹筒,发明了____,这比以前的突火枪威力更大。中国的火药和烟火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____。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_____。
26、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人才的标准是________;隋唐以来选拔人才的标准是________;隋炀帝设立________,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确立;武则天创立了________制度;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答卷的格式采用________形式,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内容解释必须以朱熹的《________》为标准。
27、黄巢起义:_____率领起义军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28、明长城:
目的:防御北方______族南扰,先后_____次修筑长城。起止点:东起________,西至_____;
结构:以______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立______,驻守军队,开展屯田,进行生产,并修建了相连的道路,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多用______砌成,十分坚固。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优异。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民代修筑的。长城处于北方______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_____________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29、明朝时期科技、建筑、文学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1)看图学史
图一是著名的明长城,明朝建立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的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明长城东起_________,西至______________,总长万余里。图二北京故宫又被称为宫城、紫禁城,修建开始于元朝,明朝时的第三个皇帝朱棣时进行大规模营建,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2)表格归纳
领域 | 人物 | 成就或贡献 |
科技 | 李时珍 |
|
| 《天工开物》 | |
| 《农政全书》 | |
小说和艺术 | 罗贯中 |
|
施耐庵 |
| |
| 《西游记》 |
30、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_____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______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他也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31、连线题:今天的许多传统节日,在宋代就已经有了,请将下列古诗与节日用线连接起来。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元宵节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春节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中秋节
32、写出与下列人物相对应的代表作品
①司马光
②李时珍
③徐光启
④汤显祖
⑤曹雪芹
33、“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当代中国走怎样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材料一:中国古代曾积极同世界各国交流;唐朝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历尽艰难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矢志不渝把盛唐文化传播四方
材料二:他率领的船队,在二十八年中到达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普遍的欢迎.在榜葛剌,国王派大臣帅几千人马到港口迎接,并陪到王宫,双方互赠礼物后,国王设宴招待.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的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摘编自《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四:2015年3月,习近平在博鳌论坛上发表演讲,再次谈及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一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丝路崭新的时代内涵。
(1)请根据图1和图2,指出“这一群人”中的代表人物的主要贡献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中外交往的哪一史实?说出该主要人物和他船队最远到达的地区。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的原因。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为何逐渐衰落?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丝路崭新的时代内涵”的理解。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