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宫殿 蓝宝石 珠光宝器 攻城略地
B. 貂婵 踩高跷 伏案疾书 额手称庆
C. 缴税 捅漏子 各行其是 螳臂当车
D. 思辨 订书机 无尚光荣 挑肥拣瘦
2、对下列句子中的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摄乎大国之间——摄:夹 比及三年——比及:比较
B. 异乎三子者之撰——撰:陈述 何伤乎——伤:妨碍
C. 吾与点也——与:赞许 宗庙之事,如会同——会:诸侯会盟
D. 其言不让——让:谦让 孰能为之大——孰:谁
3、下列文学常识的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
A.《逍遥游》——庄周——战国
B.《锦瑟》——李商隐——唐代
C.《赤壁赋》——苏轼——宋代
D.《雨巷》——徐志摩——现代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些中小网站为换取更多的商业利益,不惜大打擦边球,放任黄、赌、毒及虚假信息,炒作耸人听闻的传言,以迎合一些网民的猎奇八卦心理。
②美国加快战略东移的步伐,实际上就是不想失去亚洲这块蛋糕,拼命遏制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殚精竭虑地要抑制中国崛起的势头。
③“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不会一阵风刮过了事,餐饮企业不能幻想公款等高消费卷土重来,要在经营方向、策略、方式进行全方位调整。
④他是当今少数几位声名卓著的电视剧编剧之一,这不光是因为他善于编故事,更重要的是他写的剧本声情并茂,情节曲折。
⑤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从事经济工作的同志,对央行货币政策任何细微的变化,都应十分敏感,见微知著,了然于心。
⑥对一个国家来说,改变贫穷状况是一件不太艰难的事情,然而一旦人心向背,社会的价值观发生扭曲,那将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A. ①④⑤ B. ②③⑥
C. ②④⑥ D. ①③⑤
5、下列思想主张的提出与老子无关的是( )
A.无为 B.仁政 C.道 D.性善论 E.性恶论
6、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豫剧的孤儿
陈 光
①我是地道的河南人,偏偏从小不爱吃面条,也不爱听嗯哪唉嗨哟的豫剧。父亲是琴棋书画无师自通的才子,我只知道他们电视台的同仁们赞许过他拉着弦子表演的河南曲剧,我却从来没兴趣听。
②离乡久了,第一次碰到豫剧访美,又听说是得了“文华奖”的大戏《程婴救孤》,作为河南人,还是去捧了场。朋友说“一票难求,我以为不过是习惯上的修辞之语。邻座碰到作家协会的同乡,他是学民乐出身的,聊到豫剧也有疏离之感,言语间为中国这些传统剧的存续颇为唏嘘。是啊,现在的社会,流行的是街舞、嘻哈音乐,谁还要听什么豫剧?
③没想到戏到半场,我已经哭得不能自已。
④春秋时期,晋国忠臣赵盾一家三百余口被奸贼屠岸贾所害。屠贼乘胜斩草除根,追杀赵氏遗孤。草医程婴冒死救出婴儿,开始了十六年刀尖上的生死之旅。为保护赵氏这仅存的秧苗,一个又一个义士义无反顾地献出生命。先是小丫头彩凤不畏私刑,然后是守城大将军韩厥以身守信。屠贼发现婴儿被“劫”,下令民众三日内交出此婴,否则全城半岁以内男婴,将格杀勿论。
⑤屠刀闪闪,戏到此,你已经知道,唯一能救全城婴孩于无的,就只有这个遗孤了。但献出的却不是赵氏孤儿,而是程婴中年所得的独根苗、亲生子。为能瞒住贼人屠夫,程婴只能接受公孙杵臼的调包计,密告公孙匿藏“赵氏孤儿”——实为程婴的亲骨肉。程婴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婴孩死于屠贼刀下,亲如手足的公孙老兄撞柱而死。
⑥“死比生更容易”——公孙死前交代程婴。逝者逝矣,一死壮烈,生者却要背负更沉重的偷生命运。为保护遗孤,程婴搬进贼府,日日与虎狼为伴,并让婴儿认屠贼为义父。比千刀万剐更难熬的是让义士背负一世骂名。在“老程婴,坏良心,他是一个不义人。行出卖贪赏金,老天有眼断子孙”的童谣里,程婴真的老了。已是妻离子散,还要忍受“断子绝孙”的唾弃。“一十六年,哪一年不是三百六十天?”每一天,每一年,一面是殚精竭虑地抚育遗孤,一面是国仇家恨忍气吞声,独咽亲人死别之冤苦、深埋正义不张之忧愤。
⑦十六年后,孤儿终于成为少年俊杰,朝廷也变了天。遗憾的是,擒拿屠贼时,赵氏孤儿命其自刎,屠贼自语着“还是没有斩尽杀绝”,竟突然飞出一刀砍向身边的程婴。
⑧全剧,写的是一个“义”字。为正义,为换取一个小小的婴儿,这么多义士,在生命乃至清名面前,没有一丝犹疑。此心,就是几千年来传下来最深入骨髓的民族精神,使得我们民族历千劫而存续,虽寒秋仍独立,它直指苍天,名曰“正气”——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⑨这样的精神,其实是属于全世界的。甚至西方文化中,也有英雄所见的共鸣。电影《拯救士兵瑞恩》里,某个家庭的好几个儿子都在战场上为国捐躯了,按照军令,他们应该有最后一个儿子留下以照顾全家。为了这个承诺,一群军官士兵在硝烟战火中寻找这个无名小卒,最后为保护他而献身。在“义”与“信”面前,“生死安足论”。这正是一个伟大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
⑩从艺术层面讲,《程》剧达到的,也是一个巅峰,它的艺术效果有令人目不暇给之感。全剧围绕一个“救”字,剧情环环相扣,两个多小时的长戏一口气演完,始终把观众紧紧箍在座位上,似悬在绝壁上观火。紧张时密不透气,悲情时肝肠如绞,壮烈时天地动容,慷慨时气冲云霄。
⑪在绕梁洪音里,人与剧融为一体,演员与演出融为一体。正是因为这样的剧情,才给演员最宽广、最深、最圣洁的空间去发挥,用他们炉火纯青的音、形、声、韵引领观众走向生死交集、善恶较量、正邪决斗的刀锋浪尖。在每一个急转直下的戏剧冲突中,没有任何语言可以表达胸中千壑,只有万马奔腾样冲涌而出的高腔;也没有什么台词可以尽诉心头百啭,只有千竹迎风般低回委婉的清音。这样的时刻,每一个音符都是热血从心底的冲灌,每一个声调都是岩浆自地底的喷涌。
⑫这样的时刻,就是艺术上的高峰体验。
⑬作为音乐和戏剧爱好者的我,曾陶醉于多明戈嘹亮纯净如山中飞瀑的高音,也曾沉迷于萨拉·布莱曼弥散在水幕喷泉的清幽雅韵。但是,我不能不说如此跟全体观众一起震撼到心底熔岩的音乐剧作,我还是第一次经历,也许是文化深层的亲近,也许是心灵的共鸣。音乐是直指心灵的,而放在一个惊心动魄的剧作里的音乐,更是感人至深。
⑭除了“唱念”,动作高超的“做打”也为剧情增色不少。我不知道演员是不是从小就要练少林功夫,但我也完全有理由猜想他们小时候应该也跟我一样有过看了《少林寺》或豫剧《花木兰》之后凌晨偷偷爬起来,翻越学校的高墙去练功的经历。就算是只学了些花拳绣腿,在舞台上巨幅的背景下,众兵们在刀光剑影中连斗翻腾的腿脚,也是让人热血沸腾的。而宫女丫鬟们衣香鬓影,齐整整的“水步”,在舞台上轻盈如云,则真正把东方女性那“水莲花”一样的温柔娇羞展示得淋漓尽致。
⑮可惜,这样的艺术,这样纯粹的属于中国的艺术,这么本土来自自家后院的豫剧,我竟然是在跨越了千山万水、经过许多人生轮转之后,才在异国他乡遭遇。这,不知是幸事还是不幸。
⑯我毫不惊异于最后全场的起立。一向含蓄的中国观众在“程婴”最后谢幕时爆出比西方人更慷慨的掌声和口哨声。我顾不得被泪雨催花的妆容,跟激情的观众们一起涌向舞台与演员们合照。这里面竟也有金发老外。
⑰在满台的鲜花、掌声、泪与笑中,我没有遗憾:赵氏孤儿终于被救了。但,豫剧呢?
(取材于作者同名文章)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言语间为中国这些传统剧的存续颇为唏嘘 存续:流行
B.它的艺术效果有令人目不暇给之感 目不暇给:看点太多,看不过来
C.他们炉火纯青的音、形、声、韵 炉火纯青:技术达到纯熟完美的程度
D.也没有什么台词可以尽诉心头##dot##百啭 百啭:渴望得以诉说的重重心声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作者说自己虽是河南人,却从小不爱听豫剧,为后文写在异乡观赏《程婴救孤》后,对家乡戏曲态度的变化做铺垫。
B.剧中程婴为救赵氏孤儿,舍弃自己的亲骨肉与屠贼相伴十六年,却遭受百姓强烈谴责,形成了极具张力的戏剧冲突。
C.第⑬段作者将豫剧《程婴救孤》与自己喜欢的其他音乐进行比较,得出情节的惊心动魄是这一剧作感人至深的主要原因。
D.第⑭段对演员如何练功的猜想可以看出“做打”表演引发了作者对儿时欣赏影视剧之后,迷恋于学中国功夫的动人回忆。
【3】文章第③段写道:“没想到戏到半场,我已经哭得不能自已”,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如此激动的原因。
【4】本文题目“豫剧的孤儿”含义丰富,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7、李商隐名句集锦:
_________________, 东风无力百花残。
_________________, 蜡炬成灰泪始干。
身无彩凤双飞翼,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只是近黄昏。
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_____。
8、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描绘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净,这也正是游人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
(2)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经过月亮银辉的浸染,雾气、江水、夜空浑然一体的景象。
(5)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漂荡在浩渺的江面上。
(6)写作者在江面上自由漂荡,似乎是在浩荡的宇宙间乘风飞行,飘飘忽忽升入仙境里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歌词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自己与客人的高雅的情调。
(8)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自己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切,并且不甘于沉沦的情怀。
(9)文中,作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美人”之喻含蓄地表达自己被远贬天涯、志不得伸的幽思与苦闷之情。
(10)文中用比喻正面描写箫声悲凉幽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12)苏轼《赤壁赋》中极尽对音乐的描写,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更将无形的音乐具化成有形的动态。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侧面写出洞箫声的魅力和吹奏效果。
(14)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15)文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遥想曹操临江斟酒、执矛吟诗的英雄豪情,渲染其曾经不可战胜的赫赫声势。
(16)写客人认为他与苏轼只不过在江边过着平凡的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中写作者与友人在扁舟中举杯共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用比喻的手法,感叹个体生命在天地间的短暂和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师说》中表现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______________”一句表现了“士大夫之族”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轻视;但“______________”,令人奇怪。
(3)《师说》中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从师与“士大夫之族”不从师的结果进行对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批评不愿从师的士大夫。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王权,也在于建筑。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绘的“五步一楼,十步一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构件特征完全符合中国传统建筑学的理念。
(2)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的豪情,只要是我们追求的,即使为之九死一生也不后悔。
(3)中国传统文化不仅重视“立大志”,还强调“持志”,即立志后坚定不移。孔子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孟子的“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都在强调哪怕身处困境,也不放弃自己的志向。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惑矣!(韩愈《师说》)
(3)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__________________,人道是、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人生得意须尽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12、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河上亭壁
寇准
其二
蝉鸣日正树阴浓,避暑行吟独杖筛。
却爱野云无定处,水边容易耸奇峰。
其四
暮天寥落冻云垂,一望危亭欲下迟。
临水数村谁画得,浅山寒雪未销时。
【注】《书河上亭壁》为四首诗构成的组诗。作者于宋真宗咸平元年谪镇河阳时所作。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蝉鸣日正树阴浓”写烈日当空,蝉声急促,鸣叫不断,用盛夏时节的标志性景物,烘托作者焦躁烦乱的情绪。
B.“避暑行吟独杖筛”,写作者手执竹杖,行吟避暑,与《定风波》中苏轼“竹杖芒鞋”“吟啸徐行”的形象有相似之处。
C.其四最后两句,作者写景视野开阔,河岸上有几处村庄,依山傍水,远山清浅,寒雪未消,仿佛一幅美妙的山水画。
D.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夏、冬之景,以简笔勾勒画面,意象简淡;语言洗练,不事雕琢;营造的意境高远不俗。
【2】两首诗都写到了“云”,但对表达情感的作用不同,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金石录》后序(节选)
李清照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作吏部侍郎,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之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注:侯,称丈夫赵明诚。
【1】划线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始归赵氏 回到
B.每朔望谒告出 农历初一
C.便有饭蔬衣綀 米饭
D.浸觉有味 浸润
【2】对“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面对面坐着研究把玩着碑文,自觉很像远古帝王葛天氏的臣民自由。
B.我们面对面把玩字帖、吃着水果,自觉很像远古帝王葛天氏的臣民自由。
C.我们面对面坐着打开碑文玩味研究,自称是远古圣人葛天氏闲适的子民。
D.我们面对面坐着赏玩碑文咀嚼果实,自称是远古圣人葛天氏闲适的子民。
【3】不能说明她和丈夫穷心尽力搜集、整理金石书画的一项是( )
A.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
B.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C.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
D.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
【4】就本文写50字左右的读后感。
14、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三则材料选其一即可)
(一)碰撞,可能源于双方的差异和无预设的相遇;碰撞,也会让人感到冒犯和不快;但更多时候,碰撞带来了交流,激发了兴趣,引起了探索。在一个多元的世界,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碰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生活中有很多种味道。味道可以尝,可以嗅,可以品。舌尖上有美味,芝兰之室有香味,一本好书有滋味……不同的味道是不同的体验,不同的味道丰富了不同的人生。
(三)距离,是时空相隔的长度,也是认识、感情上的差距。远距离欣赏,等距离交往,零距离沟通……善于调适距离,彰显处世之道、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