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在海关税率方面,“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据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关税制度
A.与当时的国情相适应
B.体现出浓厚的意识形态
C.有利于外国资本引进
D.吸收了民国时期的经验
2、至2020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2012年的7.88亿人增加到10.21亿人,企业职工月人均养老金从1686元增长到2900元左右,月平均失业保险金由686元提高到1506元,保障水平得到稳步提高。此外,我国还为6098万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应保尽保。我国这些社会保障成果的取得( )
A.得益于国民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
B.以满足经济体制改革需要为出现点
C.标志着我国社会救济屏障已建成
D.体现了国家对社会经济干预的强化
3、对如表解读正确的是,春秋战国时期( )
“初税亩(开始按亩征税),非礼也。” ——《左传·宣公十五年》 |
(李悝答魏文侯)“食有劳而禄有功。” ——《说苑·政理》 |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史记·商君列传》 |
A.制度变革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B.列国确立封建政治制度
C.社会转型助推基层治理的完善
D.土地私有制已广泛推行
4、考古人员在江西万年仙人洞、湖南道县玉蟾岩和浙江浦江上山遗址,都发现了距今约1万年的水稻遗存,在北京东胡林遗址发现了距今约1万年的栽培粟和黍。大约距今8000年,原始农业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辽河流域得到初步发展。这些地区原始农业的发展( )
A.表明中国是稻、粟、黍的唯一原产地
B.是先民采用青铜工具刀耕火种的结果
C.使人类完全摆脱了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D.奠定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5、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胡适不但接受了今文经学中疑古的一面,而且抛弃尊孔的立场,又把古文经学中的考据法与西方的怀疑主义、实用主义结合起来,进而提出一套新的研究方法。由此可见,胡适( )
A.完全否定先秦儒学
B.批判继承传统文化
C.客观评价孔子地位
D.猛烈抨击专制统治
6、云南行省地处边疆,少数民族众多,元朝在云南设有与其他行省无异的路、府、州、县常规设置,又有专门针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宣慰司、宣抚司、招抚使和招讨使等设置。据此可知,元朝
A.边疆率先实行行省制度
B.完善了国家行政中枢体制
C.地方行政设置注重实效
D.沿袭了前代治理云南经验
7、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些农业改革的政策措施,包括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降低农用工业品价格等。这些措施旨在( )
A.推动农产品商品化进程
B.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刺激工业经济加快发展
D.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8、下图为某一历史时期形势图,据图可知,图中所示的制度
A.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控制
B.强化了贵族阶层的权力
C.确立了君主的世袭特权
D.开启了万里长城的修建
9、明朝时期,朱元璋令地方基层普遍设立申明亭,凡境内百姓犯有过失,即书写公布于亭上,使人知所惩戒。又另置旌善亭,书善人善事以示表彰。每里推选一年高有德之人负责书写善恶,称之为老人。这一做法旨在( )
A.适应尊崇儒术政策
B.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C.加强地方行政干预
D.提升以德治国水平
10、1918年,《中华医学杂志》曾刊发题为《避疫面具之制法及用法》的文章,其中有以下图文。对此文解读正确的有( )
面具上不须用药,其功用仅如滤过纸,乃理学的作用,不必持化学的作用也…… 今上海聂云台先生所办之恒丰纱厂,因防疫面具需用纱布,造成中国纱布。此乃国货,价廉而物美,深望凡吾医家及非医家共同提倡之。 |
①近代中国社会仍强调程朱理学的作用 ②将防疫宣传与提倡使用国货结合起来
③反映了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初步发展 ④口罩普及标志着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1、如表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
年份 | 文件名称 |
1986年 | 国务院颁布《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 |
1996年 | 国务院颁布《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 |
2009年 | 国务院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
2017年 | 国家卫生计生委签署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跨省就医联网结报服务框架协议》 |
A.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健全
B.医疗保险主要惠及城市居民
C.政府的行政职能不断扩大
D.农民养老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12、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明帝规定注律只能采用汉代儒学家郑玄之说,不能杂用其他解释;西晋“凡断正臧否,宜先稽之礼、律”;晋律还规定“凡为驳议,当合经传”;北朝凡有疑狱,皆付中书以经义量决。这反映了当时( )
A.中枢决策体制逐渐成熟
B.儒家的正统地位渐趋强化
C.国家律令呈儒学化趋向
D.国家注重儒学教化的作用
13、18世纪末,棉花开始成为“全球商品”,一张由资本主义编织的全球贸易网络逐渐产生,即“非洲提供劳动力、美国出产原棉、欧洲(以英国为主)进行棉纺织加工”。由此可知
A.新航路开辟促进全球贸易
B.中国并未参与棉布贸易网
C.棉花促进了世界历史进程
D.英国由此成为日不落帝国
14、二战后,国际法规定“一国在受到武力攻击时”才能进行自卫。有学者指出,进入21世纪后,随着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断涌现, “一国在受到武力攻击前所进行的先发制人的攻击”应被国际法承认,但必须加以严格限制。该学者认为( )
A.国际法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工具
B.尖端武器改变了人类发展方向
C.“先发制人”观点获得了普遍赞同
D.当代国际法需要及时丰富完善
15、他一生致力于恢复昔日罗马帝国的荣光,为了自己的帝业,要为人们提供一种永久恪守的行为规范,为此,他组织法学家们将紊乱不堪的法律进行了统合整修。“他”统治的帝国是( )
A.古巴比伦王国
B.罗马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俄罗斯帝国
16、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借助“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开启了当时举步维艰的中日关系;审时度势,通过“乒乓外交”推动了中美关系走上正常化;通过“互通有无”促进了与西欧国家官方外交的建立;提供经济援助,“细水长流,稳步前进”拉近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上述材料表明中国( )
A.积极完善全球治理机制
B.不断丰富多边外交的内涵
C.努力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D.倡导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17、洪武三十年(1397年),朱元璋命户部下令,每乡各置木铎,选年老及瞽(gǔ,盲人)者,每月六次持铎徇于道路,宣讲“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这六句话就是“圣谕六条”。据此可知当时( )
A.律令开始儒家化
B.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
C.法律宣传程序化
D.统治者重视基层教化
18、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出现了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富强的局面。这说明,唐玄宗开元时期的统治( )
A.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B.标志着经济重心南移
C.促进了唐朝经济的发展
D.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19、时评作家梁立俊发表文章说:“我们纪念小平南巡讲话20年,也深深期待中国能够如小平同志的20年前一样,再来一次启动中国今后20年大发展的‘破’和‘立’。”对邓小平南巡讲话的“破”和“立”的理解正确的是
A.破除斯大林模式束缚,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破除公有制束缚,建立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新体制
C.破除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建立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
D.破除个人崇拜思想束缚,建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0、《拿破仑法典》从基本原则到法律术语都继承了罗马法。1900年德国民法典也以古罗马的《法学汇编》为蓝本。马克思曾指出:“即使在英国,为了私法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据此可知( )
A.罗马法中私法内容更具有代表性
B.西方法律制度缺乏自身应有的个性
C.“英美法系”比“大陆法系”完善
D.罗马法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21、1905年京汉铁路正式通车后,武汉闹市区不再局限于长江边的租界一隅,以前被称为“草庐店,三五零星”的研口至谌家矶一带,也变得“三十里几比室直连矣”。由此可见近代中国的铁路建设( )
A.促进了武汉旅游业发展
B.促进了城区面貌的变迁
C.取代了海运和航运地位
D.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
22、中国古代农业具有强大生命力,这是中华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最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华文明火炬长明不灭的主要奥秘之一。如下图所示场景最早有可能出现于( )
A.春秋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
23、秦统一后,围绕郡县制的问题,在朝堂上发生了“师今”和“师古”的争论。丞相李斯认为,“三代之事,何足法也?……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应加以禁止。李斯的主张( )
①有利于巩固统一局面 ②反映了专制统治的强化
③体现了进化的历史观 ④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4、西晋末年,中原经历八王之乱和匈奴等内迁少数民族动乱之时,前凉奠基人张轨在保境安民的同时,设立武兴郡,又分西平郡界置晋兴郡,安置了大量在战火中颠沛流离的百姓。这些举措( )
A.使西晋王朝疆土得到开拓
B.加速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
C.推动了西晋时期民族内迁
D.符合当时中原流民的期望
25、(一)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根源于一种愈来愈恶化,而且逐渐超出各国政府所能控制的国际形势。完成下列提纲。
A.协约国 B.同盟国 C.萨拉热窝 D.巴尔干地区 E.凡尔赛 F.《五国海军协定》
G.国际联盟
(一)20世纪初的国际冲突
(1)列强支配下的世界
(2)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3)局部冲突: ① 成为“火药桶”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导火线: ② 事件
(2)战争全面爆发
(3)战争结果:以 ③ 的失败而告终
(三)战后世界新秩序
(1)巴黎和会:确立了 ④ 体系
(2)华盛顿会议:签订了 ⑤ 。
26、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但丁、薄伽丘和______一起被誉为文艺复兴的“________”。
27、提出:②_____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28、《_____》是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古典______文学的基础。
29、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以四大名著最为著名。此外,文言短篇小说集《______________》和讽刺小说《______________》也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30、背景
(1)民国初年,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2)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____________逆流,使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
(3)西方____________进一步传入中国。
(4)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31、文明的足迹古人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留下了文明的足迹,成为历史研究的珍贵史料。如图所示史料中,有实物、有文献,更有兼具实物和文献价值的史料,按上述三个标准对图中史料进行分类(填写字母)。
32、(从晚清到民国)
问题:
(1)请根据提示:完成上图表中标注。
A B C D E 。
(2)请为本图表确定个适合的主题。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序号 | 体现 | 陈述 |
(1) | 推行社会主义工业化 | 提前完成“一五”计划,建立一批基础工业项目,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
(2) |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 (2) |
(3) | 初步构成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 (3) |
(4) | 颁布宪法 | (4)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
参考表中的(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完成(2)和(3)的表述。
34、特点:既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⑤______的方针。
35、以民主取代专制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趋势。民主政治的发展经历了思想变革——政治变革——法律完善的过程。在近代历史上,无论是欧洲,还是东方的中国都在发生着变革。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夺取和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们就使自己与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英国约翰.洛克《政府论》
材料二人由于社会契约而失去的是他的自然的自由和他试图取得和成功取得的每一件事物的无限制的权利;而他得到的是公民自由和他所有财产的所有权……君权只不过是全体意志的执行,永远不能转让,而君王只不过是一个集体的人,他除了他自己之外,谁也代替不了……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
——法国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三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将成为至为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体现了哪些比较进步的思想原则?在当时最主要的政治意义是什么?
(2)近代,英国、美国建立起了怎样的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确立政体的法律文献是哪些?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当时要建立的“至为完美的国家”是什么样的国家?根据材料及中国国情分析,按孙中山的主张能否建立起“至为完美的国家”?为什么?
36、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37、问答题:根据设问,回答问题。
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是20世纪以来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三位伟大人物,他们分别创立了各自的思想理论,推动了中国社会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1924年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最主要体现在哪里?新旧三民主义对中国民主革命分别起了什么历史作用?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哪两大创新理论成果?
(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理论逐渐形成。中共十二大和十三分别对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阶段作了怎样的阐述?这些理论对新时期中国的建设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4)综合以上问题,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点。
3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与卢梭的民主思想仅一步之遥再前进一步,它就会突破儒学的樊篱,进入民主思想的堂奥。(意境深远的意思)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与他所处的时代是相吻合的。
——程志华《儒学民本思想的终极视域——卢梭与黄宗羲的“对话”》
材料二
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审视启蒙运动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开创者和追随者对他们所继承的那个世界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另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倡导者试图为更为清晰可靠地理解这些问题奠定充分基础。总之,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
——《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与卢梭的民主思想仅一步之遥”的本质区别,并从黄宗羲所处的时代分析其思想没有“突破”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分析这种“大破大立”对欧美政治文明的影响。
39、“到1956年底,参加初级社的农户占总农户的96.3%,参加高级社的达到农户总数的87.8%。”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有
①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
②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③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
④加速了农村两极分化
A. ①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