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面对能源转型,跳出旧有的思维和利益的羁绊,弄清改革的目标和对象至关重要。
B.灿烂的阳光下,只雄鹰斡旋于空中,虎视眈眈地盯着地上的猎物。
C.这部小说以大量隽永的细节再现通透的人情世故,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魅力。
D.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
2、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那点儿薄雪好像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拟人)
B.秋风阵阵地吹,折扇形的黄叶落满了地。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我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比喻)
C.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对比)
D.一滴太白酒,十里草木香。(夸张)
3、下面句子中横线上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母亲待人最________,最_________,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_________,不受一点人格上的_________。
A. 慈祥 温和 刚烈 欺负
B. 仁慈 温和 刚气 侮辱
C. 仁慈 温柔 刚气 欺负
D. 慈祥 温柔 刚烈 侮辱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话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改革开放多年的中国,经受了时间的检验和洗礼,谱写了一曲民族精神的赞歌。
B.好的展览应通过故事化、情境化、立体化的呈现,揭示文物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
C.货运飞船,顾名思义,就是以货物运载为主的飞船,一次能装载6吨多物资。
D.作为家长,应该与孩子平等交流,对孩子的一些合理诉求,我们要洗耳恭听。
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请赏析诗歌中加点的“翩翩”二字的表达效果。
【2】诗歌是如何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的?
6、古诗文名句默写。
(1)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__________。(赵翼《论诗》)
(2)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3)________________,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4)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5)_______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
(6)只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_____,不以千里称也。(韩愈《马说》)
(7)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7、金庸曾经评价:“傅雷先生的家书,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孔子以“仁”开“君子”之端,后人不断补充完善,形成“仁、义、礼、智、信”之君子的核心素养要求。
请从“仁、义、礼、智、信”之君子的核心素养要求中选取一点,结合作品,谈谈傅雷先生教育傅聪成为一个怎样的君子。
8、龙湖游记
陈忠实
①踏上游艇,在清湛湛的湖面上划行,一缕缕清凉湿润的风迎面拂过,把满身三伏酷暑的溽热顿时荡涤光净,从头到脚从外到里都是一种期待里的舒服。我似乎还不尽兴,忍不住撩起水来,搓了胳膊又搓洗了脸,便融入这水天一色的湖了。
②水是湛蓝湛蓝的水,天是湛蓝湛蓝的天。眼前的水看不到边际,远处的水被灰白的水汽遮住了蓝色,与目力所能及至的同样呈现着灰雾的蓝天相接相融。一叶小艇泛在这水天相接的水面上,很容易让人产生海的迷幻,尤其是对我这样意识和习惯里储存着黄土原和杂生着荆棘野草榆树枸树的坡岭的人,漂浮在这样无边无际的水面上,往往会产生风平浪静的海的错觉。然而,这确凿是湖。
③后来我不再发生湖与海的混淆性错觉了,湖里生长着大片大片的蒲草,小艇在蒲苇丛中的狭窄水道上缓缓划行,不时有鸟儿从蒲苇丛中飞出,又有鸟儿沉落其中,偶尔能听到幼雏混乱一团的叫声,可以猜想是争夺食物的颇为激烈的本能的叫声。无法想象,这密不透风的蒲苇丛林里,有多少双鸟儿在自由地繁衍后代,这种鸟在我并不陌生,我的家乡灞河边的苇子林丛是它们的福地,叫声不大优美,是比较单调的“呱呱呱”的粗声,当地人就因其叫声称作“苇呱呱鸟”。一个苇字,标明了它生存繁衍的独特领地——苇丛。这湖里的苇丛更是难得一方自由领地了,首先不担心安全,没有如曾经的我一样捣乱的孩童掏取鸟蛋。
④在蒲苇丛里相间着的大块水面上,有通体白亮的鹭鸶悠然浮游,它们总是成双成对,一会儿游远了,一会儿又聚拢并行了。我无意间捕捉到一个瞬间即逝的画面,一只鹭鸶张开翅膀从水面跃起,不偏不倚落在另一只鹭鸶的背上,又滑落到水里去了,被踏了一下的鹭鸶抖一抖身子,似乎没有在意,又并头游动着。还有几只野鸭,显然缺乏鹭鸶的优雅风度,却洋溢着活泼的天性,不时把头伸入水中又冒出来,争前恐后,左右穿梭,自然都是在水里捕捉小鱼小虾等食物。几种叫不上名字的小鸟,从空中掠过,有一种背上是一抹鲜艳的红色,瞬间就消失了。
⑤小艇从芦苇丛中出来,又进入野生的荷花丛中。许是得了这好水和好水下的好泥的滋养,硕大的荷叶遮罩着水面,红色白色粉红粉白的荷花竞相开放,开放的荷花和含苞待放的花蕾都是出奇的硕大,浓郁的香气弥漫在水面上,真有仙境里的沉醉了。我便想到,无论密不透风的苇丛,无论花香扑鼻的荷花,当是适宜所有职业所有年龄的男女驾舟散漫的好去处。进入苇丛和荷花丛中,得意的事和烦恼的事都会被荡涤出心胸,获得一分娴静和爽快。
⑥直到我如此沉迷的时候,仍然不敢相信这一方好水是在河南淮阳大地上。不单是我孤陋寡闻,更在我多年来偏颇的心性,以为和我住得相邻的省份大同小异,就把兴趣偏向于那些自然景观奇特的边远地域,大漠荒原,海洋冰山,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寨,野狼游走的草原,寸草不生蠓虫难觅的生命禁区的盐湖……此刻,我甚至有某种懊悔,竟不知和我相邻的中原河南淮阳,有这样一方好水——龙湖。
⑦湖以龙命名,也是这一方好水所系的悠远到神话时代的神秘历史。传说伏羲从我的家乡渭河来到这里寻求更广阔的发展天地,神农氏也在这里教民稼穑,陈胜在这儿建立了第一个农民政权,更有诸多文人墨客如李白苏轼等都留下不朽诗篇。在我尤为惊喜的收获,是陈姓氏族的源头就在这里。这龙湖在夏代称为陈,到西周时,在龙湖上建城立国为陈国。随之以国名为姓氏,便有了陈姓,十多年前我在广州的陈氏家谱园里获悉,陈氏源自舜的后裔所在的陈国,却不知具体方位,今天竟然一脚踏进陈姓始祖所在的陈国的门槛了,无意间完成了一次最久远的寻根,顿然觉得和淮阳亲近到有亲情相系了。
⑧龙湖有好水,《诗经·陈风》有赞美龙湖的诗章: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彼泽之陂,有蒲与兰……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把龙湖上这些水生花草能写进《诗经》,可以猜想肯定是这龙湖的风景激发了作者的诗兴,留下这生动的诗章。我在龙湖蒲苇丛中的忘情和沉醉,和几千年前《诗经·陈风》的作者相通,只是我笨拙,吟咏不出一首诗来,仅留笔记一篇,聊以尽兴。
【1】作者发生“湖”与“海”的错觉的原因是:
【2】请对第④段的描写进行赏析。
【3】对文本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③段写鸟儿们的叫声反衬了湖水的静谧。
B. 第⑤段从视觉、听觉、嗅觉立体地展现荷花的姿态。
C. 第⑥段用边远地域的奇特景观来衬托龙湖是“一方好水”。
D. 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作者的情感。
【4】从全文看,作者赞美龙湖的理由有:
【5】文章最后用诗歌结文有什么好处?
9、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八(1)班的语文老师组织大家向学校文学社“人间草木”专刊投稿。该刊下设“草木有情”和“昆虫有灵”两个栏目,请你从植物或动物的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1)任选一个角度,可记叙、可抒情、可说明。(2)自拟标题,文体自选(诗歌除外),600字左右。(3)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