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选项中,对漫画意图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
A. 嘲讽不加调查先入为主的看法。
B. 批评砍伐树木破坏生态的做法。
C. 讥刺违反规定吸烟作业的工人。
D. 调侃头脑简单听人指挥的莽汉。
2、填入下列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莱昂纳德·科恩的歌① 适合在黑夜里倾听的歌,他的呼噜和哼哼,本身就是迷迷蒙蒙的夜气。② 他几乎没有高频的声音,似乎也只有在静夜里才能清晰地听到。那里面有③ 的颤抖,有细腻的弥漫,他④ 没有音域,⑤ 音域在极低的声部,低到常人很难唱的程度,像黑暗中黑亮的羽毛,看得久了,⑥ 看到清幽的闪光,美极了。
|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确实 | 而 | 稍微 | 并非 | 而是 | 还能 |
B | 确是 | 而 | 精微 | 并非 | 而是 | 便能 |
C | 确是 | 所以 | 稍微 | 不仅 | 而且 | 还能 |
D | 确实 | 所以 | 精微 | 不仅 | 而且 | 便能 |
A. A B. B C. C D. D
3、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以皂囊封缄以防泄漏的奏章。
B.郎中,战国始置,后从隋唐到清朝,朝廷六部都设立郎中一职,分掌各司事务。
C.袭封,与“荫”相同,均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上辈的封爵,都是一种封建皇帝封赏大臣子女的制度。
D.登极,指登上高处,后指皇帝即位。古代还有很多类似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形容皇帝即位,如:践极、践祚、荣登大宝等。
4、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B.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C.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D.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A.远具时羞之奠 B.皆不幸早世
C.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D.敛不凭其棺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柴门小院
王本道
记忆的底片中,似有幅图画,那是一棵老树掩映下的一个方方正正的小院。院墙底部砌有尺把高的青石,上部多由稀疏的树木枝条拼凑而成,高不盈米。院门十分简陋,由薄薄的木板条钉制而成,门上无锁,通常是四敞八开的,夜间也只是虚掩着。透过院墙和院门的缝隙,清晰可见院中栽种的瓜果菜蔬、欢蹦乱跳的鸡鸭猫狗、墙上挂着的农具、墙角立着的磨盘,还有那一串串金灿灿的玉米和红艳艳的辣椒。有时候,能看到院里老人拉着幼小的孩子蹒跚学步,系着围裙的女人安静地择菜,“咯咯咯”地召唤着鸡鸭吃食……这是当年我在辽南山区插队时,每天都司空见惯的柴门小院。
这样的柴门小院,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计其数,千百年来,它们供一代代子民繁衍生息。从呱呱坠地、牙牙学语,到十年寒窗、面壁苦读,一个个孩子在柴门的进进出出中长大成人,而后告别小院,走上各自的人生舞台。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柴门小院怀有厚重的情感,寄托了无限情思,无论走到哪里,无一不葆有质朴的家国情怀,涌动着割舍不断的乡愁。
那一幢幢质朴无华的柴门小院,演绎着许多动人的故事,续写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风雪交加的夜晚,出门在外的游子归心似箭,远远看见柴门内微弱的灯光,听到门前的犬吠,那是何等温暖与亲切。“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诗圣杜甫在饱受安史之乱的磨难之后,与家人久别重逢时发出这样的感慨。柴门虽然简陋,然而它淡泊宁静,里里外外的人和事都清晰可见。“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当年那位风流倜傥的才子崔护,若不是透过柴门的缝隙,一睹那位面若桃花的姑娘的风采,如何能最终成就一段佳话?
在中国,由于“门第”观念,“门”有着诸多讲究,历来颇受重视。旧时男女谈婚论嫁,首先想到的是“门当户对”,女孩子出嫁被称作“出门子”,迎娶新媳妇称为“过门”。而“门”的种类更是林林总总,“五花八门”。所有的门中,柴门当属造型与材质最为简陋、价值最为低廉的,却也是数千年来中国老百姓用得最多的门。近30多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条件的改善,华夏大地随处可见“向阳门第春长在”。然而有一段时间,一些“先富”起来的人们对于“门”的内涵有过误解。他们过分注重装点“门面”,门楼越砌越高,金碧辉煌,且户户朱红的大门终日紧锁,只留一个“猫眼”用以察看外面的动静。一幢幢封闭的宅院如同一座座戒备森严的堡垒,让人望而生忧,望而生畏,寄托着游子乡愁的那一个个小院已无从可寻。
一个秋日,在从红海滩归来的途中,我顺路去了盘锦市大洼区石庙子村。距村口不远处,就看到几户乌瓦白墙的民居,透过柴门和院墙的缝隙,清晰可见院中栽种的五彩斑斓的鲜花,以及几株硕果盈枝的苹果树、梨树、枣树。我似乎又回到了当年插队的村庄,见到了那一个个修缮一新的柴门小院。在那里,我与知青同学们交谈、嬉戏,周遭树上是熟透的苹果、红枣、香梨,秋意正浓。朦胧之中,辽南山区的那些柴门小院,与如今我生活的辽东湾的乡村小院连成了一片,与祖国江南塞北广袤土地上所有的柴门小院连成了一片——华夏大地上,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柴门小院,蜿蜒曲折,一直通向遥远的地平线,如同古老的大河、大江,绵延不绝。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杜甫、崔护等人写到柴门的诗篇,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而且也从艺术作品塑造形象的角度展现了柴门小院另一番风采。
B.受“门第”观念影响,中国人对“门”很重视,由此衍生出“门当户对”“出门子”等熟语。与其他种类的门相比,中国农村的老百姓用得最多的就是柴门。
C.文章善用虚实描写,记忆中柴门小院为虚,现实中朱门大户为实,诗词中的柴门为虚,辽南山区的乡村小院为实,虚实交替,自然融合,使柴门小院富有神秘色彩。
D.“门上无锁,通常是四敞八开的”与“朱红的大门终日紧锁,只留一个‘猫眼’”,表面上是说两种不同形式的门,背后却反映了截然不同的文化心态。
【2】文章开头不惜笔墨重点描绘了记忆中的柴门小院,作者笔下的柴门小院有何特点?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3】柴门小院不仅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更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和精神,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概括文中的柴门小院具有哪些内涵。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诗人以自己用荷叶装饰的衣着象征自己美好的品德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师说》中,第三段阐述师道、师生关系,作者指出,应以能者为师,也就是前文所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3)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作者对富有的同学“略无慕艳意”的原因。
8、按课文内容填空:
(1)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鲍照《拟行路难》)
(3)_____,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4)古代诗文有许多描写水天景象意境生动的名句,如李白的《_____》“云青青兮欲雨,_________________ ”;杜甫《_____》“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的《赤壁赋》:“______ ,水光接天”。
(5)荀子在《劝学》中用雕刻为喻来正面说明学习必须坚持的道理的两句话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坐
其次。(王羲之《兰亭集序》)
(7)送子涉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无良媒。(《氓》)
(8)唐朝诗人______在《阁夜》中有“岁暮阴阳催短景,_________________”之
句。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女主人公自嫁氓为妻,多年来一直早起晚睡,忙碌操劳。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着力表现出周瑜的英气勃发。在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以“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词人尽情畅饮,胸怀开阔,胆气豪壮。
10、根据要求补写句子。
(1)杜牧在《九日齐山登高》中以醉酒的方式表现了自己旷达乐观心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寄扬州韩绰判官》用回忆想像织成的月明桥上教吹箫的生活图景,借此寄托了对往日旧游之地的思念,重温了彼此同游的情谊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摹写乐声激越动听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 ______ , ______ ”两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至死不渝,现在人们也用 这两句表现无私的奉献精神。
(5)温庭筠在《商山早行》里皆用名词,代表了十种景物,使人联想到各种各样不同的画面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写出了清明物候的清新,临安雨巷的秀美,后人评价其“绘尽了江南春的神魄”。
(7)黄庭坚《登快阁》一诗中表明作者想摆脱纷乱现实的束缚,追求洒脱自在、精神自由的人生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念奴娇·赤壁怀古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2)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从视觉和听觉角度,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观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先写“________”,以美女衬英雄;再用“________”,以曹军惨败来突出周瑜英气勃发的形象。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风
王安石
一马春风北首燕①,却疑身得旧山川。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头野火烟。
日借嫩黄初着柳,雨催新绿稍归田。
回头不见辛夷②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注】①北首:向北。燕:今北京市,时为辽国都城。②辛夷:香木名,开白花者名玉兰,又称望春、迎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写身在北首之燕地,春天与旧日国中无异,但心中的熟悉感和温暖感却不同于以前。
B. 颔联着一“浮”字,写出了春风、江水、树木、阳光的融合,赋予动态景象以静态美感。
C. 颈联写柳色嫩黄,阳光染就,田间新绿,雨水催成,生动地裁就一幅田园图画,奇丽壮阔。
D. 全诗描写了北国风光和作者感触,写景细腻,感情真挚,字字句句洋溢着对祖国的热爱。
E. 作者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风格含蓄凝练,本诗经作者精心锤炼,构思新奇,感情深沉。
【2】请结合全诗,对尾联进行赏析。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叶嘉传
叶嘉①,闽人也。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尝曰:“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然遗香后世,吾子孙必盛于中土。”茂先葬郝源,子孙遂为郝源民。
至嘉,少植节操。或劝之业武,曰:“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因而游见陆先生②,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③遣诣京师。
郡守始令采访嘉所在,命赍书示之。嘉未就,亲至山中,为之劝驾,始行登车。天子见之,曰:“吾久饫卿名,但未知其实尔,我 试哉!”因顾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 可。”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上笑,命以名曹处之,又加枢要之务焉。
上敕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与之同事。欧阳疾嘉初进有宠,计欲倾之。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上为责欧阳,怜嘉,视其颜色,久之,曰:“叶嘉真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浮云矣。”遂引而宴之。少顷,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殊令人爱。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书》曰:“启乃心,沃朕心,嘉 谓也。”于是封嘉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喉舌之任也。”由是宠爱日加。
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苦谏。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嘉正色曰:“陛下必欲甘辞利口然后爱耶?臣言虽苦,久则有效。陛下亦尝试之,岂不知乎!”上因含容之,然亦以是疏嘉。
嘉既不得志,退去闽中。上 不见嘉月余,劳于万机,神苶思困,颇思嘉。因命召至,遂恩遇如故。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
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多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闽之居者又多,而郝源之族为甲。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注释】①〔叶嘉〕,叶之嘉者,指茶叶。②〔陆先生〕陆羽,唐朝人,著《茶经》,被后人称为“茶圣”。③传:传车,驿站的车马。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或劝之业武 业:从事;以·····为业
B. 吾久饫卿名 饫:饱。指所闻已多
C. 计欲倾之 倾:倾慕
D. 颜色不变 颜色:脸色
【2】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虚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 试哉 ②必槌提顿挫之 可
③嘉 谓也 ④上 不见嘉月余
A. 其 以 之 乃 B. 其 乃 之 以
C. 以 乃 以 以 C.以 其 乃 之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是( )
A. 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多/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
B. 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多/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
C. 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多/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
D. 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多/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
【4】下列语句,全都直接表现叶嘉美德的一组是( )
①养高不仕,好游名山 ②容貌如铁,资质刚劲 ③粉身碎骨,臣不辞也
④为之起立,颜色不变 ⑤其气飘然,若浮云矣 ⑥劳于万机,神茶思困
A. ①③ B. ③④ C. ④⑥ D. ③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介绍了叶嘉的家世,他的原籍是福建,祖先曾居上谷,曾祖父茂先迁居武夷,死后葬在郝源,从此茂先的于孙都成了郝源人。
B. 叶嘉出身布衣,从小树立气节操守。因品行出众为陆羽所重,后被皇上征召入朝, 在朝中他宠辱不惊,气度非凡,敢于直谏,忠心报国。
C. 本文表面写人,实际写茶叶。通篇无一“茶”字,却又无处无茶,从茶的历史到茶的采摘、制作、品质、功效,其中蕴含着丰厚的茶文化内涵。
D. 苏轼为叶嘉作传,目的在于表达自己对高洁刚正、恬淡飘然的品格的追求,同时 也通过对叶嘉生平的叙述,劝诫人们对名利不必汲汲以求,而应功成身退。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
(2)上因含容之,然亦以是疏嘉。
(3)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
1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中国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儿”、“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中国人。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