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词语的书写和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塞(sài) 秀颀 锐不可当(dǎng) 坦荡如底
B. 悄然(qiāo)琐屑 屏息敛声(liǎn) 广毛无垠
C. 翘首(qiào)湎怀 深恶痛疾(wù) 殚精竭虑
D. 佃农(diàn)教诲 杳无消息(yǎo) 触目伤怀
2、语言运用——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使我们开拓了视野,增强了能力。
B. 是否具有节俭创新意识,是民族兴旺的决定性因素。
C. 生活有多广阔,知识就有多广阔,不仅要在课堂上学知识,还要在生活中学知识。
D. 一进入运动场,我们就看到了五颜六色的旗子和欢呼声。
3、下列各句中,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我最近非常担忧,令媛成绩退步厉害,我想请您赐教。
B.推开门,那种叫作“理解”的东西,如圣灵一般翩然而至。
C.那声音是轻柔、甜美、透明的,仿佛悄悄滑过钢琴的琴键,从肖邦手下流出。
D.欢迎来到青果巷,我是这里的解说员,我将竭诚为您服务!
4、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拼音正确的一项是( )
公司濒临破产,但倔强的老厂长坚持继续生产塑料纤维。老厂长就像工厂大院那株遒劲的老松,给大家带来了勇气。
A.bīn qiáng xiān jìn B.pīn qiáng qiān jìng
C.pīn jiàng qiān jìn D.bīn jiàng xiān jìng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对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作铺垫。
C.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D.“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2】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两句诗。
6、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篇名。
①求之不得,____________。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诗经 关雎》)
②蒹葭萋萋,____________,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诗经 蒹葭》)
③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____________》)
④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_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⑤暑假,小虞同学跟随父母去湖南旅游,途经洞庭湖时,看到烟波浩淼,湖水拍岸的壮阔美景,他不由地想起诗人____________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写到的两句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某校一年一度“园艺节”又开始了,这次的主题是“亲近自然,增长智慧”,为此开展了以下活动。
【观察昆虫做记录】
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1】小张观察了一段时间蟋蟀的住宅,发现了它的住宅与《昆虫记》里描述的相近,于是摘取了《昆虫记》里以上的段落,借此来介绍蟋蟀的住宅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探究奥秘增智慧】
【2】小张同学阅读了昆虫记以后,将书中写到的“勤劳”昆虫作了梳理和归类,下列昆虫的表现不属于“勤劳”的一项是( )
A.蜣螂不停地从土面收集污物,搓卷成圆球,然后滚到它希望到达的地方。
B.舍腰蜂在筑巢时可以坚持不懈不辞劳苦地工作下去。
C.被管虫幼虫从出生后就开始为自己做衣服,即使面对美食-也不改变它的目标。
D.母松毛虫会把自己身上毛给她的孩子做一件温暖的外套。
【知行合一悟精神】
【3】小李同学看到周作人曾经评价法布尔“以人性观照虫性,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他若有所悟,结合所阅读的《昆虫记》,选取最熟悉的昆虫(也可以是上文中的蟋蟀),谈谈对这个评价的认识。(50字以内)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故乡的番薯
孙善文
①春雨绵绵中,一批成长于故乡自留地里的番薯被锄头一个个从温润的泥土中唤醒。秋日落地,春日回阳,这是南方番薯与大地亲密交流的轨迹。
②地是自家的地,番薯却是老家的伯母所种。为了传递深情的牵挂和浓厚的情意,一麻袋番薯从老家坐三轮车出发,先是到我们村子所在的南兴镇,又从南兴镇坐上长途客车,辗转五百多公里来到深圳。我驱车把这袋番薯接回家中,母亲迫不及待地按每人一个将番薯洗干净,放进锅里,约半个小时,一盘裂开嘴香喷喷的番薯被端上来,真的是粉而甜,甜而糯啊!母亲和父亲边吃边笑着,那笑容像我记忆中的番薯花,虽不起眼,却是那样盛张。他们不停地赞叹着,这就是当年的味道,这才是真正的原生态食品。母亲告诉我们,伯母为种好这一季番薯,给番薯施的全是有机肥,似乎就想证明,来自故乡的味道,那香那甜,都是朴素且发自内心的,独一无二。
③把番薯种到瓶子里,任其生出蓬勃的叶,长成一帘绿色,这却是受好友的启发。那天,好友在朋友圈里晒了在自家书房一个玻璃瓶里种出的番薯苗,据说,这棵番薯他已经种了三个春秋。看他拍的相片,这哪里是一棵薯苗啊,简直就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水彩画,紫色的薯藤,绿色和淡黄色相间的叶子,相互纠缠,既呈现生机,又藏有诗意。如此诗情画意,我是记在心上了。
④这天,母亲又在阳台一角挑番薯,准备送到锅里,我看到一个已经发了芽,便让母亲给我留下。我要带回单位去,要种番薯了。
⑤水乃生命之源,水润万物。我把水像泥土一样装进玻璃瓶里,满满一瓶。薯块的五分之一泡在水中。母亲对我说,只要根长出来,番薯就算养活了。这让我对此甚是期待。每天早上我都要看看薯块上是否有根冒出来。A.直到一周后,当我看到第一条银白色的根从薯块中挤出来,像一条尾巴在水中摇摆起来的时候,我才舒一口气,心头忍不住一阵欢喜。薯根越长越多,越长越快,不曲不折地伸长着,倒有点像南方的榕树根,一条一绦,却是清晰可见,洁白而纯净。
⑥紧接着,又有一个个新芽从薯块上翘起来,嫩嫩的,每片嫩芽似乎都是一张笑脸,尽管娇柔,却饱含真情。
⑦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在农村长大的人,对番薯叶或许都有共同的记忆,那时的番薯大多用于煮番薯饭。而到如今,连番薯叶已是城市人餐桌上的环保菜。这不由让我想起农村的岁月来,那年月的我们是如何也不敢想,番薯会有如此“尊贵”的待遇。
⑧番薯叶长出来,一间陋室仿佛都抹上新的色彩。B.一片片苍绿的番薯叶顺着不断伸长的薯藤,长得认真而有序,像小孩儿伸出的小巴掌,让人忍不住想轻轻抚摸一下。枝上有枝,枝而不蔓,每片番薯叶被一枝枝叶柄举着。同一棵番薯上长出的叶子,形态各异,有的呈裂片宽卵形,有的三角状卵形,有的就像一颗心。叶子越长越密,紧随着时光,南方惯有的艳绿与北方秋季同步的黄,就这样结在了同一藤枝上。经遇风霜,整个瓶子也就变成一幅画,这与好友家的已有几分神似。有同事经过我办公室门口,站在远处好奇地问那是什么花时,我总会笑着让他们先看看,最后他们也都忍不住笑,怎么这么像一枝花啊?
⑨一个来自故乡的番薯,因为一份机缘,而得以存活,并像花一样活着,让故乡的味道,在异乡散发开来,既喂养我的目光,也温暖了我的情思。有时我在想,那叶柄上举着的或许就是一个农家子弟的前世,尽管不是花,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便也努力地生发,像花一样绽放,没有那份娇媚,却也多一份随遇而安。
⑩玻璃瓶种上了番薯,自然成不了薯田,因为番薯属于根茎植物,薯块其实就是它根的一部分。但从一个供人果腹的农作物到一盆赏心悦目的风景,番薯已换了角色。
⑾换了角色,同样活好,让叶子像花儿一样绽放,这或许也是我们所需要的生活。
【1】通读全文,请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
A.文章托物寓意,托番薯不管是在农村上餐桌,还是在城市变风景,都能随遇而安,寄寓了自己对生活独特的感悟与思考。
B.文章围绕“故乡的番薯”,依次写了以下内容:接番薯,吃番薯,忆番薯,栽番薯,赏番薯,悟番薯。“番薯”是文章的行文线索。
C.文中“番薯”具有象征意义,就象征“我”这样的来到陌生城市,努力把生活过得像花儿一样的农家子弟。
D.“换了生活,同样活好”一句,表达了作者积极阳光的生活态度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2】文中,A句的动词使用与B句修辞手法都很有特色,请选一句赏析。
【3】第七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
【4】为什么一个来自故乡的番薯可以温暖“我”的情思?请分点陈述理由。
9、题目:最美的远方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