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47年12月 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召开的会议上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提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原则,指出“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这反映了( )
A.国民党主要军事力量基本被摧毁
B.党的工作重心已经发生转移
C.人民解放军在战略上采取了主动
D.人民解放军军事理论的成熟
2、孔子主张仁爱,墨子主张兼爱,庄子主张无为,韩非主张变革。这体现的社会特征是( )
A.思想争鸣
B.社会矛盾尖锐
C.诸侯割据
D.社会纷争不断
3、下表是清嘉道年间部分地主阶级士大夫的言论。据此可知,这些思想( )
言论 |
一祖之法无不敝,千夫之议无不靡,与其赠来者以劲改革,孰若自改革 |
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 |
欲吾中国童叟,皆习见习闻,知彼虚实,然后徐筹制夷之策;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免胥沦于鬼域 |
A.反映了鸦片战前的严峻形势
B.警示了列强对我领土的觊觎
C.反映出关注现实的经世情怀
D.唤醒了广大民众的民族意识
4、下表是《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对西汉诸侯国中“相”主要职能变化的相关记载。这反映出( )
时期 | 主要职能 |
汉高祖时期 | 在诸侯国中,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设置模式如中央 |
文景时期 | 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 |
汉武帝时期 | 侧重于在诸侯王国推行中央“汉法” |
成帝时期 | 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 |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贵族制向官僚制的转变
C.君相矛盾的缓和
D.选官制度影响社会变动
5、由于巴地地域地形破碎、山高路险、山河纵横切割造成交通不便,不利于同周边族群间经济文化交往,造就了巴地相对于其他文化有一种“文化滞后”现象。比如,当中原进入文明阶段时,中原周边之新石器文化也纷纷受到其影响而解体,但重庆三峡地区之新石器文化一贯延续到夏代早期仍然存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影响文化发展进程
B.巴地文化同周边族群没有交往
C.交通状况决定文化发展程度
D.三峡地区新石器文化最晚解体
6、雍正二年(1724年),清世宗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据此可推知清朝前期( )
A.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
B.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工商业经济发展迅速
D.人地矛盾逐渐显现
7、假如你生活在魏晋世家大族,你将会通过哪种选官标准做官( )
A.世袭
B.品行
C.门第
D.才学
8、下图是中国电影《上甘岭》(1956年出品)的插曲《我的祖国》,其展现的背景是( )
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 |
A.社会主义改造提前完成
B.歌颂伟大抗美援朝战争
C.新生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D.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
9、十六国讲究服饰之美。《抱朴子》曾说,当时冠履衣服每天每月都有新变化,“乍长乍短,一广一狭,忽高忽卑,或粗或细,所饰无常”,经常突破等级限制。这一服饰现象折射出当时( )
A.文人雅士不拘礼法
B.民族文化交流融合
C.南方政权更迭频繁
D.南方有胡风化趋势
10、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该法律( )
A.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B.加速了清王朝统治的终结
C.宣告了中华民国建立
D.开启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11、1954年,毛泽东提出:对于英、法这类国家,要改善关系,争取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对于一切希望和平而对中国还有某些疑虑的国家,也要主动地去做工作对美国要使他孤立,使他分化,对美国这样的国家也不是没有文章可做,这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
A.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和意识形态色彩
B.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C.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和封锁
D.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12、电影《八佰》上映于2020年8月14日,取材于国民革命军第9集团军88师524团的抗日事迹。该团在上海即将沦陷时奉命退守四行仓库,以少敌多与日军激战四天四夜,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该影片反映的史实
A.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B.属徐州会战组成部分
C.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发生在战略防御阶段
13、有人认为,军机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精简、扁平的政府机构:只有军机大臣、军机章京两层人员,有官无吏,且队伍精干,工作流程简便,是一个中性的、非政治化的行政工具。军机处的设置在客观上( )
A.促进决策机制合理化
B.改变了中枢人员结构
C.增强了政府治理能力
D.有利于提升行政效率
14、据宋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的《登科录》记载,这一年录取的进士一共是601人。有学者进行过统计,三分之一的进士有官僚背景,另外三分之二没有官僚背景。这表明( )
A.门阀士族衰落
B.阶层流动增加
C.科举规模扩大
D.人身控制松弛
15、有学者认为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燕山南北等地区已经进入文明时代,如大汶口文化晚期、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等。这充分说明了中华文明起源具有
A.特殊性
B.多元性
C.曲折性
D.完整性
16、有学者指出:“如果没有遵义会议开始的这个根本变化和它产生的深远影响,很难想象中国共产党能领导全国人民在此后的几十年岁月里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这里的“根本变化”是( )
A.中央领导机构的改组
B.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纠正
C.正确思想路线的确立
D.红军战略大转移的实现
17、《瀛寰志略》出版后,在朝的统治者、满汉官员、理学家、社会士绅,无不为《瀛寰志略》所展示的世界所惊诧,无不为大清帝国只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天下之尊”的事实所震骇。《瀛寰志略》的发行( )
A.引导传统地理观的变革
B.推动各阶层力量的联合御敌
C.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D.使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18、考古发现,良渚古城的北面和西面,共有11条堤坝。根据初步研究,这个水利系统应为良渚古城建设之初,统一规划设计的城外有机组成部分,可能具有防洪、运输、用水、灌溉等诸方面综合功能。据此可知,良渚文化时期( )
A.水利系统促进早期农业产生
B.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水平领先北方
C.展现出较强的社会组织能力
D.已经具备成熟的奴隶制国家形态
19、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代表在国联会议上强行辩称自己在中国的作战是符合国联宪章的,英、法代表无意反驳日本人的论点;经过几番讨论,国联竟在获得日本政府“邀请”的情况下,派遣了一个调查团前往中国。由此可知( )
A.国际联盟难以发挥实际作用
B.日本建立了军事法西斯专政
C.九一八事变未损害英法利益
D.英法绥靖政策引发中国不满
20、1895年的公车上书运动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反响,而1919年的五四运动,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和工人。这种变化体现出近代中国( )
A.三民主义成为主流思想
B.思想启蒙推动了社会进步
C.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D.国民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
21、明代的巡关御史初设于宣德七年(1432年),包括东、西巡关御史2人,即从山海关到古北口、从居庸关到龙泉关,每年差遣监察御史各1人,奉命巡视边关。明代设置巡关御史的主要目的是( )
A.防御蒙古势力的威胁
B.分散相权加强君权
C.加强管理乌思藏地区
D.阻挡建州女真袭击
22、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民间有许多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如“雷打惊蛰后,低地好种豆”、“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挂起”等。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农耕文明
A.以天人感应理论为基础
B.注重经验的积累与总结
C.注重协调南北方社会生产节奏
D.是统治者重视发展科技的结果
23、自宋代以来,在三教合一的潮流中,著名禅师宗杲提出了“菩提心则忠义心也”的观点,揭起了忠君、爱国的旗帜。道教派别,如净明道也把儒家的忠孝观点加以神化,该派经典《净明大道说》中写道:“忠孝大道之本也。”这说明三教合一的特点之一是( )
A.强调三纲五常的教化作用
B.三教理论的趋于合流
C.三教理论的相互包容
D.佛道对儒学的吸收与借鉴
24、甲午中日战争后的3年间,清政府把长达6420英里的铁路修筑权和管理权“拍卖”了,其中英国占2800英里,沙俄占1530英里,比利时(背后是俄法集团)占650英里。当时的外国人就说过“铁路所布,即权力所及”“铁道者,犹人之血管机关也,死生存之系之”。这表明,清政府“拍卖”的铁路权( )
A.推动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
B.激化了侵华列强间的矛盾
C.密切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D.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25、敌后战场的开辟
(1)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上海、太原失守后,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________战争,在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
(2)战法:根据地军民依据各地的地形特点,采取________、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打击日军,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命。
(3)意义:战略上配合了________的作战,牵制了在华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
26、全会以邓小平的《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重要讲话为指导,决定停止使用“以_______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______________上来,实行_______的战略决策。
27、背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________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28、这一时期,以_______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_______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_______”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民间船只出海贸易,更在严厉禁止之列。这种_______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_______于世界潮流。
29、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
(1)思想家_______严厉抨击______________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他还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也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他们还有一些重要的见解,如_______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人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日本对东北三省的大规模侵略强烈地震动了中国社会,在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民众________运动兴起。由游击队改编而来的________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战
31、________年忽必烈定国号为________。1279元灭________,完成统一。南宋宰相________就义
3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1)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________,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初步建立:到1956年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________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3)“一五”计划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33、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________的进步
①________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________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
②自南宋起,________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34、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成为“_______”和“_______”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3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影响深远。请回答:
(1)革命前英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怎样?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建立了哪些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
36、有人说,“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中国并非黑暗一片,中国社会还在进步。”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与否,并对自己观点进行阐述。
37、南方经济开发
(1)南方经济开发的原因是什么?
(2)南方经济开发的表现如何?(从农业和手工业思想)
(3)南方经济开发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38、思考点
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各项调整的意义是什么?
39、理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从世界观、方法论等概况)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