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雄安新区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卷带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先锋者为成功者奠定了基础,它们在生命的高度上应该是一致的。”这句植物学家钟扬的肺腑之言,同样适用于千千万万投身国家建设、奉献社会发展的无私爱国者。他们让我们感受到以身许国、陶醉心田的情怀,爱国主义打动灵魂的力量。他们奋斗不息、奉献不止的身影,激励我们昂首阔步地前进。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们让我们感受到以身许国的情怀,陶醉心田、打动灵魂的爱国主义的力量。

    B.他们以身许国、打动灵魂的力量,让我们感受到陶醉心田的爱国主义的情怀。

    C.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以身许国、打动灵魂的情怀,陶醉心田的爱国主义的力量。

    D.他们以身许国的情怀,让我们感受到陶醉心田、打动灵魂的爱国主义的力量。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木直绳 中:符合,合乎

    B.善于物也 假:借助

    C.是故贵无贱 无:无论,不分

    D.六艺经传皆习之 通:精通

  •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鱼虾而友麋鹿   ②火尚足以   ③慧褒始于其址

    心而抑志兮   吏民,封府库   ⑥其下平旷,有泉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②/③/④/⑤⑥

    C. ①/②/③⑤/④/⑥ D. ①②/③⑤/④/⑥

  • 4、下面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文”一词起源于《周易》,将人文与地理置于对等的地位,可见古人对人文的重视程度。

    B.古代的人文精神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人的尊重,二是重视人的道德品质修养,追求人格的完美。

    C.中国文化尚群、尚和、尚力,注重整体思维,认为天地人是一个整体,各类事物都彼此联系,互相影响。

    D.中国古人遵循大自然运行的重要规律,并引申出自强不息和开放兼容的人生的准则,因此,传统文化没有抱残守缺等糟粕。

  • 5、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B.檄书,古代官方用以声讨、晓谕、征召的文书的通称。

    C.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古时官员的父亲或母亲去世,官员必须停职守丧。

    D.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奖意义的称号。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过封锁线

    茅盾

    昨夜朦胧的月光下只觉得这大房子像个堡垒,今天白昼再进来一看,嘿,这简直可以说是一座要塞。

    那一圈围墙,虽不怎么厚,却有一人半高,团团四周全是上下两层枪眼。这墙,周围总有三百多步,门楼顶上居然雉堞式,而且是平顶,必要时这就是机关枪阵地。

    说它像一座城,实在不嫌夸大。现在这中就住了十几家老百姓。他们腾出一间招待那五个客人——逃难的外江佬。

    阳光从枪眼式的窗洞进来,房里倒也很亮。五个客人洗过脸,都坐在阔大的木板铺上,看一个十六七岁的大孩子擦步枪的机件。而那大孩子是被派来招呼他们的。

    他们要问的话很多。最要紧的一件事是今晚能不能走。但是这大孩子只能说客家话。客人中的老徐能说半生不熟的广府话。和这大孩子双方都半懂不懂地攀谈了好一会儿,仿佛弄明白了:今晚走的路要通过敌人在公路上的两道封锁线。

    一个年青人带着个墨水瓶走进房来,就在靠近窗洞的桌旁坐下,找出一支旧钢笔,在一本笔记簿上写起什么来。

    客人们认识这面孔。昨夜在半山松林里,他是彻夜担任警卫的。虽然看样子他并不有闲,可是五个客人不肯放过他,谈话就开始了。

    这青年懂得国语,也能说几句,虽然十分生硬。他告诉他们:今晚能走,不过要通过两道封锁线。

    是不是你送我们去?

    现在还没晓得。

    我们希望你能去。因为你能说国语、我们路上方便些。

    他点一下头,不说什么,谈话暂时中断。

    他拿出一本相当厚的书,很用心地读着,时时在笔记簿上记下些什么。

    客人们瞥见了这书。话题又来了。客人们一次一次追问,亦知道他是南洋华侨,在新加坡做机器工人,广州失陷以后回祖国来。他姓张。

    ……

    下午三时许,客人们看见阿张还是捧着那本厚书,坐在窗洞下的桌子旁边。

    离动身还有两小时,那个大孩子早已全身披挂,——军毡,粮袋,购前交叉的子弹带,手榴弹两颗,一支长枪则斜挂在肩头。

    不要只顾快走,以至失了联系……这是客人们向姓张的青年提出的要求。

    阿张都答应了。可是他再三叮嘱:不可以打手电,不可以吸烟,不可以谈话。昨晚我们看见远远有火光,还当是敌人呢!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阿张的肩头斜挂着卷成一团的军毡,腰间是手榴弹,手电筒,手里是一支手枪。开路是四支长枪,压队是两支,他自己和另一支长枪则在中间,五个客人紧接着他,两副挑子放在他的前面。

    他撮口吹了一声,这一行人就在夕照中移动。

    第一次休息以后,月亮已经高挂天空,照的田野里一片苍白。这对于通过封锁线,是一种威胁。不要作声,不要吸烟的叮咛又重复了一次,不要太走快的要求也重复了一次,于是又上路了。一片树林横在前方,疏疏落落的,但月光已被遮去了不少。穿过这树林,又走过一大片旷野,猛看见远处有像高墙一般的东西,却是连绵的山冈。一行人和这遥远的山冈平行而进,又走了若干时,便见白森森地横在前面的像是一条河。队伍先头的人忽然步子加快了。客人们跟着,不多会儿,已经走近那边,这才知道原来是一条公路,这该就是所谓封锁线罢?客人们心里这样想。然而队伍还是不停地走,而且还是急急地走,终于又遇到了树林,这才停下来休息。

    刚才走过的就是封锁线罢?客人们问。

    不是,下去才是封锁线。不过这里两边山上全有敌人的哨位,这里是危险区域。神情又紧张起来了。因为客人们最怕在这陌生地方掉了队。

    上路的时候,客人们又看见他们这休息的地点不但有树木隐蔽,而且还是个洼地。在他们休息的时候,还有两个瞭望哨在两三丈树林外的高地上呢!

    一小时以后,所谓的封锁线也平安通过了,这是第一道。屏息疾走的一行人,渐渐放松了脚步,间或有咳嗽的声音。然而队伍忽在旷野中停止。阿张和其他的队员聚在一处,悄悄地说了一些话,便又发令再走。大概十多分钟以后,队伍又停止了。这回是在平坦的旷野里,远远近近有些矮小的松树。他们采了些松枝,插在白色的衣包上,阿张将他的手电筒也藏在衣襟里。

    前面的山头,就有敌人的哨位,阿张悄悄地对客人们说,我们要从山脚下偷偷地过去。不要作声,连咳嗽也要耐住。脚步也要轻些。二十多分钟就可以过去。

    这是第二道封锁线了。月光很好。前面那山头看的很清楚。队伍靠紧着走,不大快,也不太慢,沿着山脚、像一条蛇,轻轻溜过去。

    但是队伍忽然走快些了。速度渐渐增加,队伍也渐渐拉长,终干像一串皮球一般,滚落了小小的一个坡,投进一丛树木的浓荫里。

    当人们躺在树下休息时,树荫外的斜坡上,有一个蹲着的黑影、枪托在手里。这就是那个大孩子,现在担任了瞭望哨。

    今晚过封锁线,客人之一自言自语地,可见调度是不可少的。

    (写于194211月,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五个客人不断找机会跟人对话,主要是因为他们在陌生的地方缺少安全感。

    B.文中两次写阿张在桌旁看书的画面,以此来表现他在掩饰内心的紧张和焦虑。

    C.小说提到那大孩子和阿张身上的“装备”这一细节,暗示子过封锁线的危险。

    D.阿张再三叮嘱客人们三个“不可以”,是因为他们昨晚的三种行为太过散漫。

    【2】下列对小说艺术待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像“堡垒”的大房子,极具地方特色,也体现游击队的选址用心,为人物出场和情节展开提供场景。

    B.小说以全知视角进行叙事,无论是对五个客人,还是对阿张和那个大孩子,都有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

    C.小说在处理过封锁线这一情节时、未写敌我双方的火力交锋、但情节张弛有致,给读者极好的阅读体验。

    D.小说以时间为序,讲述了游击队护送五个客人过封锁线的故事,写出了游击队勇敢机智、富有战斗经验。

    【3】小说结尾的“可见调度是不可少的”耐人寻味,请结合文本概括“调度”的内容。

    【4】李裴《小说结构与审美》中认为“神秘是小说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请从小说构成要素赏析本文的“神秘之美”。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红楼梦》第三十八回中,贾母回忆幼时在史府的“枕霞阁”玩耍,“枕霞”二字意境极美,有人认为出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两句。

    (2)苏轼《赤壁赋》中苏子与客于秋江问答,客人的回答直接引用了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的两句。

    (3)烽火,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烽火的燃起表示国家战事的出现,古诗词中常用“烽火”指代战争,比如“______”和“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山间朝暮的变化,语言精练,对比鲜明。

    (2)唐代诗人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记述了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其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沙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3)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着意描绘莺、燕的动态,从而使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用动物比喻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与成语“方枘圆凿”意思相似,表达“道不同不相为谋”之感的两个反问句是: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了对比:曹操当时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而你我只是“__________”。

  • 10、锦瑟

    (1)《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追忆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锦瑟》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着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

    (3)古典诗词善以杜鹃表达悲切之意,如李商隐《锦瑟》中的“________________。”

    (4)李商隐在《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无限怅惘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与《老子》中的“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类似,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也是用行路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的雄心,也只怕会有“________”的结局。

    (3)郦道元的《三峡》中“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三峡的水流之快,和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戊辰中秋夕渤海舟中望月有怀

    陈寅恪

    天风吹月到孤舟,哀乐无端托此游。

    影底河山频换世,愁中节物易惊秋。

    初升紫塞云将合,照澈苍波海不流。

    解识阴晴圆缺意,有人雾鬓独登楼。

    【注】①本诗作于1928年。②紫塞,指北方边塞。③解识:懂得。

    无题

    鲁迅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1】校报拟刊登这两首诗做一个鉴赏栏目,下面最适合用作栏目标题的一项是(     

    A.民国风骚

    B.民国风月

    C.民国风貌

    D.民国风骨

    【2】下面出自《四溟诗话》的句子,不适合评价甲诗的一项是(     

    A.写景述事,宜实而不泥乎实。

    B.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

    C.诗以起句为主,顺流之势,兴在一时。

    D.诗有天机,待时而发,触物而成。

    【3】两首诗都作于月夜,但抒发的情志不同,请对此加以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故子墨子曰:“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是故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曰:“……”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

    (《墨子·节用》)

    材料二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量地而立国,计利而畜民,度人力而授事,使民必胜事,事必出利,利足以生民,皆使衣食百用出入相撩揜

    (《荀子·富国》)

    (注)①臧:储藏。②价:一致。

    1两则材料中荀子和墨子的“节用”思想有什么差异?

    2对于墨子和荀子的这种思想差异,你怎么看待?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前,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文件中,规定从2022年秋季开学起,劳动课将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其中根据不同学段制定了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等日常生活劳动的学段目标。规定一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人认为这样的课程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是孩子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有人质疑课程设置是否等值,让正处于知识吸收黄金期的中小学生花时间劳动是否得不偿失;还有人担心将劳动教育纳入课表、变成作业会让孩子失去兴趣……

    看了上述材料,你对“劳动课程”的实施有怎样的认识和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