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忏悔 修葺 驿路 忍俊不禁
B.商酌 竹蔑 譬如 以身作责
C.累赘 拖沓 瞬息 颠沛流离
D.朦胧 笼罩 矜持 诲人不倦
2、下列句子中加线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老教授讲话含蓄幽默,耐人寻味。
B.看他那慌慌张张、语无伦次的样子,这件事肯定是他做的。
C.他今天走路扭伤了脚,真是祸不单行。
D.朋友是什么?是真诚的互动,是心有灵犀的默契。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均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两文都表现了童年生活的情趣。
B.律诗共有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C.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D.古人把山的北面、江河的南面叫做“阳”。“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分别指泰山的北面及南面。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小林学习很虚心,每到课间,他都会捧着书本不耻下问地向老师请教。
B.他在当选班长那天的班会上,慷慨淋漓地发表就职演说,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C.这张照片背后,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D.有些同学在大庭广众之下公然口出脏话,实在让人深恶痛绝。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郎润 贮蓄 嘹亮 草垛 误入岐途
B.哄托 棱镜 胳膊 镶嵌 析析沥沥
C.响午 澄清 发髫 枯藤 随声附和
D.高邈 化妆 铃铛 莅临 委曲求全
6、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学习中,我们要及时解决并发现存在的问题。
B.写文章语言要精练,一定要把不必要的啰嗦话统统删去。
C.真正地亲近自然,融入自然,这样,我们的情感就会更加丰富。
D.新时代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关于观察、关于思考、关于创造的水平。
7、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唐朝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B. 《卖油翁》作者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中宋代还有曾巩、苏洵、苏轼、苏辙、韩愈。
C. 《骆驼祥子》记叙了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的一生,祥子最大的梦想是拥有一辆自己的洋车,能自己养活自己,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让他从一个老实,坚忍,健壮的青年变成了一个麻木、潦倒、狡猾、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D. 《木兰诗》出自于南北朝时期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集》,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
8、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乌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黄子履庄①,少聪颖,读书不数过,即能背诵。尤喜出新意,作诸技巧。七八岁时。尝背塾师,暗窃匠氏刀锥,凿木人长寸许,置案上能自行走,手足皆自动,观者异以为神。
所制亦多,予不能悉记。……作木狗,置门侧,卷卧如常,唯人入卢,触机②则立吠③不止。吠之声与真无二,虽黠者不能辨其为真与伪也。作木鸟,置竹笼中,能自跳舞飞鸣,呜如画眉,凄越可听。……所作之奇俱如此,不能悉载。
(节选自《虞初新志·黄履庄传》)
【注】①黄子履庄:即黄履庄,清代顺治、康熙年间人。②机:机关。③吠(fèi):狗叫。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 罔不因势象形 ( ) (2) 其两膝相比者 ( )
(3)凿木人长寸许 ( ) (4)予不能悉记 ( )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能以径寸之木 观者异以为神
B. 如有所语 卷卧如常
C. 佛印绝类弥勒 哀转久绝
D. 左臂挂念珠倚之 吠之声与真无二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 凿木人长寸许,置案上能自行走,手足皆自动。
(2)虽黠者不能辨其为真与伪也。
【4】甲文中王叔远的技艺甚高,可用文中的“_________”一词来概括。乙文介绍黄履庄小时候“作诸技巧”的一件事是_________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5】甲文中的王叔远和乙文中的黄履庄可谓能工巧匠。请结合选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两人的作品各有什么特点?
9、理解课文《爱莲说》,填空。
(1)“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无人捡拾的柴禾(蒋殊)
①一到秋天,一见落叶,柴禾就映现在脑子里。
②柴禾点燃,升起一团火焰,让人在温暖中无限欢喜。火焰之上,是满满一铁锅沸腾的小米粥,依次放入南瓜、红薯、豆角、面条,然后是盐,起锅前再烹些葱蒜。一锅和子饭,便洋溢在冬日的夜里。吱呀一声,将漆黑与寒冷关在门外。一家几代围在燃着柴禾的灶台边,就着明明灭灭的火焰,吃饭,闲话,间或孩子央大人说些故事。
③柴禾像小山,整齐地码在不住人的窑洞里,有些就堆靠在院中墙边。小山般的柴禾安放在眼前,踏实了整个冬天。
④秋叶落下,秋假来临。刚刚放学的孩子,进门扔下书包便三个一群,两个一伙,一人一只箩头撒丫跑进大大小小的树林里。一时间,满沟满岭撒满了孩子。他们不再俏皮,顾不得淘气,仔细拨开厚厚薄薄的枯叶,拨拉出一根根行走到生命极限的枯枝。秋日的假期,孩子们最累,要帮家里收秋,更要完成学校的任务——拣柴禾。学校会按年级给每个学生分配,谁五斤,谁十斤,一杆秤公平地不偏不倚。冬日的教室只有极少的煤,要保暖,就得自己动手,依赖一摞摞柴禾熬过漫长冬季。
⑤在拣柴禾的问题上,孩子们从不偷懒应对。在完成任务之前,连睡个懒觉也小心翼翼。大人们一掀被子,便打着哈欠乖乖坐起。箩头就等在门口。迅速扒几口饭,提起箩头,一边出门一边呼唤心仪的伙伴。而被唤的人,也在慌乱地做着出门的准备。一阵风过后,两只箩头,两个或搭肩或牵手的伙伴,便直奔村中树林而去。连续几天的不松懈,学校的柴禾像小山一样坚守在各自的教室外边,井水不犯河水。
⑥冬天里的每个家庭也需要柴禾。于是提起刚刚在学校倒空的箩头,再次跨过田野,跑向林间。没了硬性任务,孩子们有些松懈。累坏了的他们让自己舒展在落叶里,望着高高在上的树枝。一帮牺牲了玩耍时间的小孩子们,总是期待更多的树枝死去。急了便爬树,把要落不落的枝条折下来,悄悄压在箩头底。每一根枝条被不同的箩头,提回不同的院落迎接冬天,等待燃烧的时刻。
⑦多年后,在城市里偶尔会看到落地的枯枝,怦然心动,然而此时已不再需要华丽的火焰。无人拣拾的枯枝,如同被倒掉的黄灿灿的小米,是一场奢侈的浪费。没有去到一个院子,没有经历一场燃烧,枯枝便失了存在的意义。
⑧去年秋季,我回到故乡,回到小时候一到秋天就漫山遍野寻找枯枝的村庄,路过学校门外的一排枣树,横七竖八的枝丫落满地。村人说,漫山遍野拣柴禾的岁月,早已成了过去,现在人们都是用电、用煤气了。更重要的是,人少了。
⑨村庄,已经不再是曾经的村庄。那时候,每个门里都住满了人,每个炕上都挤满了大人孩子,每个院子都鸡鸣狗叫,人声喧闹。满村的人,满屋的嘴,要吃饭,要取暖,要度过漫长的冬季。每个或精致或粗陋的灶台上,都要热烈地燃起跃动的火焰。火焰逼去严寒,让人与人之间温情脉脉。有火焰的冬天,不再冰冷不再漫长,火焰会让人从头暖到脚,从前心暖到后背。因此,冬天的柴禾总是不够用,孩子们会在长长的秋季跑遍每一个有树的角落,拣回每一根脱落的枝丫。第一场雪来临时,孩子们跪在窗台边,脸挤脸贴在玻璃上,看雪一层层落在堆起的柴禾上。有时候,他们的母亲会跑进雪中,匆匆抱一捆柴禾进屋。带着雪的柴禾,在火里燃烧得更加欢快。
⑩如今,学校还在那里,只是没了念书的孩子。许多院落空空,或者只剩了老人。老人们的冬天,单是脱了玉米粒的棒芯也烧不完。曾经稀少的玉米棒芯,堆了半院,等待幻化成细细的炊烟。拣柴禾的年代,一去不复返。柴禾总是与炊烟相关联。柴禾少了,炊烟自然也细了,绵软了。做饭的时间到了,村庄才零零落落、慢慢悠悠地燃起几缕炊烟。老人们常常做一锅饭分几顿吃,因此他们的炊烟,往往是不等燃直,就又落下去。
(11)枯枝无人拣拾,寂寞成了镜头里的风景。柴禾,是不是比我们更想念从前?
(选自《光明日报》)
【1】请根据文中内容概括作者围绕“柴禾”写了哪些场景。
【2】联系全文,说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文章结尾说“柴禾,是不是比我们更想念从前”,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请你根据《无人捡拾的柴禾》中的相关内容,为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提两条切实可行的建议。
链接材料: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特别是大城市转移,导致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并逐渐从人口空心化演化整体空心化,一些农村经济社会陷入整体性衰落与凋敝,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农村更甚。
(选自《光明日报》)
11、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体的独特性
①全球有70亿人口分布在世界各地,而在过去的5万年间,据估计共有1000亿人口在地球上生息过。每个人都会是独一无二的吗?随着生命科学对人体认识的日益深入,人类个体的独特性被越来越多地揭示出来。那么,人类个体的独特性和不可取代性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②人体的独特性首先体现在DNA,即脱氧核糖核酸。它是人体所有遗传信息的原始备份。人类DNA中包含有大约32亿个碱基对,人类在基因上显示出的差异有0.5%,这0.5%就意味着大约有1600万个碱基对,它们的组合数则更多,所以任何人都没有机会和你的基因完全一样。
③与隐藏在体内的基因相比,我们更多的是从长相来确定他人是谁。对熟悉的人我们辨别的准确率可以达到66%,而对不熟悉的人,准确率只有56%。好在有新的研究显示,其实人们并没有局限于只依赖长相识别人。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人们的大脑还非常善于综合收集身体信息。当人的面孔被遮挡或者因距离太远而看不清时,大脑会通过身体的信息,例如个头和身材来识别人,而且效果通常很好。
④和长相相比,指纹似乎更加可靠。他们的形态更能显示人的独特性,所以指纹一直被用来确认一个人的身份。指纹的形成除了受基因的控制外,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这意味着即使是同卵双胞胎,他们的指纹也不会完全一样。
⑤研究显示,每个人在走动的时候都有不同的步态。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已经意识到,步态足以帮助我们辨别一个人,且准确率至少可以达到90%。
⑥耳朵的形状也非常独特,不仅每个人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两只耳朵也各不相同。在美国和荷兰,甚至出现过根据耳朵留下的“耳纹”破获案件的实例。
⑦科学家用心电图记录人的心跳就能得到人们心脏活动的独特电脉冲,而这种独特性也可以用于识别身份。据说苹果公司就曾尝试将心跳作为一种密码用于保护隐私。
⑧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你是唯一的,没有人可以取代你。亘古至今,天地间只出现了一个现在的你,同样的事情以前没有发生过,未来也不会发生。
(原文有改动)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说明了人类个体具有独特性,交代了说明对象,引出下文。
B.文中加点词语 “据估计”“大约”“至少”,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C.指纹的形成受基因的影响,也就是说兄弟姐妹之间的指纹应该是完全一样的。
D.本文结构为“总——分——总”,最后一段的“唯一”与开头的“独一无二”相照应。
【2】下面对文中第⑥段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人的耳朵的形状也是非常独特的。
B.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美国和荷兰的破案手段非常高超。
C.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地说明了耳朵的形状非常独特。
D.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地说明了美国和荷兰的破案手段非常高超。
12、请以“坚持过后有掌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书写清楚,字迹工整;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班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