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不好交接俗人 交接:与。交往
B.连辟公府不就 辟:召
C.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征:应验
D.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合契:融洽
2、选出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 )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而告以成功
C.裹以帷幕 D.杀之以应陈涉
3、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①________这种情况,因此我们所有的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牢牢地保留着对母爱的渴求,是不足为奇的。
②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______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
③字母________凭空产生的,________经过了两千年的孕育发展后诞生的。
A.鉴于 囊括 不是/而是
B.鉴于 包括 不是/而是
C.由于 包括 不仅是/而且是
D.由于 囊括 不仅是/而且是
4、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A.奏流水以何惭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B.俨骖腓于上路 都督阎公之雅望
C.怀帝阍而不见 穷睇眄于中天
D.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有“彩云之南”美称的云南省,风景秀丽,山高水长,民族风情绚烂多姿,无怪乎2018年的春节,云南旅游市场再现火爆场面。
②老院长性情温和敦厚,为人谦逊礼让,但在原则问题上,他向来是非分明,一丝不苟,对师生行为规范要求严格,是一个绵里藏针的人。
③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女士身着旗袍和中式外套,面对中外记者侃侃而谈,强调要确保“一国两制”在香港的落实不走样、不变形。
④孩子应该干、可以干的事情,家长就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干,无论结果怎样都要给予认可和赞许,不要求全责备孩子,更不能包办代替。
⑤新一届中央领导为我们描绘了中国梦的美好蓝图,希望国泰民安,文恬武嬉,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社会发展越来越好。
⑥《晓说2017》是一档非常优秀的脱口秀节目,主持人高晓松点评时事亦庄亦谐,别样的解读让观众大呼过瘾,赢得了大批粉丝的拥护。
A.①④⑤ B.③⑤⑥ C.①②④ D.②③⑥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辙晚年卜居颍昌 ,作为元祐旧党独自生存于党禁环境之中,寻求内心的安宁,但又并未真正远离朝政。在矛盾心境中,苏辙愈加体悟颜子的处世观念,追求孔颜之乐,追求内心真正的自适与自足,将生命的价值建立在对“无假于外”的人生道德境界的追求中。
苏辙于少年读书时便对颜子“箪食瓢饮”之乐有所思索,但涉世尚浅,不能理解颜子以贫苦为乐的缘由。元丰年间坐苏轼乌台诗案谪居筠州,对此有了进一步领悟:颜子并非主动追求以贫贱为乐,而是内心之乐使自己无论身处何方都能安然自适,这与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相通。因内心自足,故不以简朴的生活为忧,而乐在其中,超越人生之有限。苏辙将这种境界表述为“无假于外”:盖古之君子不用于世,必寄于物以自遣。阮籍以酒,嵇康以琴,阮无酒,嵇无琴,则其食草木而友麋鹿有不安者矣。独颜氏子饮水啜菽,居于陋巷,无假于外而不改其乐,此孔子所以叹其不可及也。
苏辙晚年对孔颜之乐的追求,与他的卜居心境关联密切。苏辙曾官至尚书右丞,元祐期间,他的政见朝廷多有采纳,政绩突出,可以说,政治生活是他一生的重心。而至晚年,作为元祐党人,苏辙言:“盖予之遭遇者再,皆古人所希有,然其间与世俗相从,事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少年喜文章,中年慕功名。自从落江湖,一意事养生。’在他七十三岁所作《管幼安画赞并引》中,苏辙赞赏“功业不加于人”的管幼安“处乱而能全”“知时”,认为这样的人是“天之逸民”。
因此,苏辙晚年对孔颜之乐的思索与体悟实际是卜居心境中的一种调适方式。在《论语拾遗》中,苏辙对“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一则进行阐释:其他学生或日往或月往,唯有颜子能够做到“三月不违仁”,虽未至于终身不违仁,若颜子无死,必能达至终身不违仁的境界;既以仁为家,所以欲仁而仁斯至,寓居于仁,自然无假于外。苏辙追求的精神境界正是如此。这即是苏辙晚年在特殊生存环境下建构人生价值的方式。
此外,苏辙晚年对孔颜之乐的追求形诸人格,见诸文章,便有与之相符的独特文风。苏辙晚年文风渐趋平淡,弱化了形式之雕琢,正是因为他追求人格修养,注重内在的自足之乐,以文章之精神为先。正如苏轼所言,“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融七彩于一白的文风是苏辙心灵自足状态与豪华落尽见真醇的人生审美境界的体现。
(摘编自杨一泓《苏辙晚年卜居心境与价值追求》)
材料二 文章紧扣“快哉”二字,描写 了自然形胜之“快哉”,渔夫樵父之“快哉”,流风遗迹之“快哉”。然而,所有这些,都不过是来自外部的诱惑或刺激,而不是求诸内在心灵的感触,因此只能“称快世俗”。在苏辙看来,超越世俗、值得珍视、得以永久的“快哉”,应来自人的内在意趣。“快哉”一词源于战国宋玉的《风赋》。据说楚国大夫宋玉等人,随从顷襄王游宫中苑囿兰台,清风吹来,顷襄王敞开衣襟说“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话音刚落,宋玉就旁敲侧击道:“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
苏辙在文中记叙了宋玉的《风赋》,并重新解读加以引申。他认为,宋玉借风为喻,想要说明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人生的“快”与“不快”,源于遭际的“遇”与“不遇”,所以宋玉将“风”区分为“大王之雄风”与“庶民之雌风”。“风”原本是客观的存在,无所谓贫富、贵贱,但人们因境遇不同,对“风”的主观感受不同,做出了不同评价。
否定了宋玉“遇”则“快”、“不遇”则“不快”的说法后,苏辙进而申说全文的主旨:“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这两句话借用假设语句来表达因果关系。读书人之所以能做到“何适而非快”,是因为“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而之所以能做到“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是因为“其中”“自得”。苏辙深明“自得”“坦然”“快哉”之间的因果关系,能做到“何适而非快”,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中”已然“自得”。
因此,在文中,苏辙视“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的张梦得不因穷达而患得患失为“自得”,视其“自放山水之间”为“坦然”,视其“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为“自适”。正因如此,张梦得才有了充溢身心的“快哉”!张梦得的这种精神状态,犹如苏轼在黄州,“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所以苏轼以“快哉”命名此亭;亦犹如苏辙在筠州,因为他知道:“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以超然的态度对待功名利禄、得丧穷通,使生命得以自由释放,在自然与社会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在追求人格、道德完善的同时,获得一种情感的满足和美的愉悦。在现代社会里,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所昭示的这种“自得”精神,对我们应该还有丰富的启发意义。
(摘编自郭英德《“快哉”源于“自得”读苏辙<黄州快哉亭记>随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辙对孔颜之乐的感悟随年龄增长、地位变化、人生阅历而逐步加深。
B.苏辙晚年赞美管幼安审时度势,知天命以自全,说明苏辙已由儒转道。
C.苏辙否定宋玉和张梦得,不认可其因境遇顺逆而影响内心自得的态度。
D.苏辙认为“自得”“坦然”“快哉”三者互为因果关系,而“自得”是本。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辙认为阮籍、嵇康都没达到孔颜之乐的境界,因为他们需要借助酒和琴等外物自遣。
B.苏辙晚年探求孔颜之乐,是他在特殊环境中调适心灵、构建人生价值的方式。
C.苏辙在《黄州快哉亭记》中重新解读宋玉的《风赋》,指出自得是坦然之本。
D.在苏辙看来,弱化对形式的雕琢,追求文风平淡,才是文章创作的最高水平。
【3】下列各项,最符合材料一“孔颜之乐”内涵的一项是( )
A.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B.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醉翁亭记》
D.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岳阳楼记》
【4】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记”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概括《黄州快哉亭记》一文的内容。
【5】请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7、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_________)《书愤》)
(2)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论语>七则》)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曲两种旋律、音色交错出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 蒹葭》中“_______ ”句表达了清晨的露水尚未干的意思,“________ ”一句表达了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还没被蒸发完的意思。
(2)苏轼在《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以“ 苇叶”比喻小船,写出了 他泛舟赤壁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的美妙感受。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描写秦人对六国 掠夺来的珍 宝毫不珍惜、生活奢侈的情形。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亡国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楼梦》“护官符”中的“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化用了《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不能草率北伐抗金,否则最终可能会像宋文帝刘义隆一样,虽有“_________”之雄心,最后却只能“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师、道并存的道理,选择老师时不要在意他的地位和年龄。
(2)李商隐《夜雨寄北》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仕途失意、羁旅之愁与亲人盼归但欲归不得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中。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后常被用来说明人们应修身自好、不贪不慕,再微小的东西也不能私取的道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红楼梦》与唐诗的关系可谓千丝万缕。书中道:“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用典与李贺《李凭箜篌引》“___________”句相同,而林黛玉“潇湘妃子”别号的由来则与李诗中的“__________”句所用典故相同。
(3)“君子”是儒家思想中理想人格的典范。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其在培育和弘扬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过程中仍发挥其积极作用。“君子”一词在儒家经典《论语》中频繁出现,如“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发剡中石城寺
赵嘏
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
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
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
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 首联写诗人宿于石城寺中暂息尘世奔忙,而次日黎明因要离去内心又为尘世思虑所扰。
B. 颔联写诗人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他为辜负这水石静美的秋景而深感遗憾。
C. 尾联写诗人辞别之际想象明朝会为离别此地倍加惆怅,只能回望此山以慰藉情怀。
D. 作品以时间为序结构全篇,熔叙事、描写、抒情于一炉,情意自远,饶有韵味。
【2】请结合全诗,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图(1)字表圣,自言泗州人,少有俊才。雅好为文,躁于进取,颇自矜伐,端士鄙之。初,从事使府,洎登朝,骤历清要。巢贼之乱,车驾播迁,图有先人旧业在中条山,极林泉之美。图自礼部员外郎因避地焉,日以诗酒自娱。属天下版荡,士人多往依之,互相推奖,由是声名藉甚。昭宗反正,以户部侍郎征至京师。图既负才慢世,谓己当为宰辅,时要恶之,稍抑其锐。图愤愤谢病,复归中条,与人书疏,不名官位。
②臣谨按:图,河中虞乡人。少有文彩,未为乡里所称。会王凝自尚书郎出为绛州刺史,图以文谒之,大为凝所赏叹,由是知名。未几,凝入知制诰,迁中书舍人知贡举,擢图上第。顷之,凝出为宣州观察使,辟图为从事。既渡江,御史府奏图监察,下诏追之。图感凝知己之恩,不忍轻离幕府,满百日不赴阙,为台司所劾,遂以本官分司。此岂躁于进取者耶?旧史不详,一至于是。图见唐政多僻,中官用事,知天下必乱,即弃官归中条山,寻以中书舍人征,又拜礼部、户部侍郎,皆不起。及昭宗播迁华下,图以密迩乘舆,即时奔问,复辞还山。故诗曰:“多病形容五十三,谁怜借笏趋朝参。”此岂有意乎相位耶?河中节度使王重荣请图撰碑,得绢数千匹,图致于虞乡市心,恣乡人所取,一日而尽。是时盗贼充斥,独不入王官谷,河中士人依图避难,获全者甚众。梁祖受禅,以礼部尚书征,辞以老病,卒时年八十余。
③臣又按:图以清直避世终身不仕梁祖故梁史指图小瑕以泯大节者良有以也。
(选自宋·王禹偁《五代史阙文》)
[注](1)图,即司空图,晚唐诗人、诗论家。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颇自矜伐( ) (2)图以文谒之( )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图愤愤谢病( ) A.认错 B.告诉 C.辞官 D.衰败
(2)中官用事( ) A.办事 B.有事 C.起兵 D.执政
【3】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图以清直避世终/身不仕梁祖故梁史/指图小瑕以泯大节者/良有以也
B图以清直避世/终身不仕梁祖故/梁史指图小瑕/以泯大节者良有以也
C图以清直避世/终身不仕梁祖/故梁史指图小瑕以泯大节者/良有以也
D图以清直避世终/身不仕梁祖/故梁史指图小瑕/以泯大节者良有以也
【4】把第②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河中士人依图避难,获全者甚众。梁祖受禅,以礼部尚书征,辞以老病
【5】下列所述司空图的特点与第①段相符的一项是
A.志大才疏,自命不凡
B.恃才傲物,心性不佳
C.趋利避害,声名狼藉
D.冷漠自私,薄情寡恩
【6】王士祯曾赞《五代史阙文》“辨正精严,足正史官之谬”,请以本文为例加以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大约一百年前,青年梁漱溟曾发出困惑:“这个世界会好吗?”
还是一百年前,英国某家报纸给读者出了个思考题:这个世界的问题出在哪里?作家切斯特顿的回答很有道理:“先生们,在我。”
切斯特顿也回答了梁漱溟的提问。人类共同生活的这个世界出了问题,但终究会好起来,因为在我。
跨越世纪的问答,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