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师德师恩,如山似海,难以为报。适逢恩师80寿诞,诚邀各位同学共贺恩师高寿。
B.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了家乡的土产,我推辞不了,最后只好笑纳了。
C.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告》,文中提出了改进意见,并且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D.我今天发表的这些意见只是一家之言,挂一漏万,不求诸位苟同,但求抛砖引玉。
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
A. 是亦走也 无乃尔是过与
B.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谷不胜食也
C. 弃甲曳兵而走 齐兵乃出
D.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虎求百兽而食之
3、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网络上大规模 的“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造句热,使“微博@喃东尼” 。事实上,现在它已经和“猴赛雷”、“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等词语一样,成为人们网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一些词语逐步 成了我们聊天必备的词汇,否则就显得“out”了。
A.暴发 名声大噪 演绎
B.爆发 名声大噪 演化
C.爆发 声名鹊起 演化
D.暴发 声名鹊起 演绎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们一定要教育党员干部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只要涉及群众的事,都要无所不为,直到群众满意为止。
②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他趋之若鹜。
③“蚁族”品牌的创始人郑剑辉独具只眼,找准了市场切入点,将电子商务事业打理得风生水起,旗下多所店铺单品月销售量过万。
④清华大学教授赵家和几十年教书育人,捐赠毕生积蓄,帮助近3 000名贫困学生完成了高中学业。这位被人誉为“炭火教授”的优秀党员,其品其德,山高水长。
⑤虽然面临的困难和不利因素很多,但是,作为这项改革实验的始作俑者,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这项工作进行下去,并且做得越来越好。
⑥为倡导清廉风气,使干部职工都能洁身自好,该银行组织全体员工到反腐倡廉教育基地,接受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
A. ①②⑤ B. ①③④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蒙故业,因遗策(前代的策略) 因利乘便(因为)
B.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共同、一道) 奋六世之余烈(余威)
C.追亡逐北(溃败的军队) 揭竿为旗(揭开)
D.将数百之众(率领) 金城千里(坚固的城池)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很重要的思想就是以家庭伦理为基础的社会结构的重建。他把家庭的模式,扩大到整个社会结构。本来,研究社会结构是政治家的事情,一般老百姓不会关心,也缺少思考的资源。没想到孔子创造了一个可亲可爱的思维 方式,那就是把人人都能体验的家庭生活方式当做一个象征体,推而广之,使宏观政治问题变成了家庭问题的放大,使一般民众也具备了思考的基点。后来孟子也用了这个思维模式,推己及人,推小及大,借由普通民众能够感受到的境遇,来设想一个社会和一个国家。在一般中国人看来,家庭的血缘伦理是自然的,难以动摇的,不能在父子、兄弟的尊卑关系之间有任何苟且。由此扩大,政治也渐渐变成了一种“自然伦理”。我觉得这是一项高明的理论策略。
中国人的家庭伦理观念,与农耕文明有关。农耕文明不同于海洋文明和游牧文明。对游牧文明来说,马背是家,帐篷是家,远方有水草,那么远方就是我要去的地方。海洋文明呢,永远在向往彼岸,彼岸在何方,可能永远不知道,因此可能回来,也可能永远不能回来。中国的农耕文明是精耕细作的文明,从春耕到秋收有好多程序,非常复杂。它延续的前提就是聚族而居,一家老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聚族而居就要讲究伦理结构,有了这种结构才能完成生产的程序和财物的分配,才能协调彼此的关系。孔子找到了这个结构,并把它扩充来治理天下。他的逻辑结构是从修身开始来齐家,然后是治国平天下。
孔子找到了一个起点,一个平台。例如中国民间信奉的第一道法规是孝,把对父母不孝的人骂成是“狼心狗肺”,也就是脱离了做人的最低限度。孔子就把这个关系推延到了君臣关系当中,也就是从“亲亲”直通“尊尊”,形成了整体的“治国”观念。
这个观念又进一步要求人们在社会伦理中“扮演”家庭伦理,构建一种简单、严谨、快乐的仪式。这个仪式就是“礼乐”仪式。整个国家像家庭一样和睦有序,充满温情和乐观,而且可以有音乐、舞蹈、诗歌伴随,这就是孔子的理想。
这个礼乐社会靠什么支撑起来?靠君子。如果没有君子,就缺少人格的基点,缺少过渡的桥梁,缺少实践者、评判者和监督者,无论是礼是乐,都缺少执掌者和引领者。因此,孔子把君子人格的养成,看成是他的社会理想的核心构建。大家从他的言论中都看到了,他一直以极大的热忱在呼吁君子之道。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 把家庭的模式,扩大到整个社会结构,以家庭伦理为基础的社会结构的重建,是孔子一项高明的理论策略。
B. 孔子以家庭伦理为基础重建社会结构的具体做法,就是把人人都能体验的家庭生活方式当做一个范本,推而广之,使之成为宏观政治问题的通俗版。
C. 所有的中国人都认为,家庭的血缘伦理是不能随意更改的,成员之间的尊卑关系必须严格遵守。
D. 不同于海洋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农耕文明,是中国家庭伦理观念产生的土壤。
【2】下列对“农耕文明”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 “农耕文明”生产周期相对较长,人们只能稳定在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B. “农耕文明”是人们形成了安土重迁,故土难离的思想观念,缺乏探索和创新精神。
C. “农耕文明”从春种到秋收有一套非常复杂的精细化的程序,需要人们聚族而居。
D. “农耕文明”生活方式中的劳动分工、财务分配等,需要家庭伦理结构协调彼此的关系。
【3】下列推断与原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A. 孔子穿找了家庭伦理结构,并把它扩充来治理天下,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B. 孔子把家庭的父子关系推延到朝廷中君臣关系当中,从而形成了“亲亲”“尊尊”等整套“治国”观念。
C. 孔子把君子人格的养成,看成是他的社会理想的核心构建,所以他认为国家要靠君子来支撑。
D.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在社会位置中找到与家庭位置相对应的点,这样,整个国家就像家庭一样和谐有序了。
7、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静言思之,______________。(《诗经·氓》)
(2)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3)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陆游《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展现了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富足、欢悦的气象,进而表达了诗人对这里淳朴民风的赞美。
(2)《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展现了琵琶女演奏的乐曲从欢乐明快到幽怨滞涩的转变。
(3)《阿房宫赋》中杜牧借“_______,_______”一句强烈对比的句子,谴责了秦始皇一方面对人民盘剥无度,另一方面却像对待泥沙一样浪费人民的血汗。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明明如月,______________?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曹操《短歌行》)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劈波斩浪的气魄。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过渡,由现实进入梦境。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苏轼《赤壁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比拟的手法借箫声写愁情。
陆游《书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
10、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1)本诗写到了两军激战的场面,屈原的《国殇》也有描写交战的诗句:“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选用了不少宏大的意象,营造出豪迈奔放的风格。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也是如此,如“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使用了“麒麟阁”的典故。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也使用了典故,如“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述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用“云”作比喻,表明对待通过不正当手段得来富贵的态度。
(2)韩愈在《师说》中以孔子为例,指出了古代的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老师和学生各有专长,可以互相学习的原因。
(3)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水与舟为喻来写大鹏南飞要有所凭借。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①赋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②,儒冠多误身气③。
【注】①推官:州郡所属的助理官员,掌刑狱。②《招魂》:屈原《楚辞》名篇,诗人期待着怀王灵魂归来,希望顷襄王振兴楚国,报仇雪恨。③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写景叙事,作者在昏暗凄清的黄昏时遇到故人张处父,照应了标题。
B.下阕老友重逢,追忆往事,感慨今昔,于对比中凸显了如今的儒雅从容。
C.“欲黄昏”中的“欲”字写出了夕阳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霎那间景象。
D.“山头来去云”通过云的飘来飘去暗示了词人南渡后漂泊无定的无奈生活。
【2】辛弃疾的词善用典故,请选择本词中的两个典故加以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庆传
(明)王世贞
余征君,讳庆。王父希犹为南昌之定安人,生橘泉公禄,博学工诗,尤善岐黄业。壮而念定安狭瘠,不足以展,乃西游湘汉,之固始,所至以其业起病者,而固始士大夫尤贤之,遂家焉。娶于氏,生征君。
征君甫七岁,而有大人志,诸公属以偶对,辄应若响。叹曰:“是儿,国器也。”以是橘泉公益重。弱冠补弟子员。中州属文以气胜,而征君独传于理,其词藻足发之,屡试学使者辄冠其曹偶,而至大试,则数奇,凡四试皆北。又试为戊午,其文已中鹄矣,至署榜而有轧者,两罢之。征君不为阻,又再试为甲子,司理②长矣,从征君试而独得魁选。征君既稍自愉快,已而歌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顾汗血,立享千金,乃不如骥之子,而奈何逐逐盐车于太行之崎岖乎?”乃谢不赴有司试,而考筑河之湄,凿池、编篱、浇花、荣竹木,日召亲知文酒会,甚适也。征君既为诸生祭酒,束贽请益者众。
予里人秦生被诬,杖且死,犹坐系不得出,征君脱骖马赎之出,而医药之,得不死。他日,之别墅,遇有夫妇哭甚哀,问知其有巨室逋,且鬻妇以偿也,趋诣巨室,自为券以代而解。征君所行德甚众,然不以自名。其受人德,则缕缕热中不亟报不止也。事橘泉公无违色。既以考终,柴毁骨立。每念不能终养公,泪交下于颐。
少能诗,晚而渐入唐格。能文,能书,旁晓星历之技。盖都邑既欲以公应辟书不果,则以应岁荐,甫治装而病卒矣,年仅五十七。
赞曰:余所睹博士师弟之荐征君牍,抑何其详至委曲也。汝南故善“月旦评”③,今犹有古之遗也。夫以其文俳故不志,志大都云司理之治晋陵。余以是传之。
(选自《固始县志》,有删改)
(注)①征君:不接受征聘做官的人。②司理:官职名,此指余庆之子。③月旦评:指评价人物。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辄应若响 响:回声
B. 则数奇 数奇:多次写出奇文
C. 浇花、荣竹木 荣:使……繁茂
D. 抑何其详至委曲 委曲:事情的底细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岐黄:岐伯与黄帝的合称,医家奉以为祖,后因以“岐黄”为中医学术的代称。
B. 中鹄:指射中靶子,引申为准确,喻及第。在文中指参加科举考试文章被选中。
C. 祭酒:一指官名:一指古代飨客先推选尊长者举酒祭地,后因称尊长者。文中指官名。
D. 赞:是纪传体史书中篇末评论性的文字,例如《汉书》《后汉书》中的“赞曰”。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文中人物间的关系看,希犹生橘泉公,橘泉公生余征君,因此文章第一段中的“王父”应解释为“祖父”的意思。
B. 在某次科举考试中,余征君的儿子跟他一起参加考试并得了第一名,之后他就放弃了以科举考试求取功名的念头。
C. 为了排遣科考不利带来的失落和无奈,余征君天天召集亲朋好友聚集在一起饮酒赋诗,日子过得非常闲适。
D. 余征君年少时就有才名,人们视之为“国器”但他多次落榜.后来应“岁荐”时,因生病去世而终于没能成行。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至以其业起病者,而固始士大夫尤贤之,遂家焉。
(2)问知其有巨室通,且鬻妇以偿也,趋诣巨室,自为券以代而解。
1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1:高中是学习知识的黄金期,为了金榜题名,当以学会做题为首务。
材料2:高中是性格养成的黄金期,为了全面发展,当以学会做人为首务。
你对上述材料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理由。要求:语言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