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派遣 殉职 拈轻怕重 不远万里
B. 狭隘 极端 麻木不仁 精益求精
C. 热忱 纯粹 漠不关心 微不足道
D. 鄙薄 植民地 冷冷清清 见异思迁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____在绿萍上____着点儿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____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____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A.而且 露 贮藏 并且
B.反倒 露 贮蓄 况且
C.而且 冒 贮藏 并且
D.反倒 冒 贮蓄 况且
3、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黄河,华夏文明的摇篮,她千折百回,九曲连环,她雄浑壮阔,气势磅礴。
B.相同的文学主张,共同的鉴赏能力,使他们两人常常不以为然;
C.每次考试完后,他总是自言自语:“哎呀,我会不会考得不好呢?”
D.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4、“象形”是古代造字法之一,是用描摹客观实体的外形来表达词义的一种方法。一般都是有形可象的指物名词,如“日、月、水、山”等。结合《说文解字》的解释,下列加点字不属于象形字的一项是( )
A.白马湖的山水和普通的风景地相差不远,唯有风却与别的地方不同。(夏可尊《白马湖之冬》)【《说文解字》:“马,怒也。武也。象马头尾四足之形。凡马之属皆从马。”】
B.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郁达夫《故都的秋》)【《说文解字》:“高,崇也。象台观高之形。从冂口。与仓、舍同意。凡高之属皆从高。”】
C.鱼梁渡头,因为夜渡无人,渡船停在东岸的相君山下。(郁达夫《钓台的春昼》)【《说文解字》:“鱼,水虫也。鱼尾与燕相似。凡鱼之属皆从鱼。”】
D.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郁达夫《江南的冬景》)【《说文解字》:“家,居也。从宀,豭省声。”《说文解字注》:牖户之间谓之扆,其内谓之家。”】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美妙的小雪花呀,像只只空灵飘逸的玉蝴蝶,扇动着薄翼,初降人间。
B.妈妈喊我的时候真是人声鼎沸,让我好懊恼。
C.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
D.我们应该提倡节约,但如果当用不用,那就显得吝啬了。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的开展,让我们长沙市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长沙城的面貌焕然一新。
B.考场上沉着、冷静、认真、仔细,是我们能否正常发挥水平的关键。
C.什么是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就是13亿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集起来的力量。
D.在寒假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7、下列各项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上的街市》作者郭沫若,著名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龙须沟》《棠棣之花》等。
B.我犹豫了。我渴望像他们一样勇敢和活跃,但是在过去的八年岁月中,我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病弱的孩子。——句中加点的“勇敢”和“活跃”是褒义词,“犹豫”和“病弱”是贬义词。
C.面对金军大举南下的态势,南宋主战派和主和派的意见大相径庭,在朝堂上争吵不休。——加点词语使用准确。
D.朱自清曾这样赞美春天,“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这句话标点符号使用准确。
8、文言文阅读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节选)
(乙)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记)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 年事蹉跎(光阴消逝),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李生论善学》)
【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前人之述备矣”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 B.学者之大忌
C.择善而从之 D.是以谓之‘文’也
【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 B.可/以为/师矣
C.盖/学贵善思 D.请铭之坐/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⑵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4】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那么孔子和李生都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这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启发?
9、古诗文积累。(8分)
14. 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每空1分)
(1) ,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2)故园东望路漫漫, 。(岑参《逢入京使》)
(3)深林人不知, 。(王维《竹里馆》)
(4) ,竹中窥落日。(吴均《山中杂诗》)
(5)《春夜洛城闻笛》诗中写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语句是 , 。
(6)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其原句是 , 。
10、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象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多。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着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跳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我”一家人对是谁咬死了鸟的意见如何?他们根据什么来判定的?
【2】“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也是全文的结尾,它在内容上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这句话有何深刻含义?表现了“我”怎样 的思想感情?
【4】写第二只猫的文字中还提到了周家丫头和“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作者有何用意?
1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蟋蟀鸣时易感秋
①“扯花生了!”小时听到这句话,就如同得到一个节日庆典的号令。
②时序到了农历七八月,春天时播种的花生便到了收获的季节。每到扯花生的日子里,于小伙伴而言,高兴的事情就少不了。能尝到带着土腥味的、多于牛奶般汁液的、纯纯香味的鲜花生,是这时节第一要紧的美事。
③要实现这美事,得靠自己。在大人们扯过花生的地方,总会有那么几颗深埋在地里的、不愿意随大流出来的、想要馈赠儿童饥肠的花生。仔细用小锄头刨开泥土,就会看见随着翻起的泥土裹夹着的通体黄白、肥滚溜圆的“漏网”花生。这时,小伙伴们会受到一种巨大的鼓舞,热情高涨,以至于忘乎所以。我们会拼命的刨土,弄得花生地里尘土飞扬,还自以为是哪个在硝烟中冲锋陷阵的战士。别提多陶醉呢!
④当然,这样的好事、美景不是时时都有,处处都在的。小半天劳作下来,小竹篮里也就刨到那二十来颗。有时还因为兴奋过度,乱丢竹篮,仅有的一点胜利果实不知甩到何处。于是,自己只能挎着那只有几颗花生懒散地躺在底部的竹篮悻悻离去。
⑤儿童们大都忘事,当下一次大人们再次出现在花生地里时,尾随的又是一伙儿提着竹篮,扛着小锄头的孩子,而且还多带了一件工具,带盖的小鱼篓。
⑥依旧兴高采烈的刨着土,依旧是信心满满。可刨了一阵儿,我们往往就扔下锄头和竹篮,拎着鱼篓去捉蟋蟀了。找一片扯过花生的堆满了花生藤和杂草的僻静地,小心蹲下,把手作喇叭状搁在耳后,仔细聆听那“瞿瞿,瞿嘀瞿嘀”“唧唧吱,唧唧吱”的声音从哪个旮旯发出。
⑦一旦听出点眉目,几个人就会循着声音的方向蹑手蹑脚地过去。到了,把身子放低。有人轻轻把可能藏有蟋蟀的花生藤及草掀开,土块搬开。其他人,有拿竹篾帽的,有拿衣服的,如临大敌般随时准备扑向蹦出来的蟋蟀。蟋蟀是聪明的,在小伙伴们准备动作的时候,它们已经销声,但没有匿迹,它们攒足了劲儿,一旦被发现就飞窜出去。弄得我们无暇四顾,扑这丢那,好不容易逮到几只,又往往是掉只脚折条腿的,哪还上得了角斗场?
⑧强抓是不行了,只能智取。我们会设法找那些钻在地道里的弄。大哥哥们说他们有经验,既能把蟋蟀呛出来,又不至于淹死。于是我们这些小屁孩被指挥去提水,大哥哥们只管往地道里灌水。这招还真灵,就真的逮好几只。末了,灌水的大哥哥们拿了 翅膀凹凸有皱纹的,尾部只有两根针的蟋蟀。把三根针的给我们这些提水的,说是男单女双,他们要了母的,把公的给了我们,因为我们辛苦;翅膀有皱褶的蟋蟀飞不远,不好玩。他们有经验,反正我们信了。
⑨真到蟋蟀斗架的时候,我们才看出来了是被骗了。
⑩不过我们还是有机会的,大哥哥们会将那些斗得七劳五伤的公蟋蟀转赠给我们。既便是伤员,是败将,我们也如获至宝。把它慎重的装到自己的小鱼篓里,飞也似的跑去寻找发芽的花生,用花生芽来犒劳它们。
⑪在我们的精心照料下,这些从战场上下来的蟋蟀斗士们,得以延续自己的生命。重返斗场是不可能的了,但它们也总会回馈我们的辛劳。每到暗夜人静时,它们便“瞿瞿,瞿嘀瞿嘀”“唧唧吱,唧唧吱”鸣叫起来。时而高亢悲壮,似吹响战争的号角;时而如泣如诉,诉说战斗的惨烈,同僚的躺倒;时而哀怨婉转,慨叹蟀生苦短,何时重披战袍?
⑫秋风夹带着落木飘然而至,蟋蟀的“瞿瞿,瞿嘀瞿嘀”声再响,一阵秋风也就完全就掩盖了它。然后雨也渐渐来了,带来的凉意寒彻入骨。斗士此时总会以跃起搏击的状态,以它的爪和腿强劲地勾牢鱼篓底,直面秋风秋雨秋凉意。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事件。
【2】朗读语句,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你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
(1)别提多陶醉呢!
(2)于是,自己只能挎着那只有几颗花生懒散地躺在底部的竹篮悻悻离去。
【3】文章要写蟋蟀,但是前六段文字却是在写扯花生的事。两相关联,二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4】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以《蟋蟀鸣时易感秋》为题的作用。
12、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①“当吹完生日蜡烛时,我想许个愿,许什么愿好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请以“我想许个愿”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600 字左右。
②“ 给我带来欢乐”(大自然、家、读书、友谊、绘画……)请根据括号中的提示补全题目,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作文。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