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言运用——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了家乡的土特产,我推辞不了,最后只好笑纳了。
B. 您的文章写得真好,本世纪散文百家,您定能忝列其中。
C. 尽管只是绵薄之力,但他费了很大的劲,我们应该感谢。
D. 我的作品发表了,现抄寄给您,请雅正。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相处的日子久了,我发觉他的性格豁然开朗,语言幽默,说起话来使人忍俊不禁,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他。
B. 明天是我们班语文老师的生日,我很想呼朋引伴与她分享生日蛋糕。
C. 毛泽东年少时就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D. 大家都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献爱心活动,切不可袖手旁观。
3、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小陈指着菜农李大爷的蔬菜摊问:“大爷,您这白菜多少人民币1千克?”
B.数学科代表说:“大家在第一节课前交作业,要是还有人不交,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C.班会上,小芳对语文老师说:“张老师,我们全班同学都很赏识你的教学方法。”
D.你对比赛得了名次的同学说:“祝贺你,有什么好经验向我介绍介绍好吗?”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散文集,其中收录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记述了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五猖会》记叙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并借此对“正人君子”予以辛辣的讽刺。
B. 消息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消息开头的第一句或第一段话,通常是消息的导语部分,它简明扼要的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C. 描写见闻、表达感悟是就散文的内容而言,自由灵活是就散文的形式而言。所以,欣赏散文,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描写与感悟,又要认真品评作者表达这种感悟所用的形式。
D. 《水经》是我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水经注》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以《水经》为纲,对其进行补充发展而成的巨著。
5、请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繁衍(yǎn) 攒聚(zǎn) 狼狈不堪(kān) 家喻户晓( yù )
B.阐发(chǎn) 迭起(dié) 茅塞顿开(sè) 如愿以偿(cháng)
C.跋涉(shè) 薄阴(báo) 心潮澎湃(bài) 焚膏继晷(guǐ )
D.惬意(qiè) 雄踞(jū) 言简意赅(gāi) 姹紫嫣红(chā)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律诗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如《野望》《黄鹤楼》《龟虽寿》《使至塞上》等。
B.《周亚夫军细柳》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集,我们学过的《藤野先生》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选自这部文集。
D.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其结构包括标题和正文,正文中的导语是消息的核心,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
7、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和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藤野先生》出自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全集共收《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文,共10篇。
B.传记主要用以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具有文学性和写实性双重特点。《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二是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外貌。
C.苏轼,宋朝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东坡,眉山人。《记承天寺夜游》是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D.《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改名《西行漫记》。
8、示儿①
忠信笃敬,是一生做人根本。若子弟在家庭不敬信父兄,在学堂不敬信师友,欺诈傲慢,习以性成,望其读书明义理,向后长进,难矣。欺诈与否,于语言见之;傲慢与否,于动止见之,不可掩也。自以为得则害己诱人出此则害人害己必至害人害人适以害己。人家生此子弟,是大不幸,戒之戒之。
(选自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 )
【注】①这封家书是张履祥于康熙七年春末写给自己的儿子张维恭和张与敬的。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望其读书明义理 (2) 不可掩也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自以为得则害己诱人出此则害人害己必至害人害人适以害己
【3】你认为文章结尾说的“此子弟”是怎样的子弟?
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2017莆田质检)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登临怀古,画面暗淡,意中有象,虚实结合。
B.首联以传说落笔,从虚处生发开去,为黄鹤楼罩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C.颈联是诗人想象雨后天晴,登楼远眺,亲人相见的情景。
D.诗中“萋萋”一词同“凄凄”意思相近,写出鹦鹉洲上草木萧索凋零的景象。
【2】请品析最后一句中“愁”字的表达效果。
10、某市图书馆在全市随机抽选了200名初中学生,就“你最喜欢的图书类别”(只选一项)
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作了调查统计:
阅读内容 | 人数 | 百分比 |
卡通漫画 | 122 | 61% |
时文杂志 | 36 | 18% |
武侠小说 | 36 | 18% |
文学名著 | 6 | 3% |
①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一个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看了这一统计结果,你对同学的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钱塘湖春行》
(1)《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早春莺歌燕舞的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钱塘湖春行》中用动态美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景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直抒胸臆,表达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留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从植物变化的角度写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初春充满生机活力的特征描写得淋漓尽致。
(6)《钱塘湖春行》中最能表现西湖春景美不胜收和诗人的喜爱与不舍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简述下面图画的故事情节。
13、婺源笔记
祝勇
①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在婺源租一所老房子,住下。
②在这里,可以与诸多向往的事物同在:山水、风月、田野、老屋、廊桥、灯、牛、农具、村民、酒、书、笔墨、乐器、历史、爱情。(A)在婺源,它们松散地混合在一起,像浸满柴火味的空气,被我们习惯,并且,忽略。在这里,任何古旧的事物(包括堂上的字画、器皿、窗栏板上的雕刻)的出现都不显得唐突,它们就像是在岁月里生长出来的,没有人为的痕迹,生命中所有的谋划都不动声色,雍容、质朴,与土地、河、树林、目光、梦境,浑然一体。
③婺源不是一个发光体,这一点与宫殿不同。在金碧辉煌的都城,即使是旧宫殿也是明亮的,在遥远的距离之外,我们的双眼也会被它屋顶的反光刺痛,在婺源,几乎所有的事物,诸如田野、青山、石墙、烟囱,都是吸光物,质地粗糙,风从上面溜过,都会感觉到它的摩擦力。婺源不属于那种夺目的事物,这里没有一处是鲜艳的,它的色泽是岁月给的,并因为符合岁月的要求而得以持久。(B)为了表明谦卑,它把自己深隐起来。延村、思溪、长滩、清华、严田、庆源、晓起、江湾、汪口、理坑……反反复复的村庄,在山的皱褶里,散布着,像散落的米粒,晶莹、饱满、含蓄、难以一一捡拾。
④不知道婺源的村落里暗藏着多少高堂华屋,从一扇小门进去,不知会遭遇什么。毫无预兆地,我们闯入明代某位尚书的客厅,被梁枋槅扇排山倒海的雕花所震慑。它们并不嚣张,那些高大的院墙和华美的雕刻在历经岁月的烟熏火燎之后已不再令人望而生畏,作为对现实的隐喻,这些雕饰——“喜上眉(梅)梢”、“合(荷)和(鹤)美好”、“鹿(禄)鸣幽谷”——变得像现实一样朴素。雕梁画栋,与日常生活连接得如此妥帖。儒雅的官厅中,有几只母鸡在散步,戴花镜的祖母,弯在竹椅上打盹。所有的房屋,都有好几个敞开的入口,我们把那些开启的门扉当作公开的邀请函。我们可以任意参观所有的空间:堂屋、轩斋、天井、花园、庭院、回廊、厨房,甚至卧室。这使我们有了接近婺源的机会。到后来,我们干脆住在里面。我们躺在五百年的木床上睡觉,五百年前的事物就这样在梦中汹涌而来,而现世的烦忧,则再也无法扭动梦的机关。
⑤夜,是我认识婺源的开始。我们在白天里观察婺源,疯跑,迷失,流连忘返。但在夜晚,我们进入了婺源的内部,可以变换观察婺源的方式,比如:倾听、呼吸、梦幻、想象。夜晚呈现了比白天更多的东西。最奇妙的感受在于,我们能够倾听到倾听者——在黑夜里,埋伏着无数的倾听者,寂静,暴露了它们的存在——不仅包括隐在黑暗中的身影,还有各种各样的物品:桌椅、茶壶、门窗、小巷、树叶、野猫……仿佛事先达成默契,所有的事物都在彼此倾听。倾听成为许多事物交流的方式,很久以来,我们都忽略了这一点,并且因此中断了与许多事物的联系。现在,这种联系正悄无声息地恢复。在夜里,我发现自己和婺源正在相互渗透。我甚至可以看见婺源渗入我皮肤的进度,彼此之间无所顾忌地坦然接纳。
⑥在婺源,我会醒得很早。这一点,与在都市里截然不同。我的身体变得异常敏感,它的反应,与周围的事物完全同步——我醒来的时候,我清晰地看见,屋子里的家具,正井然有序地一一苏醒,先是靠窗的条凳,然后是那张祖上传下来的八仙桌,再后是屋角的箩筐……我的身体知觉依次恢复,从眼,到耳,到鼻,到手足,与此同时,对婺源的记忆一一恢复。
⑦关于婺源的未来,人们即使不说也心知肚明。美的事物总含有某种无端的寂灭,这种悲剧意味使它显得更加动人。我对一些事物总是怀有绝望的爱,婺源是其中之一。我走到田垅上,心里有些酸楚。曾经自以为刀枪不入、百炼成钢,此时我才发现,还是一如既往地脆弱,毫无进步。我劝说自己,要努力习惯世界的变化,尽管很难;就像一只蝴蝶要习惯那死亡的虫蛹空壳。
⑧我们已经离散多年。但婺源仍在,像五百年前那样,均匀地呼吸。
(有改动)
【链接材料】
甲:我把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当成一个文化上的故乡,或者说是历史上的一个故乡。有时候我也愿意把南方当成自己的一个精神故乡。因为我特别认同它的文化。这不是个人的一个故乡,这是超越个人的一个更大的历史意义上的故乡。
(祝勇)
乙:祝勇已经着魔一般陷入了昨天的文化里,将它作为一片不能割舍的精神天地;历史的尊严、民间的生命、民族的个性、美的基因和情感的印迹全都深在其中。特别是当农耕社会不可抗拒地走向消亡,祝勇反而来得更加急切和深切。他像面对着垂垂老矣、日渐衰弱的老母,感受着一种生命的相牵。我明白,这一切都来自一种文化的情怀!
(冯骥才)
【1】阅读全文,说说你在作者笔下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婺源?
【2】本文笔法自然却意蕴丰厚,请任选角度赏析文中的划线句。(任选一句作答)
(A)在婺源,它们松散地混合在一起,像浸满柴火味的空气,被我们习惯,并且,忽略。
(B)为了表明谦卑,它把自己深隐起来。
【3】阅读第⑤段,联系上下文,说说婺源如何“渗入”到我的身体?
【4】作者在第⑦段中说对婺源怀有“绝望的爱”,联系全文并结合链接材料,谈谈你的解读。
14、阅读李志远《不可忽视的侧向思维》一文,完成后面题目。
①拿破仑有个习惯,当他在战场上遇到困难时,就必然找人来下棋,往往棋下不到一半,他就大叫一声“有了”,新的作战思路找到了,于是又重新振作起来。
②这种思维方式,在思维学上称为侧向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种形式。侧向思维,就是对要解决的问题,在正向思维之外,进行“旁敲侧击”。其要义是“ ”,借助其他领域的知识和资讯,来解决面临的难题。
③侧向思维,常常可以“歪打正着”,对于疑难问题的解决,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甲)大多有成就的人,无不重视和善用侧向思维。例如诺贝尔,他一生除了众多的发明,还研究过合成橡胶、人造丝等。他是著名化学家,但同时又精通音乐、绘画、文学、哲学,可谓多才多艺。广泛的爱好,造就了他丰富的联想力和想象力。俗话说“一通百通”,可以说,他的成就与他发达的侧向思维不无关系。
④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大脑神经的兴奋点,长时间集中在一件事、一个问题上,则易于疲倦,影响思维的深入进展和良好效果。而侧向思维是神经松弛情况下的产物,对正向思维具有辅助作用。(乙)因此,善用侧向思维,还可以让紧张疲劳的神经“休养生息”,从而孕育和积蓄更大的能量,以解决面临的难点问题。
⑤黑格尔曾说: “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 人的兴趣爱好越广泛,知识就越丰富,各种知识又都可以触类旁通,久而久之,便会形成良性循环,也易于产生侧向思维。由此看来,侧向思维的偶然性,寓于其必然性之中。
⑥要重视和善用侧向思维,就得积极创造条件,培养自己的广泛兴趣爱好,加强艺术修养。各种知识虽有区别,但又是相通的,有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的作用,可以促进强大合力的形成。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第②段中空格处填写内容最恰当的是( )
A.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B.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C.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2】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的论证方法,证明了___________。
【3】下面的材料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你认为放在(甲)(乙)中的哪一处合适? 请说明理由。
(材料)达·芬奇在创作名画《最后的晚餐》时,苦于找不到作品中理想的叛徒犹大的原型。有一天,修道院院长前来警告说,再不动手画就要扣酬金了。达·芬奇本来就对这个院长的贪婪和丑恶感到憎恶,此刻看到他,顿生灵感:何不以他作为犹大原型呢?于是立即动笔以这个院长为原型,创作了犹大这一生动的形象,成为《最后的晚餐》中最成功的人物形象。
15、以“一个不同寻常的假日”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散文。
要求:(1)符合原意,中心明确,情感真实,内容充实,语言通顺,卷面整洁,严禁抄袭。(2)字数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