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质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结成冰后质量变大了
B.1kg的棉花比1kg的铁块质量小
C.将铁块压成铁饼,质量减小了
D.一个苹果从地球带到太空,质量是不变的
2、关于如图所示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图中的电视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工作的
B.乙图中彩色显示器屏幕上排列着许多由红、绿、蓝组合而成的发光点
C.丙图是水沸腾实验图像,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但持续吸热
D.丁图中在地球上和太空中敲响右边的音叉时,左侧泡沫塑料球都不会被弹起
3、下列实验中,不能够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是( )
A.把一支短铅笔固定在大钟上,敲响大钟,拿一张纸迅速从笔尖上划过,纸上留下锯齿状的曲线
B.敲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
C.在音箱上放一些塑料泡沫,塑料泡沫会随着音乐起舞
D.把敲响的音叉接触悬挂着塑料泡沫球,塑料泡沫球被弹起
4、寒冷的冬季,停在室外的汽车玻璃上出现了冰花,冰花的形成是( )
A.升华现象
B.凝固现象
C.凝华现象
D.液化现象
5、以下是小明估计的常见值,其中合理的是( )
A.中学生的身高大约是170mm
B.人的步行速度大约是4m/s
C.洗澡时淋浴水温约为70℃
D.健康成年人的腋下体温约为36.5℃
6、图是昆明市的金马坊、碧鸡坊的一张老照片,有记载称此二坊建成后,在特定的时间,两座牌坊在地面上的影子会相接,形成“金碧交辉”的奇景。影子形成的原因是( )
A.光的反射
B.光沿直线传播
C.光的折射
D.光的色散
7、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古诗词和歌曲蕴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青山相对出”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
B.“忽然月羞躲云中,原是晚云遮明月”,其中以“云”为参照物,“月”是静止的
C.“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青山”运动是以“竹排”为参照物的
D.“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轻舟”运动是以舟上的人为参照物的
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如图放置器材,此时光屏上呈现倒立、等大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的焦距是
B.根据蜡烛移动到刻度尺上处的成像特点,可制成投影仪
C.若将蜡烛向左移动,需将光屏向左移动才能重新找到清晰的像
D.若将凸透镜换成普通薄玻璃板,光屏上可以找到正立、等大的像
9、在蜡熔化成蜡油后,不变的物理量是( )
A.体积
B.密度
C.质量
D.温度
10、甲,乙两名同学在操场直道上跑步,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0~6s内,甲、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0~10s内,甲通过的路程比乙多10m
C.甲前2s的平均速度大于其前6s的平均速度
D.6~12s内,甲、乙的平均速度不相等
11、如图为甲、乙两种液体的m-V图像,根据图像分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甲液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B.乙液体的密度为0.8kg/m3
C.最多能装下15g乙液体的容器,也能装下25g甲液体
D.甲、乙两种液体均匀混合后,混合液体的m-V图像应该在图中的Ⅱ区域内
12、关于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为远视眼,可佩戴凹透镜矫正
B.乙为远视眼,可佩戴凸透镜矫正
C.甲为近视眼,可佩戴凸透镜矫正
D.乙为近视眼,可佩戴凹透镜矫正
1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处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缩小的像。利用这种成像规律可以制成( )
A.潜望镜
B.照相机
C.幻灯机
D.放大镜
14、下列有关参照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运动的物体不能作参照物
B.只有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才能作参照物
C.对于同一物体,参照物可以不同,但运动的描述必须是相同的
D.要想研究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必须先选定参照物
15、光刻技术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用紫外光照射镂空掩膜,这样镂空掩膜会更明亮,调整锁空掩膜、缩图透镜的位置,恰好能使镂空掩膜缩小的像成在硅片上,从而实现集成电路的“光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缩图透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B.若此时缩图透镜上有一个蜜蜂形状的小污点,则光屏上会出现一个蜜蜂形状的像
C.镂空掩膜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D.保持镂空掩膜和硅片不动,将缩图透镜靠近锁空掩膜移动一定距离还可以再次成清晰的像
16、关于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个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不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B.抛出手的铅球在空中运动时,受到推力和重力的作用
C.有力的作用就一定有受力物体,但可以没有施力物体
D.马拉车时,马对车有力的作用,车对马也有力的作用
17、在运输食品的时候,为了防止食品腐烂变质,人们常在运输箱中放些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这是利用了干冰( )
A.汽化吸热
B.凝华放热
C.熔化吸热
D.升华吸热
18、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 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
A.6m/s
B.6.25m/s
C.6.75m/s
D.7.5m/s
19、医生使用听诊器可以( )
A.使振幅增大
B.缩短听声与发声体之间的距离,使响度更大
C.减少声音的分散,增大响度
D.改变发声频率,使单调变高
20、中华古诗词、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声学知识,下列有关理解正确的是( )
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辨别的
B.“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传递信息
C.“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笛声由笛管的振动产生
D.“响鼓还要重锤敲”说明声音的音调与振幅有关
21、如图所示是云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聂耳使用的小提琴,这把小提琴伴随并见证了人民音乐家聂耳短暂而辉煌的音乐人生。下列关于小提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提琴是红色的,是因为它吸收了红光
B.根据响度,我们能分辨出是小提琴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琴弓与琴弦间没有相对运动
D.拉小提琴时,用手指按住琴弦的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22、抢救中暑病人的措施之一就是用酒精擦拭病人全身。这样做主要考虑到( )
A.酒精温度低,有降温的作用
B.酒精有蒸发吸热致冷的作用
C.酒精有刺激清醒的作用
D.酒精有消毒的作用
23、如图甲是小明在活动实践课制作的口哨,由竹筒(A、B两端开口,C处开一小口)和“活塞”组成。将活塞从B处塞入,在A处吹气并来回拉动“活塞”能发出悦耳的哨音,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悦耳的哨音一定不是噪声
B.哨音是由筒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C.换用更大的力吹气改变了哨音的音色
D.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改变了哨音的响度
24、黑夜里,在桌面的白纸上放一块小平面镜,让手电筒正对平面镜照射,从侧面看去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白纸被照亮,而平面镜却比较暗
B.平面镜和白纸都发生了漫反射
C.平面镜发生了漫反射,而白纸发生了镜面反射
D.镜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而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5、端午节赛龙舟时,发出的阵阵鼓声是由于鼓面的________而产生的。全体划桨手在鼓声的号令下有节奏地齐向后划水,龙舟就快速前进,这说明力的作用是_____。
26、甲、乙两个物体的质量之比为3:2,密度之比为3:4,则这两个物体的体积之比为_____;若甲的质量是45千克,则乙的重力大小是___N,甲乙两物体的重力之比_______.
27、有的动物的生存能力十分独特,也蕴含着深刻的物理道理。壁虎是攀爬高手,即使在竖直的平板玻璃上也不会掉下来。原来壁虎的脚上都有吸盘,在玻璃板上时排出吸盘内的空气,利用______将它压在玻璃板上。骆驼具有的宽大脚掌,则是为了______对地的压强。蛇在地上蠕动,是通过肌肉收缩贮存势能,在舒张的时候转化为它前进的______能。
2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叫作速度,它的大小等于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速度定义公式为:,即
。
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变化量用表示,它等于前后速度之差,物理学中把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加速度,它的大小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加速度用字母a表示,国际单位是m/s2。
若一物体沿直线运动,且在运动的过程中加速度保持不变,即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增加量相等,则称这一物体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1)若一个运动物体开始运动的速度v0=2m/s,经过5s后它的速度变为v1=6m/s,则这个物体在5s内的速度变化量=_____m/s;
(2)若问题(1)中的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大小a=_____m/s2;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
(3)根据你阅读后得到的信息,请你写出加速度的定义公式a=_____;
(4)如果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v﹣t图像如图所示,则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的物理量是_____。
29、在学习二胡演奏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频率高低受各种因素影响,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个探究问题:
琴弦发出声音的频率高低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是否有关
琴弦发出声音的频率高低与琴弦的长度是否有关
琴弦发出声音的频率高低与琴弦的材料是否有关
下表是他们根据探究问题将实验材料分组的情况
编号 | 材料 | 长度/cm | 横截面积/mm2 |
尼龙 | |||
尼龙 | |||
尼龙 | |||
镍合金 |
(1)如果选择上表中AB两组材料进行实验,则所探究的问题是______;(选填或
)
(2)如果探究,实验中应控制______不变。(选填下列符号)
A.材料 B.长度 C.横截面积
30、小明五一随父母去西藏旅游,回到孝昌时发现他在西藏喝剩的矿泉水瓶变瘪了,则这瓶矿泉水的质量______,瓶内气体的密度______(均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为减轻质量,比赛用的自行车采用强度高、密度______的材料制造。
31、我国高铁总里程居世界第一,人们出行更加方便快捷。暑假小红和父母外出旅游,她们乘坐的高铁以300km/h的速度向南行驶,旁边平行铁轨上一列普通列车以120km/h的速度也向南行驶,小红发现自己超过普通列车用的时间为4s。以普通列车为参照物,小红向______(选填“南”或“北”)行驶;以小红为参照物,普通列车向______(选填“南”或“北”)行驶,普通列车的长度为______m。
32、如图所示,教室里悬挂着的电灯处于静止状态,绳子对电灯的拉力与电灯受到的重力是一对______(选填“相互作用力”或“平衡力”)。
33、同学们上音乐课时,音乐老师优美的歌声是声带_____而产生的,悠扬的歌声传得很远是通过_______传播的。
34、在探索更小微粒的历程中,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____发现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从而说明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35、小兰在观察提琴、吉他、二胡等弦乐器的弦振动时,猜测:即使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高低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弦的材料有关.于是她想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下表是她在实验时控制的琴弦条件.
(1)如果小兰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你认为她应该选用表中编号为__________的琴弦(只填字母代号).
(2)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使它们保持不变,进而寻找出另外一些因素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________”.如果选用A、B编号的两种琴弦做实验探究,则不变的是琴弦的____________.
(3)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下列一些步骤:①实验研究;②分析归纳;③提出问题;④得出结论等.你认为小兰要完成本探究的过程,所采取步骤的合理顺序是:_______(只填写数字代号).
36、北京到威海K411次列车的时刻表见表格,客运列车的长度约为300m.
求:(1)列车从北京到济南东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保留1位小数)
(2)列车行驶途中以20m/s的速度通过1500m长的大桥需要多长时间?
37、这学期学校开展了国学学习班,小红同学的妈妈从中国传统名砚金星砚之乡庐山市横塘镇购买了一块金星砚(如图所示),让小红练习毛笔字,并且带回来一小块制作砚台时脱落下来的碎石块,小红用天平测出碎石块的质量为240g,再把碎石块放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用量杯测得溢出水的体积是60ml;求:
(1)碎石块的体积是多少?
(2)制作金星砚石材的密度是多少g/cm3?
(3)如果这个砚台的质量有0.8kg,那么它体积为多大?
3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安全带
汽车安全带是用于保护驾乘人员的安全的装置,如图甲所示安全带结构一般由卷带装置、软带等部分组成,软带做得比较很宽,汽车正常行驶时,卷带装置中的卷收器借助弹簧,如图乙使软带随身体的移动而自由伸缩且不会松弛。
当紧急制动、碰撞或车辆行驶状态急剧变化时,安全带能在人尚未移动时拉紧软带,将乘员紧紧地绑在座椅上,起到缓冲保护作用。待冲击力峰值过去后又适当放松安全带,避免因拉力过大造成二次伤害,同时卷收器内的敏感元件将驱动锁止机构锁住卷轴,使软带固定在某一位置上,有效保护乘员的安全。
(1)安全带做得宽,目的是为了_________
(2)紧急制动时,安全带能够对驾乘人员起到保护作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
A.为了安全,安全带要尽可能系得松些
B.汽车正常行驶时,安全带不能伸缩自如
C.汽车突然启动时,安全带能对人起到保护作用
D.用手快速拉动安全带时,安全带不能够被自由拉动
(4)将安全带拉伸卷收器中弹簧的弹力将__________(变大、变小、不变)
(5)发生碰撞时,安全带对人的拉力随时间的变化的图像是_________
39、物体在传送带上跟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40、小明做“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时,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成滑轮组,请用笔画线在图中画出使用该滑轮组时最省力的绕法。
41、如图甲所示,小明可以用一只手把一盆水端起来,此时脸盆相当于一个杠杆,图乙是它的示意图,O为支点,A为动力作用点。请你在示意图中画出最小动力F1。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