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朝中期以后,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导致其落伍的主要原因是
A.闭关锁国
B.倭寇入侵
C.八股取士
D.文字狱
2、《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这两个学说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但丁、莎士比亚
B.达尔文、马克思
C.牛顿、贝多芬
D.克伦威尔、林肯
3、伴随着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和屈辱条约的签订,处于世界巅峰的中华帝国被拉上近代史的时代列车,东西易位逐渐完成,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中使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辛丑条约》
D. 《马关条约》
4、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是:
A.法国大革命
B.英国的宪章运动
C.巴黎公社的建立
D.十月革命
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作战的双方是( )
A. 协约国与德国 B. 英国与同盟国
C. 英国与德国 D.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6、“新能源的发展和利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表现之一,这里的“新能源”主要是指
A.水和电力
B.核能和太阳能
C.石油和电能
D.煤炭和电力
7、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利用“炉边谈话”向人民阐释其施政方针的总统。在“新政”期间,罗斯福“炉边谈话”谈及的内容可能有
A.解读《国家工业复兴法》
B.号召分期付款超前消费
C.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畅谈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8、一战后战胜国与战败的德国签订的条约是
A. 《凡尔赛条约》 B. 《色佛尔条约》
C. 《九国公约》 D. 《五国海军条约》
9、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英国通过了《权利法案》,法国颁布了《人权宣言》,美国制定了《1787年宪法》。这说明
A.以立法形式巩固革命成果是这些国家的相同手段
B.以法律手段限制王权是这些国家革命的同共措施
C.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普遍确立
D.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独掌政权的法律的地位
10、人们把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分别称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依据是
A.动力来源
B.通讯工具
C.交通工具
D.生产方式
11、大声疾呼“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人物是( )
A. 康有为 B. 梁启超 C. 谭嗣同 D. 康广仁
12、苏瑾以“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为主题进行探究,下列他整理的内容中符合史实的是
A. 郑和下西洋彰显强大国力 B. 开辟丝绸之路
C. 经济重心已实现南移 D. 玄奘西游天竺学习佛学
13、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表2反映出美、英、俄等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导致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表1800—1900年世界主要城市人口变化表(单位:千人)
年份 城市 | 1800年 | 1850年 | 1880年 | 1900年 |
纽约 | 64 | 692 | 1912 | 3437 |
伦敦 | 959 | 2681 | 4767 | 6581 |
莫斯科 | 250 | 365 | 612 | 1000 |
A.殖民扩张
B.工业革命
C.资产阶级革命
D.世界市场形成
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友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部,它源于中国古代的仁、义、信等思想。这种思想属于( )
A. 儒家思想 B. 墨家思想 C. 道家思想 D. 法家思想
15、下图为1947年苏联发表的一幅关于“马歇尔计划”的漫画(图中文字“3AEM”意为“财政贷款”),该漫画意在说明借助该计划( )
A.美国控制了西欧经济
B.西欧实现了经济复苏
C.美国和西欧遏制苏联
D.美国与西欧实现共贏
16、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这一结论是基于辛亥革命
A.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为民族自强做了努力
B.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C.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D.宣传了民主和科学的主张,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17、革命与改革推动历史不断的前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权利法案》——英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
B. 俄国1861年改革——农奴获得自由,可以拥有财产——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C. 美国独立战争——《独立宣言》——国家独立并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D. 法国大革命——《人权宣言》——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18、中国代表团成员伍朝枢在总结巴黎和会时说“二十世纪之世界,生存竞争之世界也。公立强权之表里外交内政息息相关,此次吾国外交之失败原因,一言蔽之,国势积弱而已,或者不察以为列强主持公理,自仗义执言,不知依赖性根,最为我国民之弱点。”“吾国外交失败”是指
A.会议被英法等国操纵
B.会议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C.会议拒绝中国代表出席
D.会议将全部战争的责任全部推给了中国
19、1688年,一群英国贵族说:“改变晚宴规则的时候到了,坐在桌前的人们被换掉了,但不是通过流血的方式。”这一事件指的是
A.新议会的召开
B.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权利法案》的颁布
D.“光荣革命
20、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以下殖民地人民的斗争反对同一殖民国家的是
①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
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③华夫脱运动
④卡德纳斯改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拉丁美洲范围及名称的由来:指今天________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这一地区从16世纪初开始成为________和________的殖民地,以两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为主要官方语言,而这量两种语言都属________语系,因此,这一地区又被称为“拉丁美洲”。
22、冷战结束后:当今世界格局发展的现状是“________”;世界格局朝着________方向(趋势)发展。
23、传统文化,光耀千古。
(1)司马迁编写的《_______》,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农学家_______撰写的《齐民要术》,强调农业生产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3)画家_______的《清明上河图》描绘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
(4)《_______》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24、《________》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由此,张謇提出了“________”的口号,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25、土地制度变革是时代变化的反映。请以序号指示,写出表格中空白处的内容。
26、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_______。开始时,城市通常缺乏统一的__。城市的环境_____。19 世纪中期以后,城市的环境开始得到______。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_____也在发生着变化。
27、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______起义;______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8、美苏的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
表现 | 政治 | 经济 | 军事 |
美国 |
|
| 北约 |
苏联 |
| 经互会 |
|
29、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⑴______________改革使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⑵在西欧封建制度确立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改革是_____________改革。
⑶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重要标志是______________。
30、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1985年,戈尔巴乔夫实施加快________改革的方案,效果不佳,1988年,转而进行________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________制,倡导“公开性”和“________”,这些措施使人们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随之加剧。
31、观察下图,请将下列对应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A.北约总部所在地
B.二战中,德军“不可战胜”神话的破灭之处
C.二战中最先投降的法西斯国家
32、美国南北战争的意义。
33、21年前,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回顾苏联(苏俄)发展历程,给我们留下很多思考。
请回答:
(1)苏俄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措施是什么?有何作用?
(2)20世纪30年代苏联形成了“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是什么?
(3)从苏联诞生到苏联解体,苏联在人类历史上共存在了多少年?
(4)苏联(苏俄)的发展历程对我国有何启示?
34、改革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每个国家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的重要过程和手段。某校九年级学生就这个主题查找资料,进行了系列探究,请你参与。
材料一 在1825至1855年尼古拉一世统治的30年间,已爆发了500多次农民骚动。随着克里米亚的灾难,农奴的不断上升的压力变得不可抗拒起来,尼古拉的继任者亚历山大二世把解放农奴当做代替革命的唯一办法。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面对“大萧条”现状,他坚定地认为,这个国家需要进行大胆的、坚持不懈的试验,如果试验失败,就再试行另一种办法,最重要的是要进行试验。
——摘编自《世界史》
材料三 1920年,三年国内战争结束。苏俄却遇到了巨大困难……人民生活困苦……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要贡献。
——摘编自《世界史》
(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把解放农奴当做代替革命的唯一办法”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它的根本目的是什么?队此后俄国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的“大萧条”指的是哪一事件?材料中的“试验”指的是什么?该“试验”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的新模式,这一模式“新”在何处?
(3)为解决材料三中“人民生活困苦”的问题,1921年苏俄实施了什么政策?后来,苏联领导人又采用什么建设模式为苏联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4)通过探究世界史上的重大改革事件,对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有什么启示?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