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燃着的木条可以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一氧化碳
B.二氧化碳能使被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变红
C.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D.金刚石和石墨结构中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故性质不同
2、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条件。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称量氯化钠
B.氧气验满操作
C.取固体药品
D.检查装置气密性
3、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将装置倾斜,管①、②中药品接触,观察到气球鼓起,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原状。下列药品符合该实验现象的是
A.氢氧化钠固体和水
B.镁条和稀盐酸
C.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
D.大理石和稀盐酸
4、葡萄糖(C6H12O6)是人体中提供能量的最基本糖类物质,供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体温的需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葡萄糖分子由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三种元素组成
B.葡萄糖由六个碳原子、十二个氢原子、六个氧原子构成
C.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0
D.葡萄糖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1
5、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硫酸铝钾在水中能电离产生金属阳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十二水合硫酸铝钾【KA1(SO4)2·12H2O】俗称明矾,在水中可生成A1(OH)3胶体,吸附悬浮杂质。如图是A1原子的信息。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1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3
B.A1原子的中子数是13
C.硫酸铝的化学式是A1SO4
D.A1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二周期
【2】下列关于明矾说法错误的是
A.明矾是纯净物
B.明矾可用作净水剂
C.明矾净水的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
D.硫酸铝钾在水中电离的金属阳离子是K+和A13+
6、某种药品说明书里标有:本品每克含碘150毫克,镁65毫克,锌1.5毫克,锰1毫克,这里的碘、镁、锌、锰指的是( )
A.原子
B.分子
C.单质
D.元素
7、下列过程本质上与其他不同的是
A.海水晒盐
B.火力发电
C.白炽灯照明
D.工业制氧气
8、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语言。下列化学符号书写正确的是
A.2个氢原子:H2
B.氯酸钾:KCl
C.3个氮分子:3N2
D.1个钙离子:Ca+2
9、螺蛳粉是一种风味独特的小吃,其臭味的来源之一是半胱氨酸(化学式为),它能分解出具有臭鸡蛋气味的硫化氢气体。下列关于半胱氨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半胱氨酸是混合物
B.半胱氨酸是由、
、
、
、
五种元素组成的
C.半胱氨酸分子由3个碳原子、7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2个氧原子和1个硫原子构成
D.半胱氨酸中碳元素和硫元素的质量比为
10、天气闷热时,水中的含氧量降低,养鱼池里的鱼总是接近水面游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B.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减小
C.水中的含氧量降低,这里的“氧”指的是氧元素
D.利用水泵把养鱼池中的水喷向空中,可增大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
11、铷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铷原子的中子数是37
B.铷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五周期
C.x=2
D.铷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12、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A.水
B.氯化钠
C.金刚石
D.铁
13、元素周期表中铈元素的某些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铈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核内中子数为58
B.属于非金属元素
C.相对原子质量为140.0g
D.元素符号为Ce
14、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稀释浓硫酸
B.测定溶液的pH
C.配制溶液
D.加热液体
15、燃烧与人类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釜底抽薪——移除可燃物
B.图书、档案着火——用水基型灭火器灭火
C.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
D.架空篝火——使木材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16、少量下列物质与水充分混合,能得到溶液的是
A.氯化钠
B.面粉
C.泥沙
D.冰块
17、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物质世界里,物质是变化的。下列变化中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A.燃放烟花
B.篝火燃烧
C.冰雪融化
D.葡萄酿酒
18、元素周期表中,钴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对图中信息解释不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是27
B.原子的核电荷数为27
C.元素符号是Co
D.相对原子质量为58.93g
19、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与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用砂纸打磨除去铁锈
B.用铁粉作烟花燃料
C.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D.用石墨作电池电极
20、“神箭冲碧宇,天和傲苍穹”。我国空间站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下列研究不属于化学范畴的是
A.研制火箭的燃料
B.空间站内氧气的制取
C.计算返回舱落点
D.返回舱外层耐高温涂料的制造
21、党的二十大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下列做法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A.将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里
B.倡导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C.将污染较大的企业搬迁到郊区
D.推广使用一次性餐具
22、下列图像符合相应实验过程的是
A.分别向等质量的镁粉和铝粉中逐渐加入等浓度的过量的稀硫酸
B.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C.向一定量的MnO2中逐渐加入H2O2溶液
D.向一定质量的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过量的Zn粉
23、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探究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B.探究水的组成
C.比较铜、银的金属活动性
D.证明铁生锈需要水
2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增大压强和升高温度均可增大气体在水中溶解的体积
B.室内起火,立即打开门窗通风
C.图书档案着火时,可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D.冬天室内用煤炉取暖应保证烟囱通畅,可防止煤气中毒
25、《开学第一课》提到武夷山的生态茶园,创造性提出了“茶豆油菜套作”的绿色生态模式,以下关于绿茶制作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自然晾晒,去除露水
B.高温,破坏酶的活性
C.通过外力作用将叶片揉碎
D.蒸发水分并整理外形
26、目前主流的新能源车都采用锂电池储能,结合图示,有关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非金属元素
B.锂离子符号是Li+
C.表示核内有3个电子
D.相对原子质量是6.941g
27、某研究性小组的同学对某地水质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将取得的水样进行如图操作,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此操作中缺少的玻璃仪器是_____,它的作用是_____。
(2)净水时常加入明矾,其作用是_____。
(3)若某同学发现水样呈浅黄色,他净水时加入活性炭是利用其_____作用来脱色。
(4)若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请分析原因:_____(任答一条即可)。改进实验后,最终得到了澄清透明的水,他兴奋地宣布:“我得到了纯水!”你有无不同的看法?_____(填有或无),理由_____。若要制得纯水,需要采用的净化方法是_____。
28、金属材料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比如位于云南宣威与贵州水城交界处被称为世界上最高桥梁的“北盘江大桥”就利用了很多金属材料。
(1)如图台灯中,铜质插头是利用了金属铜的_____(填“导电”或“导热”) 性。灯管后面的反光片为铝箔,铝制品具有较好的抗腐蚀性能的原因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世界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金属相当于年产量的20%~40%,为探究铁锈蚀条件,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一周后观察到_____(填序号)试管内的铁钉生锈。铁生锈的条件是与空气中的_____同时接触;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方法_____。(写一条即可)
(3)为了验证铝、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下列四种方案,其中可行的是_____(填序号)
①将铝、铜分别浸入到硫酸亚铁溶液中
②将铜分别浸入到硫酸铝、硫酸亚铁溶液中
③将铁分别浸入到硫酸铝、硫酸铜溶液中
④将铁、铜分别浸入到硫酸铝溶液中
29、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能改善我们的生活。请从①氮气、②活性炭、③铝、④氢气中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填序号):
(1)净化水时可用于消除臭味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用作导线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作为一种高能燃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焊接时用作保护气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补齐(1)和(2)中的连线。
(1)物质——用途 | (2)物质——主要成分 |
|
(1)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
31、在宏观微观
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
信息连接: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了水分子,即像这种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离子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请完成下列问题:
如图是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实质参加反应的离子是_____,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离子是_____,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
32、请选择下列适当的物质,用字母填空(每种物质只可选用一次):
A 碘酸钾B.明矾 C 氮气 D 干冰 E 澄清石灰水 F 液氧
(1)可用于灯泡填充气的是_____;
(2)能防治甲状腺肿大的是_____;
(3)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_____;
(4)常用的净水剂是_____。
33、夏鸣将一杯100g80℃的硝酸钠溶液冷却,测出不同温度时析出硝酸钠的质量。测定结果记录如下表:
溶液的温度/℃ | 50 | 40 | 30 | 20 | 10 |
析出固体的质量/g | 0 | 0 | 2.5 | 7.5 | 10 |
若不考虑水蒸发对实验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40℃时,上述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______(填“是”、“否”或“无法判断”);50℃时呢?_____(同上)。
(2)根据数据判断,硝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增大、减小),判断依据是_______。
(3)将40℃时,接近饱和的硝酸钠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中一定能达到目的有_______(填序号)。
①升温 ②降温 ③加硝酸钠 ④加水 ⑤加硝酸钾固体 ⑥恒温蒸发水 ⑦与40℃时硝酸钠的饱和溶液混合
34、水在实验室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在实验室里,水除了可以用来刷洗仪器,还可以 (写出一种用途即可);
(2)医院在给病人输液时,常使用0.9%生理食盐水,该食盐水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_________;现要配制50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0.9%生理食盐水,需要水的质量是_________。
(3)20℃时,分别向盛有10g水的两支试管中,加入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使其充分溶解,可观察到如下图1所示的现象
①20℃时, (填“A”或“B”)试管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②上图图2中表示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a”或“b”),要使A试管中剩余的固体继续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是 。
35、浓硫酸和浓盐酸是两种重要的浓酸。
(1)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可形成浓盐酸,氯化氢是由______(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2)盐酸中阴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______。
(3)如图体现浓硫酸的物理性质是______。
(4)浓硫酸和浓盐酸敞口放里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质质量分数都会减小,其原因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36、学习化学知识后,就要从化学的视角来观察物质世界。以常见的水为例,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从组成角度看:水是由______组成的,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物质都是由一百余种元素经过不同组合而形成的。
(2)从微粒角度看:水是由______构成的。
(3)从变化角度看: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还伴随着能量变化。水通电分解会生成氢气。如图中,产生氢气的试管是______(填“1”或“2”)。这种方法是将______能转化为______能,但该方法不节能,需要寻找更为有效的节能方法,以促进水的分解。目前我国开发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实现了在光照下分解水。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7、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两套实验装置,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在装入药品前必须_______。图二中小气球的作用是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2)由图一实验可推知反应后剩余气体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
(3)图二装置的硬质玻璃管中空气体积为24mL,反应前注射器活塞位于16mL刻度处,反应完毕后,最终注射器活塞停留于9mL刻度处,则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小明分析该实验结果与理论值有差异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答一条)
(4)图二实验中,为了使氧气反应更充分,实验中采取的措施合理的是_______(填序号)。
A.铜粉平铺在玻璃管中
B.反复推拉注射器的活塞
C.减少加热时间节省燃料
D.铜粉要足量
(5)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对于图一的实验原理进行了进一步探究,过程如下:将装有足量红磷的燃烧匙置于瓶内中间,并把装有足量白磷的燃烧匙浸没在蒸馏水下。图乙表示用氧气传感器测量的容器内氧气浓度变化曲线图。他们用激光笔点燃红磷。
【提出问题】红磷在烧瓶内熄灭后,瓶中是否有氧气剩余?
【猜想与假设】①有氧气剩余;②无氧气剩余
【实验操作】待红磷熄灭后,将装有白磷的燃烧匙提出水面,他们用激光笔点燃白磷。
【得出结论】分析图乙得出,猜想_______正确(填①或②)。
【反思交流】①曲线DE段氧气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
②根据本实验的结论,用“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是否精确并说明理由_______。
38、如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的气体制备和收集装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仪器名称:①______②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字母序号),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若用装置F收集氧气,待______时开始收集。
(3)装置B、C都可用来制取二氧化碳,装置C相对于装置B在操作方面的优势是______,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符号表达式:______,实验室常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写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______。
(4)通常情况下,氨气(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形成的溶液是氨水。实验室用加热氯化铵和消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欲使用装置E用排空气法收集氨气,则气体应从______(填“a”或“b”)端通入。
39、在化学实验中有一些实验必须有严格的先后顺序,请举出两例___。
40、如下图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铁丝下端系一根火柴,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将氧气换成空气,则该反应________进行(填“能”或“不能”)。
(5)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①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通常比在空气中____;②在空气中_____(填“易”或“不易”)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却______燃烧。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