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表面有一层铜绿[化学式为Cu2(OH)₂CO₃],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铜绿由碳、氢、氧、铜四种元素组成
B.铜绿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22
C.铜绿中铜、氧、氢、碳元素的质量比为2:5:2:1
D.铜绿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2、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
B.盐酸
C.氢氧化钠
D.
3、空气中含量较多且能充当保护气的气体是( )
A.氦气
B.氮气
C.氧气
D.水蒸气
4、下列条件下,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度最大的是
A.1×101 kPa、20 ℃
B.2×101 kPa、10 ℃
C.2×101 kPa、20 ℃
D.1×101 kPa、10 ℃
5、下面是四位同学在学完溶液知识后在小组学习群中的交流记录,其中错误的是
A.小红:硝酸铵溶于水后,溶液温度降低
B.小明: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C.小亮: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D.小美:将25gKCl溶液蒸干得到5gKCl固体,则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6、在化学变化中,能够发生改变的是
A.分子
B.原子
C.质子
D.元素
7、邓州发展,我的责任。下列措施中,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为促进消费,大力支持路边烧烤
B.引进风电和光伏发电,改变能源结构
C.回收废旧金属,保护环境
D.节约用纸,低碳生活
8、加碘食盐中的“碘”指的是
A.元素
B.原子
C.单质
D.分子
9、“中国天眼”射电望远镜使用了碳化硅(SiC)。碳元素和硅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A.质子数不同
B.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C.中子数不同
D.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10、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障。下列基本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检查气密性
B.点燃酒精灯
C.取固体药品
D.加热液体药品
11、实验室利用下图装置进行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装置①中固体变成红色,说明有单质铜生成
B.装置②用于收集CO2
C.装置③中出现气泡,不能说明装置①中反应已开始
D.若m(碳):m(氧化铜) >3:40,反应过程中还会产生一氧化碳,需进行尾气处理
12、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关于 CO2 与 CO 的知识总结错误的是
A.性质:由于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B.组成:都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含碳量也相同
C.用途:固体 CO2 可用于人工降雨;CO 可作燃料
D.危害:二者室内达到一定浓度,都能致人死亡
13、某磁性纳米材料X的一种制备方法为:FeCl2+2FeCl3+8NaOH=X+8NaCl+4H2O,该磁性纳米材料的化学式是
A.Fe(OH)2
B.Fe(OH)3
C.Fe2O3
D.Fe3O4
14、如图模型可以用来表示金属钠在氧气中燃烧形成氯化钠的是
A.
B.
C.
D.
15、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基本保证,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读
B.闻
C.拿
D.滴
16、“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诗中露为霜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
A.分子种类的变化
B.分子体积的变化
C.分子间隔的变化
D.分子质量的变化
17、铷原子钟是我国北斗卫星的“心脏”,铷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铷元素的符号为R
B.铷属于非金属元素
C.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g
D.铷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7
18、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用途利用的是化学性质的是
A.干冰—作制冷剂
B.稀有气体—制作霓虹灯
C.焦炭—用于冶炼金属
D.活性炭—吸附色素、异味
19、下列图像能符合题意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加热等质量的氯酸钾
B.通电分解水
C.向一定量的稀盐酸溶液中逐渐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D.将一定量盐酸逐渐加入碳酸钾溶液,则图中物质R是二氧化碳
20、下列做法安全可行的是
A.电器着火,用水浇灭
B.档案资料着火,用液态二氧化碳扑灭
C.在加油站拨打或接听移动电话
D.高楼发生火灾,乘电梯逃生
21、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点燃酒精灯
B.检查气密性
C.读取液体体积
D.加热液体
22、《中国诗词大会》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下列诗词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3、下列图标中,属于“严禁烟火”标志的是
A.
B.
C.
D.
24、下列变化过程中,不包含缓慢氧化的是
A.醋的酿造
B.蔗糖的溶解
C.食物的腐烂
D.农家肥料的腐熟
25、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A.倾倒液体
B.加热液体
C.取用固体药品
D.读取量筒内液体体积
26、下列有关环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地球上总水储量大,所以不需要节约用水
B.园林绿化经常采用滴灌
C.塑料瓶应投到“可回收物”的垃圾桶里
D.生活中大量使用含磷洗衣粉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27、(1)金属是工业的脊梁,结合课本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常温下大多数金属都是固体,但体温计中的金属却是液体,该金属是_______(填元素符号)。
②金属铝的抗腐蚀性能好的原因是_________(填化学方程式)。
③每年世界上钢铁的产量很高,钢铁的锈蚀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铁锈的主要成分是____(填化学式)。写出一条防止钢铁生锈的措施________ 。
(2)水在地球上储量很大,分布范围也很广,但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却非常少。
①电解水实验中,常在水中加入氢氧化钠的作用是_____,该物质中的阳离子是_______,负极上产生的气体名称是__________,负极和正极上产生的气体的质量比是______。
②自来水厂净水时利用活性炭的_______作用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因该过程不能将硬水转化成软水,所以生活中常用_________的方法将硬水软化,用_____区分硬水和软水。
28、蜡烛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物质,请你根据生活经验回答相关问题:
(1)点燃蜡烛,将白瓷板压在火焰上可观察到___________。
(2)吹灭蜡烛后的瞬间可观察到一缕白烟,这白烟是___________。
29、仔细看清图中概念之间的关系,将图补充完整,其中A、B、C、D、E填写物质的化学式。
A____ B____ C_____ D_____ E_____ F_____ G_____ H_____
30、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实验室电解水______;
(2)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的化合反应______;
(3)甲烷(CH4)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______。
31、下图为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在t1℃时,两曲线相交,说明_______。
(2)t2℃时,分别将恰好饱和的A、B两种物质的溶液降温至t1℃,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的是_______。
(3)t2℃时,A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若要把100g该饱和溶液稀释成质量分数为5%的溶液,应加水________。
32、水是人及一切生物生存所必需的,小刚收集到一瓶浑浊的长江水,他要模拟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其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请你回答下列关于水的净化和水的电解的相关问题:
(1)操作①的名称为______,主要是除去______杂质(填“可溶性”或“不溶性”),该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烧杯和______。
(2)操作②主要是除去一些异味和色素,应选用的物质是______,该过程主要是__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3)小刚用加入______的方法检验出净化后的D是硬水,日常生活中常常用______方法将硬水软化,后使用操作③进行消毒杀菌,在消毒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__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33、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出天然气转化利用的新技术:通过新型高效的催化剂,成功实现了甲烷(CH4)在无氧条件下一步高效生产氢气、乙烯和苯等高值化学品,没有产生二氧化碳。相关的物质转化示意图如下:
(1)甲烷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
(2)根据催化剂的特性可知,催化剂在甲烷转化的反应前后,其质量和_______不变。
(3)甲烷在无氧条件下通过催化剂转化成为A和B两种物质,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4)该新技术的优点是_______(写一点)。
34、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空气中含量第二的元素_________;
(2)两个氢原子_________;
(3)4 个氮分子__________;
(4)二氧化碳 ______________;
(5)保持氯化钠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____________;
(6)电解水的过程中没有改变的粒子是___________;
(7)画出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
35、元素周期表及其他化学用语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1)原子序数为1~18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上表所示。
①Cl属于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其原子的核电荷数为_____。
②Na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则钠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_____。
③周期表中磷元素的有关信息如图所示,图中“30.97”所表示的含义是_____。
(2)如图表示水、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图。
①从宏观角度看,图中三种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_____,从微观角度看,图中三种物质都是由_____构成的。(选填“分子”、“原子”或“离子”)
②试写出图中实现b转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6、神舟十一号飞船于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极大的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气势。科学研制人造空气供宇航员呼吸,这种人造空气中氮气含量约占70%,氧气占20%以上,非常接近空气的比例。然而近期随着空气污染的加重,雾霾天气增多,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出行。
(1)空气中污染性气体主要有、
、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符号,下同)等,在上述四种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
(2)太空舱内利用铁酸镍()将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而铁酸镍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则铁酸镍在该过程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3)在航空技术领域,利用氢气燃烧产生较高的能量来发射火箭,该过程中涉及的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探究(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甲同学按方案一的装置点燃燃烧匙中的红磷,观察到红磷燃烧,放热,并产生大量的______,该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______。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出现的现象______。若测定结果氧气的含量偏低,原因可能是______(写一点)。
(2)乙同学对方案一装置进行改进,设计了方案二装置进行实验。其突出优点是______(写一点)
(3)实验结束后,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且瓶内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不再上升了,由此分析说明,氮气具有的一条性质______。
(4)实验过程对方案二所示装置采用三种传感器对集气瓶中的压强、氧气浓度及温度进行测量,结果所测数据随时间变化关系如下图
①BC段压强变大的原因是______,
②图中表示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曲线______(填“X”或“Y”)
③在压强曲线中,表示打开弹簧夹的时间点是______(填“D”、“E”或“F”)
38、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a的仪器名称___________。
(2)以氯酸钾为原料制取氧气: 。
①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填序号);
②制取9.6gO2,至少完全分解KC1O3的质量为X,列出计算X值的比例式_________。
③不能用来收集氧气的装置是_________(填序号)。
(3)装置F中盛有初中化学课上常见的纯净物气体,请你对该气体开展探究_________。(写出猜想、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39、某同学发现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含量约占40%的空气样品中就能复燃,那么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氧气含量的最低值是多少呢?小亮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第一组实验:取5只集气瓶,编号为①、②、③、④、⑤,分别装入其总体积10%、20%、30%、40%、50%的水。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恰好把5只集气瓶中的水排去。将带火星的木条依次插入①~⑤号瓶中,记录实验现象小亮在前一组实验的基础上又做了第二组和第三组实验,并进行了记录。
| 第一组 | 第二组 | 第三组 | |||||||||
集气瓶编号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① | |
收集的O2占集气瓶的体积分数(%) | 10 | 20 | 30 | 40 | 50 | 31 | 33 | 35 | 37 | 39 | 34 | |
带火星木条的状况 | 微亮 | 亮 | 很亮 | 复燃 | 复燃 | 很亮 | 很亮 | 复燃 | 复燃 | 复燃 | 很亮 |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收集的氧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最低为________%时,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时集气瓶中氧气体积分数约为_____%(计算结果取整数)。
(2)用带火星的木条直接检验双氧水受热分解产生的氧气时,往往难以复燃,这是因为在加热生成氧气的同时产生大量水蒸汽所致,此时混合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若只考虑氧气的体积分数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欲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应将加热双氧水的最高温度控制在大约___________℃。
(3)某同学改用下图装置后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0、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给试管中液体加热时,通常采用图A的加热方法,即将试管倾斜成大约45°角,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避免采用图B的加热方法,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C或图D向试管中加入粉末固体时,用长柄药匙或纸槽伸到试管底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给试管里的液体药品加热,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