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鼓励(lì) 誊写(téng) 出版(bǎn) 谨慎(jǐn)
B. 客栈(zhàn) 疲惫(bèi) 耽误(dāng) 机械(xiè)
C. 冤枉(wǎng) 恍惚(huǎng) 嘲笑(cáo) 腼腆(tiǎn)
D. 挣钱(zhèn) 噪音(zào) 魄力(pò) 怂恿(sǒ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太平盛世 内忧外患 夜不闭户 多事之秋
B.倾盆大雨 不记其数 怒发冲冠 富丽堂黄
C.举世闻明 美中不足 寸草不深 心旷神怡
3、将下面的句子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们的社会也难以传承深邃的智慧、伟大的精神。
②这是对读书意义的深刻体悟和精辟总结。
③缺少书籍的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会是一片荒芜和狼藉。
④有人说:“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
⑤我们的文化将缺乏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A.④②①⑤③
B.④②③①⑤
C.④③⑤①②
4、想想填填。读课文,填空。
毛遂是________国________的门客,他说服了________王,促使两国订立了盟约,一起对付________国,最终解了________之围。
5、我能给下面的句子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1)__________太阳离地球太远了,__________我们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2)__________没有太阳,地球__________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
(3)太阳__________离我们很远很远,__________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6、理解填空。
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1)“那钱”指母亲________的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是指除了买________之外的其他东西。
(2)“我没有权利”那样做是因为________。
(3)“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充分说明家里开支的________,说明了那本书的________,更体现了母亲________。
7、填空。
(1)《落花生》的作者是________。通过这篇课文我领悟到的做人的道理是: ______
(2)“负荆请罪”这个历史故事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湖歌舞几时休?
(6)莫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读拼音,写词语。
1.pó po(_________)做的gāo bǐng(_________)十分好吃。
2.全家都jìn(_____)在lán huā(_________)的香气里。
9、阅读说明性文本,完成练习。
令人恐惧的冰川病毒
目前,一种真正对人类形成威胁的现象,正在( )地接近,它来自寒冷极地的冰川。
由于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地球的温度不断上升,南极和北极的冰川融化的速度正在加快。人类对这一情况的担心,以前只是局限在海平面上升会淹没更多的陆地这方。但最近的海洋和气候学家的研究表明冰川的融化,将会释放出许多被冻结的恐怖病毒。这些病毒眼下被关在那个“魔瓶子”里,一旦有人启开瓶塞,人类可就要遭殃了。这并非( ),因为这些病毒即使经历几千、几万年,可能依然保持着生命力。这一点不久前在格陵兰岛上得到了证实。当研究冰层物质的科学家们,从冰川和冰原深处取出大约13000年前的冰层样品时,( )的事情发生了——这些古老的冰芯中竟然释放出了一种能够攻击植物的细菌病毒。这表明一旦环境和温度条件许可,这些冻结在极地冰川中的病毒和细菌就会再度活跃、繁殖、传播,甚至发生变异,引发大规模的疾病和灾难,从而导致物种灭绝。
当然,这种不幸至今还没有发生过,这是因为地球在它将近50亿年的运动中,环境和气候在较短的时期内发生急剧变化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但不幸的是,人类自身却以破坏地球环境使地球变暖的方式给自己的脖子套上吊索。
研究者发现,这些古老的冰层中所隐藏的病毒种类相当繁杂,如各种怪异的流感病毒、骨髓灰质病毒。对这些可能( )的病毒,美国斯塔摩尔教授指出:“尽管还不能确定有多少病毒会再次返回到现代文明社会中,也不能确定这些病毒中有多少会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自身健康,但确定无疑的是,这一切将会发生。”
【1】根据语境将下列词语填在文中合适的括号里。
危言耸听 悄无声息 重见天日 令人惊骇
【2】请用“_____”画出南极和北极的冰川融化速度加快的原因。
【3】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极地冰川融化释放出的古老病毒,将会对人类造成威胁
B.令人恐惧的冰川病毒目前已经引发了大规模的疾病和灾害
C.冰川病毒的生命力十分顽强,有可能会再度活跃繁殖、传播、变异
【4】“这些病毒眼下被关在那个‘魔瓶子’里,一旦有人启开瓶塞,人类可就要遭殃了。”这句话中的“魔瓶子”是指______________,“启开瓶塞”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三自然段中加点的“几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如何理解“人类自身却以破坏地球环境使地球变暖的方式给自己的脖子套上吊索”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课外语段,回答问题。
访兰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 )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作一个兰草圃( )一样。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观赏,父亲并不因此而得意,反而倒有几分愠怒。以后又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再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去访兰。
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一道瀑布,从几十丈高的山崖( )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的响声,水沫扬起来,弥( )漫了半天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着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要动手要挖。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好像是味儿不同吧!”
“是的。”
“这是为什么??!”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经培栽,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
“样子是似乎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欣赏它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
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我坐在潭边,他看着兰,也在看着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给社会有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15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却过。
【1】给文中加点的汉字注音。
【2】“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空。”这句话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
B.夸张
C.拟人
D.排比
【3】纵观全文,父亲带“我”到深山去“访兰”,其真正意图是什么?( )
A.让“我”知道野生兰草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
B.让“我”知道他前几次挖野兰草的艰辛
C.让“我”认识野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
D.让“我”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人活在世上,不可失去“本质“,不要献媚迎合,拍马逢迎,要保持自己的节操,否则就会失去人格,这样也不会对社会对人类有所作为。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重点写“我”和父亲花了半天时间才到空谷兰草之地,崎岖的山路、直下的瀑布、轰轰隆隆的水声,即表明“访兰”之艰辛,又体现了兰草生活环境之恶劣。
B.文章开篇设置悬念,既激起了读者急切的期待心情,又使行文跌宕起伏,并为下文“访兰”蓄势。
C.短文通过“我”和父亲的对话,具体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寓褒贬于对话之中,发人深思。
D.作者通过对兰草的描写,赋予兰草象征意义,表达了自己对象兰草一样真性之人的赞美,对像家兰一样没素质人的唾弃。
【5】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欣赏——_____ 特色——_____
反义词:失去——_____ 低俗——_____
【6】读了这篇文章后,你了解到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味儿不同”在什么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每天都做一点点
天色灰暗,几名游客驱车行驶在山中一条铺满松针的小道上,茂密的常青树罩在他们的上空。越往前去,山中的景色愈加荒凉。突然,在转过一个弯后,他们一下震惊得喘不过气来。
就在眼前,就在山顶,就在沟壑和树林灌木间,有大一片水仙花。各色各样的水仙花怒放着,从象牙般淡黄到柠檬般的嫩黄,漫山遍野地燃烧着,A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不是太阳不小心跌倒了,如小溪般将金子漏在坡上?在这令人迷醉的黄色的正中,是一片紫色的风信子,如瀑布倾泻在黄色正中。一条小径穿越花海,小径两旁是成排珊瑚色的郁金香。仿佛这一切还不够美丽似的,倏忽有一两只蓝掠过花丛,或在花丛间嬉戏。它们的红色胸脯和宝蓝色的翅膀就B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谁创造了这么美丽的景色?是谁创造了这样一座完美的花园?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地带,这座花园是怎样建成的?无数的问号在游客的脑海里跳跃,他们下车入园中。
花园的中心有一栋小木屋,上面有一行字:我知道您要什么,这儿是给您的回答。第一个回答是:一位妇人——两只手、两只脚和一点想法;第二个回答是:一点时间;第三个回答是:开始于1958年。
面对简洁的文字,游客们默默无语。一位平凡的妇人,凭借40年间一点点地、不停地努力,①竟然创造出一个美丽的奇迹 , 而这一片世界也因为她的努力变得更加美丽。
在我们年轻的心中,成功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字眼儿,就如同远方的那一座雄伟的山峰,可望而难以企及。然而,当我们面对这座燃烧的花园时,我们就会明白,成功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每天只做一点点,但又坚持着每天都做一点点,就能像那位平凡的妇人那样最终创造出一座美丽的花园。如果能够选准目标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总有一天,②奇迹也会在我们的面前诞生。
【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①遍布山野,形容很多。________
②不出名,不为人知道。________
③难以到达,难以赶上。________
④长久地坚持下去。________
【2】将下面的两个句子分别填入文中A,B两处。
a.像闪动的宝石。
b.像一块美丽的地毯,一块燃烧着的地毯。
A:________ B:________
【3】文中的画线句子中都有“奇迹”这个词语,请选择它们所代表的意思。
句子①________ 句子②________
A.在荒凉的山中创造出的那片美丽的花园。
B.我们感到遥不可及的成功。
【4】下面三种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突然,在转过一个弯后,他们一下子震惊得喘不过气来”,令“他们”震惊的原因是山中愈加荒凉的景色。
B. “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地带”建成这座美丽的花园其实很容易,只需要一点点时间就够了。
C. “面对简洁的文字,游客们默默无语”,游客们默默无语的原因是被一位平凡的妇人感动了。
【5】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我自1980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腿伤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便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词句的、无病而呻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己!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了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1】用简短的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选文可知,作者喜欢什么书?不喜欢什么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选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能表达选文中心意思的关键句
B.选文先写自己有选择有比较地读书的经历,再讲读书体会,最后写对儿童的寄语
C.文中列举作者读书的例子的主要目的是体现作者读的书多
D.文中列举作者读书的例子的主要目的是告诉大家读书要有选择
13、课外阅读。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
1935年春天,红四方面军(陆续 连续)打了几个胜仗。苍溪县儿童团的红小鬼们,高兴得不得了,到处宣传前方胜利的(喜讯 喜事)。
儿童团员们到乡下宣传了半个多月,等他们回来时,红军大部队已经开走了。大家急得直跺脚,十几张嘴你一言,我一语,但都拿不定主意。后来,还是年纪稍大的何连英想出了一个办法:“咱们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追赶大部队。”大家都赞成这个主意。
四月的川北,春意盎然。路边地里,油菜花散发着芳香,豌豆苗已长得很高,若在平日,他们一定会去捕捉那花丛中飞来飞去的蝴蝶,摘那甜滋滋的豌豆苗吃,可今日,一个个心急如焚,只顾赶路。
天渐渐黑下来,红小鬼们又饿又累,实在走不动了。这时,不知谁嚷了一声:“前面有住家!”走近一看,原来是座大庙。睡在庙里总比蹲原野里好,于是他们壮着胆子往里走。
神庙,白天就很吓人,天黑了愈发显得阴森可怕。黑影里,耸立着一尊尊龇牙咧嘴的神像。四大天王、四大金刚、十八罗汉,个个凶神恶煞。儿童团员们一个紧挨一个,靠着墙根,整整坐了一夜。第二天天没亮,儿童团员们一个个都饿醒了。这儿是荒山孤庙,到哪儿去找吃的呢?罗坤发现神龛上供着5个干得裂了口子的馒头。同伴们听说找到了吃的,一下子围了上来。大家一边嚼着干馒头,一边说着俏皮话。古庙里充满了欢笑。
就这样,他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机警地躲过了野兽的(袭击 打击),(顽强 坚强)地战胜了病痛的折磨,历时三个月,行程一千多公里,终于赶上了红军大部队。红军战士见到孩子们,都很高兴。妇女部长何连芝就像慈母见到了失散的儿女,把他们一个个搂在怀里,说:“你们从小就这么有志气,有毅力,不愧是革命的好后代,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
【1】用“/”把括号中不合适的词划掉。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心急如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意盎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默读第六自然段,完成填空。
能够概括儿童团员经历磨难的四字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历时三个月”是说________;“行程一千多公里”是说______________。从中可以体会到儿童团员们_________的精神。
【4】在短文中找出与“咱们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追赶大部队”相照应的句子,用“ ”画出来。
【5】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浣熊
浣熊体型较小,体长约40到70厘米。标志性的特征是眼睛周围有一圈深色皮毛。因其常在河边捕食鱼类并在水中浣洗食物,故名浣熊。
浣熊是“游泳健将”,喜欢栖息在靠近河流、湖泊或池塘的树林中。白天它们大多在树上休息,晚上出来活动。
浣熊是食肉类动物,但偏于杂食,喜欢容易捕获的猎物,特别是鱼、两栖动物和鸟蛋。浣熊的爪子非常灵敏,上面的触觉细胞相当丰富,在与水接触后,爪子上的适应感受器的灵敏度提高了,浣熊可以依靠爪子测量食物的重量、尺寸、材质以及温度。
【1】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浣熊很擅长游泳。( )
(2)浣熊是食肉类动物,只吃肉。( )
(3)浣熊可以依靠爪子测量食物的重量、尺寸、材质以及温度。( )
【2】请用“ ”画出浣熊名称由来的句子。
【3】第1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我会用作比较的方法改写这个句子:__________。
【4】读了篇短文,你能说说怎样才能把一种事物介绍清楚吗?
___________________
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汤姆是一名孤儿。2003年圣诞节,他在美国加州的赛尔西孤儿院给上帝写了一封信:
上帝您好!您知道我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可是,您昨天送给哈里一个爸爸、一个妈妈,而您连一个姨妈都不送给我。这太不公平了。
这封信写有 上帝亲启 的信 最后被转到博士摩罗·邦尼先生那儿 他是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专门负责替上帝回信的特约编辑 如何答复汤姆呢 摩罗·邦尼博士经过(搜肠刮肚 深思熟虑) 他给汤姆回了一封信 信中说:“我想告诉你,我的公平在于免费地向人类供应(yīnɡ yìnɡ)三样东西:生命、信念和目标,您知道吗?你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免费得到的。信念和目标与生命一样,也是我免费提供给你们的,不管你生活在人间的哪一个角落,也不管你是王子还是贫儿,_______想拥有①它们,_______随时可以得到。孩子,让生命、信念和目标成为免费的东西,这就是我在人间的公平所在,也是我作为上帝的最大(聪明 智慧)。但愿有一天,您能理解。”
这封信后来被刊登在《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上,成为上帝最著名的公平独白。
【1】给文章拟一个题目,写在文首的横线上。
【2】用“√”选择文中括号内正确的词语和拼音。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独白:________________
特约:______________
【4】给文章第三自然段没有标点处补上标点,选择一组正确的答案。( )
A. “ ” , , “ ” 。 ? , 。 B. “ ” , , 《 》 , , , 。
C. “ ” , , 《 》 。 ? , 。 D. 《 》 , , 《 》 。 ? , 。
【5】在文中“ ”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6】文中①处“它们”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经过耐心的等待,汤姆终于等到了“上帝”的回信,但他的心情却不能平静,他会想什么呢?请你写几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1】“操纵自如”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画线的句子用一个成语代替是________________。
【2】这个片段选自美国作家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
【3】找出片段的中心句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片段中作者从哪些方面展示了船夫的高超驾驶技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片段中作者运用了 描写,再现了小艇往来河道间的情景。
A.静态
B.动态
17、阅读理解。
修鞋姑娘
凛冽的寒风把繁华的大街吹得冷冷清清,而我却骑着自行车,到处寻觅那个异乡来的修鞋姑娘。
就在昨天,当我脱下左脚上那只后跟绽开了的皮鞋,要求她重新绱好的时候,我还有点怀疑她能否用锥子扎透我这只鞋的鞋底。而她却坦然地接过去,自信地对我说:“不用绱,钉几个钉子就行了。”
我不放心地提醒她要修结实点,花钱多一点也不要紧。她只是打量我一眼,也不管我同意不同意,啪,啪,啪,三个钉子钉进去,接着一手拽着鞋底,一手扯着鞋帮,冲我使劲扯了扯,那意思是说:“这下你该放心了吧?”
我正要付钱,她一边摆手说不急,一边指着鞋面,操着浓重的外地口音说:“这儿倒是需要绱一绱,你看,线都断了。”说着,哧啦哧拉地绱起来。
借着她干活的机会,我注意了一下这个不起眼的姑娘。她矮胖的身材,胖乎乎的脸蛋,蚕眉下一双圆圆的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手上的活儿。那冻肿了的手背,记录着她经历的艰辛。我决定不管她要多少钱,我都不还价。
姑娘把鞋绱好递给我,叫我脱下另一只,我抬起脚,叫她看那只没坏。她说:“你是汗脚,线是烂断的,就是没坏,也穿不了几天。”说着,把我的鞋子脱去绱起来。
忽然间,我心里蒙上了一片阴影,莫非她是为了多要钱?
鞋绱好,我断定她会漫天要价,谁知她只要六角钱。①看来,她不是我想象的那种人。我掏钱给她,可万万没想到,钱包没带在身上,浑身的兜掏遍了,只找出三角钱,我窘极了。想起几年前买布只差几分钱遭人白眼的事,心里更是紧张。我知道,只要她一嚷,来往行人就会把我包围起来。我不想难堪得无地自容,就尴尬地向姑娘讲明情况,并要摘下手表作抵押。谁知,姑娘嫣然一笑,说:“你不怕我跑了吗?”
②“不,我相信你。”此时,我只想尽快摆脱窘境,别的什么也不想了,我期待着她答应我,她却笑了笑说:“我也相信你,这钱足够了。”
“不,这只有三角钱啊!”我告诉她。
③“是的,不过你还给了我别的。”她歪着头,友好而又顽皮地看着我。
“别的?我给了你什么?”我纳闷儿地问。
“诚实和信任啊!”她坦然地回答。
④我真惭愧。是她诚实,还是我诚实?是她信任我,还是我信任她呢?
我向她保证,第二天一定给她送钱来。她说:“这我相信。不过,手表不用摘,三角钱你也不用再送来。再说,我明天说不定到什么地方,你到哪儿找啊!”
是的,这样大的城市,到哪儿去找她啊!然而,我还在找,走遍长街,望穿深巷。
修鞋姑娘,你在哪里?
【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①处“那种人”指的是为了赚钱,昧着良心漫天要价,坑害顾客的人。
B.②处“我相信你”,此时作者的“相信”只是想尽快摆脱窘境。
C.③处“不过你还给了我别的”中“别的”是指作者作抵押的手表。
D.④处是“我”的心理活动,“我”被修鞋姑娘的言行所感动,为自己刚才对她的不信任而感到惭愧。
【2】“我”不放心地提醒修鞋姑娘要修结实点,她只是打量“我”一眼,也不管“我”同意不同意就修起鞋来,从这里可以看出她( )。
A.对“我”怀疑的不满
B.考虑“我”是不是“花钱多一点也不要紧”的人
C.有自信能修好鞋子
D.拿定主意之后,不管是谁都左右不了她
【3】这篇文章是按( )记叙的。
A.时间顺序
B.倒叙的方法
C.地点的变化
D.事情发展顺序
【4】“我”为什么要寻找修鞋姑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两个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有什么联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在找到修鞋姑娘之后会发生什么?请你展开想象,将情节写得更具体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平台。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的门客们可看不顺眼了,对蔺相如说:“您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门客们说:“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
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1】从选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减弱——__________ 赶快——__________
【2】“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中的“机”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3】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蔺相如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短文。
白鹭(节选)
①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②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③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④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⑤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减之一分则嫌□,素之一忽则嫌□,黛之一忽则嫌□。
【1】选文通过描写白鹭的________美、_______美,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_______之情。
【2】第⑤段描写了白鹭的美,依次填入文中方框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
A.黑、白、长、短
B.长、白、短、黑
C.长、短、白、黑
D.黑、短、白、长
【3】文章在着重写白鹭的同时,为什么还写了白鹤、朱鹭、苍鹭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我说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句子练习。
(1)这清白的梅花,是能玷污的吗?(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
(2)蜜蜂满身绒毛,停在一朵花上一动不动了。(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
(3)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用带点的词语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改写句子。
(1)用“温和”按提示写句子。
形容气候:_________
形容性格:_________
(2)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书还可以比喻成什么?仿写句子)
___________
(3)侧: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不大一样。(在你的成长中有没有类似的“第一次”,试着写一段话。)
___________
23、习作。
请从本试卷中的两篇阅读短文中选一篇,结合生活实际来写读后感,注意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400字以上。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