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目标是在行动前,我们预期所要达到的某种结果。②它是一种召唤、一种吸引,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方向,让我们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的结果。③目标的设定,既要源自内心需求,也要符合自身情况,就像古人所说的“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目标恰当,才能发挥潜能。④人生应当是场有目的的航行,航线纵然千变万化,只要始终朝着既定的方向行进,哪怕穿过再多的风浪,也会抵达梦想的彼岸。
A.“内心需求”“目标恰当”“千变万化”“梦想的彼岸”四个短语的结构各不相同。
B.句②中的“它”指代的内容是“要达到的某种结果”。
C.“只要始终朝着既定的方向行进,哪怕穿过再多的风浪,也会抵达梦想的彼岸。”是假设关系的复句。
D.画线句子是病句,修改方法是把“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的结果”中“的结果”删掉。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整个研究过程他都没有参与,最后却鸠占鹊巢,把功劳占为己有。
B.他可是文坛上的风流人物,他的散文影响了一个时代。
C.他善于读书,常常能从书中断章取义,并恰如其分地运用到写作中。
D.中秋佳节,身在异乡的游子看到皓月当空,不由得触目伤怀。
3、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其怡情也, ;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 。
A. 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 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B. 最见于处世判事之时 最见于独处幽居之际
C. 最见于杂处群居之时 最见于读书演算之际
D. 最见于读书演算之时 最见于杂处群居之际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几年,各地区按照国家部署开展扫黑除恶行动以来,公安机关重拳出击,社会上的黑恶犯罪势力逐渐销声匿迹了。
B.公园路夜市熙熙攘攘,各种摊位摩肩接踵,给城市带来了久违的烟火气息。
C.冯先生讲课时常说,我读了大半辈子的书,字典还常备案头。勤查字典是消灭错别字的不二法门,舍此别无捷径。
D.假使语言文字能够完全传达情意,假使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这应是文学上最希求的一件事了。
5、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二)
访闵汶水于桃叶渡。日晡①,汶水他出,迟其归,乃婆娑一老。方叙话,遽②起曰:“杖忘某所。”又去。余曰:“今日岂可空去?”迟之又久,汶水返,更定矣。睨余曰:“客尚在耶!客在奚为者?”余曰:“慕汶老久,今日不畅饮汶老茶,决不去。”汶水喜,自起当炉。茶旋③煮,速如风雨。导至一室,明窗净几,荆溪壶、成宣窑磁瓯十余种,皆精绝。灯下视茶色,与磁瓯无别,而香气逼人,余叫绝。余问汶水曰:“此茶何产?”汶水曰:“阆苑茶也。”余再啜之,曰:“莫绐④余。是阆苑制法,而味不似。”汶水匿笑曰:“客知是何产?”余再啜之,曰:“何其似罗岕甚也?”汶水吐舌曰:“奇,奇!”少顷,持一壶满斟余曰:“客啜此。”余曰:“香扑烈,味甚浑厚,此春茶耶?向瀹者的是秋采。”汶水大笑曰:“予年七十,精赏鉴者,无客比。”遂定交。
(张岱《闵老子茶》。有删改)
【注】①日晡:下午三点到五点。②遽:立即。③旋:顷刻。④绐:哄骗,欺骗。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来此绝境 赞不绝口 悲痛欲绝 鸟声俱绝
B.是日更定 自以为是 实事求是 物是人非
C.鸟声俱绝 百废俱兴 声泪俱下 面面俱到
D.问其姓氏 不闻不问 反躬自问 问牛知马
【2】将语段(一)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湖心亭看雪》文笔简练,量词的运用恰到好处,请分析语段(一)加点的量词精妙在哪里?
【4】结合语段(二)分析张岱对茶的“痴”表现在哪里?在情感表达上,两个语段有何不同?
6、诗歌赏析
火把从那里出来了
火把一个一个地出来了
数不清的火把从那边来了
美丽的火把
耀眼的火把
热情的火把
金色的火把
炽烈的火把
人们的脸在火光里
显得多么可爱
在这样的火光里
没有一个人的脸不是美丽的
……
(节选自长诗《火把》,写于1940年)
【1】此诗的作者是___ ,他的成名作是_________。
【2】全诗借助“火把”这一意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7、月亮,从古至今以其独特的清冷神秘引发人们无尽的幻想,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词之月 文化探究”专题活动。
(1)【选“月”】
小玥同学准备将网上查阅到的诗句放到《诗词之月》的专辑中,下列哪一项不合适( )
A.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B.昨夜圆非今夜圆,却疑圆处减婵娟。
C.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D.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2)【写“月”】
探究活动的“赛诗会”中,小玥同学结合宋词知识进行《如梦令·月》的创作,最后两句推敲不出,请你帮她补完诗歌。要求内容贴切,结构相似,注意韵脚。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 如梦令·月 小玥 曾宴蠡湖中秋, 明月相留故友。 三杯两盏酒, 皎影催发兰舟。 _________, ________。 |
(3)【评“月”】
在探究活动中,小玥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古人写诗选用“月亮”这一意象时,少用暖色调,多用冷色调。请你探究古人如此选用的缘由。
8、诗文默写。
(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_____________……
(2)而现在/乡愁是_______________/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3)《沁园春•雪》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____。想象雪后晴日当空之景的句子是: ___。
9、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小题。
(文本一)
①网络文学的成就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由此,网络文学在作品的文化意蕴、虚拟世界的想象力、人物形象的精气神、作品的类型风格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的中华文化立场和审美风范。那些优秀网络作家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将中华文化的精髓融于精彩的故事中,以艺术的方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网络小说是以主角为故事中心的。这些主角往往具有传统文化的人格,热爱自由、自立自强、勇往直前、积极有为,表现出儒家担当意识和家国意识。例如《琅琊榜》(海宴)表达家国大义,讲述正义复仇、步步为营的谋略智慧故事。近年来,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不断扩大,一些深受海外读者欢迎的小说,展现出积极向上、崇尚和平、勇于担当、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产生了良好的国际影响。
③网络小说的内容很多都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使其内容更为丰厚、意蕴更绵长。例如传统文化中的古典文化作品就深受一些主流网络作家的追捧,当年明月自孩童时起七年读了十一遍《上下五千年》,在上中学时熟读了《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古文观止》等书籍。蔡智恒最喜欢的作品是《三国演义》。……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常常能够见到作者向这些经典古典文化作品致敬的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包含刺绣、相声、曲艺、美食、中医等元素,网络小说近年来涌现出科举文、美食文、医术文、行业文。这些类型的小说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富有民间烟火气的故事中,让读者在欣赏故事的同时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接受中华文化的洗礼,使中华传统文化在网络小说这个新时代文坛舞台的主场上大放异彩。
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网络作家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对中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即以现代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如《木兰无长兄》(祈祷君)向《木兰诗》致敬,以现代女性观念重新讲述这个女扮男装的故事,木兰不只是一个代父出征的女子,而且是一个自立自强的有丰富情感世界的女性。《将夜》中的夫子及其弟子,类似现代的知识分子,保持着精神的独立,又有强烈的家国责任意识。
⑤同时,网络作家也需要认清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要激浊扬清。我们看到,网络小说中不乏后宫争宠、厚黑学、封建迷信等文化糟粕。例如某些网络小说中所蕴含的“生命如同蝼蚁”观念、弘扬“丛林法则”等,招来许多批评,这样的创作动向值得警惕,并亟待及时纠偏,走到正途上来。
(节选自《网络文学如何传承中华文化》,有删改)
(文本二)
中国网络文学,不是对“传统文学”的终结,而是网络时代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这里既有媒介转换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也有着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在联系性。中国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继承,也需要辨析和理性认识。这里说的“文学传统”,并非仅为“古典文学”,而是广义影响网络文学发展的“文学传统”。具体来说,就是以儒道释体系为思维特征的中国古典传统文学,既包含唐诗宋词与优秀的古文传统,也包含上古神话、民俗学等古典传统;还有就是通俗文学传统,主要指起源于明清时期及清末民初之后大盛的言情、武侠、侦探等类型文学;另外还有发轫于五四,目前成为主流的“新文学”主潮。
(节选自《网络文学是文学传统的延续与新变》,有删改)
【1】下列针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我国的网络小说不仅在国内盛行,在国外也广为流传,并且全部受到海外民众的好评。
B.网络文学中有部分作者弘扬的理念引起诸多批评,创作动向值得警惕,并亟待及时纠偏。
C.网络小说的作者大多都是“四大名著”的忠实读者,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向经典致敬。
D.中国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继承,不能一以贯之,需要辨析和理性认识。
E.网络时代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既有媒介转换带来的变化,也有着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在联系性。
【2】文本一的第②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指出并分析作用。
【3】一位同学打算根据以上两个文本内容,以“网络小说与传统文化”为题,写一篇演讲稿,请你帮他完成演讲稿的提纲。
10、风雪夜归人
马亚伟
①三十多年前,父亲在离家三十里路的地方上班,他每天骑自行车往返。
②冬天的天,像个面无表情的冷面人。寒气阵阵,天空透着捉摸不透的意味。父亲抬头望了几次天,说:“这天阴了好几天了,雪也没下,我还是去吧,厂里一大堆事,耽搁不得。”母亲说:“下雪了咋办,还是别去了。"父亲犹豫了一下,推起车子出了家门。
③过了一会儿,天阴得更沉了。没多久,雪纷纷扬扬下了起来。那次的雪下得特别大,雪片简直像羽毛一样,在风中乱舞。母亲叹口气说:“让你爸别去上班了,他偏不听,下雪了还咋回家!”父亲轻易不会歇班,他挣的钱要供我们一家开支呢。
④到了下午,雪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母亲在屋里屋外团团转;雪地上留下她杂乱的脚印。“雪越下越大了,你爸可咋回来呀!”母亲语气里有明显的担忧和焦虑。“我爸今天也许不回来了呢,听他说那里有住的地方。"我安慰母亲。
⑤黄昏时分,雪渐渐小了,但地上的雪更厚了,脚踩上去立即陷出深深的窝,每走一步都很吃力。我问母亲:“我爸今天不回来了吧?”母亲无比笃定地说:“回来!他肯定回来!”
⑥夜色笼了过来,母亲站在门口翘首遥望,可路上连个人影也看不到。冰天雪地,我在呼啸的风中瑟缩着,感觉要被冻成一根冰棍。“妈,回家等吧!”我开口说话时,牙齿都要打战。母亲却目光专注地遥望着村口,一声不吭,她在雪花飞扬中保持着一成不变的姿势和表情,那姿势和表情像雕像般肃穆。忽然,母亲说:“走!回家做饭,你爸回来得吃上热乎饭!”
⑦母亲认定,父亲一定会回来。我跟着母亲在屋子里忙碌起来。小小的屋子里,炉火烧得正旺,温暖弥漫着,与屋外的世界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样的时候,分外觉得“家”这个字眼是那么可亲。母亲烧起灶火,忙着熬红薯粥。她嘱咐我在炉火上烧开水:“多烧点开水,你爸回家得赶紧让他用热水洗洗,暖和暖和。”灶火上熬着红薯粥,母亲开始切白菜,切豆腐,洗粉条,她要做父亲最爱吃的大炖菜。
⑧屋子里的饭菜香味弥漫着,妹妹饿得叫起来:“妈,我要吃饭,爸爸今天肯定不回来了。”夜色漆黑,别人家已经过了晚饭时间,可父亲还没有回来。母亲的态度依旧坚定:“你爸一定会回来的,再等会儿!”我和妹妹围着炉火,静静等待。母亲则一趟趟往外面跑,脸上的表情越来越焦虑。
⑨后来母亲不再出门去,但她的焦虑在升级,眉头紧锁着。就在我们都等得心烦意乱的时候,屋门“吱呀”一声开了。“爸爸回来啦!”妹妹喊起来,我和母亲也一跃而起。
⑩我们面前的父亲,简直成了雪人!他衣服上都是雪,眉毛、胡须上也都是雪,整个人都是白的。“赶着做事,回来晚了。”父亲开口说话,“三十里地,我一步步走回来的!”父亲嘴巴像被冻僵了一般。母亲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使劲吸吸鼻子,为父亲拍打满身的雪我赶紧把门关紧,让屋里的温暖一点点融化父亲的寒冷。这个世界有冰有霜,但幸好还有家;这个世界有风有雪,但幸好还有爱。夜归人,只要有人在风雪中为他守候,就一定能回到家。
⑪父亲坐到餐桌前,看到热气腾腾的饭菜,张口想要说什么,又停了一下,终于说出一句话:“家里真暖和!”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风雪夜归人”为题,主要写了父亲冒雪回家的故事。
B.小说以倒叙的方式讲述故事,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C.小说中的“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小说的线索人物。
D.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屋内温暖与屋外寒冷的对比、妹妹形象与妈妈形象的对比。
【2】结合上下文,按照提示,品析下列语句。
(1)那次的雪下得特别大,雪片简直像羽毛一样,在风中乱舞。(这是环境描写,从修辞角度,品析句子表达效果)
(2)母亲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地使劲吸吸鼻子,为父亲拍打满身的雪。(这是动作描写,分析动作所表现的人物心理)
【3】下面对“父亲形象”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是一个爱家人的人
B.父亲是一个爱家庭的人
C.父亲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D.父亲是一个态度严肃的人。
【4】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在叙述上总是调动着读者情绪,让读者始终牵挂着“父亲”的归来,这样使小说富有感染力。说说小说是如何达到这种艺术效果的。
1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身为炎黄子卧,小黄同学对汉字文化兴趣波厚,他收集了不少有关汉字文化的材料。
[材料一】
①黄,地之色也。从田从炗,苂亦声。炗,古文光。凡黄之属皆从黄。(大意:黄,大地的颜色。字行采用“田、苂”来表义,“炗”也是声旁。“炗”,这是古文写法的“光”字。所有与“黄”相关的字,都归到“黄”这个部首类。)
(整理自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及相关资料)
[材料二】
②辽宁牛梁河遗址近日出土了一位手握双龟的老人的遗骨,有专家称是黄帝的遗骨,证据之一是黄帝之“黄”在甲骨文中即是乌龟的形状,而据说黄帝部落的图腾就是神龟。这真是无知者无畏,我们且来看一看“黄”字的原始字形及其演变。黄,甲骨文字形①,这是一个象形字,至于像什么则众说纷纭。有人说像一支射出去的着火的箭,由火光而联想为黄色之意。有人说箭射中了靶心,靶心为了醒目起见,用赤褐色的泥浆涂抹,因而引申为黄色之意。
③郭沫若先生认为“黄”最原始意思是指玉佩。在他的《金文丛考•释黄》中,他这样黄字的初文是一个象形字,从字形上看,黄字像上古先民们身上经常佩饰的玉佩,上面是用来缠系玉佩的佩衿,古代称“复”,下面是二系垂,也就是穗子,中间的环状物,当系佩之体,也就是壁;而“璧”,古代又叫“璜”,而“黄”就是“璜”字的初文。所以郭沫若认为“黄”是指玉佩。但是徐中舒先生则认为黄字“像人佩环之形”,是一个人佩截着圆环的形象,中间的圆环形就是佩环,并引《礼兄•经解》“行步则有环佩之声”来证明。徐中舒先生此说最有说服力。
④黄,甲骨文字形②,称“黄”乃乌龟之形大概就是从这个字形附会的,但这个字形仍然承甲骨文字形①而来,只是形体略加变化而已。金文字形③,早期的金文字形继承了甲骨文的模样,但是晚期的金文字形④和⑤,则区别很大,有学者认为此后的金文系统明显和佩玉有关,不再像此前的字形争议之大。仔细观察金文字形④,中间的玉和下面的穗子历历可见,上面是“止”,指人的脚,合起来就是佩玉行走,“行步则有环佩之声”,果然如此!这个字形最能证实“黄”乃“人佩环之形”。小篆字形⑥,同于金文。
⑤《说文解字》:“黄,地之色也。”这是引申义,本义应当是人佩璜。“璜”这种玉多为黄色,所谓“共石为璜”,“黄”因此而引申为黄色。
(整理自许晖《这个字,原来是这个意思》)
【材料三】
⑥哪些中国文化遗产最引人关注?搜索引擎大数据显示,甲骨文成为文化遗产中的搜索量冠军。近半年来,“甲骨文”相关内容的搜索热度快速增加,环比上长38%,它已悄悄走进我们的生活,引领了一波“最潮中国范儿”。神秘“天书”有了新玩法:嘻哈歌曲、动画片、互动装置展出……距今已有3600多年的甲骨文,已不仅仅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神秘文字,而是出现在各类文化产品和创新应用之中:“两只手把门闩一拔,门打开了,一颗心飞出来,这就是‘开心’”,这套甲骨文表情包广受欢迎,目前累积被发送了930多万次,用拼音就能在电脑上打出甲骨文,这套字库的发明,使得甲骨文可以作为一种“活”文字被使用,这座以殷墟甲骨为主题的虚拟小镇,可以带你远程体验殷墟文化。当古老文字遇上新科技,来自商朝晚期的甲骨文,距离它首次被发现已经过去123年,目前仍有三分之二的甲骨文字仍未破解,面对如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甲骨文研究工作利用科技找到了突破口,以一组拓片为例,用肉眼几乎无法看出相似,然而人工智能可以,根据图像本身的纹理信息,判断出它们是重复的,有了这种对应关系。研究人员就能将这些拓片叠加拼合在一起,获得一个更充分的拓片。现在,用人工智能将一张拓片与另外18万张拓片逐一比对,只需要3〜5分钟,结束了拓片整理需要耗费数年的历史。目前,甲骨文智能拼合、甲骨文智能识别等不少新技术已经进入应用阶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对甲骨文的研究还能不断提速,一页页掲开埋藏地下数千年的灿烂文明长卷。
(节选自央视新闻网《酷炫!原来你是这样的甲骨文》2023-01-02)
【1】根据上述材料,小黄下列整理记录与材料明显不符的一项是( )
A.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黄”字的本义是“地之色”,指的是土地的黄颜色。
B.有人认为“黄”的黄色之意由火光而来,因其甲骨文字形像一支射出去的着火的箭。
C.许晖赞同徐中舒的观点,认为“黄”字的本义其实是上面有系带下面是穗子的玉佩。
D.“来自商朝晚期的甲骨文,距离它首次被发现已经过去123年”,据此推断,甲骨文最早被发现的时间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
【2】【迁移运用】美国朋友Mike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尤其是汉字文化。请你依据图片、运用所学给Mike介绍一下“家”和“国”两个字的字形的演变及本义。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2022年10月16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报告指出: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
读了上面这则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感悟或思考? 请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也可以发表议论;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不要抄袭,不得套作;④书写工整,不少于 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