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她说 。( )
A.上完课后最好把那些水果吃了 B.课后上完最好把那些水果吃了
C.一上完课后把那些水果吃了最好 D.最好上完课后吃了把那些水果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调查表明:相较持续火爆的住宅市场,多年来,写字楼市场一直处于不瘟不火的状态。
②因大片住宅楼空置,万人空巷,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地区被称为中国最大的“鬼城”。
③一些运动员在不完全了解国家乒乓球队管理模式调整具体内容的情况下,意气用事,擅自退赛,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④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要如履薄冰,居安思危,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
⑤杨教授开发的这套销售网络管理系统使我们的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真可谓如虎添翼。
⑥户籍制度改革牵扯到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方方面面的利益,绝不可能一挥而就。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居住证制度为户籍制度改革提供了一个过渡,通过不断剥(bō)离户籍制度承载(zài)的福利,最终拆除户籍制度蕃篱,还原户籍制度的基本功能。
B.网络社会中,一个小事件容易在论坛中被围观,被热炒,以至于不断发酵(jiào),上升为论坛主题帖(tiě),并被更多的论坛转载,成为网络社会的一时热点。
C.柔和不是丧失原则,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坚守,一种不曾剑拔弩(nǔ)张、依旧扼守尊严的艺术。柔和是虚怀若谷的谦逊(sùn)和冷暖相宜的交流。
D.世事纷扰,人生坎坷。在这纷烦芜(wú)杂的现实中,独处让人摈(bìn)弃各种陈规陋习,让心灵从尘器转向淡泊,让思想在天空里自由翱翔,让智慧在跋涉中得到提升。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些企业一面想要以诚信示人,另一面却在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如此南辕北辙,企业的信誉怎么能树立起来。
②汇聚优秀师资和生源的所谓“超级中学”看似风光无限,可对那些本该健康发展的普通高中来说,却不啻于釜底抽薪,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③作为“天眼之父”,中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南仁东教授被追授为“时代楷模”实至名归。
④随着农耕时代的渐渐逝去和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一些古镇的建筑历经数百年沧桑,已经风雨飘摇,破败不堪,急需抢救。
⑤在小学低年级时,有的家长对自己孩子经常写错别字不以为然,不加提醒和指导,长期下去,孩子恐怕真就会成为“白字先生”了。
⑥特朗普如果认为通过贸易保护主义大棒就可以把贸易伙伴的顺差“砸”下去,那无异于缘木求鱼,只会干扰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
A. ①③⑥
B. ②④⑤
C. ①④⑥
D. ②③⑤
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从目前A股行情看,这时候养老金入市或许能赚到一大笔钱,但别忘了股市是有风险的。如果入市的养老金比重过大、资金过多,一旦股市行情不好,到时候养老金也会跟着受损。同时,当前中国经济的情况并没有好转,股市的泡沫情况仍很严重。________,所以,在此大环境下,养老金入市理当谨慎。
A. 养老金大量入市确实冒着极大的风险,尽管它可能获得一点收益
B. 养老金大量入市也许可获得短暂高收益,但从长远看风险不可小觑
C. 如果养老金允许入市,可获得短暂高收益,但风险也是相当大的
D. 只有让养老金按计划有步骤地入市,才能规避风险,保障人民的利益
6、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朴素美在绘画中显现出独特的风格。
中国画的布局在空间处理上是十分灵活的。中国山水画的天和水往往不着颜色,画面上常常留有一块空白,虚实相生,使人产生仍然有水有天之感。人物画、花鸟画也不画背景而留出空白,观画人也并不因此而产生没有背景的感觉。中国画的这种画法能使所画的对象鲜明突出,把所画对象的本质特征、形象神韵真实地表现出来,画面的空白给人一种“朴素”的美感。中国画的这种以空白表现所画内容的作法,是朴素美的表现形式之一。如唐代山水画家王维的画作《江干雪霁图》,以水墨的浓淡渲染山水,形成了朴素淡远、韵味高清的风格。
我国绘画艺术中表现朴素美的另一种特殊方法是对墨的运用。墨在中国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在中国画的画家眼里,墨即是色,绘画要通过墨色的深浅、浓淡使人产生不同色彩的感觉。不管自然界的彩色如何绚烂斑驳,我们的国画家们,特别是文人画派,总是用单一的颜色——墨来表现大自然中的一切。例如中国画的墨竹,通体只是墨色,却能令人产生绿竹挺拔、栩栩如生的感觉,形象表达出异常强烈的个性,笔墨情趣浓烈,生动多姿,朴素洒脱,《墨竹图》为其典型代表。此外,中国画中也有以墨为主,适当运用别的颜色,如画花卉,花朵用红色,而枝叶则用墨来画。花朵突出,整个画面也十分淡雅。
中国画对墨的运用,是朴素美的重要体现。这种画法是以东晋顾恺之所提出的“以形写神”的美学理论为基础的。所谓“神”指的是精神状态,如荀子在《荀子·天论》中所云“形具而神生”。画家不论画人物、山水,还是画花卉、翎毛,都要鲜明地把对象的本质特征、精神状态表现出来,让它的生动形象跃然纸上,这就是写神。按照中国画的理论,神是物的命脉,没有神的形是死的形;反之,离开了形也就没有神,神是依靠形来表现的,形神达到统一。画家在艺术上所苦苦追求的,就是要突破形似,达到神似。他们在作画时,首先要对所画的对象十分熟悉,然后紧紧抓住对象特征,因而能使画上的景物生意盎然,气韵生动,收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中国画重视笔墨,善于利用空白,“计白当黑”,以显现画面上的精华部分,使所画的主要部分突出,从而产生审美趣味。这好比站在齐白石画的虾、吴作人画的金鱼的画幅前,自己并不觉得是在看画,而是观赏真虾真鱼在水中游动。这时观赏者的灵魂已为画上传神的美的形象勾引到真实的意境中去了。这也正是中国画的绝妙之处以及朴素美的魅力所在。
材料二
我国戏曲也有“朴素美”的因素。我国古代是以娴熟温婉、举止端庄、容貌姣好、言谈朴质作为女性美的标准。在戏曲舞台上,表演这种女性美的是旦行中的青衣。对青衣的造型则有一套独特的规定,而其服饰则是非常朴素的。一般是用青色的褶子或颜色素雅的花帔来装扮,脸上的脂粉、头上的簪环也十分淡雅简单。在我国古代戏曲家的眼里,只有这种朴素的装扮才能表现出最高标准的女性美。
我国戏曲艺术重视朴素美的另一方面则是不追求舞台道具的豪华,而是采用朴素的虚拟程式。所谓虚拟,就是把生活的细节通过演员的模拟动作表演出来,它是我国戏曲舞台独特的造型艺术,也是戏曲理论的重大成就。在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家看来,艺术来源于生活,在舞台上,生活则是通过艺术来表现。______,______,______。基于这种理论,在戏曲舞台上通常是没有布景和道具的,很多戏剧情节是依靠演员的动作或极简单的物件来表现。如以手势表现门窗的存在,用鞭子代表马、牛等等。由于不用布景,舞台上的狭小空间可以表现无限丰富的内容。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就是在小小的舞台上展现的。另如以桌代表高山,以摆动船桨表示行船,以鼓声更点表现时间的流逝,以灯烛象征黑夜的来临等等,无不是用虚拟的程式反映真实。这种以实生虚、以虚代实就构成了舞台设计、表演方式上的朴素之美。戏曲表演艺术家正是用这种虚拟的程式来丰富戏曲的主题,创造美,加深戏曲的感人力量。
另外,戏曲艺术还通过严格的戏曲语言表现朴素美。戏曲语言必须是朴素的、生动的、明快的、简练的,它要求和人物的性格、身份高度的统一。曹禺认为好的戏剧语言是朴素的、自然的。俄国剧作家契诃夫早期剧作《海鸥》,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表现了新的内容。茅盾创作的唯一剧作《清明前后》,内容丰富而深刻,语言简洁而朴素。作家、戏曲家们提倡戏曲语言必须简练朴素,并不是从形式出发,而是要求戏曲语言要能真实地、生动地把人物的性格、精神气质表现出来。明代的王骥德《曲律》要求戏曲作家写人物应该 “以自己肾肠代他人之口吻”,“我设以身处其地,模写其似”,强调语言不要浮游于人物之外,反对雕琢藻饰,这对今天的戏剧创作仍然不失其现实指导意义。
材料三
距今两千多年前,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老子用它们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身学说。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与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由道家创立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本色观。崇尚天然、崇尚纯真,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如《论语》引《诗经》中所描绘的那位姑娘“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二是恬淡观。不慕繁华、不贪名利,以清廉为贵、以平淡为美。三是清新观。不繁复、不艳丽,清雅、简洁,充满生气,如苏轼所云“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四是精诚观。《庄子》云:“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以诚为尊、以信为美。此外,朴素观还导出重实质轻修饰、重内容轻形式等观念。就中国传统美学来说,朴素是最高的美。这种美既是美之极致,又是美之根源。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工业社会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所排挤,奢华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奢华生活也成为个人炫耀的资本,进而腐蚀人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社会问题。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基于工业文明掠夺资源造成环境严重破坏的现实,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文明与生态共生的生产方式诞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出来了;与之相应,一种新的审美观念——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既是对工业社会那种严重破坏生态的奢华美的批判,又是对农业文明时代具有生态意味的朴素美的回归。但回归不是复旧,而是否定之否定的升华。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与农业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有着实质不同。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中,虽然也类似农业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那样尊重自然、奉自然为美,但实际上这种尊重的立足点是生态,因而可以说,不是自然而是生态才是朴素美的灵魂。朴素作为生态文明时代标志性的美,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的,也就是说它必须是低碳的,任何高耗能的生活方式都谈不上朴素;必须是环境保护型的,任何生活方式如果产生诸多垃圾或者垃圾不易回收,这种生活方式就与朴素无缘;必须符合生态公正原则,这种公正一是体现为对动植物生存权利的尊重,二是体现为在精神上尊重动植物自身的价值。
生态自有其规律,人类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调节人与生态的矛盾,尽量实现文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就建构在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它又反过来促进这一宏伟历史使命的实现。
【1】依据“材料一”,在下面语句的的横线上填写相应词语。
中国画主要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表现朴素美的独特风格。
【2】依据“材料一”,下面不属于中国画朴素美的一项是( )
A. 齐白石接到老舍送来的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用画表现其意境: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
B. 宋徽宗出考试题:《深山藏古寺》。一个考生作画:苍郁的群山,中间露出半截屋顶,一条羊肠小道蜿蜒曲折,直通到山下水涧边,有个老和尚正在担水。
C. 《挥扇仕女图》描绘了众多妃嫔和宫女形象。画面色彩丰富,冷暖色调相互映衬,显现出人物肌肤的细嫩和衣料的华贵;衣纹线条圆润秀劲,勾画出了人物的种种体态。
D. 《寒江独钓图》画面:扁舟一叶,一渔翁持竿独钓其上,除了两三道微波外,别无他物。画面大片留白,既是水,也是天;空旷渺茫,水天一色,无边无际。
【3】依据“材料一”,说明中国画朴素美的魅力是什么?
【4】下面填入“材料二”第二段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生活是实,艺术是虚,艺术创作是由实生虚的过程
B. 艺术是虚,生活是实,艺术创作是由虚到实的过程
C. 生活是实,艺术是虚,艺术创作是由虚生实的过程
D. 艺术是虚,生活是实,艺术创作是以实代虚的过程
【5】依据“材料二”,简要说明虚拟程式在我国戏曲表演中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6】依据“材料二”,分析链接材料中的“科”有什么作用?哪处能够体现戏曲中的虚拟程式,为什么?
链接材料:《窦娥冤》第三折(鲍老儿)……(正旦唱)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时辰到了也。(正旦跪科)(刽子开枷科)(正旦云)窦娥告监斩大人,有一事肯依窦娥,便死而无怨。(监斩官云)你有甚么事?你说。(正旦云)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监斩官云)这个就依你,打甚么不紧。(刽子做取席站科,又取白练挂旗上科)
【7】依据“材料三”,下面不属于“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的一项是( )
A. 每年3月12日植树节到来之际,全国各地举行义务植树的绿色行动,美化环境。
B. 节假日结伴骑自行车或者驱车自驾远游,饱览壮丽山川美景时,不忘烧烤野炊。
C. 无论是在家吃饭,还是在单位用餐,或者朋友饭店聚餐,一律实行“光盘行动”。
D. 购物拒绝一次性塑料袋,自己准备布袋;穿戴拒绝皮草和珠光宝气,讲究适度。
【8】将“材料一”、“材料二”中的“朴素美”,与“材料三”倡导的“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加以比较,说说两者的不同点都有哪些。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写诗人游历中见到树木、河流之后对人生有所感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节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借穿戴秋兰等香草来表现屈原特别注重提高自己的修养,对美好的品格孜孜以求。
(3)《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
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1)本诗写到了两军激战的场面,屈原的《国殇》也有描写交战的诗句:“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选用了不少宏大的意象,营造出豪迈奔放的风格。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也是如此,如“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使用了“麒麟阁”的典故。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也使用了典故,如“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金牛道是巴山四道中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历史上著名的葭萌关、剑阁都在金牛道上,李白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说的就是这条道路的开辟传说。
(2)唐制,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后着青衫也泛指官职卑微。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所以在《琵琶行》中写自己闻曲伤情、泪下不能自已时才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在《短歌行》中,以明月比喻贤才,以明月不可掇比喻贤才难得,以“_________,_________”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宽阔胸襟。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明了地域、时令,表现了词人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受。
(2)《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
(3)古代对人的称呼大有讲究,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字称人,表其德行,表达词人对英雄豪杰的赞叹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小名称人,从中我们可以读出京口当地百姓对于该人物的亲切与自豪之感。
11、补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陋室铭》中,刘禹锡将自己的“陋室”与“______,______”相比,表现了他高尚的情操。
(2)《离骚》中屈原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于律已,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登高》中,杜甫面对萧瑟秋景,以“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羁旅之愁与孤独之感。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写少年听雨的画面,着力渲染了“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 写壮年听雨,描绘了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图,表现了作者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
C. “而今听雨”的画面,是一幅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萧索的自我画像。
D. 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历程。
E.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诗人已然心如止水,波澜不起,进入大彻大悟之境。
【2】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与这首词表现愁绪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第各题。
方君柯亭传
[清]袁枚
叙奇行易,叙庸行难。古今文人,都操此论。然而庸德庸行,圣人所重。故曰:“中庸不可能。”人果能于伦常日用间为人之所不能为,则庸中之奇,又何尝不觥觥兀立耶?吾于方君柯亭见其人矣。
君讳源聚,字函光,号柯亭,古歙人也。生而孤露,事亲孝,行己恭。家业先丰后啬,或为君危。君慨然曰:“穷通,命也。吾何容心哉?”早废举子业,贸迁有无。稍稍自立,便趋人之急。乡党义举,赴之若热。辛未岁大饥,君出境购粟,还乡平粜,赖以存活者无算。同产六人,其季早亡。兄弟析产时,君又慨然曰:“媰孀抚孤,傫然孑立,薪水殊艰。我丈夫也,自食其力,安用祖宗余庇耶?”遂却所分田产,全以畀之。嗟乎!仁义不行,《鹿鸣》兴刺。今之人,往往争一缺口盆、折足几,兄弟勃谿者,比比也。即史载薛包分家,奴婢取其老病者,田庐受其荒顿者,号称古之贤豪。然彼终有所受分,非脱手不取也,以君相较,其义心清尚,不更加古人一等哉!至于葺琳宇,修浮图,又其末节余行,不足为君异也。
君以捐修城工议叙主簿,年六十而卒。子五人,名如川者,九岁能诗,以文噪于时。今年就试金陵,饷隃麋百螺[注],上镌“随园先生著书之墨”,曰:“昔韩昌黎能文,求传志者辇金币如山。如川家贫,无能为役,故辛苦捶烟,为先生润笔,为先人乞传。”余嘉其意而不忍辞也。
(有删改)
[注]隃麋百螺:隃麋,地名,墨的代称;螺,量词。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叙奇行易 行:事迹 B.其季早亡 亡:错失
C.全以畀之 畀:给予 D.无能为役 役:差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一般是指中正平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B.举子业:古人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繁衍子息乃人生之大业。
C.鹿鸣:《诗经》中的宴饮诗,曹操在《短歌行》中曾经化用其中名句。
D.润笔:士大夫耻言金钱,因此以之代称写文章、写字、作画等的报酬。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家业先丰后啬,或为君危。君慨然曰:“穷通,命也。吾何容心哉?”
(2)至于葺琳宇,修浮图,又其末节余行,不足为君异也。
【4】简要概括方柯亭的形象特点。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省将中考体育分数上调至100分,用以提高体育课地位,让自觉锻炼成为孩子的生活习惯,引导学校、家庭和孩子重视体育,这赢得了一片叫好之声。但也有反对之声,认为体育分值增加,会导致学生和家长把劲用在“挣分”上,而非发展体育兴趣与体育技能上;且已有家长在打听“哪有培训班”,要给孩子报名“补体育”。
某报专门开辟专栏,就此事展开讨论。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在中考考生、体育教师、家长中任选一种身份,写一篇文章投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