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政治和道德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而且缺一不可。____①____人人都能实现自己的自由,____②____不妨碍别人的自由,我们也许就不需要政治。____③____,这只是理想,每个人的“为所欲为”____④____会影响别人。____⑤____这时候,政治就需要出面,让人们建立契约,而且要用强有力的国家机器保证人们都遵守契约。____⑥____保证大多数人的自由。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只有 | 才能 | 当然 | 一定 | 在 | / |
B | 假如 | / | 但是 | 都 | 所以 | 进而 |
C | 如果 | 而且 | 但是 | 必然 | / | 从而 |
D | / | 就 | 然而 | 自然 | 因而 | 才能 |
A. A B. B C. C D. D
2、将下列语句连接成语义连贯的一段话填入下文画线处,正确的一项是( )
在研究中,我深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个乡土中国文学中的根本性问题。众多的农民形象群体的审美塑造显现了一种独异的乡土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张丽军《乡土中国现代性的文学想象·后记》
①各个农民形象群体之间有什么样的审美嬗变?
②现代文学何以出现那么多的农民形象群体?
③作家在现代文化思潮中形成了怎样的农民观,是如何进行审美想象的?
④在乡土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中国知识分子是如何认识乡土中国的?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③④①
D.④②③①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竹笋出林(节选)
吕翼
背篼村这穷样儿,让人揪心。近几年来,除了背篼村人自己努力,各级都在想办法,近的有镇上、县里,远的有省城,就连沿海发达地区,甚至北京都在研究对策。这不,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一群群人跋山涉水,气喘吁吁地来到背篼村。他们走村进户,和村民拉家常,说打工,说产业,掰着指头算一年的收入。说来说去,算去算来,结果让人叹气。从脸色上看,他们肯定是在痛恨什么,麻达不知道,其他村民也不知道,但勒吉知道。他们痛恨的,是这里的穷鬼苏沙尼次,他们想驱除它、赶走它、消灭它。穷鬼苏沙尼次那讨厌的魔手,一直扼住背篼村人的脖颈子,不让他们喘上一口气。它的影子,一直在无形地笼罩着背篼村的山山水水。背篼村一代又一代的村民,一直在挣扎、反抗,一直在想逃离,却都无济于事。
勒吉在村上工作的几十年里,农村每一次重大政策的落实,他都参与了。寨子里发展畜牧业,修畜厩,他带领村民砍竹竿、砌墙脚、搭架子,用竹枝苫顶;建卫生所,所有的中草药柜,都是他带着几个男人用竹片编制的;后来,县里说要给孩子们修一所像样的学校,所用的水泥、砖块、钢筋,全是他带领男子汉们磨破肩膀、流尽汗水,从山下搬上来的。这背篼村,没有通往山外的公路,只能人背马驮,一袋水泥本钱二十块,运到背篼村运费就得八十块,要命。村民脱了几层皮,学校修好,孩子们有了读书的地点,可老师却成了问题。寨子里后来也有过两个考上师范院校的孩子,但毕业后都不愿意再回来。
经过县委的统筹,城乡建设管理局的专家来了,电力公司的测量员来了,交通部门的工程师来了,通信网络的专家来了。他们头戴安全帽、脚穿水鞋,扛着仪器,背着干粮,翻山越岭,穿云钻雾,起早贪黑,忍饥挨饿,又是测绘,又是统计,又是绘图。晚上还挤在村委会的办公点,点着松明子分析研判。勒吉心头热乎。眼下,他唯一能给同志们做的,就是给火塘里添些柴,烤几个土豆。
“他们在干啥?”麻达怯生生地问。
“架电线、安通信网络接收塔、修路、修房子。”
“是谁家要娶新媳妇了吗?”
勒吉摸了摸麻达的脑袋,心里针扎似的疼。早年,麻达家的日子过得煎熬。整整三年,妈妈没有添一件新衣,要走亲戚、到镇上买东西,都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那天,妈妈背竹笋到镇上去卖,看到那些穿着鲜艳又时尚的女人,昂首挺胸,在街上走来走去。她们那么漂亮、那么自信,妈妈的眼睛馋了,脚上像钉了钉子。想不到的是,妈妈在看别人,别人也在看妈妈。而且,看妈妈的人更多。那些目光,不仅有男人的,还有女人的;不仅有大人的,还有孩子的。但他们不是看妈妈的容貌,他们是看妈妈那一身补疤摞补疤的衣裤。目光里有同情、有怜爱、有叹息,也有嘲笑,甚至是鄙视。那些目光锥子一样扎过来,穿过层层堆叠的补疤,将妈妈的自尊心彻底刺穿,鲜血淋漓。妈妈的贫穷全部裸露,无法遮掩。妈妈的目光回到自身,呆了呆,她扔下背篼,双手捂脸,跌跌撞撞回到寨子,缩在火塘边哭了整整一夜。
活到这个份儿上,真是羞死人了。
第二天,妈妈不哭了。在女人最好的年华,咋也得有套像样的衣服啊!她咬咬牙,做出一个决定。厩里喂有一头猪,已经在长膘了,原本预备过年杀来吃的,她要送下山去卖。这事爹也很支持,两人抬着嗷嗷对抗的猪,磕磕绊绊,沿山而下。不想刚到手扒岩,那猪一挣扎,就掉进了山谷。要是抬杠扔得慢,爹妈恐怕也会尸骨全无。他俩揪着茅草、枝柯,遍山找寻,才找到两块血肉模糊的猪骨。妈妈早出晚归,种了满坡苦荞,原想秋收卖个好价,不料苦荞刚刚开花,一场早霜扑来,所有苦荞苗冻成了枯草。这日子,是要收人呢!
也不知啥时候,背篼村来了个货郎。他的背篼里,不仅有缝衣针、花线、镊子、电筒、马灯、火柴、连环画,居然还有棉布!印有各种颜色、各种图案的棉布!妈妈的眼睛被点亮,瞬间闪烁着奇异的光芒。她冲过去,扯起一块花布,在身上试来试去。她一边试,一边流眼泪。货郎没要妈妈的现钱,手一挥,让妈妈只管拿去用。
“你怎么穿都好看,想缝啥就缝啥。钱嘛,明年收成好再给。”货郎说。
货郎来过三次,妈妈就失踪了。这对于男人来说,是奇耻大辱。爹提着一把篾刀,翻山越岭去找,竟没再回来。那年,麻达只有八岁。麻达白天看不到爹,晚上找不见妈,冷了没人添衣,饿了没人做饭。一急,麻达脑子就坏了,整天站在高高的山梁上哭爹喊娘。勒吉钻进原始森林,找了败酱草、天麻、制芥、竹茄,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草药,用砂罐煮汤,哄他喝下。寨子里也有人给他念收魂经。不知哪样有效,反正麻达好了些。好了些的麻达,整天就弄竹子。此前,爹教过他编织箩筐、背篼、锅盖等生活用品,他都会。麻达有天分,除了这些,他还会编织牛羊、马匹、鸟儿等。甚至有一回,他居然编了一件衣服,用篾芯织白的衣领,用篾皮编绿的衣裳。他举着那“衣服”,站在寨口高高的土埂上喊:
“妈妈,快回!快回!你要的衣服,我给你织好啦!”
(有删改)
文本二:
吕翼中篇小说叙述的着重点与主旋律。是书写脱贫攻坚战在云南乌蒙山区打响的伟大壮举,诠释脱贫功坚战对于云南乌蒙山区彝族人民的时代意义,展示云南乌蒙山区各族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的热情、干劲与斗志,并歌颂党和政府实施脱贫攻坚战略决策的正确性。
“竹笋出林”中的背篼村无疑是一个贫穷的彝族村寨。千百年来,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基础设施简陋,本地资源优势无从转化为商品伊势,加之战乱、自然灾难频发与文化教育落后,“穷鬼苏沙呢次”扼住了背篼村人的“脖颈子”。过去,背篼村人的祖先从平原地区来到乌蒙山深处的背篼村,为的是躲避战乱;但在和平时代,背篼村人却陷入贫困。即使到了改革开放时期,麻达的母亲因为穿不上一件没有补丁的衣服而受到城镇人的鄙视与人格侮辱,便偷偷地跟着外地货郎跑了,一去不回。村支书勒吉的儿子吉地不由得怨天尤人,责怪自己生错了地方,感到生在背篼村是一种“耻辱”。背篼村人最大的心愿,就是要“把穷鬼苏沙尼次赶跑”。吕翼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发起的脱贫攻坚战,为他们带来福祉,使他们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从根本上改变了云南乌蒙山区彝族人民的命运。
中国的减贫奇迹,为世界提供了一种难能可贵的中国价值。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对贫困有个经典判断:贫困不单是一种供给不足。而更多是一种权利不足,从产业技价、电商扶贫、生态扶贫、到完善农村公共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中国减贫实现了困难群众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双重保障。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双重变革、物质生活与精神文明的双重提高,堪称全世界最大的人权工程、最好的人权实践。当被问及世界能够从中国的发展经验中学到什么时,英国剑桥大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彼得·诺兰认为,最重要的是伦理与道德,还有仁。
【1】下列对文本一、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村支书勒吉踏实肯干:爱岗敬业,多年来努力在背篼村发展农业生产、兴建基础设施、兴办教育、但仍然没能让背篼村的村民摆脱贫困的生活。
B.麻达的妈妈看到花布时“眼睛被点亮,瞬间闪烁着奇异的光芒”,运用细节描写刻画出了她对于富裕生活的渴望,也暗示她后来必然会作出抛夫弃子的选择。
C.通过文本二我们可知,背篼村人民最终赶跑了“穷鬼苏沙尼次”。
D.生存与发展、生活与生产、物质与精神是脱贫攻坚战的工作重心。
【2】造成背篼村贫困的原因有哪些?请依据文本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3】文本一大量使用铺叙手法,请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用意。
4、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强调要有忧患意识,指出如果“_______,________”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危险了。
(2)《念双娇・赤壁怀古》中作者从视觉和听觉角度,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景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夫子____________,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第九》)
(2)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告知下》)
(3)____________,则芥为之舟,水浅而舟人也。(《子。道遥游》)
(4)____________,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5)制国有常,____________;从政有经,令行为上。(《史记,赵世家》)
(6)穷且益坚,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7)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论语•述而》中将“君子”与“小人”的心态进行对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_”,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美了大自然万物恰逢繁荣滋长而得到精神满足。
(2)《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高下、动静、远近、点面等诸多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水鸟高飞、秋霞绚烂的鲜活图景。
(3)《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之中,才是达到了真正的逍遥游。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保持清白,会像古代圣人一样献身正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在《氓》中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年轻貌美或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意深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的《蜀道难》中夸张描写在高险的蜀道上行走时屏住呼吸、胆战心惊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雨后天晴,空间明朗的景象。
(2)《兰亭集序》中感慨当人们沉浸在短暂的满足中,不知青春已逝,年华不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两种生物的形象,衬托出一切生命在宇宙中的渺小,人类情感在宇宙中的无奈。同时也暗含不能传信之意。
(4)《燕歌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刻画出了边陲军情的紧急。
10、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
龚自珍
漠漠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濛濛扑面皆飞絮。
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②阳春暮。
(注) ①漠漠:密布。②合:应当,应该。
(1)上片通过哪些景物来表现“废园”?
(2)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赏析之。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雎至秦,王庭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秦王跪而进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铒其口,膝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昭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B.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C.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D.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跽是双膝着地,把上身挺直,与《鸿门宴》中“按剑而跽”的“跽”皆表示警备。
B.太师,周朝设置,为辅弼天子之官,与太傅、太保合称三公,太师是其中最尊者。
C.骨肉比喻至亲,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的“骨肉”含义相同。
D.五帝是传说中的五位帝王,常与三皇并称,一般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雎在游说秦昭王时,一开始对秦昭王的问题避而不答,成功勾起了秦昭王对其所献谋略的好奇心。
B.范雎指出,只要自己的主张得以施行,能帮助秦昭王治理好国家,即使遭受再多的磨难也心甘情愿。
C.伍子胥逃出昭关,昼伏夜出,甚至在吴市乞食为生,但他最后振兴了吴国,辅佐吴王阖闾成为霸主。
D.范雎认为如果秦昭王受到太后、奸臣、保傅的蒙蔽,那么会造成自身孤立危险甚至国家灭亡的结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
(2)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5】秦昭王三问范雎而范雎不答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军:我们的船,奋力划桨能过江。
宇航员:我们的船,轻按电键能航天。
读了上面的天地之间的对话,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