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词中的古代女子的妆容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山:唐代女子好画“小山眉”,过了一夜眉黛深浅不匀,如山峰重叠之状。
B.贴金:唐代女子好在额部涂上黄色,谓之“贴金”,过夜后其色有明有暗。
C.蛾眉:飞蛾触须般细又弯的眉毛。多指美人之眉。《离骚》里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的诗句。
D.花面:指花和女子的容颜,“花面交相映”化用了唐崔护的诗句“人面桃花相映红”。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橐驼是个身份低下的小人物,却处处表现出他的不同寻常:欣然接受丑陋之名,身怀种植绝技。
B.郭橐驼种树之法为顺其自然,不善植者看似用心实则妨害。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得真实生动。
C.郭橐驼认为自己有本领让果树早结果,并且果实丰硕的秘诀是他没有伤害果树,没有仇视果树。
D.本文兼有寓言性质,通过郭橐驼的事项,规劝为政不可扰民,要“顺天致性”,让百姓休养生息。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周恩来总理诗云:“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的确如此,没有面墙而立的执著与坚定,没有舍我其谁的勇气和魄力,就很难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B. 鲁迅深刻犀利,老舍幽默风趣,这是老一代作家的风格,而新生代作家中,韩寒率真坦荡,笛安清新柔媚,前者与后者可谓春兰秋菊,各擅胜场。
C. 他大学毕业后本想到一线城市开创事业,但又考虑到父母双亲春秋已高,不忍再次别离,便在桃溪筑“善养堂”以侍养,晨夕供奉,菽水承欢。
D. 满屏竟传飞花令,一众争说武亦姝。正因为有丰富的古典文化积淀,16岁的才女武亦姝才能在中华诗词大赛中过关斩将,如探囊取物一般轻松夺冠。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其实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都是一把双刃剑,就看你怎么使用,怎么理解。既然一味地自律列为自己人生的准则,甚至奉若神明,那么就得心甘情愿地付出吧;如果总是把自律作为一个人是否足够优秀的标准,似乎有些勉强。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优秀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你的自律和他的洒脱都是一种境界,各有各的乐趣。
A.既然一味地将自律奉若神明,尤其作为自己人生的准则,那么就得心甘情愿地付出
B.如果一味地将自律奉若神明,甚至作为自己人生的准则,那么就得心甘情愿地付出
C.如果一味地将自律作为自己人生的准则尤其奉若神明,那么心甘情愿地付出吧
D.既然一味地将自律作为自己人生的准则,甚至奉若神明,那么心甘情愿地付出吧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见字如面》中“见字”重文,“如面”重人,两者的结合为观众展示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形象,从而感动于他们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
B.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一创新观点,打破了把发展经济与生态保护对立起来的思维束缚,生动地概括了二者的内在关系。
C. 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好中国形象,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的文艺作品增进对中国的了解。
D. 钱学森在黑板上写下“严谨、严肃、严格、严密”四个词,既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自己一生学术精神的写照。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大地山河①
茅盾
住在西北高原的人们,不能想象江南太湖区域所谓“水乡”的居民的生活。所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也还不是江南水乡的风光。缺少那交错密布的水道的西北高原的居民,听说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欸乃,飘然而过,总有点儿难以构成形象的罢?
没有到过西北——或者就是豫北陕西罢——如果只看地图,大概总以为那些在普通地图上有名有目的河流,至少比江南水乡那些不见于普通地图上的“港”呀,“汊”呀,要大得多罢?至少总以为这些河终年汤汤,可以行舟的罢?有一个朋友曾到开封,那时正值冬季,他站在堤上,却还不知道他脚下所站的,就是有名的黄河堤岸。他向下视,只见有几股细水,在淤黄泥沙中流着,他还问“黄河在哪里?”却不知这几股细水,就是黄河!原来黄河在水浅季节,就是几股细水!
大凡在地图上有名有目的西北的河,到了冬季水浅,就是和江南的沟渠一样的东西。摆几块石头在浅处,是可以徒涉的。
乌鲁木齐河,那也是鼎鼎大名的,然而当我看见马车涉河而过的时候,我惊讶于这就是乌鲁木齐河!学生们卷起裤管,就徒涉了延水的事,如果不是亲见,也觉得可惊,因为延水在地图上也是有名有目的呀!
但是当夏季涨水的当儿,这些河却也实在威风,听说延水一次上流涨水,把女大②用以系住浮桥的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冲走了十多丈远。
光是从天空飞过,你不能具体地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光是从地上走过,你了解得也许具体些,然而还不够“概括”(恕我借用这两个字)。
你从客机的高度仪的指针上看出你是在海拔三千多公尺以上了,然而你从玻璃窗向下看,嘿,城郭市廛,历历在目,多清楚!那时你会恍然于下边是高原了。但你还得在地上走过,然后你这认识才能够补足。
你会不相信你不是在平地上。可不是一望平畴、麦浪起伏?可是你再极目远望,那边天际一道连山,不是和你脚下的“平地”并列的么?有时你还觉得它比你脚下的低呢!要是凑巧,你的车子到了这么一个“土腰”,下面是万丈断崖,而这万丈断崖也还是中间阶段而已,那时你大概才切实地明白了高原之所以为高原了罢?这也不是凭空可以想象的。
谢家的哥哥以“撒盐”比拟下雪,他的妹妹说,“未若柳絮因风起”。世人向来都认为后者佳胜。自然,“柳絮因风起”,多么清灵俊逸,但这是江南的雪景。如果说北方,那么谢家哥哥的比拟实在也没有错。当然也有下大朵的时候,那也是“柳絮”了,不过,“撒盐”时居多。积在地上,我穿了长毡靴走过,那煞煞的响声,那颇有燥感的粉末,就会完全构成了“盐”的印象。要是在西北大野,一望皆白,平常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此时成为砥平而坚实,单马拽的雪橇轻溜溜地滑过,那时你真觉得心境清凉而实在,空气也清洁得好像滤过。我曾在戈壁中远远看见一片白,颇惊讶于五月有雪,后来才知道这是盐池!
(有删改)
(注)①本文选自茅盾在抗日战争前后创作的散文作品集。②女大:延安中国女子大学。
文本二:
读现代散文,常常遇到“实”与“虚”的关系问题。一般来说,“实”指可见可感的人、事、景等形象,“虚”指这些形象未显现的部分或渗透在这些形象里的复杂、微妙的思想情绪。就散文的“虚实相生”而言,其着眼点显然在“虚”,“实”是为“虚”而设的。在《埃菲尔铁塔沉思》中,游丝一般的思绪(“虚”)占据了全篇的核心:
“风在这里变成了速度,变成了眩晕一我只觉得地面迅速地脱离我的脚跟,向一个无底的深渊坠落。笔直地、赤裸裸地坠落下去,如悬崖上跌落的石块,无遮无拦、无法无天地要去撞击地层深处。地壳在下陷,在沉没。而四处空荡荡,一片汪洋,一个无可攀挂、无可扶靠、无可呼救的绝境。人竟是如此孤立无援,如此微不足道吗?”
在此作者采用象征、暗示、比喻等手法,把自己内心的抽象意绪借助于有形的景物显现出来,也就是使抽象的思想情绪形象化。
在现代散文中,调配得当的“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如果只有“实”,即使描绘得再具体、再逼真,也无生气与灵魂;如果只有“虚”,没有具体生动的形象,就会显得抽象,虚无缥缈。恰当的做法是以“实”带“虚”、“虚”“实”结合,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样才能够言有尽而意无穷。
(节选自《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从江南水乡的风光写起,然后写黄河在水浅季节是几股细水,又写延水河“实在威风”,体现了散文“形散神凝”的特征。
B.真正认识西北高原,既要从空中飞过也要从地上走过,使认识既概括又具体;多角度感受之后,才能真切地了解西北的大地与山河。
C.“把女大用以系住浮桥的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冲走了十多丈远”,通过列举数字突出了夏季延水河的威力,引发读者想象其情景。
D.文章结尾写西北的“雪”,可使多坎陷的道路变得砥平;西北那一望皆白、无边无际的美丽“雪景”,能使人感到心境清凉而实在。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暮春三月,群莺乱飞”出自丘迟的《与陈伯之书》,文本一引用它来表现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色,与西北的景色形成了鲜明对比。
B.文本一特意提到延安中国女子大学,意在表明中国共产党重视高等教育,很早就在陕北建立了大学,这是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的歌颂。
C.对“白雪纷纷何所似”问题的回答,一般认为“未若柳絮因风起”佳妙,但作者茅盾认为对于北方而言,“撒盐空中差可拟”更有道理。
D.文本二引用了《埃菲尔铁塔沉思》中的一段文字,是因为它十分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情绪,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3】文本一的主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散文讲究“虚”“实”结合。请依据文本二,赏析文本“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积雨辋川庄作》中,描写田家生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2)《积雨辋川庄作》中,诗人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辋川夏天特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3)《积雨辋川庄作》中,描写自己隐居的禅寂生活,融禅理于写景叙事中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常用“丝竹”指音乐,《琵琶行》中白居易以“____________”一句感叹被贬后与音乐绝缘,《陋室铭》中刘禹锡以“___________”一句描写陋室清静而无乐音烦扰。
(2)《离骚》中,屈原宁愿一面忍受委屈,压抑心志,一面“__________是因为他明白,“___________”,本就是受前代圣贤嘉许的。
(3)秋天的风(西风)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常被用来渲染氛围、表达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 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关心国家命运,发出慨叹,表现诗人雄心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在描写易水送别的场景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景抒情,很好地抒发了荆轲的悲壮之情。
(3)《论语》中说“岁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高尚的品行是在艰苦的环境中表现出来的。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高余冠之岌岌兮,_________________, 芳与泽其杂糅兮,________________ 。
(屈原《离骚》)
(2)水何澹澹,___________。树木丛生,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3)噫!菊之爱.________________。莲之爱,________________?牡丹之爱,宜科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代文学家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反说“女为悦己者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路难》中,以四个连续的动作,表现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内心依旧苦闷抑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鸟”在古典诗词之中,会被诗人在不同的心境下赋予不同的情感色彩。“____________”是杜甫对夔门秋色的描摹;“____________”是李商隐对美好爱情的寄托。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风五十九首·其四十八①
李白
秦皇按宝剑,赫怒震威神。
逐日巡海右,驱石驾沧津②。
征卒空九宇,作桥伤万人。
但求蓬岛药③,岂思农扈春。
力尽功不赡,千载为悲辛。
[注]①此为李白的组诗作品,作本诗时玄宗皇帝正大力崇道。②“逐日”二句:晋·伏琛《三齐略记》:秦始皇作石桥,欲过海观日出处,于是有神人能驱石下海,城阳十一山,石尽起立,云石去不速,神人辄鞭之,尽流血。③“但求”句: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三十七年,徐福等诈秦始皇去蓬莱山求神药。
【1】结合诗歌中间六句,简要概括秦皇求仙问药带来的危害。
【2】请简要赏析结尾两句的表达效果。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人也。好读书,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光武署异为主簿,从只洛阳。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于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建武三年春,遣使者拜异为征西大将军。会邓禹率车骑将军邓弘等引归,禹、弘要异共攻赤眉。异曰:“可稍以恩信倾诱,难卒用兵破也。”禹、弘不从。弘遂大战移日,弘军溃乱。异与禹合兵救之,赤眉小却。禹复战,大为所败。异弃马步走上回溪阪,与麾下数人归营。复坚壁,招集诸营保数万人,与贼约期会战。使壮士变服与赤眉同,伏于道侧。旦日赤眉使万人攻异前部异裁出兵以救之贼见势弱遂悉众攻异异乃纵兵大战日昃贼气衰伏兵卒起衣服相乱赤眉不复识别众遂惊溃 追击,大破于崤底,降男女八万人。余众尚十余万,东走宜阳降。玺书劳异曰:“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时赤眉虽降,众寇犹盛,各称将军,拥兵多者万余,少者数千人,转相攻击。异且战且行,屯军上林苑中。时百姓饥饿,人相食,黄金一斤易豆五升。道路断隔,委输不至,军士委以果实为粮。诏拜南阳赵匡为右扶风,将兵助异,并送缣谷,军中皆称万岁。异兵食渐盛,乃稍诛击豪杰不从令者,褒赏降附有功劳者,悉遣其渠帅诣京师,散其众归本业。威行关中。怀来百姓,申理枉结,出入三岁,上林成都。后人有章言异专制关中,斩长安令,威权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帝使以章示异。异惶惧,上书谢。诏报曰:“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明年夏,与诸将攻落门,未拔,病发,薨于军,谥曰节侯。
(节选自《后汉书•冯异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旦日/赤眉使万人攻异前部/异裁出兵以救之/贼见势弱/遂悉众攻异/异乃纵兵大战/日昃/伏兵卒起/衣服相乱/赤眉不复识别/众遂惊溃/
B. 旦日/赤眉使万人攻异前部/异裁出兵以救/之贼见势弱/遂悉众攻异/异乃纵兵大战/日昃/伏兵卒起/衣服相乱/赤眉不复识别/众遂惊溃/
C. 旦日/赤眉使万人攻异前部/异裁出兵以救/之贼见势弱/遂悉众攻异/异乃纵兵/大战日昃/伏兵卒起/衣服相乱赤眉/不复识别/众遂惊溃/
D. 旦日/赤眉使万人攻异前部/异裁出兵以救之/贼见势弱/遂悉众攻异/异乃纵兵/大战/日昃伏兵卒起/衣服相乱赤眉/不复识别/众遂惊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主簿,官名。汉代仅中央设置,其职责为主管文书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
B. 玺书,古代原指用泥封固加盖印章后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C. 桑榆,此处喻指事情的后面阶段,现在常用“收之桑榆”表示事犹未晚,尚可补救。
D. 薨,对死亡的指称,周代专称诸侯的死。后世也可指有封爵的高官之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冯异谦恭礼让,治军井井有条。他出行遇见其他将领,总是主动让路;他治理军队井然有序,得到将士认可,等到汉军攻下邯郸,士兵们都愿意归他统率。
B. 冯异顾全大局,作战善用谋略。他虽不赞同强攻赤眉军,但当邓弘进攻赤眉溃败,他积极与邓禹合兵救援;兵败之后,他又集聚兵力,设下奇谋,最终打败赤眉。
C. 冯异平暴止乱,稳定关中局势。赤眉被平定后,仍有不少寇贼拥兵作乱,他边走边平定,驻军上林苑;当时关中地区粮食匮乏,他又稳定农业生产,并使百姓果腹。
D. 冯异为民谋利,得到皇帝肯定。他屯兵关中,关心民生,平反冤狱,三年左右使上林成为都邑;有人上疏暗示他有不臣之心,皇帝反而将奏折转给冯异,以示信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2)乃稍诛击豪杰不以令者,褒赏降附有功劳者,悉遣其渠帅诣京师,散其众归本业。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曾参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一则寓言说每个人生而背负大木头前行,但总有人会觉得行路背负大木头太沉太辛苦,就不断将大木头削减至更短小,行路也更轻松。直到有一天遇到了凭自身力量无法跨越的沟壑,那些一如既往背负大木头的人用大木头搭在沟壑上面有了桥继续前行。而停在原地,垂头丧气,追悔莫及的正是之前那些不断削减大木头以致无法搭桥的人。
读了上面的两段文字,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对负重和减重、前行和止步等有所辨析,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