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王校长的一席话果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与会的人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②有一些人以反腐为借口,“怕严畏难”“借难抵严”,在其位不谋其政,尸位素餐,在群众中引起负面影响。
③《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经曹雪芹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完成了前八十回。
④那个园子很小,甚至让人有鱼游釜中之感,但流水花草亭台处处相宜,所以大家都流连忘返了。
⑤电子商务让中国农民搭上便车,由于食品安全丑闻频发,中国大城市对天然或传统种植的农产品趋之若鹜。
⑥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思维与潮流,这一代人过惯了太平盛世的舒适日子,要求他们效法先民焚膏继晷、废寝忘食的干劲,既苛求,也不切实际。
A. ①②④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②⑤⑥
2、对下列文言句式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竖子不足与谋(省略句,即“竖子不足与之谋”)
B.大王来何操(谓语后置,即“大王来操何”)
C.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为……”表被动)
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即“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们”)
3、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那些口口声声“一代不如一代”的人,应该看看你们,就像我一样。我看着你们,满怀羡慕。
人类积攒了几千年的财富,所有的知识、智慧和艺术,像是专门给以你们的礼物。科技繁荣、文化繁茂、城市繁华,现代文明的成果,可以尽情享用。自由学习一门语言、一门手艺,欣赏一部电影,去遥远的地方旅行:从小你们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兴趣。因而,很多人在童年,就进入了不惑之年,明白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我看着你们,满怀敬意。你们正在把传统的,变成现代的;把经典的,变成流行的;把学术的,变成大众的;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你们把自己的热爱,变成了一个和成千上万的人分享快乐的事业。年轻的身体,容得下更多元的文化、审美和价值观。
如果你们依然需要我们的祝福,那么,奔涌吧,后浪!我们在同一条奔涌的河流。
A.给以
B.因而
C.不惑之年
D.大众
4、下列字词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轸(zhě) 襜(shàn) 虢(guó)
B.俨(yān) 睢(suī) 赊(shē)
C.潦(liáo) 舛(shuǎn) 袂(jué)
D.舸(gě) 遄(chuán) 笏(hù)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冬夜,屋子里暖融融的,这时却来了一个乞丐,乞求到屋里避寒,全家人对他的不情之请都面面相觑,可是母亲慨然应允。
②20世纪30年代,中国内有纷争消耗,外有强敌觊觎,不绝如缕,危在旦夕,国内外的不少观察家对中国没有一点信心。
③某中学“寒门子弟”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在2017年的高考中被清华大学优先录取,大家听到这个消息无不拍手称快。
④司马谈尝论诸子百家,认为诸子百家学说虽然不同,但天下百虑一致,殊途同归,其所谓“一致”“同归”是指治国安邦。
⑤长大后,我们仍然会常常自以为是卖弄着我们的小聪明,在我们的生活圈子里左右逢源,以便顺利实现自己的小欲望。
⑥这个小村经过精准扶贫以后,一间间东倒西歪的危房不见了。一片片刺目熏鼻的垃圾不见了,改头换面,焕然一新。
A. ①②④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①③⑥
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唯一长安
朱鸿
我以为一个中国人,凡是受过基本的教育,都当知道长安,即使一个西方人,凡是有一点东方意识的,也当知道长安。长安是一种愿望,也是一种存在,是一段历史,也是一个现实。
早在秦就有长安了吧!史上说:“长安,本秦杜县之长安乡。”方志也说:“长安,秦乡名。”元人骆天骧认为,长安就在丰镐之间。
设长安县,建都长安,都是刘邦的决定。刘邦尽管厌恶儒生,但他却能广取异见,显然颇有虚怀。以关中为国都,便是士兵娄敬的建议。对此刘邦存疑,张良便比较了解洛阳与关中的利弊,支持立国关中。萧何主持国度的营造,作长乐宫,又作未央宫,并择日迎接汉高祖从栎阳至长安。长安一旦为汉之国都,便为天下所知。
沿袭刘邦的选择,之后还有12个王朝以长安为国都,这都增加了长安的分量。不过中国人所感到的长安的魅力,并为这种魅力所吸引、所骄傲的,只有唐长安。卢照邻惊叹:“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王维有其亲历:“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毓。”韩愈的印象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唐长安之美,固然体现在其城的宏伟与壮丽,不过也并不仅仅在于里坊连天,宫室拔地,甚至也并不仅仅由于它诗存万千。唐长安之美,完全是因为它大气,能够宽容,给人以自由。信上帝的景教可以来,信释迦牟尼的佛教可以立,信黄帝与李耳的道教可以行。骚客好发牢骚,遂有杜甫酒肉之臭,死骨之冻;有白居易作长恨之歌;而李白大笑西行,尽管仕途艰难,让他失望,不过得赐金离开京师之后,他还是很想念长安的。
李白吟诵:
长相思,在长安。
然而长安在哪里?我寻找过秦长安,渭河沿岸,村荒路短,西风残照,只有几个坟茔沉默。我寻找过汉长安,虽然大风起兮,云还在荡,不过垣塌墙颓,蟋蟀凄凉,羊在半坡嚼草,不禁怅然。我寻找过唐长安,遗憾所见总是佛之庙,黄帝陵,一尊铁钟,两座塔,幸而藏有半身女佣,苦闷之日,聊成我梦。长安究竟在哪里呢?
宇宙有数,遂使星璇斗转,沧海桑田,而且不为人的意志所快慢。有一年,鹿离长安,于是国都就从秦岭与渭河之间的关中迁徙了。凤趣成空,白云悠悠,显得一片空洞。天门不开,魏阙无存,是非常寂寞的。权力转移,长安不做国都,国都不在长安,他的地位便下降了。有不肖子孙,竟不惜在过去的国都界面层层作屋,累累做舍,以成自己的功德与荣华。一人带头,十人效仿。几百年一千年下来,以致大盖楼厦,以求仕途与财源,于是处处流行的装玻璃并贴瓷片的建筑就密密麻麻,滚滚而来。原貌大失,古风遂减,古韵遂损。
山高河长,长安仍在。省比市大,市比区大,今之长安已经演化为区,属于一级行政辖域。其东连蓝田县,西接户县,南列秦岭数十峰,北抵曲江池上游一带,面积不足1600平方公里。所谓存在的长安和现实的长安,就是这样一个长安吧!它标在地图上是谁都可以看到的。虽然小于市,更小于省,不过世间毕竟还有个地方名之以长安,多少也是安慰!
我观长安,其文化遗产无不具中国的意义。秦岭盘踞于长安,是中国地理的南北分界线,是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从秦岭流出的沣河、滈河、蛟河、橘河,潺潺流水,随物赋形,以种种角度汇入渭水。楼台馆榭,花芳草绿,引一代骚客为之折腰,并留下豪华文章。沣河沿岸,有周文王丰邑,周武王镐京,砖瓦车轩,足以见证周的文明。神禾原耸立于滈河与橘河之间,秦有黄戚葬焉,唐有僧钟荡焉。少陵原为浐河与橘河所环,地势高凸,掘土黄壤,承终南山而挽曲江池,为九州独绝。少陵原夏日金黄小麦万亩,秋日碧绿谷物满目,农耕传统久有几千年。李白登临少陵原,北望汉家大冢与寝阙,兴之所至,赋诗曰:“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长安的文化遗产繁则繁矣,盛则盛矣,不过此长安毕竟处于唐长安的边缘,也只是历史的长安的一个部分。历史的长安,显然有更多的文化遗产。如果他们仍可以展露,那么其气象一定森然而震撼,会吸引天下人乘兴而来,怀念过去,可惜他们渐渐淫灭了。这种结局总让我产生一种隐痛似的折磨。
站在此长安的任何一个点上,或是站在彼长安的任何一个面上,我都难免有所思。我不知道历史的长安是现实之长安的原型,还是现实的长安属于历史之长安的一种纪念。我经常把现实的长安与历史的长安融为一体,把今之长安与昔之长安重叠起来,甚至把小长安当做大长安,把真长安目为虚长安。我望着秦长安,呼着汉长安,牵着唐长安,想象秋风吹渭水,万户捣衣声。长安的意象,我挥之不去,触之即飞!
如果我强调长安是中国唯一的,想必遭人讥笑:中国何处不是唯一的!是的,可只有长安使人有浓郁的故园之念,醇厚的故国之情,并生千千之结,给人种抚慰灵魂的淡淡而悠远的哀伤。这是中国文化培养出来的,我有什么办法呢!长安无生土,长安无野草。长安是中国唯一的。
我要请求,而且呐喊:不要随便动土长安!因为长安是一个母系民族留下了陶罐的圣地,是存有周人青铜器的圣地,是老子遗其真言的圣地,是孔子只能梦见而没有脚踏的圣地,是埋着统一了中国的秦始皇的棺淳的圣地,是为中国开拓了疆域的汉武帝拜天的圣地,是有唐一代为中国创造了辉煌文化的英雄活动过和诗人歌颂过的圣地,是日本军队在1937年至1945年之间千方百计企图进入二怎呢也不能进入的圣地,是神一直关注着的有云飞扬的天作之府。
长相思,在长安!
(选自《长安是中国的心》,有删节)
【1】如何理解“长安无生土,长安无野草”的含义。
【2】结合全文,概括作者“长相思,在长安”的原因。
【3】赏析文章划线段落。
【4】作者强调“长安是中国唯一的”。像这样独一无二的历史遗存,一旦堙没难以重建。但时代在发展,历史终将成为历史。结合文本和自己的思考,谈一下如何对待我们的文化遗产。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本文中的“长安”,内涵是多重的,即指历史上的秦汉唐都,又指现在处在唐长安边的长安区。
B. 作者久觅长安不得,这迫切的相思让他在想象中重建了长安之美,仿佛看到了御宿川、樊川、神禾原、少陵原。
C. 作者引用史书方志,也引用唐代诗文,一方面让文章内容扎实可信,呈现出严谨的特点,一方面又带有强烈的抒情性。
D. “长安”这个地点虽然还标在地图上,但那盛唐的长安早已不在。这地图上的一点带给作者的反而是一种隐痛和折磨。
E. 全文感情丰沛,特别是结尾部分的排比句和收束的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长安的一片深情。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认为“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而孔子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圣杜甫之所以令人敬仰,在于他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自己的居室“__________,__________”却为天下寒士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喊。
(3)苏轼在《赤壁賦》中认为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最宝贵的东西不仅免费而且“__________,__________”,,他和朋友可以共享这大自然的恩赐。
8、(题文)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雁门太守行》一诗中,渲染兵临城下的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廉颇自比,来表示自己不服老,还希望能为国效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歌词表达了自己对君王思念但是却得不到君王垂怜的句子是:“____,____。”
(2)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描绘了一个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文中用“___,___”写出了生活其中的老人和孩子的快乐。
(3)“穷则独善其身”是许多封建士大夫的信条,而范仲淹却在《岳阳楼记》中提出“___”,认为即使不得志也应心忧君国之事。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______________!(《战国策·荆柯刺秦王》)
(2)______________,徒慕君之高义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4)景翳翳以将入,_____________。(《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5)___________,忽到庞公栖隐处。(《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序言中,琵琶女自叙“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的辛酸处境,诗歌正文中最能体现这两句内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大鹏之所以飞上九万里的高空然后再向南飞,是因为“________,_______”。
(3)同为送别之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幽居
韦应物①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②,谁谓薄世荣。
[注]①韦应物:唐代诗人,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②蹇劣:笨拙。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两句以人们为生活奔走营谋的世间常态来反衬作者的幽居生活。
B. 诗中借用“道人”和“樵者”这样的形象,表达作者自然脱俗的追求。
C. 最后两句意在突出作者淳朴守拙的性格特点和看破红尘后的思乡情怀。
D. 全诗感触自然,语气平和,格调清新,表现出诗人闲居时的惬意自在。
【2】“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所用手法与之相同的一项是
A.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刘禹锡《秋词》)
B.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C.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柳中庸《征人怨》)
D. 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秦观《好事近》)
【3】韦应物的很多五言古诗受东晋诗陶渊明的影响较大,有论者对其作如下评论:
韦苏州诗,胸中腕中,先有一段真趣,落笔方妙,足见非专以浅淡拟陶者。世人误认陶诗作浅淡,所以亦不知韦诗也。
请结合上面这首《幽居》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说说这段诗论认为陶、韦二人诗并不浅显平淡的理由。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与元九①书
白居易
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之”字、“无”字示仆者,仆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知仆宿昔之缘,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又自悲。
家贫多故,二十七方从乡赋。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及授校书郎时,已盈三四百首。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辈,见皆谓之工,其实未窥作者之域耳。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月请谏纸。启奏之间,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递进闻于上。上以广宸听,副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
乃至骨肉妻孥,皆以我为非也。其不我非者,举世不过三两人。有邓鲂者,见仆诗而喜,无何鲂死。有唐衢者,见仆诗而泣,未几而衢死。其余即足下。足下又十年来困踬若此。呜呼!岂六义四始之风,天将破坏,不可支持耶?抑又不知天意不欲使下人病苦闻于上耶?不然,何有志于诗者,不利若此之甚也!
然仆又自思关东一男子耳,除读书属文外,其他懵然无知,乃至书画棋博,可以接群居之欢者,一无通晓,即其愚拙可知矣!初应进士时,中朝无缌麻之亲②,达官无半面之旧;策蹇步于利足之途,张空拳于战文之场。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贯,出交贤俊,入侍冕旒。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亦其宜也。
(节选自《白居易集笺校》)
(注)①元九:唐代诗人元稹,作者友人。②缌麻之亲:关系疏远的亲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仆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识:记住
B. 昼课赋,夜课书 课:学习
C. 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 时阙:时政缺失
D. 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 图:希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则知仆宿昔之缘 恐年岁之不吾与
B. 每与人言 欲呼张良与俱去
C. 何有志于诗者 开国何茫然
D. 即其愚拙可知矣 其皆出于此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谈到自己刻苦学习、勤奋诗艺的成长经历时,既有工笔描写,又有简笔概述,读后令人感动。
B. 作者在总结创作经验时,谈到了诗歌创作的重要意义,明确提出了文学应该反映现实的进步观点。
C. 因文学创作联系现实紧密,作者及其作品被很多人误解攻击,作者对此表示已生悔意并进行反省。
D. 本文多对称句式,整散结合,语言平易流畅;叙议结合,感情抒发浓郁真挚,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又自悲矣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上以广宸听,副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
(2)策蹇步于利足之途,张空拳于战文之场。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各大媒体频频出现以下一些句子:
①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
②时代是思想之母。
③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
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⑤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⑥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
这此句子或反映时代,蕴含思想,或贴近生活,温暖人心。读了这些句子,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以其中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可分享经历,亦可阐述事理,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